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人打入冷宫就算结束,但是根据朝鲜使者的记载,每天派人去骂,减少饮食,想让她快点死
丙午宪书、赉咨官金弘喆手本
幽废皇后,绝其往来,损其饮食,日加诮责,令其速(夕久),至六月二十三始殁云。或云不得良(夕久),而事极讳秘。即日移殡东直门外静安庄,不颁诏书,又不成服。十月二十七日略备仪物,葬于遵化州诸陵傍。彼人皆言新皇后册封是应行之典。而太后欲令选名族,皇帝意在后宫,相持未决,故其举行早晚有难预期云。
乾隆三十一年
朝鲜英宗四十一年(乾隆三十年)四月癸丑,承旨入侍,命读使臣书启,至乾隆幽囚皇后,而刑部侍郎阿永阿极谏。上曰:“予曾闻其幽囚皇后,以为廷臣若无谏者,乾隆必亡矣,果有谏臣矣。大抵乾隆之政令无可言者,而然而有臣矣。此亦康熙培养之遣化也。”
初七日
영조 42년 3월 25일 (갑오) 원본1253책/탈초본70책 1766년 乾隆(淸/高宗) 31년 ○ 丙戌(乾隆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辰时, 上御会祥殿。药房入侍时, 都提调金致仁, 提调郑弘淳, 副提调韩光会, 假注书洪九瑞, 记事官李谦彬·洪彦喆进伏讫。致仁曰, 昨夕昏晕之气, 何如? 上曰, 差胜矣。进御汤剂讫, 上曰, 起坐显胜矣。致仁曰, 臂部运用, 亦似顿胜矣。命诊候, 李以楷·李泰远·庆绚·吴道炯等皆曰, 脉体调缓, 一如昨日矣。致仁曰, 先来译官, 传言彼中无事, 而但闻皇后幽废冷宫, 国内不敢以皇后称云矣。







《八旗通志》:镶蓝旗满洲第三参领第一佐领系国初以辉发地方来归人丁编立,始以莽库管理。莽库故,以章京德尔德赫管理。德尔德赫故,以其子护军参领博伯尼管理,后复以莽库之子罗和管理。罗和故,以其子罗多管理。罗多升任右卫护军参领,以其弟讷尔布管理。讷尔布因病辞退,以其子讷礼管理。讷礼故,以其子讷苏肯管理。现改为公中佐领,以扎兰泰管理,续以达冲阿管理。达冲阿故,以达忠阿管理。谨案:此佐领乾隆十三年抬正黄旗,三十一年拨回本旗,仍改公中佐领。
也就是说那拉氏家族在乾隆十三年由镶蓝旗满洲抬入正黄旗满洲,三十一年被打回原旗。更加悲惨的是还由世管佐领降为公中佐领,之后世袭的佐领也没有了。 打回镶蓝旗是在继后死之前发生的,军机处满文录副提到此事的日期是六月七日。继后是七月十四日死的。
为什么满洲八旗首旗是镶黄旗而不是正黄旗? 清朝官方文件中提到八旗都是严格按照正确排列,前后顺序是决不能颠倒的。头旗为镶黄旗,正确的排列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 皇帝本人隶属“镶黄旗” 老汗王(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成立之初,“镶黄旗”即为近卫军。努尔哈赤独领“镶黄旗” “镶黄旗”的旗色是清代皇帝专用色,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镶黄旗”政治上优于其他旗。在官员数量上特别是重要的高级官员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皇后当中“镶黄旗”是人数最多的。(外戚抬旗一定要入最尊贵的) “镶黄旗”在经济上优于其他旗。比如田地分配数量,质量。 开国五大臣中的额亦都(镶黄旗)、费英东(镶黄旗)。 康熙辅政四大臣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 一等公傅恒(镶黄旗)郡王福康安(镶黄旗)一等公海兰察(镶黄旗) 佟国维(镶黄旗)隆科多(镶黄旗)萨布素(镶黄旗)李侍饶(镶黄旗)依克唐阿(镶黄旗) 贵族满洲大姓。(同一姓氏各旗均有分布)“镶黄旗”占有绝对优势。瓜尔佳氏,钮钴禄氏,佟佳氏,富察氏,章佳氏,马佳氏,那拉氏。 在满族八旗建立初期,隶属于镶黄旗的满族人在八旗各旗中担任“佐领”官职的占整个八旗“佐领”总数的五分之一。






清史稿写的是乌拉那拉。之前主流一直认为是乌拉那拉氏,这两年考证认为是辉发那拉氏。
《清实录》:
册封庶妃辉发那拉氏为娴妃。册文曰。朕惟教始宫闱。式重柔嘉之范。德昭珩佩。聿资翊赞之功。锡以纶言。光兹懿典。尔庶妃那拉氏……
持节、册封娴妃那拉氏为贵妃。册文曰。朕惟化起璇闺。克佐肃雝之范。劳襄椒掖。聿彰淑慎之声。爰考彝章。式颁纶綍。咨尔娴妃那拉氏……
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
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大学士史贻直、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
皇后之父讷尔布、追封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坟立碑如例。妻封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孙纳苏肯袭一等侯。
