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诗词大会固然可圈可点,但请别把“才女”“才子”之名贬低,唐突西施,贻笑大方。
因为好多人在朋友圈转发了好多《X满足了所有人对才女的幻想》、《X为什么有今天的高度》,所以产生了兴趣,去看了——然而,虽是称为“诗词大会”,但我只看到诗词大背诵,选手都只停留在对诗词的背诵,大意竟然把握的如此的粗糙。
像“剪烛”“四纪”这样的基础性词语,选手竟也无法理解,每当题目是关于诗词中涉及的人物、词语,选手们都捉襟见肘,绞尽脑汁,反而在背诵的时候头头是道,信手拈来。其实,诗词的意境不在字面上,而是应该在内里,在每一个意象,像鹧鸪、燕子、芭蕉啊……这些在诗词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什么样的感受,都不是你简单地从字面上读得通顺,记得牢固就能理解的。我现在都能记得小学时读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是因为我记忆力好,而是诗人的狂喜已经烙印在心上。(目前已不再接触诗词,忙于生计,可悲可叹)


最无法理解的是这个环节,图片尚未画完整,何以知道相关的诗句是什么??船都没有,你何来乘周一说?天下诗篇千千万万,靠提示的“行”字,你能猜出什么诗?
这让人感觉有背题库的嫌疑,有可能是靠题库的固定模式来应对这一环节。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下图:


孩童还未画出,只画了一瓶草地与一只蝴蝶,居然这样也能猜出来……
请问你是不是早就见过这样的画了?早就知道他接下来画的是什么?还是你会掐指一算呢?不得不对这所谓的比赛产生了怀疑……

很多人看飞花令,觉得非常刺激。而我,觉得非常讽刺——请听我道来。
《伤仲永》大家都读过吧,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世说新语》中咏雪也读过吧,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李白大家都知道的吧,“五岁诵六甲。” 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小有名气。
…………
太多了太多了,人家小小年纪就写诗成文,而我们,有的是大老爷们,有的年过花甲,有的比较小还是垂髫而已,然而,我们就这样,背着老祖宗的诗词,还在沾沾自喜,不觉得很惭愧么???
我希望的是,未来的中国能重拾中国的古诗文的学习,普及古诗文的创作,是的,是创作!传承古诗文的创作技巧,发掘有思想的文人雅士,重新定义——中国的诗词,甚至有适应现代生活的中国诗。而不是像如今一样故步自封,拿着老旧的古诗词,沾沾自喜,以为可以一部唐诗宋词走天下。然而时代在变,文化在变……
想我念书时,学写毛笔字、学写诗……都是富人子弟才可以学,而且学校不会设置兴趣班、培训班之类的,只能自己请老师教,就连画画、画国画都是奢侈学科,试问,这样的教育模式,如何能有人才能传承这些中国的古典文化呢?难道都要金钱堆砌起来么?
所以,看人家古代人,自小就可以作诗填词,而我们还在背着古人的作品,甚至自以为是,冠名为“才女”“才子”,不禁觉得讽刺、悲哀……
最后说一说“才女”“才子”。
说到“才女”,你想到了谁?是卓文君这样敢爱敢恨,笔墨丹青的吧,是谢道韫这样传奇人生,聪慧可人,是李清照这样婉约气质,忧国忧民的,还是林徽因这样卓有建树,温婉大方……无论是文学、书法、诗词还是其他行业,正在称得上“才女”的你能想到的,绝对不是只会背几句唐诗,连诗中意境都不懂的一些人,更不是那些只会在媒体面前做做样子,却什么都不努力的流量小花……
“才子”的话更多了,(自古男人的记载就比女人要详实多了,例如帝王的嫔妃、名将的内人,很多都不曾在青史留名)这里也不一一详述了,大家自己想想吧。
最后,呼吁大家如果认为我说的对,请广泛传播一下,让懂诗词的人看到,让他们能站出来,传播真正的古诗词,或者建立一个群体,或者组建一个贴吧,让有需要的有意愿学习的学子们,(一部分或者是寒门学子)能真正传承、学习到真正的知识。让古诗词能推陈出新。
——一个曾经的寒门学子书
最赞回应
答错剪烛的李宜幸是新加坡人 正是因为过于日常反而让她会错 当时我看的时候就猜她会折在上面 果不其然 缺乏相关的生活经历嘛~
百人团是来自360行里的选手 这并不是高考 高中大学是不是混过来的和你毕业工作20年后是否还对这些诗词记忆犹新是两件事情 唤醒大众对诗词之美的赏析此乃节目重点~
只看到了背诵是因为你只瞅了两眼就得出了诸多结论 还是所有考诗词内容的题目和点评都被你吃掉了~
另我建议所有觉得题目简单的人都请去参加下一季 否则键盘侠终归是键盘侠 凡事只有行与不行 没有如果~
以普罗大众的认知和欣赏角度将选手冠以“才女”或“才子”确实不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诗词大会举办的必要性,在当下这个低俗浮夸大行其道的时代,这档节目真的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一股清流呢,我完全持看好与支持的态度。
