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温拿乐队的前身是Loosers,乐队最早期成员包括陈百祥(主音)、彭健新(电吉他手)、叶智强(低音电吉他手)、陈友(原名陈志涛,鼓手)及陈百祥弟弟陈百燊(电子风琴手),其后谭咏麟加入,Loosers 以双主音出击,陈百祥负责较狂野的歌曲演绎部分,而谭咏麟则负责较斯文的歌曲。凭借他们对当年红极一时的乐队如Beatles及Rolling Stone的熟悉,已经于不少酒吧中大唱欧美超级偶像的流行曲。他们本在陈百祥和陈百燊妈妈的鼓励下,在非法扩建的阳台上练歌。
Loosers组成不久便打出名堂,在海滩音乐节中夺得冠军后,更于1971年香港青年音乐节中,击败许冠杰,赢得观众投票选出的“殿堂特奖”。
1972年,陈百祥及陈百燊离开乐队,Loosers宣布解散,六人各奔前程,而谭咏麟更飞往新加坡升学。
1973年底,彭健新、叶智强、陈友及金牌经理人梁柏涛等将乐队重组,并由Loosers改名Wynners(胜利,中文名称温拿),加上刚从新加坡返港的谭咏麟,温拿“四虎”在港再战江湖。其后锺镇涛及新加坡乐手Andrew亦相继加入,温拿乐队以六人乐队出现,但Andrew加入后不久便离队,温拿五虎的阵容稳定下来,以谭咏麟及锺镇涛(主音兼电子键琴手)、彭健新(电吉他)、叶智强(低音电吉他)和陈友(鼓手)作乐队的最终班底。
1974年效力丽的电视,因大受欢迎为无线电视挖角[1]。
2006年底,温拿对外宣布复出,并于2007年2月18日至3月1日于香港体育馆开办其复出演唱会。
2010年底,温拿再次宣布举办演唱会,名为《温拿38大跃进演唱会》[2]。该演唱会于2011年2月4日至2月9日于香港体育馆举行,并以“为歌迷服务”作口号[3]。与是次演唱会同时推出的唱片名为《乐坛风云》,同名主打歌由陈奂仁作曲、编曲,林敏骢作词[4]。
2015年,温拿宣布举办演唱会,名为《温拿精神》。
解散疑云
虽然温拿队员自70年代末期后已经各自发展,但乐队从未正式解散。可是,在2015年后期,曾有传言说乐队将会在2016年农历新年时举办演唱会后宣布“终极解散”。其后,彭健新承认自己曾经提出解散,但即被谭咏麟反对[5]。
那就是1968年成立的失败者(loosers)乐队。loosers里除了
后来继续在温拿的谭咏麟、陈友、彭健新、叶智强外,还有陈百祥、陈百燊兄
弟(其实谭咏麟是稍后加入的)。在loosers里,陈百祥是第一主唱,主要负
责较狂野的歌曲的演绎,而谭咏麟是第二主唱,负责慢歌演绎。那时正是香港
第一次band风潮时期,当时的乐队主要任务就是翻唱一些英文歌,loosers也
不例外,他们大多翻唱的是beatles和rolling stone的歌。1970年,他们参
加业余歌唱大赛,并得到冠军;在1971年的香港青年音乐节上,他们更是击败
当时已经很走红的许冠杰组织的莲花乐队,赢得观众投票选出的“殿堂特别奖”,
并获得无线电台邀请,参与“star show”音乐节目的演出。就在loosers乐
队的前途一片曙光的时候,陈百祥、陈百燊兄弟因故离开了乐队,谭咏麟也不
得不去新加坡读大学,失去了两个主唱,loosers只好宣布解散。
1973年底,由于感情原因和父亲生意上的失败,使得谭咏麟不得不提前辍
学,返回香港。在香港,谭咏麟先是在捷成洋行做文化器材推销员。在一次,
推销乐器的过程,竟然又重逢了过去loosers的一班老友。这时的陈友、彭健新、
叶智强已经找到了一个叫梁柏涛的经理人,重组乐队,他们便力邀谭咏麟加盟,
谭咏麟当然不会拒绝这个邀请。可能是觉得失败者这个名字不吉利,这次他们
将乐队的名字定为:胜利者(wynners),也就是温拿。不久,又找到钟镇涛和
一个新加坡乐手andrew加盟,andrew不久后离队,“温拿五虎”的阵形稳定下
来。
wynners也是双主唱形式的,由谭咏麟、钟镇涛担任ab制主唱,并都还负责
keyboard,彭健新担任电吉他手,陈友担任鼓手,叶智强担任低音吉他。
从温拿在1974年推出第一张细碟《sunshine lover》到1978年乐队解散,他