由此可知乾隆继皇后为那拉氏,其父名讷尔布,其侄名纳苏肯。
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继后生永璂
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继后生皇五女
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继后生永璟
永璂,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壬申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生母为继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丙申正月二十八日丑时薨,年二十四岁。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三月追封多罗贝勒。过继永瑆第四子绵偲为嗣,生母为永瑆侧福晋李佳氏。 永璂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永璂生前无封爵,死后由其弟嘉庆帝永琰追封为多罗贝勒),然而乾隆对于追封成年皇子绝不“手软”,如长子永璜追封定亲王、三子永璋死后追封循郡王;而五子永琪死前几个月乾隆老爹就已封他为荣亲王,除了是表彰,也是为抚慰病中爱儿。 作为嫡子的永璂,在乾隆时没有得到晋封,直到嘉庆四年才被封为多罗贝勒。
永璟 , 仅存活了19个月。 随葬端慧皇太子园寝,无嗣 。
皇五女,五公主。幼殇未封。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
乾隆十三年。告诫太监要按位分一体恭敬对待妃嫔,不可以只讨好宠妃。

事发后,乾隆奏折
原有旨意阿哥公主福晋们都不许接见,如今著于他到宫之日都在别处伺候着。俟他进翊坤宫后殿然后同福隆安一同进去,开读旨意,不可预先见面,事毕同出也不用关防。除此段不用告诉妃们,别的只管告诉他们。
谕王成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她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他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
再他到宫之日你接至斋化门,同福隆安随进,由苍震门、基化、端则门走至翊坤宫后殿。再令阿哥公主福晋们进去,福隆安有持去的旨意,你看著,阿哥们念,他怎么听、做何光景,一一记下,不必写折子,涿州接驾你再奏。
到宫之日你带开齐礼去,俟传旨诸事毕,把后殿锁了,每日进茶饭,开齐礼经管。他宫里老实女子择两名进去也不许换。其余女子并活计都搬到端则门暂住,翊坤宫留老实太监十名,别人不许一个在内,开齐礼就且是那宫的首领。跟了去的女子三名,当下你同福隆安审问他们十八日如何剪发之事,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问明白每人重责六十板发打往乌喇,著阿哥公主福晋并他本人都看着。小太监一个不许留都拨各处当差。外头的它坦也散了,每日只吃茶膳房茶饭,他的个例也用不完,你同总管们再减。
谕王成将皇后所有一切东西在宫在圆明园者具查明封贮。俟进宫请旨,再传旨与潘凤等:“皇后疯了,送到宫时在翊坤宫后殿养病,不许见一人。阿哥公主请安只许向潘凤等打听”。此旨俟他到宫前一日再传,不可预先传出。屋里只许跟去的两个女子扶侍,也不许出门。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 乾隆针对质疑所说
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况自此不复继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
目前关于断发的史料
1、《燕行录》给出的说法是:“盖闻昨年皇帝往关东打围,皇后从焉。失大珠一颗,宫中重宝也。帝疑之大索,得之于典当铺。以为皇后侍卫官某人,典银四百两,乃捕其人而鞠之。搜其身,衣缝中有一札,乃皇后手笔也。乃不复问腰斩。皇后之得罪以此。”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听说去年皇帝去关东行围,皇后也跟着去了,丢了一颗大珠子,是宫中的重要宝贝,皇帝怀疑让人搜寻,从当铺中找到了。是皇后的侍卫官某人用大珠子典当了400两银子,于是逮捕关押他,并在搜他身时从衣缝里找到一封皇后的亲笔信,于是不审问就把这个侍卫腰斩了,皇后获罪就是因为这个事情。
