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我理解和接受很多解读,在这个解读里(也是我最认同的一个版本),润玉的主色是阴暗的,底色是善良的,他经历过黑暗,也在黑暗中向往着光明,因为生命际遇走了歧途,最终也放下执念,走出过去的自己的负面影响,走出小我小爱。解读润玉主要偏阴暗性格中的善良不是洗白,而是诠释整个人物逻辑的推动点,是他性格发展上的一条暗线,是他人性矛盾其中一个侧面的展现。
他从小被母亲拔龙角,剜龙鳞。此时的他的应对是:咬牙忍受,甚至自剜龙鳞,自割龙角。后来他跳上岸欲自杀,遇到了天后,为了“能让母亲不那么难过”,也为了让自己脱离那个弱小孩童无法忍受的地狱,他服下浮梦丹,跟天后走了。小时候母亲是他的全世界,他通过自残自伤的方式“顺从”和“保护”母亲体现了一个孩童对他人最质朴的善良。
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亲近之人只有凤凰一人。他对凤凰也是真心相待的(也许出于性格和天后关系仍有所保留),天门遭袭后立马去关心凤凰涅磐是否受扰,魔界凤凰中毒他不顾冰火不融自损修为救凤凰,爱上锦觅后的前一段时间对凤凰心有愧疚。他对凤凰,是曾经有真情的。
然后他碰到了锦觅,第一面也许固有被锦觅外表吸引的因素在,但更重要的,是锦觅不知他身份,平等待他,甚至还夸奖了他一直自惭形秽的龙尾。他被她吸引,本质上还是他渴求平等、渴求爱,他的本性仍旧是向往光明的。
但他的经历注定了他不会是个纯善的人,即使“向往光明和爱”,他的主色还是灰暗的。他在天界的成长环境至少是压抑的,后母有了孩子后就对他疏远和忌惮,连请个经师都要干涉,之后还愈演愈烈隔三差五找他麻烦。身为皇子,旁人却看不起他。加上虽然服了浮梦丹、但难以消除童年经历对性格的影响,他逐渐形成了心门不敞的性格,更少了朋友亲人的交流。长大后的他,在还未经历重重剧变之前,可以解读成隐忍内敛,也可以解读成颇有城府,工于心计,因为这是他的求生之道。
这个“工于心计”在他还未黑化、略施小计拿到了一纸婚约时就体现出来了。他守了四千年的婚约,他爱锦觅,他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应该跟锦觅在一起,但他确实利用了她的不谙世事误导了水神,一手促成了锦觅并不懂其中含义的婚约。这是他阴暗面的一个表现。
可是,他也有保留善良,不采用计谋的一面。锦觅凡间历劫,前几年他都是无声入梦,并未用手段赢取她的芳心(如果想要不择手段,也不会在乎这样是否会影响锦觅历劫)。后来知道她和凤凰的凡间情谊,也主要以守护为主,没有利用神仙优势强势插入二人之中。锦觅签订婚约询问灵修一事,他也搪塞过去,并未趁人之危。此时他是有底线的。
然后是他接连认母、丧母、被后母几乎杀死、对父亲彻底绝望、目击锦觅凤凰灵修。这一连串亲情、爱情的打击,让他一下被黑暗吞没。不顾锦觅意愿修复陨丹,剥夺她的情感;处心积虑修改锦觅梦境,离间二人;明知水神一案不是凤凰所为,却不告知锦觅;大婚上无论是否事先计划好,锦觅刺杀凤凰,他坐享了“杀父弑弟”其成,却未曾想过这样的刺杀对于锦觅凤凰来说是何等伤害。这一切,都是他在经历过连番打击,心理异化后的行为,是无视他人利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伤害所谓“所爱”之人的行为。这些没得洗,也不需要洗。
但是在这个走向全黑的进阶阶段,他仍然在洞庭时听从水神劝导,没有为一己私愤伤害万千无辜;为了给三万水族赎罪,甘愿自受雷刑,受刑后仍心系水族是否被释。这个黑化阶段的大爱更体现了这是他性格里固有的部分,虽然后来受蒙蔽扭曲,但是本性善良的一个写照。
甚至在凤凰死后,他有过一瞬的幻觉,看到凤凰还在与他饮酒笑谈,回顾往昔。只是马上这个幻相就成了他对凤凰怨恨的诉说。这一瞬虽短,但也体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一丝良知。
至此,他的黑暗占据主导地位,善良被吞没,偏执成魔,而且在锦觅一次次寻找凤凰中嫉妒和仇恨愈燃愈烈。一方面,他利用锦觅在凤凰复活上做手脚;在先贤殿字字诛心,再次利用锦觅伤害凤凰;为了掩盖改梦真相,命人杀披香殿殿主,欺骗他所谓最爱的人;另一方面,在锦觅受伤的时候又一次次救她,甚至放弃自己一半生命和精元施救,自残自伤。这个时候虽然他的善良已经基本泯灭,可行为表面上还是多有矛盾,似乎一直在伤害锦觅,却又似乎仍然爱护疼惜他。但实际上并不矛盾,他此时被执念、仇恨、占有欲占据,对锦觅与其说“爱”,不如说执念,她是他生命里最后一丝光明,为了抓住她他却越变越偏执黑暗。
