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叫兽扯《芳华》
《芳华》的确是冯小刚导演的个人情怀之作。怀旧情结浓烈,具备现实性、话题性、典型性,值得细读分析。以冯小刚导演所拥有的制作资源衡量,从商业电影创作的普遍规律,以及学习和批评的角度,扯扯《芳华》的毛病。
一、内容(故事剧作 )方面的问题:
1.文工团群戏,全都是上镜脸好身材,辨识度首先是个问题,根源在于角色的建置不够充分,又缺乏主次;
2.人物命运富有戏剧性,但是困境以及选择,主动行为的心理推动力不足,所以故事只写到人情世故的层面,人性深度一般,人格力量欠缺;
3.作为电影,感人的地方,太多依赖语言文字,对白、独白和书信;
4.因为故事主体部分的核心人物关系不明、核心动作缺乏,造成故事结构没有成形,所以难免有流水账的感觉,越往后感觉越拖;
5.生活质感的细节比较丰富,但是很多所起的剧情功能模糊,因果链条编织不细,起合转折密度不高;
6.最后的问题,除了“怀旧”,以及“呈现”,作品到底想表达什么?作为商业电影,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必须要清楚,不能只用“情怀”代替。
二、形式(视听语言 )方面的问题:
1.导演用场面调度呈现人物关系的能力不足,视觉场景错杂凌乱;
2.战场运动长镜头,也没有调度清楚有戏剧含量的复杂空间关系;
3.花哨的地方只是花哨而已,大腿舞和游泳池,伤口血肉以及枪林弹雨,是否真正服务于剧情和人物,契合度显然不太高;
4.除了个别一两个镜头,全片几乎没有表现时空的蒙太奇设计段落,作为一部时空丰富的年代戏很是可惜,基本都是记录式的客观拍摄;
5.心理剪辑欠缺,所以情绪张力缺乏代入感,只能过多依赖肤浅外化的表演完成;
6.最不能容忍的,是最后一场演出,礼堂舞台上和外面病号服的平行舞蹈动作,连贯剪辑竟然做不到严密的视觉匹配和精准切换,简直太没专业水平。这无非是前期故事板的案头工作不细,后期只能大概其接上就得……
《芳华》的年代感,遗憾只是一种表面化的年代感,难免加工痕迹和虚假做作,不过以国内制作水准和表达尺度衡量 ,还算是用心。在国产电影普遍不及格的现状下,此片可打75分。简单吐几句槽,纸上谈兵而已,不展开说了。
最赞回应
兄弟,这个影评我是服气的。跟我写的差不多,没你专业。
很抱歉,交流回复的时候,误删了。
兄弟,这个影评我是服气的。跟我写的差不多,没你专业。
很想看看楼主评评敦刻尔克
好的片子哪里都好,说不尽。朋友圈里简单聊过几句,可以看看:
冒着今秋的首个雾霾天气去看《敦刻尔克》,必须要看巨幕影院IMAX版……诺兰牛逼: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丰富清晰的场面调度,主观表现的时空关系,突破常规自成形式的叙事结构,有力集中的动作性的戏剧张力,紧张而有节奏的悬念,结尾高潮催泪的视听剪辑……诺兰继承了格里菲斯开创的好莱坞的伟大叙事传统,奠定了斯皮尔伯格之后一代商业宗师的地位……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就发给诺兰,张叫兽就这么定了。
芳华久已逝,青春心不死。
谁敢高声语,惊诧最上层。
芳华在我心里只能是及格分,虽然演员和画面都不错,以至于前三十分钟我很期待,到后面极度失望。冯小刚连讲故事的能力都没有了吗?以前看《集结号》觉得他还挺会拍的啊。《芳华》整部电影不流畅,碎片化,东一锤子西一榔头,什么都想塑造,结果就弄了个四不像出来。整部片子都在卖情怀,却没有好好讲故事。那些喜欢的人,大概是被他的情怀打动了吧。但看故事的话,我真觉得只能给六分。
青春梦恣堪挥霍,
歧路疯驰似潇洒。
逝如斯夫天注定,
红歌依旧唱芳华。
不管是算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让观众看了之后,感受不到人格力量和社会意义,只是哀叹“好人没好报!”,是这个片子最大的错误和失败。
他们受尽委屈,却仍然“跟躺在这的弟兄比,我活的不错”。历经沧桑,仍然话不多,待人温和。这还不是人格力量吗?
我觉得不是。
当然很多观众会为此感动。但是说严重点,用这样的手法去感动观众,我觉得是一种毒药或鸡汤。
好吧,这碗毒药或者鸡汤我干了。
您喝好:)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