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年10月28日至1992年12月31日存在的共和国,位于中欧,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1989年人口1563.8万。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先后更名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0年)和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8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吞并奥地利后的德国、苏联、英国、法国、意大利,高于日本、波兰、西班牙。1993年1月1日,成为捷克及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是斯拉夫人,在5世纪前后从东欧平原迁移到捷克斯洛伐克附近。在随后的千百年里,这些斯拉夫人与当地人融合,形成一个复杂的斯拉夫民族。833年,为了应对法兰克的入侵,他们组建了大摩拉维亚帝国,这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第一次成为同一国家的国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摩拉维亚帝国灭亡,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之间产生了摩擦。到了17世纪,捷克地区被哈布斯堡王朝彻底吞并,成为其庞大帝国的一部分,而斯洛伐克人则一度受匈牙利统治。尽管如此,捷克人保持着相对强烈的独立性,他们自行成立公国,并逐渐发展壮大。与始终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斯洛伐克人相比,捷克人相对更加强势。
17世纪末~18世纪末,捷克斯洛伐克资本主义有所发展。1781年11月1日,约瑟夫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诏令,促进了波希米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848年6月,布拉格人民举行起义,迫使奥地利当局废除劳役制。
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将统一的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从此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和斯洛伐克谋求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
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捷克斯洛伐克于同年10月28日独立,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19年初,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东欧出现无产阶级革命浪潮。1921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冲击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工人运动高涨。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代表在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次年3月,纳粹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在捷克地区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地区成立受纳粹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的盟友匈牙利(被称为“高地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统爱德华·贝奈斯逃亡英国组织流亡政府。捷共则成立中央民族革命委员会,开展游击抵抗运动。
1945年4月,在科希策成立了以捷共为领导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同年5月9日,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割让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尔巴阡州则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6年5月,成立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为总理的联合政府,贝奈斯任总统。政府没收了外国资本家和官僚的财产,颁布了工业、银行和私人保险公司国有化法令,进行土地改革。1948年2月,发生二月事件,参加联合政府的民族社会党等党派因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而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发生对立,事件以捷共的胜利而告终。随后捷共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大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封建残余。同年5月9日通过宪法,定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哥特瓦尔德当选为总统。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9年和1955年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0.9%,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接近完成。
1968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发动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同年8月20日,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结束了“布拉格之春”。10月16日,苏捷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军队暂时驻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条件的条约》。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发起“天鹅绒革命”,联邦议会修改宪法,取消其中关于捷共在社会中起领导作用等条款,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1990年6月举行的全国首次大选,大选后组成的联邦议会先后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法律,规定改变现行经济体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由于捷克人处于主导地位,斯洛伐克人感到的常常是不平等。1918年5月,后来成为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在美国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侨民签署的协议中,保证斯洛伐克民族在共和国中的自治地位。但这个共和国成立后,斯洛伐克只是该国的一个地区,并不拥有真正的政治主权。再比如,“科希策纲领”明确地肯定了斯洛伐克的民族特性,保证其在未来国家中的平等地位。但实际上,斯洛伐克的自治地位被逐渐削弱。1968年正式确立联邦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斯洛伐克人的抗争。另外,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剧变之后,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两个联邦主体在经济转轨政策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个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捷克一位历史学家就指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共处一国时没有能在绝大多数民众中形成共同的捷克斯洛伐克意识。
长期的屈从感使得斯洛伐克人特别渴望独立和拥有自己的国家。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肢解,斯洛伐克人曾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但这个“独立国家”臭名昭著,是纳粹利用斯洛伐克人的民族主义制造出来的一个傀儡政权。二战后,斯洛伐克人还得与捷克人共处一国。80年代末发生了社会剧变之后,斯洛伐克人和捷克人便开始就国家权力分配问题进行讨价还价,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于是,他们主张用“捷克—斯洛伐克”为名取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92年6月议会选举后,两个对国家结构和经济转型问题持截然不同观点的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胜出。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两党领导人达成解散联邦的协议。根据捷克斯洛伐克议会11月通过的《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法》,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两个共和国分别成为独立的主体国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均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继承国。从此,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史称“天鹅绒分离”。分裂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旗由捷克共和国使用。当时,斯洛伐克人普遍认为,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捷克人不愿意给予斯洛伐克人以平等的地位。

与苏联和南斯拉夫相比,特别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最大的特点是平和。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虽有不同,但总的看来无大积怨。因此,斯洛伐克与捷克的分手是在协议中逐步达成一致的,不仅没有暴力冲突,甚至也没有相互诋毁的过激言行。
首任总统:马萨里克
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1850—1937), 捷克斯洛伐克首任总统。捷克资产阶级政治家、大学教授。1918~1935年,任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曾任奥匈帝国议会议员,主张捷克国家在帝国范围内的自治,支持工人八小时工作制和普选权的要求,但对工人运动持否定态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14年12月流亡国外,领导侨居国外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进行反对奥匈帝国的斗争,期望在协约国支持下争取民族权利。在俄、法、意等国组织捷克斯洛伐克兵团,以支持协约国。1916年在巴黎建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任主席,并在俄、法、意等国组建捷克斯洛伐克军团。1917年5月曾支持俄罗斯临时政府,赞同反苏帝国主义阵线。1918年赴美国,说服美国政府提供物质和军事援助。
1918年10月,发表独立宣言,宣布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11月14日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任总统,后又三次继续当选。由于他在争取独立中所起的作用,同E.贝奈斯和M.R.什斯特凡尼克一起,被称作捷克斯洛伐克开国三元勋。1920、1927 、1934年3次连任总统。马萨里克奉行亲西方的对外政策,主张依靠地区和欧洲的稳定来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与独立,在国内则主张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二战期间,作为总统,和他的追随者E·贝奈斯一起,依靠法、英、美等西方列强推行自己的对外政策。对法西斯主义他动摇不定,直到纳粹发动进攻后,他才被迫于1935年同苏联缔结互助条约。
1935年12月马萨里克因病重辞去总统职务 ,同年11月为支持贝奈斯参选而辞去总统职务。1937年9月14日卒于拉尼。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