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网播破百亿,收视率领跑,另类爆款《香蜜沉沉烬如霜》做对了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u3l42Vfph2RSrpVhf9j8Rg
看完“内幕”,本香蜜女孩更觉得剧组从上到下价值观都很正,不枉我用心安利。
————————分割线——————
《香蜜沉沉烬如霜》(以下简称香蜜)无疑是今年电视市场暑期档的一匹黑马。 9月4号大结局这天,根据csm52城的数据,香蜜的收视率达到了1.3%,位居同期第一,网播量则已经突破了一百万。 口碑上,香蜜的豆瓣评分达到7.3,总制片人刘宁对创业邦说:“这是近十年来同类型剧集在豆瓣的最高分。”  但是在拍摄期时,香蜜并不算媒体的聚焦点。作为一部玄幻剧,香蜜原著的名气算不上最顶级,主演杨紫和邓伦也不在年轻演员中流量的塔尖。在这几年的玄幻剧中,“大IP+流量明星”无疑是比较受市场欢迎的选择。 简而言之,香蜜并没有生就一副爆款剧的典型面相。 巧合的是,拍摄香蜜时,刘宁的剧组正毗邻着今年同样大热的非典型爆款《延禧攻略》剧组。刘宁笑着说:“当时我每天中午都能看到于正。”两个剧组几乎前后脚开机与杀青,还共用了几个演员。 当时的横店,同时拍摄的还有几部大热IP的改编剧,由于流量明星而受着媒体的追逐,排场很大。刘宁对创业邦坦言:“当时压力确实挺大的,我俩都有压力。” 不过在去年还未杀青时,刘宁就对媒体表露着信心:“从剧本、呈现风格到选角,我们都没有离开‘青春’这两个字。这部剧出现的时机很好,市场一般都是周期性变化,《香蜜》预计明年暑期档播出,在那时的市场上,它有很大可能拥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从结果来看,游戏行业出身的刘宁无疑对市场和用户有着洞察力,在两年前筹备电视剧制作时,他已经感到市场的变化。经过了几年大跃进式的发展,玄幻剧的发展需要回到本质,也就是内容上来。 刘宁发现新一代的观众正在成长,对于偶像也更加理性:“我也许喜欢你这个明星,但不喜欢你演的剧。” 香蜜大获成功后,很多媒体过来问刘宁:剧组做了哪些创新?刘宁一概回答:没有创新,只是把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做好了。不少媒体也对刘宁的经验做了总结,工业化的尝试和对好莱坞流程的引入。 不过,刘宁对创业邦说,工业化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其间涉及到很多利益的纠葛与解决:“好莱坞的流程一直在那,大家之前为什么不去照做呢?” 以下为创业邦和刘宁对话记录: 从剧本层面推动演员 创业邦:豆瓣上有热评评价说剧集“剧情比小说里丰富了超级多,伏笔改编也恰到好处,十分值得一看的良心之作”,剧组在制作的时候,对剧情上做了怎么样的改编? 刘宁:我们在改编小说的时候,只是努力把故事讲的更完整,而不是往里面注水。原著只有四十万字左右,为了达到电视剧长度,我们尽量把小说没展开的部分展开,使一些剧情和人物更加丰满。电视剧有四条故事线,爱情、友情、亲情、冲突,相比原著添加了亲情与友情。 我们还和原著作者进行了沟通,将当初创作时的遗憾处理掉,最终达到了77万字剧本。这些改变都是建立在原有的框架和人物特点之上的,但我们可能会增加一些前情,比如为了使润玉黑化更加合理,我们增加了对他童年经历的描述。 粉丝说剧集尊重原著,这不是靠碰运气,而是大量前期的准备。我们每个角色的打磨都会花很多心血,会进行小说粉丝的采样。作品不可能能满足所以人,但如果能满足80%的读者,就应该会有不错的反响。 我们做了原著粉丝和普通观众两个层面的粉丝采样,普通观众是在剪辑期做的。我们一共做了三轮采样,每轮选择三十到四十位观众,让他们填问卷,从角色、内容、画面等很多项综合打分,根据反馈做调整。  刘宁表示,剧里所有的角色个性化都很强 创业邦:感觉整个剧组对编剧工作是很重视的。 刘宁:对啊,好莱坞都是编剧中心制,所有的工作都建立在编剧之上。我们请了原著作者担任剧集总编审。还有一位心理学顾问来辅助编剧工作,主要解决两个问题:角色的反转和对特殊性事件的处理。 