然后是他在锦觅发现真相跟他彻底决裂后做出了天魔大战这个决定——虽然天魔之争早已有所端倪,蓄势待发,可是借锦觅一事他终究成了挑起战争的推手。他发动战争,为夺回锦觅,也为向凤凰“复仇”。
可是锦觅死了。他曾经以为自己世界里唯一的光明,因为自己的执念,熄灭了。他的信念崩塌了,一瞬间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自己继续战争是为了什么。如果他真是权欲熏心,锦觅死后凤凰崩溃之时其实是最好的进攻时机。可是他选择了退兵、离开、永不踏入。因为他所有的执念确实唯锦觅而已,权欲只是心理异化过程中的副产品。他的退兵,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他曾经以为是他世界里唯一的光的那个人,不在了。
然后是罪己诏,命人寻凤凰来杀自己、继承帝位。因为这个解读里这个人物的逻辑在于“向往爱,直至执念,然后崩塌”,所以这里他确实自暴自弃、想要放弃生命了,因为生命已无意义。然后与凤凰一番对白,凤凰不杀反救,让他承担天帝的责任,让他突然醒悟,自己的执迷不悟,在别人眼里只是笑话,自己终究是错了,算计了爱情,却失去了所爱。于是他重拾了生命的意义,带着天帝的责任活下去。
最后他的“太上忘情”,从他的人物逻辑来说是合理的。他一直以来执着于“小我的救赎”“小爱的温暖”,虽然有大爱的时候(三万生灵),但终究被黑暗和执念掩埋。现在是他放开小我小爱,拥抱在他性格里本就存在的大爱和责任的时候了。从因果报应上,他追逐了一世,却在所追求上一无所获,只能以其他的方式补偿。天地间最大的牢笼,终身的孤独,就是他的“报应”。
梳理整个人物逻辑,这个人物的性格原始动因在于“缺爱”“寻爱”,他的性格里也有善良和大爱,尤其是在早起还未异化的时候有所展现。推动他异化黑化的因素,也在于爱的崩裂,父母爱人皆离自己而去,于是唯一的光明成了执念。最后的和解也源于“爱”,认识到自己一直追求的小爱皆是虚幻,于是放下执念,去拥抱大爱。虽然人物主体颜色是黑暗,虽然做错了很多事伤害了很多人,但本性还是向善的。
—————
润玉这个角色的创作逻辑本就是有变化曲线、有复杂多面的圆形人物,编剧表达过这种想法,各种解读也能证明这个人物的多面性。纯黑纯白的角度并非不可,但这两种解读本质都一样,忽视了这个人物跟自己结论不同的层次和侧面。不过所有的解读,本来就是选择性的选取证据,有逻辑的排列证据以证明其结论的过程。面对圆形人物,有些解读能更有逻辑地串联更多证据(不一定是所有证据),串联人物变化成长过程,而有些解读难以照顾整个人物发展过程,忽略或者丢弃的层面比较多(比如可以说编剧写得不好,有矛盾有漏洞,而在解读中排除掉某些情节),解读也比较平面(但并非“错误”,只是个人的审美喜好)。文学解读本就如此,没有唯一答案,也应该允许多种解读,甚至“过度”解读。只是如果解读过程中过于带情绪,会让自己深陷其中,容不下别的声音。如果还自鸣得意的以为掌握了真理,别人都是“错误解读”,曲解他人的解读甚至诋毁解读者本身,那就是妄自尊大,贻笑大方了。
———————
说起对于不同解读的不理解,我倒是真有两点不理解。这两点的关键在于解读人自身和作出的解读的矛盾,以及对不同角色解读的矛盾。
第一是有些人对幼年润玉的恶意,认为他为了一己私欲“抛弃生母”,对他非但没有同情,还觉得这是从小就自私自利的证据。成年润玉再怎么有黑暗解读的可能,幼年的他都是纯粹的受害者。对受害儿童冷血无情横加指责,却站在道德高点指责别人,难道不讽刺,不伪善吗?
首先,他并不是抛弃生母。他幼年饱受虐待,跳岸轻生,跳岸时他遇到了天后,天后以脱离苦海诱之。一个无法反抗母亲虐待甚至为了顺从母亲自残自伤的孩童,想要脱离地狱般的环境,能算“抛弃母亲”吗?更何况,此时他心里仍然念叨着这样能不能结束母亲的痛苦。一个被母亲虐待的孩子,还体恤着母亲,认为自己是母亲痛苦的根源,想要她不再为自己痛苦,所以选择离开,这叫“自私自利”吗?
代到现实生活中,最近频出儿童虐待案件,昨天就有一起母亲活活打死儿子,还谎称孩子落水的新闻。正常人对这种事只会强烈谴责父母,不会去声讨“孩子不懂事”吧?如果孩子逃出家暴家庭,正常人也会为他逃离生天感到庆幸,而不会觉得他“抛弃家庭可耻”吧?为何在这部剧里,同样的事情,而且小润玉离开的一个原因还是“让母亲不再痛苦”,一些观众就冷血无情地去指责一个懂事到自残自伤、受虐待到想轻生、为了逃生和减轻母亲痛苦而离开、被别有用心之人诱拐的孩子?冷血之人声讨润玉的无情,不是极大的讽刺吗?