2.、严譄的文字狱案供词:“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时在山西本籍,即闻得有此事。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这个话说的人很多”“后来三十三年进京,又知道有御史因皇后身故,不曾颁诏。将礼部参奏,致被发遣之事。一想到人孰无死,若不做些好事,留个名声,就是枉为人了……心里妄想,若能将皇后的事进个折子,准行领诏,就可以留名不朽……”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乾隆皇帝在江南时候要立一个妃子,那拉氏皇后不同意,因此顶撞皇帝,将头发剪掉了……
3、其侄所上削爵谢恩折的说法是:“皇后擅自剃发意欲出家”。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皇后越权自作主张剃发,目的是想要出家。
4、官方文件《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皇帝给出的说法是:“那拉氏本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载乃立皇后,其后蹈获过愆,自行剪发,国俗所最忌,而彼悍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那拉氏当了皇后之后经常走犯错误的老路,在南巡时在太后面前不能恪守孝道,到了杭州行动尤其背离正确的道理,行迹想疯谜一样,直至做了国俗最忌讳的自行剪头发。
继后死于七月十四日下午两点(庄亲王奏折上汇报的死亡时辰是未时),死亡的消息随二百两丧仪银明细单于七月十五日就送到了热河的乾隆手里,也就是只有半天时间,可谓从北京快马加鞭到热河,如此之神速地把一个皇后的丧仪处理得连答应都不如,显然是乾隆授意。
如图所示,没有葬在园寝的答应、格格也都会被祭祀,其中祥答应也是失宠被废至答应,但仍然有祭祀 唯有葬在纯惠皇贵妃地宫里的“皇后”无祭祀。

苏州织造的一份备办嫔妃衣袍清单:
明黄纳绣全洋金龙袍面一件,共银三百六十四两一分九厘
石青纳绣全洋金龙有水褂面一件,共银二百二十三两一钱
杏黄纳绣全洋金龙蟒袍面一件,共银三百三十两四钱七分四厘
继后的丧仪不如嫔妃的一件衣服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初三日,总管马国用、王常贵、张玉议得,永和宫茶水炭十斤,初四日全止,熟火首领梁忠孝、李忠应来,将此帖送进宫,总管潘凤、王忠又将熟火首领何玉奉、于保林、姜坤传在月华门应来,记此。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四日,养心殿内总管王成传,永和宫日用黑炭二斤,自今日起止退,首领何玉奉、李太平应来,回过总管潘凤、马国用、王常贵、王忠等知,随将此帖代到圆明园,首领李忠、姜坤又回过总管张玉知,记此。 继后被囚禁的冷宫很可能是永和宫。首先,永和宫本来有茶水炭,而乾隆中期以后,后妃只有皇后和皇贵妃有单独的茶房用炭。其次,永和宫本来的茶水炭和日 用黑炭的分例非常低,茶水炭跟南府学生的分例一样,日用黑炭比祥答应的二斤八两还低。后来这些炭都停了,又没说有人病故之类的原因。永和宫的用炭情况跟朝鲜使臣所说的“幽废皇后,绝其往来,损其饮食,日加诮责,令其速(夕久)”是一致的。 原本炭火例里,皇后份例内的,红罗炭为夏十斤,冬二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就连最低位分的答应,日用的黑炭,都是夏五斤,冬十斤。 而继后夏日的日用黑炭才只有两斤,并且从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四日起止退。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秋七月。 ○丙子(初八日)。上以秋狝木兰。奉皇太后自圆明园启銮 随驾后妃十一位:皇贵妃、舒妃、庆妃、豫妃、容嫔、林贵人、兰贵人、常贵人、新常在、永常在、宁常在。
又策踈慵侍玉舆,旧分光宠接新除。(注:兹役先由书房轮派,寻又从本衙门圈出。) (下略) 【按】每年上书房师傅轮流随驾热河。由于皇子、皇孙们都去热河了,没跟随去的师傅们就不用入直书房了。对照实录,此处“西苑”是指圆明园。
○壬午(十四日)。未刻。皇后崩 ○是日。驻跸避暑山庄。至八月壬子皆如之 ○癸未。中元节。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 ○遣官祭孝贤皇后陵。端慧皇太子园寝 ○谕、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著将此宣谕中外知之。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十二阿哥进京,所用吃食等物随营拨用。(《拨用行文底档》)
接到继后死亡信息当日,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是皇八子永璇的生辰。乾隆额外赏赐皇子大肉吃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行官仓 早晚膳分例添用霁红盌菜二桌 每桌八碗 每桌添用猪肉二斤 肘子一箇 肚子半个 早饭照常点心二盘 晚饭添用点心二盘
