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都是怎么想的??
这片竟然败给了寄生虫?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zy_.超清中字(如何)
给男主曾经的情人的那位演员的ins发消息说好感动,...(生活的TANG)
影评 | 始于初见,忠于一生(天明)
父亲是不是也是gay?(Somnus)
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喜欢上某个大人的情况,现在还忘...(在于此等)
阿莫多瓦是不是爱了班叔很久……(watching)
zy_.超清中字(如何)
给男主曾经的情人的那位演员的ins发消息说好感动,...(生活的TANG)
影评 | 始于初见,忠于一生(天明)
父亲是不是也是gay?(Somnus)
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喜欢上某个大人的情况,现在还忘...(在于此等)
阿莫多瓦是不是爱了班叔很久……(watching)
最赞回应
这部片子刚看完没啥感觉,觉得又是阿尔莫多瓦的老调调,但没过几天才发现后劲太大了,那种迟暮的伤感后劲大得不得了
只能说,戛纳怎么了?这么棒的电影会败给《寄生虫》——这么匮乏新意哗众取宠的电影
寄生虫 看完就过了 痛苦与荣耀 会回味很久
同爱这片
我一看完也这样想
同爱这片
只能说,戛纳怎么了?这么棒的电影会败给《寄生虫》——这么匮乏新意哗众取宠的电影
我一看完也这样想
同爱此片
+1
这部片子刚看完没啥感觉,觉得又是阿尔莫多瓦的老调调,但没过几天才发现后劲太大了,那种迟暮的伤感后劲大得不得了
评委没有你们懂
给《痛苦与荣耀》才是见了鬼
寄生虫 看完就过了 痛苦与荣耀 会回味很久
很一般
寄生虫这么肤浅 纯粹是技巧
我看了《马丁伊登》和《小丑》,也对后者居然能威尼斯最高奖感到无语!!!
特别是那些说凤凰在《小丑》里贡献神演技的...
《马丁伊登》无论影片成色还是男主表演两个指标都完胜《小丑》,且男主表演这个胜出的程度更高!
所以,凤凰其实是完败给意大利帅哥的。
...
看了柏林的《地久天长》和《同义词》,最高奖给后者倒是没问题,确实非常犀利。
奥斯卡也是………😕
哈哈哈哈哈哈
《寄生虫》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更能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共鸣,哪个国家都有处在底层的人民,《痛苦与荣耀》作为LGBT题材电影依然很小众。
嘎纳没拿大奖,只少奥斯卡最佳外语(国际长片)应该给《痛苦与荣耀》,非常喜欢此片,没拿奖多少有些惋惜
赞同,虽然痛苦与荣耀好看,但涉及面没有寄生虫宽,太个人了,但不失为一部非常好看电影
奥斯卡不是专业评委制,是业界会员制,相当于6000+大众评审选出来的,看看豆瓣这两者的评分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寄生虫》获胜了,因为《寄生虫》在发挥出色的同时更易懂,而《痛苦与荣耀》个人色彩太重了,不是所有人都好这味。
学院奖作为美国本土设立的奖项一向是和美国社会息息相关的。事实上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且种类繁多。现在很常见的meme就是嘲笑白人直女张口都会喊gay right,类似love simon这类片也被嘲讽的很厉害。。。肤色问题,性取向问题,这些探讨很常见了,moonlight已经做到极致了。但寄生虫这样讽刺阶级差距的电影基本没有。
所谓everything is political,寄生虫敢这么拍,在艺术与政治的融汇层面上美国人根本就做不到,这片一出来对美国观众就是一锤。之前在微博看一个博主说 他美国朋友的看法是 寄生虫根本不需要奥斯卡来证明它足够好,反而学院需要把奖颁给寄生虫来体现奥斯卡的正统。。。
豆瓣也败给寄生虫了
喜欢《痛哭与荣耀》甚于《寄生虫》,《痛》有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惆怅,有温情、成长、和解,也有时间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残忍,这种残忍表现为不可避免衰老和死亡。
这片有一种传记给人的那种淡淡忧伤……感觉像老人和你讲了他的一生
可能去年威尼斯真没有其它拿得出手的片子了!
最高奖小丑、评审团大奖我控诉、影帝马丁伊登、影后尘世之光都看了。
尘世之光成片很一般,是出狱离婚老父亲给被大女婿欺骗的二女婿顶罪,反正是三大那种卖惨老一套。
我控诉主要在于结尾崩了,前面五分之四铺垫都是浓浓的控诉感,本来以为结尾会非常非常有力,结果崩的很彻底。
只有小丑和马丁伊登能打。
这四部片子里只有尘世之光的女演员表演还可以,最佳女演员只能给她。
要是给了马丁伊登评审团大奖和影帝,小丑最高奖,那么我控诉其实连导演和编剧都得不到—导演和编剧就是片子的两个弱项。
而如果杰昆拿了影帝,那么马丁伊登必须最高奖...
