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书(老大)在电视前看新闻,报道的是老虎机业务被严打,张因此业务而被通缉(并非杀人遭通缉)。 郑泰锡(警察)的要挟的确有些不够充足,虽能定张东书的杀人罪,但张东书也有郑泰锡与黑道勾搭的证据,他们是相互制约而已。 所以郑泰锡的要挟其实更多是表示大不了闹个鱼死网破(张杀人,郑执法不当,姜京许连环杀人)。 郑泰锡做出这一决定的权衡在于:你出庭作证,服个违法经营的刑,但连环杀人犯伏法,我立功,满足物质需求; 你不出庭作证,我们一起曝光。你服个杀人罪,连环杀人犯还是伏法,我服个执法不当,我没的立功,却也伸张了正义,满足精神需求。 张东书的权衡就简单:生意已经砸了,正反都是逃亡,被逮只是迟早,那么罪轻好过罪重,出庭还能换报仇。
其实按人设看,郑泰锡是自私的,并非正义的,如果单纯伸张正义,他可以主动爆出张东书杀人的证据,进而连带自己执法不当和定了连环杀人犯的罪。但他没有。他还是自私的,虽有“正义”的心,但也想立功(答应送张东书去报仇,这即是非正义了)。所以郑泰锡车撞张东书,逮捕姜京许回局,其实就是为功利,虽然看着好像为执法正义。 而张东书的人设是理性,思路清晰,重义。出庭可免去杀人重罪(理性),得以为吴松(张的得力手下)报仇(重义),唯一过不去的是便宜了郑泰锡,但郑并没有哪里实质的危害张的利益(生意被严打是时局所逼,杀人的证据被掌握实际是相互制约)。对张东书而言,姜京许必须死在自己的手里,所以为出庭提出同监的条件,其实也是理性分析后按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决定。
电影大体逻辑还是可以的,但观看时细节不能太吹毛求疵(比如KTV抓人干嘛不现场解决这种,毕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人物刻画方面黑老大和警察还好,但不够深刻;连环杀人犯是比较粗糙的。
逻辑不通,警察也杀人了,就是另一个黑道老大的副手(虽然是防卫下失手杀的),但是警察隐瞒不报,最后还是张东书替他擦的屁股(有挖掘机埋尸的特写),所以警察也是有把柄握在张东书手里的。
而且警察有什么张东书杀死另一个黑帮老大的证据吗?没有。警察也只是猜测而已。而且动手杀黑帮老大的是张东书的副手,副手又被杀人犯杀了,更是死无对证。
我又回看了一下,警察是有一个录音,但是这个录音就跟那个杀人犯的证据一样,只是间接证据,不是直接证据,靠这一个录音是不可能定罪的。而且警察的原话是“一旦公布了,你我都得死”。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