○乙未(二十七日)。上奉皇太后辛卷阿胜境。侍早晚膳。翼日如之 ○赐扈从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台吉等食。翼日如之 【按】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的生日,从七月二十七日起开始庆祝活动。乾隆与皇太后、后妃在卷阿胜境看戏,侍皇太后早晚膳。扈从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台吉等陪同看戏,并赐食。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八月。戊戌朔。祭大社。大稷。遣諴亲王允秘恭代行礼 八月初一日,十二阿哥至圆明园。(《添炭底档》) 【按】七月十五日,乾隆收到留京办事王大臣关于皇后病逝的奏折,命十二阿哥从避暑山庄回京守孝。继后一去世,就被送到了静安庄,所以十二阿哥是在静安庄穿孝的。八月初一日,即继后病逝第十七天,十二阿哥就脱孝了,那么他最多为生母穿孝十五日(如果十二阿哥七月十六日开始穿孝的话)。
○己亥(初二日)。上奉皇太后幸卷阿胜境、侍早晚膳。至乙巳(初八日)皆如之 ○赐扈从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台吉等食。至乙巳皆如之 八月初四日,尚书房每日用黑炭五觔。(《添炭底档》) ○丙午。太宗文皇帝忌辰遣官祭昭陵 ○丁未(初十日)祭先师孔子。遣大学士刘统勋行礼 ○上奉皇太后幸卷阿胜境、侍早晚膳 ○赐扈从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台吉等食 ○戌申。太祖高皇帝忌辰。遣官祭福陵
七月初八日,乾隆奉皇太后起驾热河,后妃、皇子等随驾。
十四日未 妃嫔所刻(13:00至15:00),继后崩。
十五日,十二阿哥从避暑山庄回京穿孝。
八月初一日,十二阿哥在静安庄脱孝,回到圆明园。
八月初四日,尚书房师傅入直,十二阿哥开始读书。
妃嫔所出皇子在生母大祭才除服,剃头要在百日后。 皇后丧,众皇子要在百日后除服剃头。继后只有十二阿哥穿孝十几天就结束了。
十二阿哥给令妃穿孝都是大祭后除服
最赞回应
周迅一演 这样的爱就有了
范冰冰粉丝可以为了美化偶像杜撰出 马背承欢 这样的典故
周迅那么多粉丝 改造出来一段真爱也没什么不可能啊
她的3个儿女,无论活着还是死去的,在整个乾隆朝,都没有得到到乾隆皇帝给予的任何头衔。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爱。
为了保护她,假装宠爱别的女人,实则为他爱的女子挡枪。这太雷了吧,我爱你所以要和别的女人在一起......
古代版行走的玛丽苏,怕不是穿越的,老实说小说写出来都感觉太假了,想不到真的存在
匪大的《寂寞春庭空欲晚》里面写的就是,皇帝如果爱上一个没有家势的寻常女子,就只能不宠爱她,为了保护她,假装宠爱别的女人,实则为他爱的女子挡枪。
我深以为然,所以说乾隆其实没那么爱令妃的说法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虽然我不相信),但是已经当了皇后的女子,却是这样的结局,只能说明皇帝真的不爱她,一点都不爱,还很讨厌。
毕竟有个开了挂的令妃
古代版行走的玛丽苏,怕不是穿越的,老实说小说写出来都感觉太假了,想不到真的存在
你不要骗我 我要看如懿传怎么演 (哈哈哈)
没有骗你朝鲜使者的丙午宪书、赉咨官金弘喆手本
我知道 我是故意的
她的3个儿女,无论活着还是死去的,在整个乾隆朝,都没有得到到乾隆皇帝给予的任何头衔。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爱。
周迅一演 这样的爱就有了
范冰冰粉丝可以为了美化偶像杜撰出 马背承欢 这样的典故
周迅那么多粉丝 改造出来一段真爱也没什么不可能啊
不一定是周迅的粉丝,只是利用而已,没发现近两天多了很多继后的粉丝吗?都是借口,周迅和这事没关系。
虽然贵为皇后,死后却只能和一个普通的妃子合葬一个墓室,连皇贵妃的档次也比不上,其他哪怕是嘉嫔都可以和皇后皇上在同一个墓室。
匪大的《寂寞春庭空欲晚》里面写的就是,皇帝如果爱上一个没有家势的寻常女子,就只能不宠爱她,为了保护她,假装宠爱别的女人,实则为他爱的女子挡枪。
我深以为然,所以说乾隆其实没那么爱令妃的说法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虽然我不相信),但是已经当了皇后的女子,却是这样的结局,只能说明皇帝真的不爱她,一点都不爱,还很讨厌。
为了保护她,假装宠爱别的女人,实则为他爱的女子挡枪。这太雷了吧,我爱你所以要和别的女人在一起......
历史上的娴妃受宠了十多二十年,因为剪发被皇帝不待见,剪发之前相当恩爱
说不上受宠,只能说关系不错,没有看到乾隆写的诗都是新不如旧吗?
