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远千里到洛邑拜访老子,老子接见孔子后却不与他直接交流,而是安排他参观成周古迹,阅读古籍,以这样启而不达的方式让孔子自我学习。而后在孔子准备离开时,与孔子在大河边就周礼是否有用,自然之道进行了深入交流。
老子言:我以前也喜爱周礼,但我后来发现周礼不能使天下安乐。周礼过去能使天下安乐,但现在却不行了,历史如同这河流只能向前,却不能倒退。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心。人心中有善有恶。只要人心中还有恶,就会有战乱,有争斗。天下必然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应该遵循这自然之道。顺势而为。
孔子不认同老子的观点。他认为正是因为人心中有善,有对美好的追求,才会有仁人志士一直努力奋斗,才会有天下之合。
老子最后说:我们道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像天地间有阴必有阳,有老子,也会有孔子。并在孔子离行前送了他几句话:善商者,不轻易展露他的货物;有智慧的人不轻易表露他的学问。做事不可过度,更不可傲慢。你未来前景难测,要小心。
道虽不同,老子视孔子为很尊重的朋友。二者惺惺相惜而别,让我非常感动。
是的。老子的话让我陷入沉思。不仅是在阐述过去,在如今的时代依然。既然人心有善有恶,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任何功业在历史中如大浪淘沙,又面临气候危机,人类未来在哪?以仁为己任是否有必要,还有没有意义?我的答案是:有的。意义只在于二字:良心。
不论奋斗是否有意义,但是我们至少对得住自己的良心。这就是意义。我们做过了努力。有一句话说得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仁为己任,至少对得住自己的良心。纵然在未来的人生中遇到再多风雨,孔子也一定是以这样的担当,奋斗去面对。吾辈亦然。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