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的变向
导演安畔锡曾在访谈中揭示“《密会》不管是导演、剧本、主要演员,还是世界观都是《妻子的资格》的延续。”而《经常》不论在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主题延伸、矛盾方式、风格气质等无疑是前作的又一次“轻戏剧化”的延伸。
相比前作,《经常》有意为之的平凡平淡,甚至可说在冲突层面上刻意“先天不足”。

表面上,“姐弟恋”+“小奶狗”+“禁忌爱”的叙事元素相似的难辞其咎,但更深层,“无可辩白”的其实是主题和表现方式的一致性。凸显了导演安畔锡贯彻的“作者意识”:男女主相恋后,先后遭遇了来自身边各方的关注和大小阻力;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剧集的情节走向从“爱情如何终成眷属”的传统爱情套路逐渐滑向了另一个方向——一条在剧中潜伏的主题“女性如何实现人格的觉醒独立”。





情感到人格独立
为这个作者式的主题和表现方式,剧集的组成元素体现在男女主世界的“互不兼容”;且男方的(能力和实力相对有限)始终无法介入或者影响女方所处“根深蒂固”的环境(这从根本上杜绝了男主凭借自己的财富或者魅力等一切的“超能力”在女主家庭和职场中“大展拳脚”的传统偶像剧的套路——男主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比《密会》更加的彻底)。
具体表现为,男主在女主两个世界(家庭、职场)中从协助者逐渐退化成了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女主的行动意志(行动力并不刻意被展现)逐渐的递增——从情感的阶段觉醒走向人格的全面觉醒。
必须提及,安畔锡导演舒缓、轻冲突、娓娓道来的叙述/影像风格,令彼此递减和递增的过程更加不易察觉。因为这个过程甚至可能不是角色们主动选择的、或者是无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并不是角色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反之其实是编导精心策划的)。
14集中的这段非常精彩的无叙事、无对白、纯情绪的段落是完美的一例导演视听美学的案例:剧中女主迫于各方剑拔弩张的紧急情境提出和男主分手,然后是之后二人独自伤心的段落——必须留意的是,很少有剧集会如此浓墨重彩的展示战后的余波给主角带来的看不见的影响。












“发糖”的必要
这个在现实中只发生在观众心中,在荧屏上发生在女主身上的梦幻般洁癖的爱情不容玷污,作用是通过给予女主角纯洁的爱情使得她从生活的泥潭中醒悟: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值得更好的被对待,觉醒的情感与人格将与当下的生活(家庭、事业、社会道德价值观等控制其情感和人格的对立面)产生了碰撞和冲突;所以她无法向以往很多的爱情剧那样寻求爱情的帮助,只能自省自救。所以在此之前,爱情必须完美,即使爱人并不完美。
编导是以各种花式宠溺的形式掩盖着“不完美”的真相,在分手之前(男主再次远走美国)保全人物魅力,事实上编导一早就为男主铺设了“不良的基因”,而这也最终影响了男女的爱情走向(影响的积极面是女主最终走向经济—情感—人格的独立)。

“局限”的男主
不论是出于写实风格还是主题凝练,在男女爱情建立后我们逐渐看清了男主的“局限性”,他可能是一个完美的爱人,但是并不能给予女主完美的生活和未来。 但编导高明之处在于,其“局限性”来源于自卑(比如连环Call、尾行或者冲动的性格以积极的形式出现得到了女主高调的情感回应,但其实都是其自卑和害怕失去的伏笔),而自卑又牵连出了家庭的前史,而自卑的终极表现是:男主父亲在女主家的闹剧。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导如何在情有可原的情景下(具体就是表现女主母亲和男主父亲“半斤八两”的幼稚),尽可能将对错的评判悬置,避免削弱男主的人物魅力;使得观众在无意识中依然可以继续认同他,从而在他远走再次美国之前——麻痹了爱情之外的现实考量。
在这个层面上,《经常》相比《密会》要更加写实、更加贴近非戏剧性的现实生活;男主不是百里挑一的钢琴天才,不具备未来带女主重返巅峰的先决条件。
故意的平淡
有趣的是,《经常》故事的设置架构相对《密会》也显得不够给力,甚至可以说(故意的)不够极致。“先天不足”的故事架构是编导“艺高人胆大”之处,相比“不论之恋+财阀家族内斗”的《密会》来说,《经常》是爱上姐姐闺蜜的故事。男女主都未婚,虽然以往多年以姐弟相称,但完全不是什么“禁忌爱”,而且细心的豆友也提及姐弟俩虽然同样称呼女主的父母为“爸爸”“妈妈”,但每次去女主家都不会空手登门;而且这个细节被导演至少重复了两次,从中可见双方的关系——“亲密之中带着客套”。
而且女主也不是《密会》中被迫财阀、财阀妻子、财阀女儿三者之间夹缝求生、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只是一名普通的漂亮女职员而已,虽然剧集在处理女主工作线时连上了去年如火如荼的METOO运动,以“职场性骚扰”这个热点话题为切入点,但编导可以说志不在此,对于事件的来龙去脉只保留了最最基本的情节(呈现在荧屏前的少于梳理的准备功课),而后令人无限期待的解决(解气)之道竟然寥寥几笔就交代。性骚扰事件中主动站出是女主当仁不让的主动出击,但这种种的行为编导都惜墨如金的交代,营造出各种难以解决的悬念感。



