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好奇搜集了一些背景资料。不得不说,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作为泰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电影、泰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电影,电影的命运是时代的缩写。
1、影片拿奖是在第一届东南亚电影节。这个电影节就是亚太影展的前身。
这个电影节是在东京办的,名叫the Southeast Asian Film Festival.东南亚电影节,为什么在东京办?
1953年,大映董事长永田雅一为拓展东南亚市场而计划举办一个定期影展,于是邀请邵逸夫等人联手创办“东南亚电影制片人协会”;当时成员有日本、中华民国、英属香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泰国,邵逸夫是副主席电影节。1957年该电影节更名为“亚洲影展”,1983年改为“亚太影展”。
这个电影节本身就牵扯到地缘政治、美国对东南亚、东亚的警惕、美国对该电影节共产主义色彩的关注。该片参赛并获奖,某种程度是为了让美国对第一届电影节兴趣,因为美国当时很关注本片的编剧Robert和摄影Pestonji。
2、本片摄影Ratana Pestonji是泰国当代电影之父,肩挑对抗好莱坞电影在泰国电影院统治地位的大旗。
Pestonji大学是在伦敦大学读的工程学。(感觉这段经历跟锡兰有点像啊)
他的第一部电影拿到了苏格兰的一个奖,当时是希区柯克给他颁的奖。
1970年,Pestonji在给政府官员做演说,劝服政府给国内电影行业更多支持以对行好莱坞电影时辞世。
本片编剧Robert North是一名前20世纪福克斯编剧,因为受到麦卡锡红色恐慌影响、位列好莱坞黑名单,Robert North在泰国和Pestonji成立了远东电影公司。这个电影公司的许多设备在泰国都非常先进。
该片另一名编剧Vichit Kounavudhi,这是他第一次写电影剧本。他也是泰国电影史上颇为重要的人物。
在当时,泰国电影业的主流是16毫米电影。35毫米拍摄和播放都更贵,可以录同期声。但这部电影仍然没有采取同期声拍摄。(怪不得有时候听对话会有室内的空旷感。)
3、泰国是当时东南亚反共产主义前沿阵地,泰国在当时属于美国阵营,特别是在朝鲜战场的失利,让美国加强了对泰国的控制,也包括电影市场。因为市场比例过大,很多泰国人会担心西方文化会冲击泰国传统、泰国文化。
当时好莱坞电影对泰国电影市场的占据主要在城市。因为好莱坞电影多为35毫米制式,而泰国电影多为16毫米,35毫米对影片放映设备要求更高。城市里放的多是好莱坞电影,而16毫米的泰国电影则是在农村放映。
有数据显示,1953年泰国有120家电影院,100家可以放35毫米影片。当时每年,泰国16毫米电影为十几部,进口的好莱坞电影则约为300部。
作为泰国电影史上第一部35毫米彩色电影,可以看出该片抗衡好莱坞电影的使命。可以看出影片中很多元素也很好莱坞,比如这种苦命鸳鸯的经典好莱坞爱情故事模式,以及非常好莱坞的女主妆发,包括一些生活习惯(补充维他命、学校汇报演出)。
这些元素既是迎合观众被好莱坞电影培养的观影习惯,也是因为当时美国对泰国产生的切切实实的影响。
4、小Vina的扮演者Anuchat Tosayananda2016年照片。

电影修复重映时,泰国电影资料馆发起活动搜集尚且在世的影片相关人员,收到了Anuchat的这张近照。
小Vina和小Santi都只演过这一部电影。
小Vina后来还有别的试镜机会,但她妈妈不给,要让她上大学。她后来读了政治学院,她家里人都在公务系统,她后来在预算局工作。
先更新这些,对泰国电影、历史都不太熟,班门弄斧了,如有不对,请大神指正。
参考资料: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