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原文是怎样说的: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这里分明用了“给黛玉擦洗”、“ 拢头穿衣”等字眼,黛玉实在众人的擦洗过程中死去的,死前喊了那句著名的“宝玉你好……”
新版的这段情节,应该是想通过镜头震憾力,让人们为如此年轻的一个美好生命的逝去而挽惜!为封建社会残酷无情摧毁纯真爱情而痛惜、愤怒!

原文中黛玉死前,李纨已经吩咐紫鹃去拿林黛玉的衣衾给她换上。


“宝玉,宝玉,你好,好……”黛玉未说完这段话便流尽最后一滴泪闭上眼睛。

注意:林黛玉死时是穿着衣服的。

黛玉咽气后,李纨开窗,吩咐紫鹃为黛玉擦洗身子换上衣衾。

紫鹃为黛玉擦洗身子过程中,贾母进来


只能说某些人满脑子黄色废料,见了个胳膊就是裸,连尸体都是香艳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裸露,还以为所有观众都跟你一样涩情,以为所有人都跟你一副德行(鄙视
有些人只是看到露了个臂膀,全裸完了吗? 穿着多层的衣服能擦洗吗? 既然原著这样写,导演将镜头定格在这一刻,能增加视觉(心灵震撼)冲击力有何不可?
无良媒体无非是借着“裸死”的帽子来增加新闻的点击率。以贬低新红的艺术价值为代价,无非是是为了谋取利益。艺术就这样被人欲蹂躏,悲哀!
如今的人经常毫无根据地大放厥词评论这评论那,殊不知是随那庸俗之辈人云亦云。请问评论前,你可看过原剧?又是否了解其中之意?
黛玉死时,邢、王二夫人,薛姨妈等长辈以及王熙凤等人均在为宝玉和宝钗完婚,潇湘馆无管事的人,紫鹃何曾遇过这等事,于是把李纨请来,李纨来后不久,黛玉随着“…宝玉,你…好…好………”等语便去了,紫鹃却只知道哭,于是李纨忙吩咐紫鹃赶快给林姑娘擦净身子整理着装,这时老太太已来到潇湘馆,所以有了被那些心浊之人称作的“裸死”一幕,实际上林姑娘并非裸露,身上是裹着白纱的,耷拉的手臂那样洁白,也刚好呼应了《葬花词》里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又何曾引来那淫邪之意,要知道,那些诳语之人便真是“梦中人”,并不晓其中意……
针对“黛玉裸死”过于现代的质疑,李少红说是网络夸大了,“其实没有裸,只露了一只胳膊,网上有一些夸大其辞,否则不够惊悚,没有话题。”李少红认为“电视剧的尺度是有人把关的,既然审查通过了,证明在国家允许范围之内。”
他们看不到生命离去的悲,只能臆想出被单下面的裸,这样一个充满艺术张力的场景,让他们看了去,无疑是牛嚼牡丹暴殄天物。
滴滴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