真正的阻力
编导的目的是,借鉴《密会》,将其戏剧冲突进一步的降低,从结果来看,前者的女主最终锒铛入狱,而《经常》的女主最终只是分居离家而已。即使如此,女主在工作的环境内依然感觉到来自多方的压力:有男上司们掩饰罪行的施压、有女同事们“居安思危”的施压还有女上司(公私难辨)的温和施压。为女主尽可能的创造内心的压力,促使其达到自我蜕变,而不是如传统的剧集,通过环环相扣的行动,追求事件量和冲突性。
如上所述,《经常》并非禁忌爱情,事实上的确没有什么好反对的(冲突基因先天不足),或者说反方的立场在现实中非常具象但在影视化中展现起来非常的抽象、非常的困难——反方不满的地方就是钱。其实从男主所租的简陋的单身公寓来看(男主的车是姐姐的,典型的没房没车没家没势的“四无青年”),的确不具有未来结婚成家的可能性。而且女方家还有一个掌上明珠、寄予厚望的博士儿子,女主家能够实际给予女主婚姻上多少的物质支持?结果可想而知。而事实上,在15集,的确是弟弟先于姐姐步入婚姻就显得合理很多。
与《密会》不同
虽然从故事设置上(故意)令戏剧冲突的可能性“低了一等”,但编导却花了比《密会》更大篇幅来展现爱情在各个方面、各个人面前“曝光”的细节,其实就是用“隐婚”的写法:首先、不放过每一个揭秘的时刻;其次,越是极力掩饰的暴露的反而意外的随意。
这也是《经常》和《密会》区别最大之处,因为初始的设置不同,后者女主已婚的身份,不论之恋被丈夫发觉后,其实已经无法在这个领域掀起更大的波浪了,而且夫妻感情早已名存实亡;丈夫同时作为男主对外公认的导师身份,在这个层面使得三人的关系更加的纠结;但在《经常》中却无法建立这样的深层羁绊(即使是女主—闺蜜/姐姐—男主,依然无法达到前者的爆发力,所以剧集的走向采用了向各方“曝光”的方式,层层推进从而考验男女爱情线)。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每个人不同的立场和反应,使男女主的爱情从日渐深化到最终产生间隙。在曝光”过程中,不要忘了,编导的目标是令剧集的主题发生了转向、叙事的重心开始从男欢女爱逐渐滑向了女性情感独立—人格独立的建构主题。
接下来,具体看看秘密被揭开的各个过程:
第1位得知真相的是女主的同事琴宝拉,她对于男女主的爱情是无条件的支持,而且对女主凭借爱情中获得的勇气,在职场中逐渐摆脱逆来顺受表示赞许。她从始至终是最坚定站在女主身边的唯一一个人。事实上在15集,我们看到她在职场风波中是被晋升的,但出于对女主的义气,她选择了辞职创业。

