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忍受结局,复仇和无法获得幸福划为等号本身就是错误的命题。 不仅如此,“罪恶感”却又充斥在全剧最高潮的地方,耐人寻味。 真海可以因为杀人而死 也可以因为点燃一把火烧了他们从而罪恶缠生 当然他也可以杀了他们 选择自己快乐幸福生活下去 。 无论怎样他都可以! 而编剧却偏偏选择让他心软!
他的心软,不仅自己获得不了幸福,也无法让自己获得救赎。
站在海滩,右手裹着绷带的真海,在阳光下镜头的他是那么的放松,但他并未获得幸福,那感觉更多是一种妥协,对自我的妥协。
他的幸福已经死了,伴随着那个叫柴门暖的人十五年前就死在了监狱,十五年后,在最后的晚餐上,他意识到自己在世间已经没有幸福了。
这是败笔,是对复仇的否定。
基督山.真海最大对我而言的魅力就在于那句话:
“能最大程度看着他们生不如死,就是我感到最最幸福的时候。”
———
为真海感到惋惜。
没什么好遗憾的。本身对主角来说,从被陷害入狱的时候,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已经没了。好朋友好兄弟背叛,旧识相见不相识,母亲死了,妻子嫁做他人妇,报复确实有快感,但报复完后他自己又剩下些什么呢?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