“抛弃生母”这个点倒是真在剧里出现过——是润玉自己提出的。他模糊想起被天后带走的经历后,醒悟到“不是母亲离开了自己,而是自己离开的母亲”,然后大悔,马上去寻求母亲的原谅。
根据上面的讨论,他“离开生母”根本错不在他,而是母亲施虐、作为孩子的他无法忍受的结果。他却把罪过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而且此时,他根本不知道母亲施虐的原因,却完全没有追究母亲为什么虐待自己,首先想到的竟然是“是我离开了母亲,我伤害了母亲,我要去道歉和好”。一个曾经被虐待的孩子,在不知被虐原因的前提下原谅施虐的母亲,还把并非自己的过错往自己身上揽,这如果不是斯德哥尔摩症,难道不是他内心善良、不愿归罪他人、情愿自己承担罪责的体现吗?这与后来他“什么都是别人的错”的态度都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作为受害者原谅施害者,还归罪于自己;一个是作为施害者,把一切罪过推给受害者。正是有这样的对比,才凸显出前期他确实是良善之人,而后期异化后心态确实可怕。
总之,其一,丧母前的润玉认为自己“抛弃母亲”从而去寻求原谅的行为,体现了这个人物前期的善良,与后期的自己形成对比。如果把他前期解读成全黑,在这一点上是需要额外解释,或者忽略掉这个情节点的。
更重要的是,无论成年润玉做了什么,孩童时期的润玉是纯粹的受害者,正常有良知的人对一个受虐的孩子是会有起码的同情心的。有些人一直鄙夷润玉粉因为同情润玉的经历而“原谅”、“美化”润玉,也为润玉的受害者忿忿不平,自己却因为对润玉的偏见对孩童时期作为受害者的润玉毫无怜悯之心,这不是双标吗?你可以对成年润玉批判,但保持对幼年润玉的同情,甚至可以忽略幼年润玉,但对受害儿童横加指责、恶意揣测,如果不是受对润玉的整体认知和情感的影响产生了偏见,那本身就是冷血无情之人。这种人去谴责润玉的无情自私,这不是伪善吗?
第二点不理解是对先天帝的“洗白”,认为他并无大错,统治尚算清明,不应有被夺位、自杀的下场(或者说,润玉夺位的理由不充足)。一面认为“大道无情、众生如蜉蝣般低微”的太微无大过错,一面谴责即位后的润玉杀披香殿殿主、挑起天魔大战是草菅人命,本质不也是双标吗?
如上,太微最大的错,不在他一统六界的野心或者玩弄权术的阴诡,而在他认为“天道无情”,蔑视普通生灵,认为他们如蜉蝣一般不值一提。诱骗蔌离,灭龙鱼族,夺太湖上空管理权,只是他草菅人命的体现之一。
最揭露太微心理的,是在润玉受刑后,太微自己与润玉的一番话,也正是这段话让润玉对先天帝彻底失望,燃起推倒其统治之心,也成了推动其黑化的一大动力。
首先太微表示天后欲杀洞庭水族是自己的意思,天后只是代行,说明他对三万生灵本是要处死的,毫无仁恕之心。对比此时润玉为三万生灵受雷刑,熟无情,熟有爱,高下立判(此时的润玉还未完全黑化,内心未完全变异)。
然后因为“天家声誉”,一方面赦免了洞庭水族,一方面又要求润玉对受刑之事不可再提起。一面践踏生命,一面又要“天帝宽恕”的名声。对比此时润玉虽受重刑,自己却主动不愿公开(对水神说的),熟沽名钓誉,熟不求声名,一眼便知。
然后是这一段体现太微中心思想的一段话:
“人生百年,修行千载,在上神眼中,他们与蜉蝣无异,短短一瞬,毫无意义,沧海桑田,少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变化,这便是天道无情。”
一个只重视自己权力和声名,将万千生灵视为蜉蝣的天帝,就算他治下有短暂和平,又哪能保证苍生安泰呢(譬如洞庭水族)?如果真的应他的野心发动战争、一统六界,届时又会是怎样的生灵涂炭、万物皆亡的悲惨情境呢?
诚然,润玉即位后一段时间步了先天帝的后尘,也有重视声名(任用破军,为才也为名),也有不顾苍生(天魔大战)。也因此,锦觅死后他幡然醒悟,才痛觉自己失责,下了罪己诏,请回凤凰杀己继位,反思了自己的异化和扭曲,最后也承担了天帝的职责,大爱众生。但无论润玉即位后如何做,仅就先天帝而言,如此漠视生命、且并不认为自己有错的帝王,不值得讨伐吗?那些讨厌润玉的人为先天帝说话,觉得他并无大错,不过是想弱化润玉夺位的合理性,把他的一切打为疯狂、黑暗。一面口诛笔伐润玉挑起天魔大战是罔顾苍生的恶行,一面为视苍生如蜉蝣的先天帝“洗白”,不是被对角色的憎恶蒙蔽了双眼,做了自己天天声讨的双标虚伪之人吗?
