因为是一口气看完十二集的,所以有些囫囵吞枣的感觉。虽然只是三两人闲聊夜话,但其中的干货还是非常多的。因为接受能力有限,不求能消化多少,能沁一点文化人的气息就好。
具体集数已经记不清了,但记得其中马爷爷讲到过一次“轻生重死”,说的是人们把一个人的去世看得比出生要重的多。当时看节目的时候我也颇有同感,因为农村出生的原因,至今我家这里还保存着很浓重的丧葬仪式感。当村上某户人家有人去世了,就马上会有几个手脚轻快的青壮年每家每户地去通知,用红纸包一个硬币放在每家门口,有人在家的就会直接知会一声,事先就知道的还会煮了鸡蛋给这些跑腿的吃,而没人在家的等回来看到门口的红纸包也会知道大概事件,左右问一声。尸体当天不会火化下葬,而是现在家里放一夜,亲人守夜。这时候村上的能来的都会过来帮忙,男人帮忙设灵台干重活,女人收拾洗菜做饭,主人家当天就会情全村的人吃一顿,晚上还会请乐队来表演,家里条件好的仪式会多一些(记得我奶奶去世时,清了道士和尚走了过场,几十个念经的老太太守了一夜,还搭了戏台子唱戏,唱的就是奶奶的一生事迹)。等第二天出殡,男人会帮忙抬棺椁等东西随行,女人们则在主人家继续准备饭菜。等尸体火化将骨灰带回以后,还要再进行一些仪式,然后又是全村的在主人家吃饭。这还没完,等到了头七(去世后七天)二七(第二个七天)甚至三七四七,还会请全村的来吃饭,中间穿插的仪式要细讲就讲不完了。所以我也觉得马爷爷这个“轻生重死”的说法很对,虽然家里有孩子出生时有些人家也会请客吃饭,但规模比起去世的差太多了。
于是有天跟我城里出生的同事聊起这个事情,他却表示并没有经历过这么繁琐的丧葬仪式,很多时候都只有火化时回去殡仪馆探望,关系不是很近的甚至就是发个信息表达一下慰问就没有了。我一开始不能理解,后来细想想就想通了。所谓传统,不过就是生活的一种习惯,一方面受文化影响,但更大的还是成本问题。古人重丧葬,一个是因为讲究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亲戚朋友街坊四邻都来帮忙有一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我的时间多于我的金钱”,我时间很充裕,而且也不用花钱,帮帮忙还能吃好几顿饭,于人于己都是好事。主人也觉得,丧葬是一种传统习俗,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了,钱不能省,而且请吃饭也只是在家门口摆上十几桌吃的大锅饭,桌子都是大家借的,又请大家除了这么多力,吃几顿饭没啥。而孩子出生的请客吃饭大家也都知道,是要出红包的,所以在过去,出生的仪式远不如去世。
而现今随着社会发展,一个是传统观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不兴这一套了,而富养孩子也成了流行,大家更愿意去为孩子庆祝。另一个原因也是“我的金钱多于我的时间”。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多人没时间参加仪式,城市化的推进也导致了很多人远离了农村进入城市,长距离的来往也成了问题。宾客们觉得耽误这么多功夫不如给钱来得方便,主人也面临着成本问题。毕竟在酒店庆生的很多,搞丧葬的就少多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