其实节目中不论主持人、嘉宾老师还是选手都多次提及,大家是抱着重温古典,以诗会友,享受古典诗词狂欢来的,力争上游也不过是为了宣泄自己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没见谁赢了就沾沾自喜的,能看出来参加节目的人们对这方面还是有自知的。
失去古人诗书画的创作能力也真的不必太过惭愧自责,须知我辈若在古代,可能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古时读书识字的人本就稀少,诗词创作也是非常小众的行为,从来就不是社会生活的常态,只因诗词比那些不见诸于文字的市井文化更容易留传,才给了我们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夸大想象。即便是诗词大家所处的时代,他们的文字也不见得是人尽皆知,只不过世间浮华如红颜易老,而诗文词作却凭借其天然的优势能够传诵至今而已。
从白话文运动兴起到现在,百年来的现代语文教育已经让我们脱离了原先的文言体系,进入了更加易用的现代汉语体系,连繁体字都不被提倡了,还能指望现代人让吟诗作赋这种雅趣蔚然成风吗?不可能了,即便是有诗,那也是新的才有生命力。留传至今,古法写就的诗词佳句早已被先辈们开掘殆尽,如今之辈又有几人能出其右?就像西方古典音乐,至今演奏最多的,还不是那些很久以前的音乐大师们的作品?旧的艺术形式或手法已然登峰造极,新兴的艺术创作只有另辟蹊径才有施展的空间。文化首先需要继承,而对其的发扬则应注重精神内核,而不是形式。现代文虽没有古文的韵味,但也自有魅力,比如董卿在节目里吟诵的叶赛宁的诗,用现代汉语翻译并念出来一样令人动容。不必苛责抱怨,非让今人写出古人那般诗句,能欣赏并传承这些代表民族性格的文化遗产就很不错了。即便是李杜之辈重生于我们这个时代,我想,他们也不见得会依然觊觎仕途,感时作些律诗绝句,当今这样发达的社会,像他们这样有才华的人真的有太多的可能性了,说不定也会去拍个电影什么的,扫一扫当下国产片令人扼腕的风气。
现在诗词大会的形式,更多的还是吸引广大观众重新爱上我们民族伟大的诗词艺术吧,选手中不也不乏对诗词创作有兴趣的人,但真要考起诗学成就,比评诗作的话,莫说选手,就连在场的嘉宾老师都未必敢说稳操胜券,而评判优劣则更是见仁见智了,难度不是一般大。况且,要是真的咬文嚼字的斟酌推敲起来,恐怕会流失很多观众,不仅丧失了其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综艺节目的本分,更让那个美好的初衷失去了意义。
如果说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循序渐进的话,那么《中国诗词大会》到不失为一种抛砖引玉做法,先唤起普罗大众对诗词的敬爱吧,别着急,慢慢来~~
这个节目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不是说以诗词背诵量的多少论高低。况且中国古诗词根本不用分出高低。大家都是抱着以诗会友以词会友的态度来参与这个节目,还是希望大家多些支持少些指点江山,可以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高于,但不要去贬低
同意。大众水平真令人堪忧,这些题目的难度也就高中,到底有多少人高中是混过去的,或者根本没读?我们说的才女应是自己的作品惊艳于世的,而非会背点别人的诗,还有中国诗词的灵魂在于创造而非背记
这节目叫诗词背诵大会更贴切
答错剪烛的李宜幸是新加坡人 正是因为过于日常反而让她会错 当时我看的时候就猜她会折在上面 果不其然 缺乏相关的生活经历嘛~
百人团是来自360行里的选手 这并不是高考 高中大学是不是混过来的和你毕业工作20年后是否还对这些诗词记忆犹新是两件事情 唤醒大众对诗词之美的赏析此乃节目重点~
只看到了背诵是因为你只瞅了两眼就得出了诸多结论 还是所有考诗词内容的题目和点评都被你吃掉了~
另我建议所有觉得题目简单的人都请去参加下一季 否则键盘侠终归是键盘侠 凡事只有行与不行 没有如果~
以普罗大众的认知和欣赏角度将选手冠以“才女”或“才子”确实不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诗词大会举办的必要性,在当下这个低俗浮夸大行其道的时代,这档节目真的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一股清流呢,我完全持看好与支持的态度。
其实节目中不论主持人、嘉宾老师还是选手都多次提及,大家是抱着重温古典,以诗会友,享受古典诗词狂欢来的,力争上游也不过是为了宣泄自己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没见谁赢了就沾沾自喜的,能看出来参加节目的人们对这方面还是有自知的。