_____
放一个自己以前写的跟这个贴观点相似的贴: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20281/discussion/615816784/?start=100&author=0#comments
感叹一下那时候(那栋楼里)不同意见立场的人之间的讨论还算平和,所获也良多。发展成现在水火不容、立场先于观点的形势真的挺唏嘘的。
再贴一个那个帖子里自己写的一段话以自勉:
“但是“宣传“和“教育”的内容远不止正能量的宣传,或者是非观的宣传。比如恶为什么成为了恶,在成为恶的途中有哪些个人可以改变的因素,又有哪些需要社会一起改变的因素,这也可以是影视作品的一部分社会意义。
比如这部作品中,有人只是批评润玉的恶行。ok。但有人愿意去挖掘他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去解释他走向偏执的每一步选择和原因,去表明这样的人物还是有向善的愿望,身上也有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这也是有意义的。这样一是帮助观众知道如何去判断“可能形成恶”的环境,从而去避免它。二是让人反思自己的善恶和选择,对自己的行为更好的控制。三是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善恶,善中可以有恶,恶中也可以有善,从而更辩证全面地看到他人和世界。
说到底,解读仅仅是解读而已。如何利用这些解读才是跟现实相关的部分。有人利用解读实现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些意义,难道不是一种积极?有人利用其为自己罪恶开脱,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的“恶”。然而这不是作品,不是作品的解读,而是个人的选择出了问题。而个人的选择,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和素质去实现。(影视作品不能是也不可能是个人道德观和素质的唯一来源,教育和经历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总之,解读就是有多样性的,这是客观事实。解读本身也没有高低。因此应该允许多种角度多种解读的存在。如何运用这些解读去联系自己的生活才是有真正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的那一部分,也是这一部分才能作为价值判断的对象。”
最赞回应
润玉的魅力还在于他的宿命感。润玉只有在决定是否应该保住自己婚约的时候,还有选择放弃的主动权;等他认定锦觅提袍走上天庭阶梯,后面的路就注定无可回头。他的复仇造反、设计凤凰、天魔大战,几乎都是防守反击,退无可退(退了就不是个血性男儿)。若非对锦觅和凤凰的执念,以他的能力本应做得更漂亮。
是的,虽然在小细节上他可以选择如何作为,但黑化、复仇、夺位,皆是命运所推,避无可避。抛去他对锦觅凤凰做的,他的复仇夺位我觉得并无不妥。
不过我想再提出之前那个问题:他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选择”呢?即使黑化,他可以选择一条不伤害锦觅,甚至不伤害凤凰的路吗(尤其是锦觅,她不改被卷入这些天家恩怨)?还是这些其实都选无可选呢?
另外,他的宿命感也凸显出一种悲剧美,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在身不由己的经历里被推向黑暗,尽一生求所爱而不得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在于家庭和成长环境,在于他的身份和人际关系。如果能有所反思,希望他人不要再步他的后尘。
润玉跟凤凰的决裂没得选。造反的时候两人直接开打,也不是为了女人,就是因为理念。一个革命党,一个保皇党,两人政治理念立场利益全然不同。所以,历史上政治斗争失败的,哪里还有全身而退的可能性。润玉不就做好觉悟遗言来世不愿再见凤凰了吗。不过还是心软,若真做个干净,润玉就该直接在那个复活药里下毒;要不是心中对凤凰还有情谊,哪至于放手让锦觅复活凤凰不管。哪怕留了一手加了味药制约凤凰修炼,还是被动。
锦觅就比较微妙了。锦觅本应与润玉政治立场一致(老妈被天帝天后杀了,老爹被天后亲戚杀了),偏又喜欢上了凤凰。锦觅想要不被伤害,只有自己不趟浑水。主动权本就不在润玉手上。润玉就是偏偏要逆势,执着了,才搞得自己那么狼狈。毛头青搞初恋,容易执着,能理解。
为啥今天有长评?
因为一直没有做这个总结,之前都是零零散散的分析啦~(而且因为ddl。。。😂)
润玉的魅力还在于他的宿命感。润玉只有在决定是否应该保住自己婚约的时候,还有选择放弃的主动权;等他认定锦觅提袍走上天庭阶梯,后面的路就注定无可回头。他的复仇造反、设计凤凰、天魔大战,几乎都是防守反击,退无可退(退了就不是个血性男儿)。若非对锦觅和凤凰的执念,以他的能力本应做得更漂亮。
是的,虽然在小细节上他可以选择如何作为,但黑化、复仇、夺位,皆是命运所推,避无可避。抛去他对锦觅凤凰做的,他的复仇夺位我觉得并无不妥。
不过我想再提出之前那个问题:他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选择”呢?即使黑化,他可以选择一条不伤害锦觅,甚至不伤害凤凰的路吗(尤其是锦觅,她不改被卷入这些天家恩怨)?还是这些其实都选无可选呢?
