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明明触动很深却反而因此不知道说什么。
一直以来最喜欢的电影是《美丽人生》,总忘不了那个给家人带去快乐和庇护的圭多,而在看过《何以为家》以后,发现同为亲情课题,家的另一面同样引人深思,或者说它更贴合于现实中很多的家庭关系(虽然放大了冲突),互相纠缠又无法摆脱。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里,“孝”和“敬”一直是两块戒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道德法则。像片中一样,由孩子把父母告上法庭,似乎是一件挑战社会权威、大逆不道的事情。我们默认了父慈子孝,却无视着家庭生活里可能存在的千疮百孔。当父母自身的生存需求战胜了道德,家庭这一块遮羞布也就不复存在,一切都赤裸裸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女儿的人生可以作为一种价值交换,美其名曰要养活一家人。这似乎是一个特别奇怪的逻辑,家境贫寒却要生育孩子,男孩子作为劳动力,女孩子可以等效为婚姻价值。孩子们创造价值是为了家庭的继续运转,以繁衍更多孩子。在这样永无止的循环中,无法摆脱的就是贫困。那么,究竟为什么要生育?
我想很多很多的父母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到了适合的生理年龄,因为家人催促,因为怕自己老无所依,因为…因为这就是世世代代的必经之路,根本不需要理由。然而这真的是必经之路吗?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把另一个人带到世界上本就是一种权利的不对等。而被带到世上的那个人,并不知道自己睁开眼面对的是什么,是明亮整洁的婴儿房,还是肮脏逼仄的小屋;迎接他的父母,是做好准备充满期待,还是麻木漠然。“我们没有办法。”这是赞多的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作为难民,他们很难找到一个环境良好的安身之处,也没有稳定的工作,但物质真的是衡量一个家庭的必要条件吗。作为对比,拉希尔母子承包了电影里为数不多的温情。同样居无定所,同样面临着出卖孩子就可以获得金钱的“诱惑”,拉希尔对乔纳斯的爱溢于言表。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