第2、3位得知真相的是弟弟胜浩和前男友圭民,胜浩本身作为男主的死党,表示支持并不困难(事实上编导只是展现了二人喝酒的片段,连对话都没说几句);他的悬念在于,通过其言谈反复提示来自女方家庭的压力。而前男友则将这个压力“急匆匆地”抛了出来,他直接找到女主父亲,告知了女方“出轨”其弟弟的朋友。
这是写的非常巧妙的一笔却故意显得很拙劣,突显了编导的成熟老练。观众和主角其实都知道父母是最难过的一关,而前男友早早捅马蜂窝的行为,对观众而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就此事的全部期待,戏剧张力并非最激烈的时刻,所以仓促出手的前男友碰了壁——第4位知道真相的女主父亲表示:我支持。编导这样做——
1、既印证了前男友的渣男人设,
2、而且使得之前他与女主的狗血桥段不会突兀,
3、成功的虚晃一枪,让观众对真正的难关,提前建立起了期待和想象。
父亲得知真相的过程是与胜浩和男主喝酒的平行蒙太奇,说明这两个场景本身是“无关紧要”的,同理还有两个女同事分别在被男女主面前得知其恋情的过程也是采用了平行的叙述。不过在二刷时,越发觉得其父不太“靠谱”,虽然其本意是善意和宽容的,但没有发挥任何行之有效的帮助。

母亲的意义
值得注意,在第八集这个全剧的情节和主题的关键转折点,女主的母亲接替了前男友圭民作为男女二人爱情最实际的“阻力”后,一共出现了三名试图帮助男女主爱情走向光明的人物:父亲、弟弟、男主父亲。编导有意营造他们的过激动作和戏剧冲突,而且他们的主张又是百分百的正确,甚至都是观众的心里话,让他们自以为是的行动一次次误导了默契的观众,使得一次次希望的落空。有趣的话,女主母亲VS男主父亲,二人相生相克对位法的写法。

三人的力量逐级增强,与母亲的对抗越来越激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而他们的失败也“迫使”女主不得不依靠自己成长面对。
而母亲固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的坚持迫使观众思考男女主未来生活和情感维系的可能性,让观众抛开爱情的光辉,从现实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女主的选择的利弊——放弃爱情的光芒,正视现实的坎坷(这对于爱情偶像剧的受众来说,几乎是很难达到的,只能通过降速、从“慢”的语境让她们慢慢接受,这也是导演安畔锡风格和大胆之举)。
《经常》的爱情是通往核心主题的重要基石,为此编导不怕呈现一个完美的情人形象,而且不同《密会》中箭靶般“鸡肋”的原配丈夫(前八集的前男友圭民其实正是如此,被委以了男女主爱情确立的重任),给予描绘生活的真实、以及经济看不见的压力其实最难——完美情人如何抵挡柴米油盐?又不能真的展示鸡毛蒜皮的细碎(因为观众不爱看),在这个层面比《密会》更好更难。







真正的焦点之战势必在:母亲和闺蜜之间打响(而由于两家人十多年的羁绊,这层矛盾最终只能走到弟弟所言的:鱼死网破、不相往来的地步)。为此编导故意拖延揭秘的时间,使得观众建立起了充分的期待和想象后,再出其不意的揭示出来(事实上二人都没有被瞒住,闺蜜是看到了男主的画册,而男主选择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向母亲告白——可以说其实是男主接连的两次“失误”,导致了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女主不得不担负起重整乾坤的义务)。




男主不但没有在这两场重要的战役中如自己预想的那样:给女主提供依靠,反而还在无意识中,出于爱的冒失扯了后腿。事实上他从未动摇过女主母亲甚至自己姐姐的意志。也是从此,爱情慢慢从主题叙述中退场……
为何爱说谎?