另外,他的宿命感也凸显出一种悲剧美,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在身不由己的经历里被推向黑暗,尽一生求所爱而不得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在于家庭和成长环境,在于他的身份和人际关系。如果能有所反思,希望他人不要再步他的后尘。
润玉跟凤凰的决裂没得选。造反的时候两人直接开打,也不是为了女人,就是因为理念。一个革命党,一个保皇党,两人政治理念立场利益全然不同。所以,历史上政治斗争失败的,哪里还有全身而退的可能性。润玉不就做好觉悟遗言来世不愿再见凤凰了吗。不过还是心软,若真做个干净,润玉就该直接在那个复活药里下毒;要不是心中对凤凰还有情谊,哪至于放手让锦觅复活凤凰不管。哪怕留了一手加了味药制约凤凰修炼,还是被动。
锦觅就比较微妙了。锦觅本应与润玉政治立场一致(老妈被天帝天后杀了,老爹被天后亲戚杀了),偏又喜欢上了凤凰。锦觅想要不被伤害,只有自己不趟浑水。主动权本就不在润玉手上。润玉就是偏偏要逆势,执着了,才搞得自己那么狼狈。毛头青搞初恋,容易执着,能理解。
确实是,为了复仇夺位,凤凰是绕不过去的槛,即使没有锦觅,凤凰一样会挡润玉夺位,他俩一样不死不休。不过我觉得润玉放任锦觅就凤凰可能还是有心疼锦觅,怕她太过神伤的成分。如果在药里下毒,锦觅知道自己又亲手杀了凤凰一次,怕是不死也要疯。。。
对于锦觅,虽然润玉跟她的相处有性格的原因在,不够坦诚,但在大婚上夺位,把锦觅卷进来,确实是润玉的选择。他的复仇,他和凤凰的争斗本来可以避开锦觅的,不过他有心利用,凤凰那边无心撇清,终究导致了锦觅杀凤凰这个结局。
润玉唯有退一步海阔天空,放弃报仇,放弃审判,放弃婚约。只有这种选择,才能不伤害锦觅和旭凤吧。
润玉默许锦觅救凤凰,除了他对锦觅的感情因素外,我为什么会认为他对凤凰还有情谊,主要还是演员的情绪感染。润玉有几场戏,与凤凰饮酒笑谈的幻觉,还有锦觅复苏时润玉劝慰她向前看的时候。那两场戏,润玉悲伤得太明显。特别是劝慰锦觅那里,劝的是锦觅,说服的是他自己。
“在大婚上夺位,把锦觅卷进来,确实是润玉的选择。” 操作上是没错。不过我是觉得,只要锦觅有蹚浑水的意愿,客观上润玉也必须解决锦觅带来的问题。所以润玉修了陨丹又没让锦觅参与复仇,还在婚礼前发动,虽然离间了她和凤凰,但也摘干净了她和润玉。也许是他在做复仇这件事情上对锦觅最好的安排。
也有这个因素在,他对凤凰的感情一直是复杂的。前期更多真心,也有所保留,且在喜欢上锦觅后、确认锦觅身份之前就有所争夺(争夺也是合理的,此时锦觅就算对凤凰有倾向,但两人并未确定关系,公平竞争无妨);杀凤凰后那个回忆的镜头也表明他对往日与凤凰的情分是很怀念的,但被更深的仇恨和嫉妒遮盖了。他希望凤凰死,也希望他活。这是他内心矛盾挣扎的体现。所以放任锦觅让凤凰复活,除了锦觅的原因,确实也有对凤凰的复杂感情的成分在。
我刚才2倍速过了一遍润玉cut,这个人物的转换真的好流畅好过瘾😭 另外我还是更喜欢小鱼仙倌,喜欢笑熙熙~~~~
你昨天是不是删了一段关于锦觅的hhhhh 润玉这角色就是很有趣,解读太五花八门了
对,主要是看完润玉cut我对锦觅同情心突然爆棚,所以想从她角度想想。其实男女主都蛮好的,只是当时看觉得塑造成了恋爱脑,其他方面扩展不多,所以没那么感兴趣也没注入那么多感情。。
不过说起来,国产剧(虽然我看的不多)男女主性格丰富塑造完整的确实不多,感觉因为三观啊过审啊甚至演员档期啊之类的原因被“阉割”了。比如我看鬼吹灯怒晴湘西的时候就觉得,潘潘的陈玉楼我有点抓不住性格,没有特别抓人的点。但龙岭迷窟里那个有点鸡贼又满是骄傲的陈瞎子却让我大呼过瘾,倒是这部里的胡八一又有点模糊了。最近看的吴邪也是这样(才看8集),我对他的记忆是很多“不能破坏文物”的说教,不如胖子来得新鲜有趣。希望后面有所扩展吧~我喜欢的主角是比如白夜里关宏峰那种的,神秘多面,亦正亦邪,就很有深挖的兴趣。
润玉这个角色的创作逻辑本就是有变化曲线、复杂多面的。纯黑纯白的角度并非不可,但这两种解读本质都一样,(因为情感因素)忽视了这个人物跟自己结论不同的层次和侧面。不过所有的解读,本来就是选择性的选取证据证明其结论的过程,有些解读能更有逻辑地串联更多证据,串联人物变化成长过程,而有些解读忽略的层面比别的多,解读比较平面。文学解读本就如此,没有唯一答案,也应该允许多种解读,甚至过度解读。只是如果解读过程中过于带情绪,会让自己深陷其中,容不下别的声音罢了。
这部戏男主成长线还是挺丰富的,所以当初我也粉过凤凰、粉过官配啊。他遇到的困难挫折不比润玉少,也因此邪恶堕落过(和润玉的经历挺对称了),最后靠自己靠锦觅完成了自我救赎。凤凰不是什么完人,阴暗面也不少少,认真分析也挺有意思。只不过当初我这种愿意讨论灰色圆形人物的,被摁头了润玉粉,对讨论男主的阴暗面失去兴趣。
