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片中慰安妇的身份使用的很僵硬,为了这个主题的特别需要,在情节上生硬套路,部分温暖却还是依托着刻意调动,如此的商业将这段事件拍摄不够真实,并不能真正调动人对这个事件的反思,使我觉得根本没必要刻意加入身份,单纯叙事老年人的生活会更好一点,如果不是有国宝级奶奶撑场面,恐怕评分不会这么高吧?
很反感刻意煽情
> 去我能说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男主怎么一下子飞美国的?(zma)
超清中字看完了,可以看呀(夏阳Gg)
我可以说是来找骂的了。年纪大了这种煽情片真的看...(地塞米松小姐)
看到一半爆哭谁懂啊!!!(橘子全)
引人深思(讨厌短视频)
真的我觉得珍珠店老板那段话真的把我看的哭成狗(不瘦下来不改网)
最赞回应
这个是真人真事改编你竟然说不够真实 服了你了
楼主哗众取宠。
心疼你 别劝他了。这人太幼稚了。
同意,影片从慰安妇身份被知道以后就开始刻意煽情,所有不明真相的群众感觉都歉了老奶奶什么似的同情她,可怜她,为了加深这种误解,愧疚感,影片设定老奶奶极其古怪,爱管闲事,没人缘,孤苦伶仃,试图通过群众的态度转变引发人们对慰安妇生活的理解,同情,在这种套路中,慰安妇只能是一个受害者的代名词罢了,换做是其他的不幸影片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在电影前面,隔壁超市大妈只要碰奶奶一下奶奶就会受不了,还有学英语这条线索,虽然一开始是为了去美国见弟弟,但后面也说了,是好朋友快要去世了,她觉得自己要为朋友做些什么,才去学的英语,这不算铺垫暗示吗。。。虽然暗示不多,但也不能说一点都没有吧,因为这个身份是奶奶一直想隐瞒的,所以电影的暗示也比较克制。再说性格,奶奶的性格可能就是这样,现实生活中爱打抱不平管一些闲事的奶奶也不少见呐,只不过电影为了艺术表现把她这种性格夸大了。还有你说的问题,这部电影也是存在的,只是我把重点放到了它想传达的想法上,然后就刻意忽略了你说的这些问题~可我还是觉得这是部不错的电影~
如果没有这个身份的话,那这部电影的意义在哪里…
意义不是强加身份获取的,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拍成电影也不少,只是导演没有那么做,强加了一个宏观主题才让人有些反感。
好吧~只能说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我就很喜欢这部电影~而且我也不觉得主题转很生硬,反而觉得商业化和慰安妇题材结合的还不错~
额。。。我不是乱说生硬的,首先原电影在此身份出现之前没有做过任何有关的明确铺垫与暗示,其次对于奶奶前期性格刻画来说,不能让人感受到她的身份给她带来的心理创伤,奶奶的性格在故事开始的一部分,一直保持着一个孤独所以才会好事的普通老人形象,再后来,话题急转,观众甚至可以根据之前导演的暗示,将故事改编成海边的曼彻斯特,说奶奶一把火不小心烧死全家才会导致这样的孤独后果也完全可行,这也使慰安妇这个身份不够作牢,总而言之,是应为刻画人物身份时叙述不够,所以才显得生硬。
在电影前面,隔壁超市大妈只要碰奶奶一下奶奶就会受不了,还有学英语这条线索,虽然一开始是为了去美国见弟弟,但后面也说了,是好朋友快要去世了,她觉得自己要为朋友做些什么,才去学的英语,这不算铺垫暗示吗。。。虽然暗示不多,但也不能说一点都没有吧,因为这个身份是奶奶一直想隐瞒的,所以电影的暗示也比较克制。再说性格,奶奶的性格可能就是这样,现实生活中爱打抱不平管一些闲事的奶奶也不少见呐,只不过电影为了艺术表现把她这种性格夸大了。还有你说的问题,这部电影也是存在的,只是我把重点放到了它想传达的想法上,然后就刻意忽略了你说的这些问题~可我还是觉得这是部不错的电影~
心疼你 别劝他了。这人太幼稚了。
确实有你说的铺垫存在,只是我认为对于要展现这样的身份来说,铺垫弱了些,这部电影我分了两部分来观看,所以这样的连接上的断档体验的更明显了一点,我没认为他不是好电影,只觉得单纯表现老人生活会更让人舒适一些,不用去追求那么主观的政治旋律。
哦
我是不是回复错了 心疼你 你别劝楼主了
我知道啊,我和她只是看法不同,不同的话,就说麻烦说出来讨论讨论呗,本人幼不幼稚又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没事呀~意见不同很正常的~我们都没说什么过激的话,讨论讨论而已嘛~么么啾
