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 短评

热门 最新

5 Ziggy 🇵🇸 看过 2021-12-06 06:39:44

4.5 at Spectacle NYC. 最后三十分钟!前边许多段落也有着音乐般的律动(与重复),探讨关于阶级,隐性性别歧视,关于无处不在的“权威”以及如何打破它。但最核心的,是关于我们究竟为何创作艺术?熟谙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思维框架,你一心以为创作出先锋的打破规则的艺术,必然就同时意味着对世俗对政治秩序的反叛,而事实上,它只是成为了有闲阶级另一标榜身份的消费品,此时你如何与之和解?当剧院外反抗资本主义的罢工令你的作品无法继续,你又是否应劝说你的合作伙伴们牺牲一些自己的权益,以助你完成这appropriate古老安徒生童话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还是,这一切纠结都比不上看见你的孩子安然无恙地进入布列松的电影梦。就像也许你以为会“改变世界”的严肃音乐,首先是孩子们的玩物与织梦机,就像女孩手中的火柴,是这世界下沉之刻的慰藉。

3 两只青蛙跳下锅 看过 2024-03-28 17:53:15 江苏

+ 潘佩罗持续传递的并非电影这种名词——即使它本质上一直都在给我们提供电影——而是制作这样的动词。不仅仅在于制片模式,更在于电影本身的信号:利纳斯对讲故事的冲动、西塔雷奥对谜语的冲动、阿列霍对行为的冲动,冲动并不需要被提出要求而必须得到解决,因此也是最轻松的。先是看见了一张乐谱,接着看见了演奏的动作,再然后是越来越复杂、庞大的剧场舞台,以至于我们在任何地点都能听见响起的音乐。就如同红色旅的那封信,无产阶级的创作并非是为了某帮派的利益而是创作的热情,而左派政治的爆发并非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是获取热情的条件。我们遇见政治/现实的同时也就遇见了艺术:每次出现的街道都通向音乐。当《驴子巴特萨》变成“驴子巴特萨”,当《卖火柴的小女孩》变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世界/电影的结束总是伴随着音乐响起:轻盈的巨人

5 石新雨 看过 2024-03-22 23:45:51 浙江

本来只是拍摄一个花絮,却不能不趁机编故事,拍摄演奏和拍电影,有不同的现实主义要求,也各自带着虚构梦,于是它们构造了对方,一边弹钢琴一边放《驴子巴特萨》。而这部电影意识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关键,也是与电影制作的区别所在——贫穷,但是电影至少可以做到平等,或许剧院容易成为阶级式的艺术空间(例如昂贵且分类的座位),但是当它成为影像,就是最平等甚至更经济的剧场,你可以用一个个故事来勾勒它,甚至只靠转述和想象,用不着资本来还原这些画面。梦想的组成多么清楚,走着《再见菲律宾》里的步子,却是去偷钢琴家的钱,音乐和影像在相互重构。在火柴的光芒里——那种童话的光芒——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变成了克莱奥的《驴子巴特萨》,时空的区别没有渐变,这种区别不正是小女孩,她在这个世界擦亮火柴,从中看见另一个世界吗?

1 ShrimpEmpanada 看过 2018-12-27 23:43:16

"Is it too literal?" 显然是的,因为所有看似毫无关联的元素皆暴露在触手可及的表面,这样的电影甚至不适合,更不需要借助“隐喻”来表述自己的用意,它是Helmut Lachenmann的具象音乐,是会在女孩生命最后的时光里照亮幻景的火柴,是明知无力改变也要不惜一切的反抗,是对定义和规矩的拒绝,是给孩子们的礼物。

1 讨厌电影的番茄 看过 2024-03-26 21:59:24 浙江

第2322部,排练《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音乐家,却因为罢工打乱了安排。而德国老钢琴家,却总是讲着自己最爱的莫里康内和左翼运动。《驴子巴特萨》还没看过。但安徒生的童话,左翼运动的符号,和莫里康内总是在空间内荡漾。重重叠叠的叙事主题,配合着业余的音乐纪录片机位,家庭录影,和更稳定的摄影运动交织成了一种视听上音乐般的节奏和赋格。故事的各种偶然发展蔓延在剧院的回廊,却沉浸在每个角色记忆的回响中。

1 KID Y 看过 2023-07-10 17:41:15 英国

7.7 由虚构的情节侵入现实,同时现实也在潜移默化间反哺着虚构的语调,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达成了对Helmut Lachenmann先锋戏剧的另类解读,ein kinderspiel。不太懂大量引用《驴子巴特萨》,也许是对应孩童视角审视世界昏暗?