们共推出10张大碟、14张细碟,并拍摄4部电影。从音乐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两个
阶段,其实这两个阶段的转变也是香港歌坛发展的分水岭。
在一开始,温拿基本上延续了loosers的风格,翻唱英文歌,或者也有原创的
英文歌。甚至着装上也是模仿beatles或其他欧美乐队,长发墨镜松糕鞋。第一张
细碟《sunshine lover》(b-side 谭咏麟主唱《would you laugh》便是如此,
并取得巨大成功,登上当年的十大唱片龙虎榜榜首。第二张细碟《sha la la》(
b-side 《happy birthday sweet sixteen》),在香港电台流行榜冠军位置上停
留三周。首张大碟《listen to the wynners》尚未推出,订购单便已超越5000张
(现在看来好象很少),并在当年的很多颁奖礼上被评为最佳唱片。还有后来两年
的《love and other pieces》《over and over》等等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当时的
香港歌坛尤其是乐队,绝大多数都是进行这种翻唱,为什么温拿能取得这么大的成
功呢?就我听过的几首歌来说,编曲清新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还有就是和音运用得
很好。比如那首前两年突然又在内地流行起来的《sha la la》,(内地流行的版本
好象是一个外国乐队唱的,还有就是孙悦的《幸福快车》),还有就是《l-o-v-e》,这两首歌节奏欢快,背景音乐基本上就是鼓点和吉他,并不象后来的《sha la la》的版本里掺入很多电子乐,而且高潮部分的和音配合很好。另外,还有前卫的造型很受当时香港年轻人的喜爱(其实看过原来他们的唱片封套,觉得造型很难看,尤其是松糕鞋)。再就是loosers留下的影响,73年底温拿刚成立,尚未推出任何唱片,就凭借人气获得当年的最佳乐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商业运作,一开始就签下大公司polydor(宝丽金的前身),从第二张细碟开始就跳槽到无线电台,每周都有专门为他们开设的专栏“温拿狂想曲”“温拿周记”,并大播他们唱片的宣传片。(当时无线电台分管这块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沾)
到了1976年,经过许冠杰等人的努力,粤语已经日渐走上主流的地位。这时的
温拿乐队认准方向,很快跟上潮流,采用重新填词、找创作人为自己谱曲,并且自
己创作多种方法并用。而一直力捧他们的黄沾更是借鉴国外乐队拍歌舞片的做法,
为他们拍摄了一部青春歌舞片《大家乐》,并适时推出《大家乐电影原声大碟》,
取得了成功,很顺利的为他们转变风格铺平了道路。其实这时的温拿,唱的粤语歌
类型,曲风上大多是和许冠杰的鬼马歌相仿的,不过没有对社会的讽刺,而是青春
欢快的歌曲,象嬉闹的《玩吓啦》《追赶跑跳碰》,所以也是有其独有的卖点。而
到了末期,更有《曲中情》《今天我非常寂寞》这样不错的慢歌。
到了1978年,温拿的成员都已经从20出头的小青年长成了二十五六的大小伙了。
如果再这样青春欢快下去,无疑是不合适的,而且个人在音乐上的理解上都会有各
自成熟的想法,乐队的解散是不可避免的。当阿b第一个被台湾一家电影公司看中,
签约到台湾拍片去做琼瑶片中的白马王子的时候,温拿乐队和平解散了。彭健新、
陈友、叶智强先后离开无线,谭咏麟则留下来,签约拍摄无线长剧《天虹》,并担
任一些栏目的客串主持。
温拿虽然解散,但他们留下了相约五年一聚的诺言,并一直实践着这个诺言。
这使得后来还有了《千载不变》《小岛梦》这些优秀的专辑,这是后话。
谭咏麟辍学的原因是生了重病,并不是感情上的事情。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