是的~你说的问题在电影里是存在的~但你说只表现老人生活让人更舒适这个理论我并不认同,这部电影的题材就注定了它不是为了让人舒适而存在的,这并不是什么政治主旋律的电影,像22,32,亦或是鬼乡,熔炉。它们的存在的意义可能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为了让人深思,为了提醒世人不要忘了那段历史。
楼主哗众取宠。
我对表现慰安妇苦难并没有异议,只是觉得电影表现有些的生硬,单薄的人物铺叙像是一部电影分成两个故事,而且我只是单纯表达看电影的不同观点,又不是为了吸引你的眼球。
同意,影片从慰安妇身份被知道以后就开始刻意煽情,所有不明真相的群众感觉都歉了老奶奶什么似的同情她,可怜她,为了加深这种误解,愧疚感,影片设定老奶奶极其古怪,爱管闲事,没人缘,孤苦伶仃,试图通过群众的态度转变引发人们对慰安妇生活的理解,同情,在这种套路中,慰安妇只能是一个受害者的代名词罢了,换做是其他的不幸影片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各有各的道理
不用的电影有不同的意义
感觉你没有看懂电影 这不是老奶奶学英语的主题
让我给你换个故事吧,主角奶奶年轻时因为冬天冷起床生火,不料失火,引起火灾,全家只剩下弟弟一个人活着,弟弟被送到孤儿院后被美国夫妇领养,奶奶内疚想要自杀,被老年痴呆的另一个奶奶救了下来,孤苦的活了大半辈子后,突然得到了和弟弟有关的线索,想要学习英语找回弟弟,这样的故事没有慰安妇,但在逻辑上也可以配合前面铺垫下来的线索,换句话说,导演给下的铺垫不够明确,所以才让身份变得不够真实,这也可能是这部电影商业化造成的漏洞所在吧。
这个是真人真事改编你竟然说不够真实 服了你了
这片子不类似与那些传统意义的真人真事,前半段的商业化不是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吗?
前面都是铺垫啊。老太太为什么爱管闲事?因为她孤单啊。为什么孤单?因为她接受不了身体上的亲近,没有伴侣无儿无女。为什么会无法和人身体亲近?因为那段悲惨的慰安妇历史啊。
电影为什么老提到老太太的朋友?朋友为什么一直提到美国什么的?朋友身边的年轻女子是谁?这都是伏笔,朋友得病要死了,于是老太太觉得需要自己去完成作证的使命了。
老太太为什么学英语?也是为了平反啊。前面的一切疑点和事件都是为了后面慰安妇平反的高潮啊,楼主你根本没有看懂这部电影,重点不是那些日常片段,而是一切这些事情背后反映出来的核心原因和精神。
那你这个故事高潮部分怎么编 奶奶最后用流利的英语跪着对弟弟说道歉 弟弟说 forgive you 然后两人抱头痛哭 ?那这部电影就没有战力了 之所以为电影 就是戏剧化冲突化 刻意的煽情也是一种手法
楼主说得对。罗玉粉是怀着到老也不愿意说出不苦难过去的心态活下来的。那么,怀有这种心理的人,大概会怎么选择过日子?是高调得惟恐天下人不知道有自己的存在还是像日本电影望乡中的阿崎婆那样,低调得仿佛泥土一样地过余生?影片中选择了前者,那么请至少要给足罗奶奶这样生活的心理情感逻辑依据:比如因为知道过去的祖国不够强大,所以现在怀着一股要求大家都守纪律爱护国家国家才能强大的心来活着也可以。但是没有。影片从来没有给过这方面的逻辑依据,老太太的行为就因此变成了单纯地爱管闲事。好奇的是,对于这么一个上访八千多次的老太太,相关区的区政府没人好奇这老太太的来龙去脉;对于这么莫名其妙爱管闲事的老太太,街坊们也从不八卦她的过去未来?给人感觉只是因为韩国人普遍敬老,所以对罗玉粉那不太合乎常理的琐碎就变得一再容忍了。这是一个多么有趣但难以推敲的规定情境!幸好演员表演出色,但也只能在当时弥补这逻辑上的不合理。
故事高潮奶奶踏上寻找弟弟的路,用磕磕绊绊的英语找到了弟弟的家,但发现传闻是假的,英语教师为了帮助奶奶找到美国媒体,奶奶用英语广播新闻,却还是没有找到弟弟,未果后回家继续过生活---刻意煽情是种手法,不过也像我认为的,面对那些真正不堪回首的老人,导演没有真正做到还原他们本有的形象,这之间的断层,让这部电影观感上出现了问题,我的反感不在于煽情,而在于导演还没有完成人物形象构建的时候,就将两个不同的人物拼接在一起构成一个人。
鬼乡更为煽情一些,这部其实拍的很克制
楼主我觉得你还是更适合看纪录片吧
身份什么的都还好,就是后面感觉剧情有点崩坏,比如男主怎么突然献身美国的。很多人说鬼怪奶奶和珍珠嫂互哭的时候很感人,但我个人看这段的时候是比较出戏的,觉得有些乐意,然后可能前面铺垫也不够吧,突然就说跟媒体说我是慰安妇,我13岁的时候……就切下个镜头了,但是我根本看不出奶奶的痛苦悲伤,也不知道日本人对她做了什么,如果把互哭这段放在奶奶在美国演讲了后,看到奶奶的肚子的刻痕,我可能会更入戏吧
现身美国,不好意思
真人真事改编的太生硬了?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真的需要让日本道歉吧。因为世界上好多人真的觉得慰安妇不是真实存在的。