比如香蜜的女主角的设定是断情绝爱,这是一个爱情题材的剧,但女主又断情绝爱了,应该如何处理表现这些情节。现实中没人断情绝爱过,所以这个状态很难把握。我们会请顾问参与对角色的设定。剧里的处理是,霜花是锦觅的本我欲望,是被囚禁在陨丹内的自己。陨丹内外不同,是自我和本我的区别,陨丹外断情绝爱,丹内是有情有爱的本我。 我们会从剧本层面推动演员,因为没人比编剧更了解角色。剧组选角时,编剧团队做第一轮筛选,我们给演员们一场十五二十分钟的戏,由编剧判断演员是否贴合角色。第二轮由导演做上镜和沟通方面的审核,第三轮由我把关。粉丝们觉得角色贴合原著,因为在最初选择演员的阶段我们就做了筛选。 我会对编剧团队说,不用思考演员有多大咖,只看这个人是不是心中最适合的角色。比如润玉这个角色,有更大牌的演员来试镜,但我们认为现在演员就是我们心中的润玉。 工业化是博弈的过程 创业邦:我看有媒体提到剧组参考了好莱坞经验,按照他们的工业流程进行尝试,在“工业化运作”上,香蜜是如何实践的? 刘宁:我们主要是做了世界观的设定。在以往,同类剧最大问题是世界观的结构难以做到完整统一,在服化道方面,只做到了局部而不是整体的还原。这些涉及到十几个部门的联动,最后的结果整部剧的风格不一样。 我们如何做到风格统一呢?就是在初期设定好世界观。我们在剧本创作阶段完成世界观设定,全部实现图形化。这就是我们剧组工作的说明书,图片在这儿,魔界什么样,花界什么样,全部按图片来。如果你玩乐高就会知道,有说明书和没说明书,最后搭建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在世界观基础上,我们的置景道具制作花了八个月,花了半年时间与书粉沟通,还邀请原著作者进行审查。有一场戏是邓伦吃蜈蚣,很多邓伦粉丝受不了跑来说我们,说你们怎么让邓伦吃蜈蚣,但其实那是绿色的是小纸条,后期加上的蜈蚣特效。特效太真了有些粉丝分不出来。  创业邦:结合最近的作品,中国的影视业正在开启一个工业化的时代吗? 刘宁:这很难说,工业化需要各方面的完善,这也许是几代人的事情。我经历了这些,知道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困难。几个部门的联合是很艰难的,别人的利益可能和你工业化的诉求冲突。其他人如果有心做这个事情,也许更好,也许更坏,很难说。 好莱坞的流程一直在这儿,但每个合作方都有自己的困难和诉求,不会完全配合。举个例子,按照我的世界观设定,门楣和墙应该是这样。但对制景方来说,可能仓库有现成的摆好的门,是对上一个剧组产品的二次利用,这个性价比更高。你想想一个项目会有多少这个环节,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香蜜只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创业邦:香蜜的70%花在制作上,也没有用很大牌的流量明星,当时对风险有担忧吗? 刘宁:我只是觉得,为什么错的东西要延续?前几年的古装玄幻剧,观众永远在吐槽那几个点,为什么不解决?很多人问我有哪些创新,我做的很简单,没有创新,就是把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做了,把没做到的做好。比如把大家经常吐槽的点:服化道、演员演技、台词雷人这些问题解决掉。 我不会选太贵的演员,因为配合度不一定好。我们会请配合度高的,比如邓伦杨紫两位我们合作就很愉快,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好的作品。我始终认为,明星是什么属性就会吸引什么样的粉丝,杨紫邓伦的粉丝就是我们需要的观众,粉丝喜欢的是他们的表演而不是别的。 选择大流量卡司当然卖剧最高效,但有时候失败也是这些原因,我会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创业邦:作为一个玄幻剧,香蜜在电视上的收视率也相当不错,比较起来以前玄幻剧收视率扑的很多,香蜜高收视的原因是什么? 刘宁:对,我看了用户数据,也很惊讶,这部剧有很多老年人用户。不少同事的爷爷奶奶也在看,去问他们为什么看,回答是这部剧看了就开心,所以喜欢看。