令妃病重的时候,乾隆是把她的母家抬入镶黄旗满洲编为世管佐领。
那拉氏病重的时候,乾隆是把本来在正黄旗的她的母家(那拉家压根都没能抬到镶黄旗,反而是本来在正黄旗的令妃家能抬到镶黄旗)打回镶蓝旗,并且从世管佐领降为公中佐领
就算没有剪发那个事,从家族升迁也可以看出来受宠程度不高
搜索历史,基本认为她是论资排辈加上太后旨意,升了皇后。皇上和她没什么感情,在潜邸时连孩子都没有。她升了皇后之后,总要给点面子,故有三个孩子出生,感情也好转了,但乾隆并没有想立储。种种待遇和富察氏那会儿差别太大,继后心里很可能有怨怼。有一天终于爆发。也有推测是更年期……
还有说法,当时令妃想升皇贵妃,把她逼的崩溃了
继后分析无论是佘诗曼的粉丝还是周迅的粉丝都没有问题,两位都是优秀的演员,不过小部分是为了给新剧造势,那就大可不必了。
因为是帝王啊,帝王之术就是这样,为了平衡官场,要娶官家的女儿,封后往往不是自己最喜欢的,而是在朝中最有势力的,我个人觉得小说就是小说而已,小说总要有个真爱,实际上帝王少有真爱哪个女子的,很多类似顺治董鄂妃之类传颂帝王也有真爱的大多都是野史,谁知道真假
明朝就有一个皇帝只有一个皇后,那个没的说肯定真爱,虽然结局太糟糕了
对,我就蛮喜欢佘诗曼演的继后,智商情商都在线,黑化以后各种借刀杀人,她的角色也是挺饱满的
根据野史记载是乾隆下江南时和俩小尼姑鬼混,本来按规矩满人不允许娶汉人(汉军旗除外,比如嬛嬛:)),和尼姑乱搞又是不敬神佛,皇后当然看不过去和乾隆吵,结果气头上皇后说你不是喜欢没有头发的女人吗,就剪了头发,本来乾隆就不咋喜欢她结果这一下彻底毛了
希望这个剧娴妃下场能好些
继后下场确实惨,一是她自己断发,彻底断了她和乾隆间的感情,二是乾隆早就想废了她皇后的封号,从历史上看,乾隆等她一死,就撤了她所有的册封号,然后葬礼也是以贵人级别举办,不是皇后那种国丧哦?
最重要的是,死后也没能和乾隆葬在一起,只能和其他妃嫔葬在裕陵隔壁的妃园寝,你说说这种什么待遇?
毕竟是皇后啊?乾隆棺木身边是谁?当然是他最爱的两位,富察皇后和令皇贵妃,其他三个是高贵妃,哲闵贵妃,嘉妃。。。明白没?继后连后面三位的待遇都比不上!!!
卧槽,太雷了,少看点儿智障小说和瞎编电视剧吧……看看历史,也就窝囊成光绪溥仪那样的得看人脸色挑老婆,而且就算窝囊他们都不会假意讨好,自古但凡有实权的皇帝,会在意大臣那点儿势力决定自己的恩宠?还帝王之术,别糟蹋帝王……
说实话,除非是汉献帝之流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不然哪个皇帝会看大臣脸色决定自己的闺房事啊?连同治皇帝明知道慈禧不喜欢孝哲皇后阿鲁特氏,倾向于自己的亲戚也就是后来的慧妃,还是硬生生娶了阿鲁特氏为皇后,这还是刚刚亲政没有政治根基的皇帝呢?
如果皇帝都要看大臣脸色做事,那谁还那么愿意当皇帝啊,都去当大臣算了。
你太逗了吧。孝圣宪皇后生于1692年11月5日,满洲镶黄旗人,父亲是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的凌柱。她与康熙朝四大辅臣遏必隆是一个曾祖父。而曾祖父是大清王朝的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后金第一将巴图鲁额亦都。你说的嬛嬛只是小说编的,所以野史就真的不必说的,太假了。
"而太后欲令选名族,皇帝意在后宫,相持未决...."
朝鲜史书的意思是,太后觉得扶正令妃不合适。想来秘密立储不久,这时扶正他的母妃,危险极大。
你是不是回复错了,我哪里说错了?
嬛嬛不是汉军旗,孝圣宪皇后就是乾隆太后,知道了吗?满洲镶黄旗人
我说小尼姑按规矩不能娶的,你这理解力也太差了吧
不是陪葬207两,而是丧葬费207两,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请别过分曲解我的意思,恩宠是恩宠,封赐是封赐,皇帝当然不会因为谁家势力大就喜欢谁家姑娘,但是封后都是看出身的,制衡之术也是帝王常用的手段。还有我不想吵架,麻烦您回复别人的时候语气好点,我应该没有忍受你的义务,毕竟我也不是回复你
不是,意思是太后想在名门望族选皇后,皇帝想从后宫里面选,其实就是太后嫌弃令妃身份低微又是汉人,最后互不妥协,最后拖得不了了之。当时记载这个的朝鲜人可能都没有想到新皇后根本再也没有选出来,他还只是认为日期无法确定(举行早晚有难预期云)。
同意,如果那时给令妃抬位到皇后,谁是皇储就暴露了
再真爱也悲剧收场,,可能如懿传不会演这些吧。。。
但百度上不是有个解说令妃不够格当皇后,,出身太差了,她追封也只是因为嘉庆当了皇帝,沾了嘉庆的光
恩,皇上最爱如懿,然后各种虐她。皇上莫不是个变态?