你的这个故事可以,但没有内涵啊……电影本身就是艺术品,就必须添油加醋。不然只能算是记录片。(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某部作品里的主角开挂,运气特好。反过来想想一将功成万骨枯,平凡的生活大家都有,也不稀罕看的)。这部电影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更多的应该是肯定他成功的地方。慰安妇这个历史题材本身就很敏感、很容易打动人,很多操作上来说难度很大,幸好这是鉴于真实事件。不然我们会觉得更假,但即便是假的,也应该让大家铭记她们理解她们。
嗯
你铁石心肠
我们心肠软
同感
同意题主。片子确实转折生硬,前半铺垫也的确不够,煽情部分也用了不少硬煽的方式 (反感与否看个人)。
抛开主题差不多三星略高一点的合格温情商业片。不能因为电影是这个主题就说不得碰不得嘛。
热评有一个说的很合心意 “剧情三星,立意四星,向韩国电影人致敬加一星。”
后半段是硬煽情了,导致看到后来我都想快进了。奶奶的弟弟态度转变的更是突兀,前一分钟刚挂了电话,演讲完突然就出现感觉像是来蹭热度的。
我不讨论铺垫,只说说煽情过度,煽情真的不过,也没有强删,你怕是还没看潘多拉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就知道什么是强行煽情煽情过度。以上。
还有一个铺垫就是正心过来看罗奶奶时,罗奶奶躲着来接正心的那个女的,这个女的就是带着罗奶奶去华盛顿的那个。还有就是正心落下了那个手绢。
可能编剧顾着把前面的故事讲的相对完整,对于铺垫慰安妇这层身份的事可能就遗忘了,但是编剧也让后面高潮的部分与前半段的一些细节相照应,只是铺垫的不明显。比如一开始可能很不理解罗奶奶为什么如此爱多管闲事,看到了后面才知道是因为慰安妇这层身份所带来的伤害和影响,诸如此类。铺垫是没有,但是做的照应很好,你要说揭示身份写的太僵硬倒也无可厚非,因为是剧本本身的疏忽和风格。
改成海边的曼切斯特?你在开玩笑吗?你觉得普罗大众有多少人能接受海边的曼切斯特?你根本不懂这电影拍成这样的目的是什么。
他活在不真实里才觉得真实,不理他
海边的曼彻斯特都出来了,好好看一遍吧还是不要玩手机
很反感像你这样的睿智
楼主 你反过来想想就好了 这部片本来就是拍慰安妇题材的 只不过前面加入了更多生活部分和老奶奶的坚韧与积极 才能与后面的勇敢站出来指认做好铺垫和感情过渡,生活在我们周围 一个普通的老奶奶 曾经经历了这些 会有更多的角色认同感不是吗 而且慰安妇这个是真实的 你这样不细说 纯粹是要与众不同的观点是会遭喷的。。。
有些人总是要说些这种调调的话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品味独特。
你可能没见过孤寡老人,很多比电影里的更奇怪,人就是群居动物啊,何况是这种少年时受过巨大伤害的,变成神经病都正常
我我我 投楼主一票!
其实我也觉得,前后两部分有些分离(铺垫有但不明确)。不过这肯定是先确定主题,再写的剧本,不管之前情节怎样,主题都已经摆在那了。如果事先了解到这个可能就不会这么突兀了。
我觉得只是导演用一种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去表达这段历史,你那句刻意煽情反而显得恶意。
听说导演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老奶奶学英文其实是为了上show me the money
这个老奶奶的神经质和不合群 恰恰是后半段的伏笔
你不能因为自己眼界低下看不出来就觉得这是个割裂的故事吧?
特意登录豆瓣,来骂你。就你这智商,建议不要看电影了,好不好。看点岛国动作片,撸撸管,生活就很惬意。何必这么为难自己。
你们都在说老奶奶刻薄,我寻思着老奶奶除了在政府办公区不守规矩外,所提出的信访哪一条不是有理有据合理合法?
老实说同类型得片,这一部很失败 主题拖拉前半小时基本浪费时间!别打感情牌说多么真实煽情,韩国电影你能说出来的我基本都看过,但这一部真的非常一般 演技剧本导演 顶多两分 都是勉强的历史分
同感,前半段各种铺垫,进入正题有种拉不回来的感觉,其实有些地方画蛇添足不拍电影反倒更好。总体来说还是韩国电影一贯的强行煽情风格,这是就电影论电影。当然拍慰安妇题材,很值得赞赏,但还是私心能拍更好
同意
我很奇怪这部电影居然能有8.8分,远超南山的部长们
什么jb剧情,改成这种鬼样子。。。
每一部感人的电影下面都有人吐槽刻意煽情
我也觉得有点刻意煽情,但就算去掉煽情的部分,本片的故事也是非常优秀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