失去古人诗书画的创作能力也真的不必太过惭愧自责,须知我辈若在古代,可能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古时读书识字的人本就稀少,诗词创作也是非常小众的行为,从来就不是社会生活的常态,只因诗词比那些不见诸于文字的市井文化更容易留传,才给了我们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夸大想象。即便是诗词大家所处的时代,他们的文字也不见得是人尽皆知,只不过世间浮华如红颜易老,而诗文词作却凭借其天然的优势能够传诵至今而已。
从白话文运动兴起到现在,百年来的现代语文教育已经让我们脱离了原先的文言体系,进入了更加易用的现代汉语体系,连繁体字都不被提倡了,还能指望现代人让吟诗作赋这种雅趣蔚然成风吗?不可能了,即便是有诗,那也是新的才有生命力。留传至今,古法写就的诗词佳句早已被先辈们开掘殆尽,如今之辈又有几人能出其右?就像西方古典音乐,至今演奏最多的,还不是那些很久以前的音乐大师们的作品?旧的艺术形式或手法已然登峰造极,新兴的艺术创作只有另辟蹊径才有施展的空间。文化首先需要继承,而对其的发扬则应注重精神内核,而不是形式。现代文虽没有古文的韵味,但也自有魅力,比如董卿在节目里吟诵的叶赛宁的诗,用现代汉语翻译并念出来一样令人动容。不必苛责抱怨,非让今人写出古人那般诗句,能欣赏并传承这些代表民族性格的文化遗产就很不错了。即便是李杜之辈重生于我们这个时代,我想,他们也不见得会依然觊觎仕途,感时作些律诗绝句,当今这样发达的社会,像他们这样有才华的人真的有太多的可能性了,说不定也会去拍个电影什么的,扫一扫当下国产片令人扼腕的风气。
现在诗词大会的形式,更多的还是吸引广大观众重新爱上我们民族伟大的诗词艺术吧,选手中不也不乏对诗词创作有兴趣的人,但真要考起诗学成就,比评诗作的话,莫说选手,就连在场的嘉宾老师都未必敢说稳操胜券,而评判优劣则更是见仁见智了,难度不是一般大。况且,要是真的咬文嚼字的斟酌推敲起来,恐怕会流失很多观众,不仅丧失了其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综艺节目的本分,更让那个美好的初衷失去了意义。
如果说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循序渐进的话,那么《中国诗词大会》到不失为一种抛砖引玉做法,先唤起普罗大众对诗词的敬爱吧,别着急,慢慢来~~
这个节目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不是说以诗词背诵量的多少论高低。况且中国古诗词根本不用分出高低。大家都是抱着以诗会友以词会友的态度来参与这个节目,还是希望大家多些支持少些指点江山,可以吧
我自己曾厚颜混迹于古典诗词社,是写过格律诗的人,不曾填词。功夫比我深的大有人在,只不过他们不上央视罢了——真正有重要事情做的人,有多少会去综艺节目呢?
这个时代快餐文化横行,兼之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古诗词创作的群体比较小,圈子之外的人可能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说实话,现代人写得古典诗词也有佳作,楼主可以关注下相关社团和公众号。
这个节目的确是可圈可点,在如今综艺与真人秀不断走低龄化的现状来说,的确是一股清流,然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不应迷信,也不应高捧,理性看待这个节目,适合哪些人群,而不是一味地吹捧,到懂得的人那里会感觉班门弄斧,只会贻笑大方而已。
至于你所说的瞅两眼,绝对保证瞅了三眼以上……键盘侠中也有高手,能上节目,能出名的,不一定是最强的,人外有人,山外有青山。
是啊,有些的确没那么难,不过呢,很多地方还是被我们遗忘了,重拾经典还是需要的,不能一味的贬低。只是需要深思……
这位仁兄的见解很独到,受教了!!!
只不过是个人看法,对于过分吹捧的事儿希望能抒点儿己见,实际上重拾经典,了解古诗词,还需要漫漫长路,只是认为莫要拾人牙慧,还在沾沾自喜。
中国人有慢慢长史,目前的创造力还是尚缺啊,无论是文学创作、技术革新……都需要一些探索的精神,包括诗词的传承与创新。
深入点儿说,还应该从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很多方面来思考……(这里就不废话了)
如果开诗词创作大会,是否能有人有能力参加,还是个疑问,所以才说是讽刺,深感惭愧啊。。。。。。
没有批判的眼光与辩证的看法,只能敝帚自珍了……
支持也支持了,评分也不算低了……但是,利与弊,理与亏,还是要分清楚的。
有接触过一些诗社的人,不过,很多人为了出一本自己的诗集千金散尽,也许我还没深入了解过这些爱诗词的人,但是,目前的教育,可有改变?可有重视?