这不《宫》的套路吗😊
按照朝鲜人的记载是太后和皇帝意见相悖。可能因为愧疚吧所以皇帝在令妃死的时候仪仗从皇贵妃的58只提高到76只,孝贤皇后是77只,也就是说从葬仪上看基本是按照皇后待遇了,而当时只是乾隆四十年离立储君的乾隆六十年还差了整整二十年,所以追封也只是因为嘉庆当了皇帝的说法也不完全正确。毕竟以皇贵妃的身份用接近皇后的葬礼下葬,而其他皇贵妃则远远赶不上这个待遇了。
真实的皇帝除非真的很无能的那种,否则应该不可能吧,皇帝一句话就可以打入冷宫,真要保护的人谁敢动,宫套路的好像是小说套路才有吧😊
朝中无人不做官 同理也不要扯上这样的关系
一会爱这个一会宠那个,就算不喜欢好歹也是伺候了几十年的旧人,又生育了子嗣。总的来说,一句话:帝王无情!
是制度害人,娴妃在现代,绝对可以是个优秀的企业家
朝中无人不做官?那么那些科举做官的难道不算?朝中无人做官难而不是不做官。
她连后宫都管不好,现在也不可能是优秀的企业家。说令妃倒还有可能,继后死了过后,后宫倒是真正风平浪静了。
她到底干了什么,最后落得这样,安理说, 她能当上后,应该在皇上心里也是有一定的分量的吧
这图片里红衣服的是谁啊,
最右边印花衣服的是谁??
不废后比废后更恶毒
还有一个朝鲜使者六月二十三日打听到皇后要死了,但是乾隆仍然把她的儿子带走。就连朝鲜使者都怀疑是不得良死。
我觉得是折磨死她,看她还不死,最后痛下杀手。
主角是如懿,作者代入后把她身边的渣男按在乾隆上()
……突然对那个时候的历史很感兴趣,继后和皇帝之间究竟发生了啥
继后是偷偷剪发的,乾隆刚开始也不知道原因。
南京博物院正在展出的藏品,其中有一件是请安奏折,其中乾隆皇帝朱批的内容非常珍贵,里面提到了那拉继后,乾隆说“皇后疯了”...
原有旨意阿哥公主福晋们都不许接见,如今著于他到宫之日都在别处伺候着。俟他进翊坤宫后殿然后同福隆安一同进去,开读旨意,不可预先见面,事毕同出也不用关防。除此段不用告诉妃们,别的只管告诉他们。
谕王成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她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他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
再他到宫之日你接至斋化门,同福隆安随进,由苍震门、基化、端则门走至翊坤宫后殿。再令阿哥公主福晋们进去,福隆安有持去的旨意,你看著,阿哥们念,他怎么听、做何光景,一一记下,不必写折子,涿州接驾你再奏。
到宫之日你带开齐礼去,俟传旨诸事毕,把后殿锁了,每日进茶饭,开齐礼经管。他宫里老实女子择两名进去也不许换。其余女子并活计都搬到端则门暂住,翊坤宫留老实太监十名,别人不许一个在内,开齐礼就且是那宫的首领。跟了去的女子三名,当下你同福隆安审问他们十八日如何剪发之事,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问明白每人重责六十板发打往乌喇,著阿哥公主福晋并他本人都看着。小太监一个不许留都拨各处当差。外头的它坦也散了,每日只吃茶膳房茶饭,他的个例也用不完,你同总管们再减。
谕王成将皇后所有一切东西在宫在圆明园者具查明封贮。俟进宫请旨,再传旨与潘凤等:“皇后疯了,送到宫时在翊坤宫后殿养病,不许见一人。阿哥公主请安只许向潘凤等打听”。此旨俟他到宫前一日再传,不可预先传出。屋里只许跟去的两个女子扶侍,也不许出门
官方文件《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皇帝给出的说法是:“那拉氏本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载乃立皇后,其后蹈获过愆,自行剪发,国俗所最忌,而彼悍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那拉氏当了皇后之后经常走犯错误的老路,在南巡时在太后面前不能恪守孝道,到了杭州行动尤其背离正确的道理,行迹想疯谜一样,直至做了国俗最忌讳的自行剪头发。
这些都是外人的视角的看的,感觉雾里看花,神秘的很,那时候皇后能留下个遗书啊之类的就好了。
官方文件就很正规了啊,按照乾隆的说法记载的。
比较想知道那时候的皇后心里在想些什么
两人的演技都没的说,年龄在前期显得偏大了
厉害!你对这段历史研究的好详细!所以我才觉得,能让乾隆恨成这样的一个女人,所做的事情一定不止断发那么简单,一定是严重伤害了乾隆,不然生前虐虐就得了,何苦死后还尽其所能的羞辱她,感觉继后的错误应该跟女权,跟女子反抗封建礼教压迫什么的都不沾边
偷偷剪的头发就不说了。
为什么五十岁左右才去争女权,早干啥去了?首先要知道自己吃的喝的包括用的剪刀都是皇帝的,吃着喝着用着别人的东西跟别人要女权,先经济独立了再说吧。(来源:霍粉)
封建礼教压迫这更搞笑了,她的家族因为她当皇后从镶蓝旗升到正黄旗,满门富贵,儿子也成了嫡子,请问压迫了什么?如果要一双人,那么为什么以前皇帝选秀了好多次她不发疯?而且还照样和皇帝生儿子,照样和皇帝睡。如果她当了太后会让她儿子当皇帝吗?答案肯定是会。那么还反个什么封建?