我认为这种开心可能来自于很多地方,剧情愉快,演技在线,演员年轻。所以之前的案例不代表年龄层高的人看不了玄幻剧。  刘宁透露,香蜜的成本大约是市面上大剧的一半,但没有浪费一分钱,大部头都花在了制作上 创业邦:具体来说,香蜜做对了什么? 刘宁:我个人认为首先是选材,有些网文没有普世价值观,如果把原有的价值观改过来又不符合原著,因此不适合影视化。我个人倾向于做女频网文的改编,因为影视剧观众80%是女性用户,而且女性又会拉动男性观影。所以先从固定的群体切入,之后靠口碑延展,使观看成为全民行为,如果选材不对,第一波观众都切入不进去。 影视化主要还是看文本的情感,香蜜的情感性就很好。原著三观很正,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没有邪恶扭曲的东西。比如我们剧里水神的一段台词,现在很多父母教育孩子都会引用,这说明剧深入生活了。 我认为对的东西就是符合内容向的东西,符合剧集本质的东西。比如不用做电影质感,电影适合在封闭空间看,而电视剧需要开灯看,这样环境下看六十分钟暗色系,你肯定接受不了。一味地追去高级不适合,时装走秀都很高级,但在大街上穿就不对。 传统的电视剧会追求一些大事件,但我们不是只奔着这些剧情高潮。我们会追求一些小情绪,一些幽默搞笑的桥段,这样符合年轻人需求。 观众看我们的剧,不是只为了等一个大事件的发生,当然我们也有设置,但不是最终的追求。我们会加很多小桥段,大的心情起伏会伴随很多小的起伏,这些日常的,好玩有趣的梗使重要的组成。而不是整部剧几个大事件上来下去。 电视台在寻求改变,市场在挤泡沫 创业邦:很多玄幻剧都没能上星,香蜜是如何拿到上星名额的? 刘宁:我们就是正常过审。其实对玄幻剧的限制有指标性质,是为了让内容多元化。我们立项的时候就想着三观要正,世界观都是参考中国神话体系,价值上追求真善美。因此所有审查环节,审查方都对内容是满意的。 创业邦:江苏卫视为香蜜提供了不错的档期,电视台会有什么样的考量呢? 刘宁:江苏卫视希望能在年轻化与全年龄覆盖之间找到平衡,再加上暑期档的缘故。大家都在追求年轻化,今年的一些剧,大家都有感觉,演员年龄还是偏大了。年轻用户已经长大,电视台需要做一些迎合他们的改变。而且暑期档,这部剧比较欢快,大家也都喜欢看。 剧集还是一个B2B的生意,放弃电视台会比较简单。但能上星还是一个体现江湖地位,提高影响力的事情。当然为了适合电视台面临很多挑战,电视台和视频平台不一样,你需要使剧集具备电视台属性和网络属性,让双方都满意。 当时刚出来大家担忧这部剧网络属性多一些,比如大事件属性不足,小情绪太多。事实证明播出来大家也爱看,对电视台来说,早几年这部剧可能不适合,但现在年轻用户已经长大了,电视台不能一成不变。  也有更大的卡司寻求女一号的角色,但刘宁认为杨紫更能驾驭小葡萄的复杂个性 创业邦:所以用户属性这几年也在变化?宏观来看,今年影视剧都在抱怨缺钱,但卖座的精品剧集变多了,整个市场在发生变化吗? 刘宁:用户变得更个性化,更理性。我可以喜欢你,但不一定喜欢你的剧。影视剧制作永远需要迎合用户,我在两年前就看的很清楚,任何市场在走向成熟时用户必然会比较挑剔,所以剧的内容一定要好。 后一个问题,前几年大量热钱进入,这个行业确实在野蛮生长,现在遭遇一些瓶颈,到挤泡沫的时候了。如果一个行业大家花钱有敬畏之心,做剧有敬畏之心,你明白不认真必死,那肯定越做越好。好莱坞的资本就很聪明,它永远在淘汰不认真的人。 创业邦:接下来有新的项目吗? 刘宁:已经有类似的剧找上来,但目前还是想做多元化的尝试。如果同类型的超越不了这部,那不如不做。如果再做同类型的,我会思考在哪些地方能够超越这部。
最赞回应
我个人认为除了团队走心,这个剧贡献最大的要数杨紫了。紫妹的演技有目共睹,换做他人演锦觅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吧。她还拉来了邓伦演旭凤,并且两个人都超级认真讨论剧本一心想着怎样才能把这个剧演的更好。在香蜜微博限流的情况下发动朋友卖力宣传,这都是一个个人情啊。。。。。。总之,我觉得紫妹对这部剧付出很多,能收获这样好的结果我甚感欣慰。
不是邓伦杨紫演的话,我应该不会入坑
我只想说一句,要是换个人演凤凰,看还能爆款不?
