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电影
搜索:
  • 影讯&购票
  • 选电影
  • 选剧集
  • 排行榜
  • 影评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第14集] 克利福德的“认识责任”

瓦莉拉船长 2019-02-16 14:35:31

没有充足的证据就接受了一个观点,不论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否产生了伤害,这种行为都是不对的。

不存在“私人信念”这种东西,因为我们都会谈论自己的观点,这导致我们的观点会传播。但即使你从来不谈,它仍然会影响你的行为和其他人看待你的方式,以这种方式,信念会不知不觉间传播(举例:性别歧视)。

我们的认识责任应该只相信有证据的事情,如果你没有证据,你就有拒绝这个信念的义务。基本上,你在调查清楚情况知识,不该轻易下判断。

虽然上述观点不能以偏概全地全部用于生活中所有的事,但是起码告诉你听到一个消息不要“盲目相信”。然而现在这么多中年人在微信中传播不实的信息,甚至要求晚辈去信,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否因为我们缺乏哲学这门基础教育呢?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牧七
2021-02-26 20:23:57 牧七

中年人传播不实信息可能是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并非只是哲学知识。“传播”这个动作本身就意味着许多。可能本是一片好心,只是无法识别信息的不实,而作为正确的与大家分享。那些不实文章内的转发暗示和对于电子产品的一种猎奇心态都可能让他们转发频率的增加。而要求晚辈去信,可能是认为是一种家长威严的表现。他们总是相信自己经验的丰富,能够在各方面教导孩子。哲学的基础教育的缺乏是存在的,希望有机会或已经接受过该教育的人能够做到不盲目相信便是极好的。

赞 来自 豆瓣App
>

> 我来回应

> 去十分钟速成课:哲学的论坛

第14集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请问大家这个在那里看?谢谢(yiyi小言)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