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了,推广一些对对子、填词、写诗的基础也不难吧……只不过是感怀现在的教育的不重视,人们的不自知而已。
如果能靠关注公众号、贴吧、社团这些就能学到,我也许早就能写诗了。事实上是不能的,因为学习一门不常用的知识,你所需要的精力、坚持、指导意见需要比你学习其他经常用的知识,多不知道千倍还是万倍。(比如:一个不常接触外语的人学习外语,和经常要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人学习该门外语)
这里到底有谁迷信高捧了?我只看到鼓励和支持,如果这样都要被所谓的高人贻笑大方,也无非是你笑你的、而我笑我的罢了。台下的除了高手,也有不甘心的酸键盘。
断章取义、夸大其辞是媒体的专长,不必在意。从节目中了解到,武亦姝是要向工科博士陈更看齐的,诗学是用来养心的,人家的术业方向是理工呀。
这档节目比其他综艺好看得多也有营养得多,特别是听嘉宾老师的提点更是受益匪浅,二刷的时候我一直是边看边不停的百度呢。《中华好诗词》也看了,题目甚至比诗词大会更难,但娱乐性也是更重了,诗词之美以及选手对诗词之爱表现得不足。
诗词创作大会要办的话,不是没有可能,但形式估计就不能是综艺类型了,而且赛制也需要仔细商榷,俗话说“文无第一”,规则定不好、评判不统一的话,争议就不是一般大了,总不能也弄四个导师,然后大家选队PK吧?
诗词创作者的话,国内绝对不缺,国外甚至也有呢,香港的诗词大会都办26届了呢。
我们大学是有诗词写作课的,不过几万人的大学每学期上这门课的一般不到二十人,结业时不过十人左右而已,长期继续写作的更是寥寥。楼主说教育不重视,诗词本就是修身养性的爱好,不能直接导向生产力,怎么可能像英语那么重视?教育可以包容浪漫主义,但还是现实的。
写诗的话,大部分阅读量深厚的爱好者学习下格律就基本可以写了。可是对于我来说,有写诗的技术是一回事,有创作欲是另一回事。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未经咀嚼的思绪难以成诗。你写就初稿之后还要用心一改再改,有多少人能花这个气力呢?诗词教育指路给你,在路上走多远就是个人的造化了。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不能指望再造诗词创作的高潮。就现状而论,诗词毕竟薪火相传,并不令人悲观。
能运用和创造才是有才吧。
央视的节目你还指望它有多高水平?本来就是用来娱乐大众的,不过借用了诗词而已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贴主都在提一个问题,创作。请问一下,有几个人有台上选手的水准?如果连这个水准都没有的你们,为什么还要选手创作?就算选手创作了,有几个人能懂?文无第一啊,这是常识。连乒乓球都不会大的人有资格批评刘国梁打得不好吗?你们这些贴主的自以为是会毁了这档节目的,你们知道吗?
在当今妖魔鬼怪横行的社会,这些有些古典气质的,懂一些诗词的人就是有才了,不要说过去的定义。过去北京的房子才1000块1平来着。
什末是才?当你会一种绝大多数人都没法掌握的技能的时候,你就是有才。不论这个技能看起来有多低级,只要你属于那绝对的少数派就可以了。况且谁说记忆力和理解力好,就不是才能了?
赞一个。对于这些能在故诗词领域有些造化的人,我们都应敬佩。因为是我们自己的缘故,让他们变成了异类一样。是我们的懒惰和不负责任导致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自己手中断了一些传承。海纳百川,百家争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保护这些在做一些我们没能做到的事情的人,因为他们才是文明传承的原因,我们只不过是分母而已。
人家有一个提醒的"字",对照诗句跟意境然后就说出这一句又有何问题 ??说得再多,建议楼主去参加下一季亲身体验何妨?
试问贴主,古人从小把时间都花在读诗书,练诗书上,科考也是以文学为中心,以这样的环境为基础,和现在的小孩有可比性吗? 现在虽说也看重语文,但其他各方面学科均衡发展,这是古人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今人也这样从小单练一门,整天大陆对长空,花红对柳绿, 随口创作也不是什么难事。好比一个人钢笔字写的好就很受人赞赏了,你非要说跟古人的毛笔字一比差远了,有意思吗?所以说你这帖子也是哗众取宠而已。
矫枉过正。
其实猜试跟写推断题一样,有时是靠灵感
背个诗词也能叫作才子才女了,今天现代汉语修养的基准线未免也太low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