只要不攻击不同意见的观众,我都可以接受。各人生活经历不同、层次不同、感悟不同罢了。我受不了道德审判普通观众的人,觉得蠢。
童年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的人,即使经历了重大挫折,所产生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凤凰一开始并非完人,受到挫折后也确实变得更阴郁了一些,不过确实跟润玉“主色阴暗”“后期全黑”还是不一样的,他是坚守底线,甚至对父母有所反思的。编剧的本意可能是让两个人物产生对比和对照,两个身份看上去相似、成长经历和性格却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有类似经历后,有类似转变,却也有很不一样的应对。后期魔尊时期是很好的表现凤凰“虽然添了一些阴暗却本性纯良”的时期,可惜这个部分表现太少了,还是在跟锦觅的关系里纠缠着。
其实这部剧真正精彩的写法应该是主龙凤线,龙凤都有成长和各种侧面,有表面的相似,有鲜明的对比,也有共同的归途。就像之前几篇分析龙凤格局的文章一样,二人就是阴阳交互,互斥又互补。
转变时期的复杂和魔尊时期的阴暗,说实话,演员没演好。明明可以有几个名场面,1. 割袍断义; 2. 屠杀鸟族; 3. 威慑属下。 几个场面是睡过去的。
我就是割袍断义那段戏之后,对旭凤这个角色的表演彻底失去兴趣。那场戏你回看下,从他故地重游到割袍断义,机位给了多少。明明是和润玉探母/丧母一样尽心的拍摄,最后让人记住了啥。
魔尊黑化的情节虽然少,但我认为在剧本上也算做到了点到即止(毕竟重头戏在谈恋爱上,所以黑化的笔墨少点,但至少剧本上也表达到位了)。屠戮鸟族、制裁银雀那段戏,就很明显为了塑造旭凤的堕落黑化,“重大变故后,旭凤性格大变”,就这种桥段。我以为我会看到一个邪性嗜血的魔尊,没想到给我一个特别疲惫想睡的魔尊。
前两天正好看了这段cut,确实,我个人觉得不如润玉认母丧母让人印象深刻。但我认为主要还是这段的台词和人物塑造力度不太够,“你胡说你乱讲”这种话真的很无力。诚然,台词不足,若是演员在这里能够表现出足够的“世界观碎裂的震惊”“因为过于震惊才说不出话”,那也许会对剧本有所弥补,但终究还是很难展现这个人物的最好状态。
其实凤凰这个人物主要的一个“阴暗面”和“成长点”恰恰在于他对父母所行不义的态度上。从前期盲目的信任(也许知道但潜意识回避),到鼠仙事件对自己认知的挑战,到后来一步步看到天后的残忍残暴的暴露(对锦觅、对先花神、对水神风神、对润玉),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自己一力承担,想维护表面和平,到润玉夺位时对天帝恶行的再一次认识(这个地方如果润玉能把先天帝利用龙鱼族,为争权夺利而罔顾一族性命,以及天帝对于“天道无情”的理解说出来,也许会给他人和凤凰更强的震撼),却又感于天帝舍身护子的情深,到后来先贤殿被润玉质问,再次反思父母行为,这一连串的事件,串起了这个人物成长的最重要的一面。这其中几个重要节点,如果能给更多的笔墨和表演空间去表达他认识的冲击、转变、挣扎、反思,这个人物恋爱以外的名场面会多得多,人物层次也丰富得多。只可惜这些节点上人物塑造并不突出,观众对此的讨论兴趣也不大,所以浪费了展现圆形人物的一个良机。
其实我觉得剧本上黑化情节最好不只点到即止,因为这是展现这个人物挣扎的最好时期。不过可能编剧能力有限,或者限于国产剧男女主的塑造空间,没有太多笔墨,还是比较遗憾。对邓伦的演绎我印象也不深了,也许这种“人物遭受巨大挫折和剧烈转变”时期他能表现出人物很多层面、情绪更丰富一点会更好?
对。
割袍断义那一整段戏,剧组绝对是用心打造的。故地重游凤凰木、临渊台拾取母亲遗物,那个气氛烘托和润玉尚未完全恢复记忆往返笠泽(跪拜、落泪等)很相似(机位也相似),到两人对峙“你胡说你撒谎”以及对锦觅“我们的树死了”那会儿,也可以对比润玉和天后对打后又被制止的情绪张力,再到割袍断义,甚至是对人物形象的升华。我语文不好,我觉得这一串剧情下来,我本应与旭凤同悲,为虎落平阳龙困浅滩唏嘘不已。但事实上我没有。这好像不是台词的问题,是肢体语言、情绪表达的问题。
嗯,我当时已经深陷不同立场的争吵中去了,多多少少影响了我对这个人物的兴趣。也许演员确实力有不逮吧,不过我已经不关心了。。
其实经常会觉得,做了演员粉以后,评价另一个演员、尤其是这种立场对立的演员会很难受。真话假话都不好讲,讲了会被不同的人各种解读。我还是不谈演员,只谈角色吧😂 只是我个人感受,相信有很多人无论身份立场,还是能站在普通观众角度去评论的。(别骂我!)