言语的时效(二刷发现)
从13集开始,母亲最终得知恋爱后发现人物对话越来越“不能听”了,或者越来越多需要去看,去思考说话人的欲言又止、左顾右盼的弦外之音了。而对于传统剧集来说,台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经常》的编导却敢于剧集进入高潮、最紧张的最后4集进行台词的可能性实验。
简单的说——就是利用不准确、相互矛盾的台词表现角色复杂的内心和纷乱的现实。这就需要观众很高的参与度,进行梳理和判断。而且此时编导要非常自信让观众已经完全站在角色的立场,不然的话,这样的实验就会产生弃剧....
所以, 编导完全没有避讳爱情剧中“被迫相亲”和“远方亲戚”两个俗套桥段的使用,但本剧的处理可谓非常高妙,把叙述的重心放在了两个事件在人物关系网内可能产生的波及影响上——也就是语言的时效。
除了将二者放置在同一时空内,首先是在当下令闺蜜关系产生裂痕,而这个裂痕逐渐加深,闺蜜与男主、男主与父亲、父母与女主、男主父亲与女主家庭、闺蜜与母亲、男主和女主全部因为言语的时效而导致破裂……而且“远方亲戚”的套路使用也没有按照预期施加符合观众期待的积极影响,这两个事件最终绵延的影响力使得女主被迫分手,继而搬家分居。
最后4集。这两个事件交替开始,编导做了一个在我看来非常大胆的实验——就是尽可能的消解台词的有效沟通的功效。
准确的说就是从女主接受相亲,在酒店门口被闺蜜碰见,二人决裂。这段对话中其实女主就没法在当下紧急的情况下完全说清自己从三个方面答应相亲的理由,她“错误”的选择提到是为了缓解母亲的情绪,造成了闺蜜新仇旧恨的大爆发。


男主要退租给女支持,经济条件凄惨的有些捉襟见肘了。而且他在此后提议的合租和出国都是自私的(说自私是说他只考虑到了自己和女主的爱情,而没有考虑爱情之外、生活中的其他亲情友情等等)。简单的说,他是一个近乎孤儿浪子的形象,但女主是有家有牵绊的,虽然这些各种牵绊让她越来越郁闷,但相比男主,编导赋予了女主难以轻易割舌的生活根基(即使它非常的不尽如人意..)。
这也是《经常》不同于一般爱情偶像剧之处,并非恋爱大过天,爱情的火种事实上在现实生活的飓风中岌岌可危。
















观众必须要汇总男主、女主、旁观者三方的角度,全面理解14集中女主和男主在是否合租?是否出国?(其实就是是否分手)的选择,看出二人面对相同问题时的做法:解决和逃避。
编导怕女主的目的由于台词的时效表达的不清晰,所以用了最大的篇幅通过女主和男主(2次)、琴宝拉、闺蜜三次对话将女主的心结梳理清楚,需要整合与其三方的对话才真正拼出女主想要的东西(她想要的是全部),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立场和根据当下的情境,她都是只能说一方面。编导有意借此混淆信息,突出人物的在成长中面临的各种压抑和为难。
但必须要注意的是,促成女主成长、转变、给予她力量、奋不顾身、甚至阶段性伤及自己爱情的始终紧扣在男主和爱情核心上。
二刷时,这样来看,这依然是一个以爱情为轴心运转的情感故事。

重新审视上面的话,发现作为直男对男主其实有些苛刻了,真情难觅,所以其他的种种其实都情有可原,这个剧的确需要二刷,感觉二刷看了完全不一样的一部剧似的~我会陆续再截图补充
不过我觉得那个首尔大学的相亲对象给我的感觉是有点成功人士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对女主也不冷不热吧,而且非常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和他的那个出身相比)..完全没有男主的义无反顾,想来男主为了女主租房把自己的房子退了,真的是捉襟见肘了...
嗯嗯,非常同意男主在工作上不太负责,即使被公司委以重任、自诩天才也是。不过从偶像剧或者恋爱的角度,其实观众是吃这套的,要是为了工作不理女主,在这个类型就成了15集的那个男友了,会被当反面教材了。但编导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一开始遵循着套路,但后来才发现他们早有预谋。是为了反套路而做的,但之前足够甜。
男主其实也有转变?只是没有展现出来,记得姐姐曾经和父亲和女主都说过看着男主小时懂事的样子自己心都碎了,可能男主以前是个顾全大局的人吧?但爱情来临就不一样了,所以是否可以认为他和女主在相爱后逐渐互补了彼此反面?当然男主的两次归国的前史都没任何的明确交代,都被有意悬置处理了
其实一直没能理解结局,个人心里的结局是好像《秋天的童话》的结局那样,结束在二人相见的一刻,而不要后面再发糖了...
其实我一开始也是把这个剧当做甜甜的爱情剧的,但看到后面有些完全搞不懂女主的选择了,尤其是职场性骚扰的那条线最终轻描淡写的过去,当时觉得有些惊了,感觉这种级别的导演不可能犯这种“错误”,所以重新看了一次,觉得其实所有的转变都是事先有铺垫、做好伏笔的~
《春夜》前半部分是有分析的,不过现在看不下去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