明朝十几名宫女意图谋杀皇帝,那么是为了反封建吗?当然不是,仅仅是为了自己生存而已,为了自身利益,和女权反封建这些屁关系没有。
所以非常受不了某些人说什么“好佩服继后啊,她太有勇气了,敢于反抗,有自己的意识”,都快把继后当古代反封建女性的标杆儿了
感觉历史上就是争宠失败气不过而已,而且年级上确实到了更年期了,真爱论真是……瞎扯淡
哎,那个什么寂寞的说法,也许有,但绝对不是乾隆。乾隆那个个性,从小就是天子骄子,他爸的皇位估计也是因为康麻子喜欢他,他爸才继位的。对他来说,宠爱就是宠爱,绝对不会拿什么不爱的女人为另一个女人挡枪。说光绪可能还行,但实话说,光绪也没这么做,他宠爱珍妃也没拿什么瑾妃来挡枪。表面上挡枪这种说法合理,但纵观封建王朝历史,这种皇帝还是很难找到的。毕竟中央集权制皇权达到了顶峰,一个皇帝后宫没3千也有几十,用什么挡枪啊。说没爱这倒是真的。
这点感觉可能性比较低,其实最初受宠的是富察,然后令妃就横空出世了,在令妃受宠的时间内几乎没有人能比她升迁更快,更匪夷所思。娴妃其实更像政治角力胜利的一方,她对比几个受宠的:令妃、高贵妃、纯妃唯一占据优势的是她不是汉人,另外三个都是汉人,所以即使受宠,最终没有升到皇后。
还吹这部剧皇帝两口子吵架跟我爸妈一样一样儿滴,真是太生活化了,导演真棒,婚姻围城太深刻了。尼玛导演你拍现代剧两口子吵架没拍够是吗?婚姻围城,围城是一夫一妻的前提,你这蹭人家钱钟书要脸吗?!
继后不受宠这与她是满人有关——不懂汉文化。孝贤皇后的书法可是很出色的。乾隆要的是,满族血统,又懂得汉族文化。和继后完成生嫡子的任务,就不认了。
不了解继后,但乾隆是迷之喜欢汉人和外族人,估计是这些人没那么大的靠山,无需做政治考量和平衡。
虽然乾隆很想嫡子继承大统,但富察死后,估计他这个想法有,但也没那么重要了。不然在继后还是后的时候,也没见他对永基多好啊,倒是一直看重永琪,还有比较宠福康安,所以才有传福康安是他的私生子
不知道乾隆为何看不上十二阿哥。是不是十二汉文不好
扑街使人嫉妒,嫉妒使人疯狂。
告诫太监要按位分一体恭敬对待妃嫔,不可以只讨好宠妃。
——
这个是什么意思?与继后有关么
继后只有十二阿哥穿孝十几天就结束了。
十二阿哥给令妃穿孝都是大祭后除服
——
大祭是几天? 也许大祭就是十几天
说明乾隆并不是宠妾灭妻的人,对不受宠的嫔妃也很照顾,所以断发这个事肯定继后自己也有原因。
○皇贵妃薨。谕、本月二十九日。皇贵妃薨逝。着称令懿皇贵妃。依例辍朝五日。派皇六子、皇八子、皇十二子、皇十五子、皇孙绵德、绵亿、绵惠、九公主、额驸拉旺多尔济、扎兰泰、及丹巴多尔济、丰绅济伦、穿孝。并派皇六子、尚书永贵、总管内务府大臣金简、经理丧仪。所有应行典礼。着各该衙门察例具奏。
○上至吉安所、令懿皇贵妃前奠酒。
○戊寅。上至吉安所、令懿皇贵妃金棺前奠酒。
二月○癸未。上至吉安所、临送令懿皇贵妃金棺、移殡静安庄。
○己丑。○命简亲王丰讷亨为正使。协办大学士尚书官保为副使。赍册宝。诣静安庄。赠谥皇贵妃为令懿皇贵妃。
○癸巳。令懿皇贵妃行初祭礼。上命皇十五子颙琰奠酒。
○癸卯。令懿皇贵妃行大祭礼。上命皇十五子颙琰奠酒。
○乙巳。上至静安庄、令懿皇贵妃殡宫奠酒。
不知道是十几天还是二十天。问题是令妃不是皇后不是亲妈,继后是皇后是亲妈。
作为封建王朝的较为合格的皇帝,自然不会是如懿传里那样脑残的霍建华演的样子。
皇帝气度还是要有的,就算有宠爱的嫔妃,也不会苛待其他嫔妃的。
如懿传里的皇帝,也就是偶像剧才会有的形象。
我看到有人说过,他不叫乾隆,他叫道光,哈哈。