我和你对凤凰的成长性的认识差不多。所以好多人说编剧偏心扁平化了旭凤,我就不太同意,我觉得剧本给出了这个人物的广度和深度。可惜一方面恋爱戏拍的远好过其他,另一方面“观众讨论凤凰的兴趣不大”的原因是啥你也知道。
至少这个人物没有丰富到我个人有兴趣去咀嚼挖掘,也许有别的不同爱好的人喜欢吧,也理解不同人喜好不同。反观润玉,无论喜欢不喜欢他的,两年了小论文还是层出不穷,还有人想用这个角色去挖掘社会现象,至少侧面说明这个人物有很多面值得挖掘吧~ 文艺作品里多出些这样的人物,于我观众读者丰富精神世界也大有裨益啊。
说起对于不同解读的不理解,我倒是真有两点不理解。
第一是对幼年润玉的恶意,认为他为了一己私欲“抛弃生母”,对他非但没有同情,还觉得这是从小就自私自利的证据。
首先,他并不是抛弃生母。他幼年饱受虐待,跳岸轻生,跳岸时他遇到了天后,天后以脱离苦海诱之。一个无法反抗母亲虐待甚至为了顺从母亲自残自伤的孩童,想要脱离地狱般的环境,能算“抛弃母亲”吗?更何况,此时他心里仍然念叨着这样能不能结束母亲的痛苦。一个被母亲虐待的孩子,还体恤着母亲的痛苦,认为自己是母亲痛苦的根源,想要她不再为自己痛苦,所以选择离开,这叫“自私自利”吗?
代到现实生活中,最近频出儿童虐待案件,昨天就有一起母亲活活打死儿子,还谎称孩子落水的新闻。正常网民对这种事只会强烈谴责父母,不会去声讨“孩子不懂事”吧?如果孩子逃出家暴家庭,正常人也会为他逃离生天感到庆幸,而不会觉得他“抛弃家庭可耻”吧?为何在这部剧里,同样的事情,而且润玉逃跑的一个原因还是“让母亲不再难过”,一些观众就冷血无情地去指责一个受虐待到想轻生、懂事到自残自伤、为了逃生和减轻母亲痛苦而离开、被别有用心之人诱拐的孩子?冷血之人声讨润玉的无情,不是极大的讽刺吗?
“抛弃生母”这个点倒是真在剧里出现过——是润玉自己提出的。他模糊想起被天后带走的经历后,醒悟到“不是母亲离开了自己,而是自己离开的母亲”,然后大悔,马上去寻求母亲的原谅。
根据上面的讨论,他“离开生母”根本错不在他,而是母亲施虐、作为孩子的他无法忍受的结果。他却把罪责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而且此时,他根本不知道母亲施虐的原因,却完全没有追究母亲为什么虐待自己,首先想到的竟然是“是我离开了母亲,我伤害了母亲,我要去道歉和好”。一个曾经被虐待的孩子,在不知被虐原因的前提下原谅施虐的母亲,还把并非自己的过错往自己身上揽,这如果不是斯德哥尔摩症,难道不是他内心善良、不愿归罪他人、情愿自己抗罪的体现吗?
这与后来他自己的“什么都是别人的错”都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作为受害者原谅施害者,还把罪过自己扛;一个是最为施害者,把一切罪过推给受害者。正是有这样的对比,才凸显出前期他确实是良善之人,而后期异化后心态之可怕。
总之,无论他后来做了什么,孩童时期的润玉是纯粹的受害者,正常有良知的人对一个受虐的孩子是会有起码的同情心的,苛责谴责之人如果不是受对润玉的整体认知和情感的影响产生了偏见,那本身就是冷血无情之人,根本没有资格去质疑润玉的无情自私。
而且,丧母前的润玉认为自己“抛弃母亲”从而去寻求原谅的行为,体现了这个人物前期的善良,与后期的自己形成对比。如果把他前期解读成全黑,在这一点上是需要额外解释,或者忽略掉这个情节点的。
第二点不理解是对先天帝的“洗白”,认为他并无大错,统治尚算清明,不应有被夺位、自杀的下场(或者说,润玉夺位的理由不充足)。
天帝最大的错,在于他认为“天道无情”,蔑视普通生灵,认为他们如蜉蝣一般不值一提。诱骗蔌离,灭龙鱼族,夺太湖上空管理权,只是他草菅人命的体现之一。
最揭露天帝心理的,是在润玉受刑后,天帝自己与润玉的一番话,也正是这段话让润玉对天帝彻底失望,燃起推倒其统治之心,也成了推动其黑化的一大动力。
首先天帝表示天后欲杀洞庭三万生灵是自己的意思,天后只是代行,说明他对三万性命毫不看重。对比此时润玉为三万生灵受雷刑,熟无情,熟有爱,一眼便知。
然后因为“天家声誉”,一方面赦免了洞庭水族,一方面又要求润玉对受刑之事不可再提起。一面践踏生命,一面又要“天帝宽恕”的名声。对比此时润玉虽受重刑,自己却主动不愿公开(对水神说的),熟沽名钓誉,熟不求声名,一眼便知。
然后是这一段体现先天帝中心思想的一段话:
“人生百年,修行千载,在上神眼中,他们与蜉蝣无异,短短一瞬,毫无意义,沧海桑田,少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变化,这便是天道无情。”
一个只重视自己权力和声名,对万千生灵视为蜉蝣的天帝,就算他治下有短暂和平,在和平时期尚不能保证苍生安泰,如果真的应他的野心发动战争、一同六界,届时又会是怎样的生灵涂炭、万物皆亡的悲惨情境呢?
无论即位者如何,这样的统治,不值得推翻吗?仅仅是因为想要推翻统治的是润玉,那些讨厌润玉的人就要为先天帝说话,觉得他并无大错吗?一面为先天帝洗白,一面口诛笔伐润玉挑起天魔大战是罔顾苍生的恶行,不是双标,不是伪善吗?
