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觉得昆汀是个温柔的人。
所有的一切,全都是他幻想出的乌托邦。
不是很了解那个年代好莱坞,只能看到在他的电影里 暴力和黑色幽默下的大团圆。
就像无耻混蛋一样。 一切的一切,如果像电影那样该多美好。
关于李小龙,昆汀从杀死比尔就在致敬李小龙。所以应该不存在鄙视贬低李小龙。
昆汀从一开始设计渔船上那场戏,皮特手拿渔枪,他是真的杀了他的老婆。提到他是战争英雄,但几次提到越南战场死了很多人。大概就说明了这个人的虚构性。皮特拜访牧场,现实中确实有人去了那个牧场就再也没出来,如果最后骑马的人及时赶到,皮特可能也走不出那个牧场。故事最后三十分钟,如果没有皮特,片尾的五个人应该是全都要死的。
所以是昆汀构建了一个蝴蝶效应般的剧本,皮特没有因为杀人去坐牢,没有死在牧场,李小龙跟皮特交手,皮特一身的好武艺。最后在8号的晚上,凭借自己的本领和训练有素的狗 保住所有人的性命。
但真的的历史却可能是皮特潦草入狱。幻想着能和李小龙交手,小李子去意大利拍戏,没有和老友离别,所以早早睡觉。曼森家族顺利来到波导莎朗家,残忍杀害了全家人。
关于嬉皮士,莎朗是有嬉皮士精神的,她光脚看电影和嬉皮士女孩光脚搭车一样。而现实中她却是嬉皮士杀手的目标很是讽刺。那个逃跑的杀手,感觉也是昆汀的小柔情,没有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感觉昆汀对嬉皮士这个团体的爱与恨只有他自己清楚。
没章法的写了这些。单纯看完后脑子热。看到评论很多人在吵,真心觉得没什么必要。一个民族如果跪久了,站起来肯定会腿麻的,这时是最敏感的,稍微一碰就不舒服。但我希望大家别忘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站了70年了。而且永远不会再跪下了。
最赞回应
挺楼主。他多情地用幻想抹去伤痕,他向那个浮华年代致敬,令人不胜唏嘘。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评论了,很理性表达得也很清晰。最后我真的很害怕会重现那晚的惨案,没想到他和《无耻混蛋》里一样把结局改了,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想。(最后拿钥匙开车跑掉的嬉皮女孩演员好像是乌玛瑟曼的女儿?算是个小彩蛋吧哈哈)
挺楼主。他多情地用幻想抹去伤痕,他向那个浮华年代致敬,令人不胜唏嘘。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评论了,很理性表达得也很清晰。最后我真的很害怕会重现那晚的惨案,没想到他和《无耻混蛋》里一样把结局改了,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想。(最后拿钥匙开车跑掉的嬉皮女孩演员好像是乌玛瑟曼的女儿?算是个小彩蛋吧哈哈)
研究6000部好莱坞电影后,德媒得出结论
环球网
发布时间:03-0409:45环球时报在线(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亚洲人都会功夫,黑人最先一命呜呼,德国人总是纳粹……”“德国之声”3日公布一份有关“好莱坞电影中外国人形象”分析报告称,从20世纪初期好莱坞创立至今,好莱坞电影对非白人族裔的形象充满偏见。
德国之声”对超过6000部好莱坞电影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其他研究机构的信息基础上写出该报告。报告称,在早期好莱坞电影中,亚裔角色要么是不怀好意的反派,要么是像《蒂凡尼的早餐》里国吉先生那样的“丑角”——满口暴牙、别扭英语,被指故意嘲讽日本人。该片还使用好莱坞“涂黄脸”手段,让美国白人演员通过化妆扮演日本人。“涂黄脸”的手法至今还存在于好莱坞,如电影《云图》《奇异博士》等。此后到上世纪60年代左右,一度盛行强大白人角色与弱势亚洲女性恋爱的题材;70和80年代,李小龙和功夫片塑造“亚洲人都会功夫”的刻板印象;20世纪后期,亚裔角色经常是学者、医生或某种技术专业的“书呆子”。
该报告称,早期好莱坞电影也经常使用“涂黑脸”手段。直至今日,黑人形象经常是具有威胁性的,黑人女性角色通常聒噪轻浮,黑人角色往往是主角的好友。
拉丁裔是美国最大的少数族裔。分析显示,自2000年以来的2682部好莱坞电影中,拉美角色总是被塑造成性感诱人的形象。此外,德国人总是被塑造成“纳粹”或超凡科学家;英国人则是反面角色,性格沉闷乏味,且英国似乎只有伦敦一个城市。至于俄罗斯人,在好莱坞电影中总是被塑造成“战斗民族”,且总是倒霉,或成为叛徒。不过“德国之声”也援引其他报告数据称,美国电影业正朝着种族平衡的方向缓步前进。
美国电影业正朝着种族平衡的方向缓步前进。
还真是缓步前进 多来点昆汀这样的 多好啊!!!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