1 Αγγελόπουλος 看过 2018-12-17 22:05:42

【没看懂预警】三分靠猜的电影,一个管弦乐队排练「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在音乐和舞台设计上充满天分的女人在生活中依然需要偷钱度日,这难道不是另外一个冷与暖的对立?最后所有人在一个罢工的晚上无法回家,缩在老太太的屋子里听音乐、低声聊天,音乐的梦中永远有光。

0 欢乐分裂 看过 2024-05-10 22:02:16 上海

“电影是二十世纪的大教堂”

0 Olafisaac 看过 2022-01-20 23:48:15

3.5

1 Lycidas 看过 2019-01-16 23:10:15

布列松reference如同某种神秘的呼应。满溢灵气,打破真实与虚构界限的自反电影,一边看一边想起尤金格林,想起缪斯学院,想起所有古古怪怪执着于自己热衷之物的天才。结尾是难得一见真正提醒我电影魅力所在的魔力时刻,如此直击心底的触碰已经几乎遇不到了,非常珍贵。

0 某生者 看过 2024-04-14 20:02:54 湖北

+

2 monsieurAgave 看过 2024-03-27 22:59:01 四川

孩子的遊戲:再點亮一根火柴來繼續看見美麗的事物 /- 幾何模型差異重復的豐盈 -/

0 Gymnopedie 看过 2024-05-10 19:09:26 上海

很喜欢这些由情节的相互呼应构成的“和弦”:偷钢琴家的钱买钢琴,用一场罢工引发出另一场对于艺术家工作时间的谈判,一位德裔钢琴家移民和另一位德国作曲家,60年代的信件在当下的回响,《驴子巴萨特》和对它的重新制作。

0 童年 看过 2024-03-26 22:29:34 浙江

所有电影的起源应该是要来自同一个故事,它会让其他追求故事的电影降为一种笨拙的文字模仿游戏。

0 拜仁小将阿拉巴 看过 2024-04-07 16:36:10 北京

4.5。“孩童的游戏”,这对于音乐、影像以及所有具有创造力的事物来说是一种多么纯真的赞美。

0 龙舌兰穿堂风 看过 2024-03-29 18:30:40 广东

8.3。就像小毛驴头上的拼接花环。现实和虚构的花,捡到哪种就用哪种来拼

3 House白熊 看过 2024-03-23 01:07:47 浙江

- 如同《中间时代》,孩子不需要背负解释经典的义务,她可以完全依赖自己的直觉,所以我们看阿列霍的作品时也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甚至坦然接受它的粗糙。他们对待所有不同阶级、不同阅历的人们都是平等的,所有个体都是帮助创作的一部分,乃至民主地对待影片里出现的每一种媒介,绝不粗暴地干涉。

0 罗曼 看过 2024-03-26 14:20:05 重庆

看完能强烈的感受到Pampero的电影观念:与材料直接对话,而非树立一个预设,以逻辑完成闭环。一切灵活的组织架构和脉络状的叙事信息,都将影片导向一个不断生发和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同样的材料让鲁本来拍,会是多么的无趣和鸡贼)仍然是反阶级、反阐释的表达,正如孩童的本性一样,他们没有必要去为《驴子》做出什么定义,只是凭借直觉和梦境就可以绘制一幅美丽的图画。 (看到剧团一群老熟人真的很亲切^o^)

0 蜜獾 看过 2024-03-27 23:11:14 浙江

还是挺有趣的,是那种手册原教旨主义党会喜欢的片子。

2 Marlboro 看过 2024-03-26 21:12:18 江苏

+ 熟悉的阿列霍!每一个故事像洞穴一样,连接着彼此的世界,在层层的叙事结构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偶然的发生,偶然的出现,所以就有了莫比乌斯环那种无限的驱动力,可以不断生产着下一个故事,而故事就在不断被阐述的过程里变得成熟。 其实在一开始,光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纠缠就很有意思,一个人要聊工资,一个人要用莫扎特堵人嘴,可爱可亲的场面,另外这部影片能给我带来关于记忆与真相之间复杂辩证的思考。

> 去 卖火柴的小女孩 的页面

卖火柴的小女孩 La vendedora de fósforos

导演: 阿列霍·莫吉兰斯基

主演: 玛丽亚·维拉 / 沃尔特·雅各布 / 卢西亚娜·阿库纳 / 克莱奥·莫吉兰斯基

类型: 剧情

地区: 阿根廷

片长: 71分钟

上映: 2017-04-21(阿根廷), 2018-03-02(美国)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