小11是这剧的真爱粉,长情粉
咦你是熟人吗?~
是啊,之前的号忘了
我是舒袖
作为原作粉,书里黑的透亮的润玉仙也不认为他本性是恶的,一个骨子里温润如玉的人提前知晓这个肮脏的现实罢了,,我觉得剧里润玉前期是幸福的,小时候被母亲虐待,一颗浮梦丹成为前尘往事,荼姚事事找他的错他滴水不漏的性格,荼姚也奈何不了他,旭凤和他也是有情意的,夜神时期云淡风轻他是最开心的,笑容也最多,他的不幸是丧母开始的,书里,他开始就知道母亲是怎么死的,男主对他也是超级自私的(男二大婚前夕和女主灵修,而且在女主不懂爱情况下),依照书里润玉运筹帷幄的性格男主挑衅行为死千百次也不为过了,那个温润如玉的少年已经不存在了,他本质就不是那个任人践踏的小鱼仙官了。
哈哈原来是你!~ 你也回来看看啦~
哎谁又生而黑暗呢。其实我不同意性本善性本恶的绝对二分之说,天性本来就有向善和向恶的一面,也许每个人因为遗传或者先天原因比例有所不同,但最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塑造。一个孩子(不只是润玉)在暴力或者冷漠的环境里长大,成年后其心理就算没有“变态”,也很有可能发展出自卑、自闭、对他人不信任、对亲密关系恐慌这种特质,就算最后看上去是个“正常人”,恐怕也花费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内心有过无数挣扎煎熬折磨。是,如果这样的人真的犯下恶行,受害者更值得同情,法律也将严惩作恶者。但是否就说明施害者的经历不值得深挖,童年的经历不值得同情,过去的虐待和扭曲不值得作为后事之师呢?更何况那些经历挣扎把握住底线的人,即使他们性格也有异化,不合群,行为奇怪,他们的经历就不值得同情理解了吗?向善的路有得人走的轻巧,有的人走得异常艰难,路本来就不只一条,角度、结论、标准也永远不只一个。
比如你说”润玉前期是幸福的”。我能理解你所谓的幸福在于他不必面对肮脏的现实成长,有忘记的机会,还尚能保证全身而退。可是这看上去的平静背后,童年的虐待是真实发生的,在天界处处在于冷漠、偏见的处境也是真实的。他可能有幸运之处,但他的经历和挣扎也不是能被抹杀的。
人本就是复杂的,对事物的理解也是复杂多面的。要求艺术人物只有一个平面、看不到过去、变化、挣扎、矛盾,是片面而抹杀艺术的(比如有些人要求反派只能是“真小人”,一些审查要求主角只能伟光正,而扼杀其他侧面),要求只有一种解读而嘲笑别人的,甚至站在道德制高点肆意恶意揣测别人,是可笑甚至伪善的。可幸世界的运转和人物的历史评说不由一人一语而定。复杂和多样性永远存在。
我也是个长情之人。会回来看大家。都是默默看。
刚刚仔细看过友友长评有认同也有不认同地方,润玉的确伤害了锦觅但他无愧于旭凤,他也是登帝后偶然发现穗禾耳后伤痕怀疑她是凶手(穗禾润玉互怼那段还是采用了原作台词,是编剧强行给他的锅,就像锦觅质疑润玉送小乖乖动机一样,书里利用剧里是取悦她)锦觅捅鸟有各方面责任旭凤的含糊其词是他被捅因素之一,大是大非面前他选择隐瞒护短,锦觅捅鸟润玉确实最大获利者,他与旭凤关系,在旭凤维护他父母时候就站在对立面他俩是情敌还是政敌,政治本来就是你死我活不是小孩过家家游戏,他以后种种行为就是帝王决策,他纵容锦觅复活旭凤已经偏离帝王人设了,造成的后果是吞了穷奇才能维持天界稳定失去和魔尊,一较高下的资格,
我知道我可以怎么反驳,也知道你怎么可以反驳我的反驳。。所以,我觉得你这种解读也可行啦,我本来就接受各种解读,只要不过分带恶意就好。
不喜欢,二刷时看到他骗水神让水神以为两情相悦就好无语,当时看时还没注意到这点后期好同情他的,二刷时改变了看法觉得他好小人😂,目前看到22集。
这不是很有意思嘛,改变了情感基调就能在同一个人物上看到完全不同的两面,一是说明情感会左右人的视角和解读,二是说明这个人物本身就层次多而有多种解读性。不同人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多样,很多人并不是以道德高低是非对错去看这个人,而是以艺术欣赏美学体验的角度去看待的。尊重不喜欢的人,也希望对方能尊重喜欢的人吧。
当时追剧去了,好多细节没看到,还是觉得润玉这个角色是成功的,有层次,不像其他剧里的男二那么单调莫名其妙。估计到了中期看到润玉被虐我又会同情吧,哈哈哈,等看到了再说。
嗯嗯没关系的,不喜欢他很正常啦,我当初二刷的时候也带着“他一开始就全黑会怎么样?”的角度看了一遍,发现很多地方跟之前的解读和情感也完全不一样了。我觉得优秀的艺术人物就是可以在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观影时激发出不同体验和讨论的。感受艺术人物本来就是感受各种善恶美丑挣扎反复嘛。看剧自己开心就好~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