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超高空 后记
导演 廖烨
我有时想,《角逐超高空》如果播出,许多朋友可能不由自主地会想到,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播出这样一部纪录片?是否与台海局势有什么关系?为了不让大家产生误解,我想先解释一下。
科学纪录片《角逐超高空》,原名《杀机四伏的天空》,共六集,每集三十分钟,讲的是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与美国和台湾的高空侦察机周旋的那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在一些军旅作家的报告文学中专门描述过,1996年,在为另一部影片搜集素材时我们从空军有关人士处了解到这件事,当时觉得非常有意思,这是我所知道的解放军的历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军事对抗了。所以就一直想就这个题材来拍摄一部故事性比较强的纪录片。1999年底,在空军一些同行的帮助下,我们的申请得到了当时空军司令员和政委的批准,确定由空军地面防空兵部协助我们拍摄,同时中央台的编委会也立了项。我们花了大半年时间走访当年的当事人,查阅当年的战斗报告,写出剧本,2000年底完成拍摄,2001年完成后期制作。
影片做后期的时候,中央台十频道开播,有一段时间,我全力以赴地投入新栏目的策划、试验版和备播工作中,由于我要负责三个栏目,还要负责栏目的日常创作,所以《角逐超高空》的事情就停了下来,那时空军地面防空兵部也非常忙,他们实际上真可谓是精兵简政的典型,人手非常少,所以《角逐超高空》后边的工作就一拖再拖,再加上保密方面的把关,空军对此是非常认真的。这样,一晃就到了现在。
因此,这部纪录片的播出不存在配合什么的问题,而且我觉得这是历史,和现实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不久前,有关部门在审查此片时也提出把一些词汇的敏感度降低。比如讲到五十年代炮击金门,解说词中“美国想知道这是否是大陆进攻台湾的开始”,不用“进攻”二字。片名由《杀机四伏的天空》改为《角逐超高空》也是如此。其实,一开始用《杀机四伏的天空》与其说是想突出对抗,不如说是出于提高收视率的考虑。
我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影片中有很强的对抗情节,但基调应该是平和的,是心平气和而 不是充满敌意地来回顾这段历史。我甚至想采访台湾的U-2高空侦察机飞行员和有关人士,让双方从各自的角度来回忆往事,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在拍摄地空导弹部队老战士访谈时,我特意和老人们讲了以上想法,要求他们在描述战斗过程时,尽量不使用一些当时习以为常的字眼儿,比如对对手的一些蔑称等。让我惊讶的是,老人们居然很快就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开拍不久,我发现这些老人当了一辈子兵,在摄像机前都是身板挺直,说话都象在部队做战斗报告,嗓门大,标准的军人语言,而且只谈战斗经过,不谈自己。为了让他们有一种时间跨度感,以比较沉静的心态来回顾往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寻找细节,我想了各种办法,甚至让老人们穿上西装。
实际上,后来我发现,随着岁月流逝,在普通人的层次上,两岸之间的许多恩怨都在渐渐成为过去。一位老战士和我说,几年前的一天早上,他照常到楼下打太极拳,碰到一位台湾老者,也在打拳,见面多了,成了熟人。闲聊之中才知道,这位台湾老者是来北京探亲的,而六十年代他曾是U-2飞机的机械师,亲自送飞行员李南平上飞机,那次进入大陆侦察,李南平被击落,而这位导弹部队的老战士恰好参加了那次作战。两人了解到对方的经历,反而成了朋友。
岳振华是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曾是导弹二营的第一任营长,他当年的战绩直到今天仍旧保持着全世界击落U-2高空侦察机的数量纪录。老人和我讲了一段经历。一位台湾企业家在上海开公司,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很多大陆员工还带着国营企业的习惯,竞争精神很弱。一次公司全体大会,这位台湾企业家突然用岳振华的事迹来教育大家,当时此事尚未解密,员工们根本不知道岳振华是何许人也。他说岳振华的学历并不高,但刻苦努力,竟然掌握了当时的高技术兵器,而且成了U-2的客星,他号召员工向岳振华学习,原来,这位台湾企业家当年就是台湾黑猫中队的U-2飞行员,碰巧,他身边的一个工作人员是岳振华儿子的同学,后来促成了两位老人,当年对手的见面,前U-2飞行员特地北上北京来见岳振华,两人谈得十分融洽,至今岳振华仍旧珍藏着老对手带给他的一本在台湾出版的书,《黑猫中队》。
还有一位老人,在当年的对抗中从事电子战的工作,他平时说话总是非常谨慎,大概是职业习惯,但有一次他无意中提到,在一次国际会议中,他曾经遇到过一位来自加拿大某企业的工程师,详谈后才互相知道了一点对方的经历,那工程师原来曾是台湾的电子战军官。他非常小心地问,当年美国极其先进的电子干扰系统,你们是怎么破的?老人笑而不答,他又追问,真是靠中国人自己破的吗?老人点头,那位工程师顿时感到非常自豪。
一位美国纪录片制片人曾对我说,他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拍过一次老兵聚会,参加聚会的人非常多,都是当年德军和美军交战双方的老兵,我们知道,德累斯顿是二战中遭受美军轰炸最猛烈的德国城市,那些当年以死相拼,杀得眼红的对手,几十年后,以和平居民的身份相聚,叙谈往事,再访昔日战场,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确实令人生出许多感慨。我也在想,什么时候海峡两岸也能有如此景象。
唉,可惜了,现在两岸又开始走向对抗了。。有时候不是两岸普通民众能改变的
现在对抗已经是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压倒式的新时代了。感谢伟大祖国复兴里面付出卓绝努力的那些人们!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