反正小丑代表好莱坞,我控诉代表波兰斯基,马丁伊登代表意大利本土...要想让三方势力都满意,可能只能这么分了。
比较理想的分法是马丁伊登最高奖和影帝,小丑评审团大奖以及并列影帝,我控诉给安慰性质的评审团特别奖奖。
可威尼斯不允许最高奖之外再拿第二个奖,而马里内利表演又明显高过杰昆...还要考虑波兰斯基的面子....只能这么分了。
....
去年三大最高奖和所有表演奖都看过,威尼斯还看了评审团大奖,这个影响和想法绝对不会错。
去年三部最高奖,寄生虫和小丑全世界都火到底,但个人反而对无人问津的同义词顶礼膜拜。
寄生虫和小丑可以让发达国家的中产和底层/发展中国家的中层很high,但同义词却是专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层—特别是对中国某些精美精日有绝妙的讽刺。
千万不要被欧洲三大给吓到了,主竞赛里水平一般、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一言难尽、烂片占大多数—有些就是关系户,凑的。
比如戛纳每届获奖,会考虑很多因素:亚洲、欧洲、美洲—亚洲不要只看中日韩,伊朗菲律宾泰国哈萨克斯坦甚至黎巴嫩以色列这些都是亚洲;美洲除开美国外,巴西阿根廷智利等也要算进去;非洲甭管南非还是北非,有合适的片子也会被考量....
此外女性导演作品,也是能否获奖的一个考量。
PS:去年柏林,《同义词》鹤立鸡群...还看了包括《系统破幻者》—这片的9岁小女孩,论表演其实咏梅都压不住,但她的角色用德国人的眼光来看“很丢人”,所以居然是被德国女评委给否决了—就是给咏梅颁奖的那个德国女评委(桑德拉.惠勒;德国现任一姐,06年柏林影后)提出要把影帝影后都给《地久天长》的。
而且三大里有时候会互相借机黑对方:比如要是德国导演拍了德国不好的一面,要想拿奖就去戛纳或者威尼斯;法国导演拍了法国不好的一面,就去柏林或者威尼斯....这种情况最近十来年出现了好几次了。
当然最搞笑的是,意大利人在法国受了气,就要在威尼斯找回场子。
三大之间立牌坊和拆台不是一年两年了。
片子上映后,女孩就是影后大热门,颁奖那天有人说看到了女孩在现场,都认为她有可能刷新柏林影后年龄纪录,结果没想到是咏梅。
----
评委每年都换,但确定主竞赛名单的艺术总监不换啊。这些艺术总监可以做到一部片子只看5分钟,就知道整体成色怎么样,能不能拿奖。每年报名都是上千部,有内部推荐和数据库支撑的—入围过之前主竞赛或者得奖的导演编剧演员,这些都要考虑的,虽然也有给新人的席位。
怎么可能几天,好几个月,选片会有几个小组,满满筛选吧。
去年上海总共报名有将近4000部,欧洲三大不会少。
反正全世界拍电影的都想去三大碰碰运气—除开像波兰斯基拉斯冯提尔温特伯格阿莫多瓦这种能比较稳定持续输出的,主竞赛一般会固定几个席位优先考虑外。
其余的都是一轮一轮筛选过来的,就这样都主竞赛都还有诸如《缩小人生》这种空有噱头实则隔靴搔痒的片子存在。
戛纳主竞赛好像一直都是20部左右,没有出现过三十几部主竞赛的情况。反倒是柏林,08年之前真的有30多部甚至接近40部主竞赛,08年之后才限定在20部左右的。
这里要特别注意,欧洲三大艺术性高没话说,但自身局限性也不小,90%的获奖影片甚至主竞赛入围影片都是各种惨,变着法的卖惨。
???我没觉得这电影哪里好 寄生虫好歹还有剧情 这个太拖沓了 导演是有多自恋 觉得会有人来慢慢了解他
寄生虫像标准的优秀生 起承转合剧情完整 同时反映了社会痛点+zz bug 痛苦与荣耀像神秘的学霸 需要慢慢体会到底优秀在什么地方 所以大众褒贬不一 不过男主演技好我觉得无须质疑
这部很好,寄生虫也不差
哇简直不能再差异了,这片子多有高度啊,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寄生虫还是有差距,不知评委咋想的,气愤!
阿莫多瓦不差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 他的地位也不care
的确 这部需要用心去品的
非常喜欢这部片子 看了两三遍。寄生虫看过一次就不想看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