道光也不是,是北齐的高玮,高洋。
天干地支对应的月日看不懂,只知道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
亲妈要守孝三年。十二阿哥确实把婚期推到三年后。
令妃初祭礼是二月十五日,也就是第十七天,大祭礼肯定更靠后。
穿孝和守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
把日子加上
正月二十九 ,皇贵妃薨。谕、本月二十九日。皇贵妃薨逝。著称令懿皇贵妃。依例辍朝五日。派皇六子、皇八子、皇十二子、皇十五子、皇孙绵德、绵亿、绵惠、九公主、额驸拉旺多尔济、扎兰泰、及丹巴多尔济、丰绅济伦、穿孝。并派皇六子、尚书永贵、总管内务府大臣金简、经理丧仪。所有应行典礼。著各该衙门察例具奏。
上至吉安所、令懿皇贵妃前奠酒。
还宫。 (回到宫中)
正月三十 上至吉安所、令懿皇贵妃金棺前奠酒。
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幸圆明园。 (回到圆明园)
二月初三日。行奉移礼致祭,应照定则和硕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觉罗氏公侯伯以下佐领等官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镇国将军妻以上,觉罗氏公侯伯大学士尚书都统子爵齐集行礼如仪。
二月初五 ,上至吉安所、临送令懿皇贵妃金棺、移殡静安庄。
二月十一,行令懿皇贵妃册谥礼。命简亲王丰讷亨为正使。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官保为副使。赍册宝。诣静安庄。赠谥皇贵妃为令懿皇贵妃。
○癸巳。(二月十五)令懿皇贵妃行初祭礼。上命皇十五子颙琰奠酒。
○癸卯。(二月二十五)令懿皇贵妃行大祭礼。上命皇十五子颙琰奠酒。
○乙巳。(二月二十七)上至静安庄、令懿皇贵妃殡宫奠酒。 (初月祭)
三月二十七,令懿皇贵妃二满月祭礼。上命皇十五子颙琰奠酒。
四月二十七,令懿皇贵妃三满月祭礼。上命皇十五子颙琰奠酒。
○癸丑。(五月初九)令懿皇贵妃行百日祭礼。上命皇十五子颙琰奠酒。
感谢!
纯妃死的继后断发之后估计也去陪葬了,只是她死在继后断发之前,乾隆陵墓要留一个坑位给继后的,所以乾隆弥补纯妃不能陪葬修了一个豪华的妃园寝给纯妃。结果,继后断发后继后给塞到纯妃地宫里,还不是主位,只是侧位,乾隆陵墓则多了一个坑位
只是侧位
UP
要我说如懿传不如直接把历史改了,按照他自己的逻辑来,现在又要自己杜撰出莫须有的人设和剧情,又要忙不迭的迎合历史节点,尴尬的不得了不是?所以就黑着良心把除了如懿之外的人都丑化成了大变态!烂到家了!
如懿粉早就把周迅当成继后了,看不见啊看不见
頂
受不了霍建华版的乾隆,暴脾气,还打女人。这哪是皇帝,分明一个家暴男。
霍建华演的是大烟鬼色狼+凤凰男抖S附体
榴莲还说她的剧尊重史实,历史上的乾隆是这种变态男么?爱新觉罗的后代居然没把榴莲告上法庭真是客气了。
如懿传怎么丧扑街,应该是古人报应了。
霍建华演的那是泼妇变态,乾隆被黑的最惨的一次,完全昧良心啊!
演员这个职业是要对剧本有敬畏心的,不爱惜羽毛,不了解史实,就去拍如懿传这种颠倒黑白的剧,冒犯亡灵,就别怪消耗福报被群嘲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