仙侠的
《古剑奇谭》《花千骨》《三生》《香蜜》这四个都大爆
相同点就是服装场景,配音,演员,改编得不是很垃圾,同期没有同质化的影视剧
经典反例就是《青云志》,改编得人神共愤,说句不好听的,当年的猪脚演技也不行,一手好牌自己打烂
我只想说一句,要是换个人演凤凰,看还能爆款不?
不是邓伦杨紫演的话,我应该不会入坑
仙侠的
《古剑奇谭》《花千骨》《三生》《香蜜》这四个都大爆
相同点就是服装场景,配音,演员,改编得不是很垃圾,同期没有同质化的影视剧
经典反例就是《青云志》,改编得人神共愤,说句不好听的,当年的猪脚演技也不行,一手好牌自己打烂
应该不会。形象符合还会演戏的90后男演员不多。
爆的这几个都是以情爱为主仙侠为皮的仙侠剧。诛仙的格局比这几部剧要大,当年的读者也是以男性为主,里面涉及到的大场面也多,要拍好不容易。深以为早年的徐克来拍一部诛仙的电影应该能拍出精神内核。
读者是男性多。。其他不知道,反正当年我们学校都是女性读者多。男同学看过也没怎么迷,
这不是涉及大场面的问题,剧情改编得都垃圾了,再好看的场景也支撑不起来。再加上演技。。。
我没追这部剧,因为男主不是我想象的张小凡。我猜测之所以改编得厉害也有部分原著场景实在拍不出来吧,我在追连载的时候就在想这些场景怎么可能能还原出来,太宏大了,都是烧钱啊。小说最初是在起点连载的,起点是以男性读者为主的网站,所以我推测很多读者是男性,这部小说明显借鉴了金庸的笑傲江湖,所以由擅长拍金庸武侠的导演再配上内地的资源可能会效果好一些。
up
看这个采访,觉得这个刘宁真不简单,脑子很清醒
我个人认为除了团队走心,这个剧贡献最大的要数杨紫了。紫妹的演技有目共睹,换做他人演锦觅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吧。她还拉来了邓伦演旭凤,并且两个人都超级认真讨论剧本一心想着怎样才能把这个剧演的更好。在香蜜微博限流的情况下发动朋友卖力宣传,这都是一个个人情啊。。。。。。总之,我觉得紫妹对这部剧付出很多,能收获这样好的结果我甚感欣慰。
比较中肯了
我觉得这部剧这么成功,杨紫演技有一半功劳,没有他感觉邓论也不会发挥这么好,而且说她是宣传委员不是盖的,真的为香蜜尽心尽力了,演技有目共睹,哭戏有层次,很有感染力,路转粉
是啊。后期粉丝互撕,编剧甩锅互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口碑,没有大爆。心疼杨紫
唯一可惜的是黄铜片没拍好
玉中有瑕吧,虽然黄铜片演员还可以,但剧情真的是神烦
这个制作人刘宁不错呀!邓伦和杨紫确实却要作品证明自己。
这个剧成功表面最大的收益者是邓伦和杨紫;其实制作人才是赚的盆满钵满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