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两家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一次意外,间接原因是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不育,这都是偶然事件的叠加,没有普世性,只能说是“个人悲哀”。而且丧子后王景春在异乡收养了一个健康的男孩,不但不善待孤儿,还动辄打骂、粗暴对待!
而且王景春竟然又和“仇人”的妹妹一夜情致其怀孕,妄图借腹生子,这个女孩可是他兄弟的妹妹啊,也是他曾经的徒弟啊!怎么就那么理所当然!?最后人家儿子忏悔了,他为啥不忏悔?!王景春这个角色其实是出轨、不负责任、家暴、窝囊集于一身的垃圾男人形象,对不起我无法对这样的人怜悯。丧子不应该是他做这些错事的理由和借口。孩子死了首先监护人就有直接责任,为啥不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这这些后续情节不但逐渐抵消掉了“个人悲哀”所造成的影响,还让人无法理解这对夫妇的自我放逐行为到底有什么意义。
最赞回应
这就是现实啊,导演也没想表达主人公多么完美啊。
“失独家庭”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你可以网上搜索看看。并不是你所说的偶然。
当然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主角的行为,但是电影的目的不是为道德树碑立传,只是展示一个人遇见事情可能的反应,展示人性的可能性吧,只从道德角度评判感觉会失去电影的很多东西。
?谁让你怜悯了,这话说得感觉你只看伟光正的电影,人物形象一定要正面,否则角色不配入你眼咯。电影只是表现一个故事,主角可能不是坏人好人,只是不完美的平凡人。建议你看新闻联播吧以后别看电影了。
这就是现实啊,导演也没想表达主人公多么完美啊。
真悲哀,真走不出来,还有心思婚外恋?替他可怜的老婆不值。
我觉得这很真实😂
?谁让你怜悯了,这话说得感觉你只看伟光正的电影,人物形象一定要正面,否则角色不配入你眼咯。电影只是表现一个故事,主角可能不是坏人好人,只是不完美的平凡人。建议你看新闻联播吧以后别看电影了。
我是看到很多人用感动做卖点,本身价值观就有问题,你为这样的渣男感动?一个不知反省,不进行自我批评的中世纪直男,恐怕被感动的都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刘耀军当年就和茉莉有感情,这一点甚至丽云都知道。借腹生子是茉莉主导的。如果刘耀军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不负责任他就不会让茉莉把孩子打掉。他是想要一个孩子的,可是那样对不起丽云,所以忍痛割爱了。
“失独家庭”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你可以网上搜索看看。并不是你所说的偶然。
男主角是渣男,价值观都不对,所以一切都不值一提
那你这样价值观这么正直的人应该看新闻联播去 不用看电影了 因为电影里充斥着婚外情 小三 未婚先孕 萝莉大叔 同性 不会有你要的正直三观 ,,,还渣男,,你是生活在童话世界的小公主吗,,
这和新闻联播有啥关系?请不要转移话题。如果有男主那样的家暴父亲,你也要离家出走。
我怀疑某些人是傻呢,还是水军呢?说话的调调都一样,不正面讨论电影,说些没用的东拉西扯。
当然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主角的行为,但是电影的目的不是为道德树碑立传,只是展示一个人遇见事情可能的反应,展示人性的可能性吧,只从道德角度评判感觉会失去电影的很多东西。
其反应是丑陋的
是呀,这片子就是讲王景春扮演的渣男
不是悲剧 导演都说了 是一段很长的故事 难道这不是现实吗
我在几个讨伐这部讨论或者影评里都看到这个人整天说别人水军,,但是连个电影观点都说不出来 谁是被收买来黑影片的水军大家又不是瞎子
计划生育造成的不育实在不能说是偶然事件!恕不能苟同
你身边有人流导致不育的女人么?
虽然我身边没有。但是我小时候见过很多因为计划生育而再也没有生第二个孩子甚至连第一个孩子也有被拉去流产的!计划生育它不止是让你流产二孩,它还让你带环,呵呵这种操作,医生只告诉你不会有事的
在计划生育这个大背景下,失独家庭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我身边没有。不知道有多大。计划生育从来没有在农村起过作用。
再说孩子没了可以再生,孩子有毛病也给指标,偏偏编剧要用一系列巧合套进去,太刻意。
那我们情况正好相反
按楼主的理解,那很多电影都不应该出现了,都是所谓的“巧合”了。戏剧来源于生活,如果你觉得这一切是巧合,只能说明你经历过的看到过的生活 还太片面。电影是时代的缩影是人性的缩影,它不是单纯的,人也不是单纯的
巧合可以有,一次就够了。不管是小说还是剧本,用巧合营建主要冲突都是大忌。这个你不会不知道吧?
又不是国产电视剧,难道主创们想树立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吗?
我同学就是,我同学初中就因病故去了,她的父母就成了失孤家庭,太悲哀了。
孩子没了再生不是那么简单的,孩子大了才没了呢?我两个同学都是高中没毕业就走了的,父母很难再要了。
他们家并不是孩子死了后才要二胎的,而是孩子在世的时候就要了,这也是他们自己走错的一步棋吧,谁也不能否认!
电影存在的意义就是告诉你,你身边没有,但是存在。请不要用“我身边没有”就认为自己看到了完整的世界,你的生活并不是全部的生活,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扩展你的视界,让你了解更多的生活面面。
我身边没有死了孩子还找小三的,真的使我大开眼界。你有啥经历,再往前拓展
没了孩子就悲哀?那丁可就是自找悲哀?不婚族呢?同志拉拉呢?
你身边没有的很多,你一辈子身边有一万个人吗?这个地球上有70亿人。你想看你身边的事可以去看朋友圈,没必要看电影,电影是一种基于生活的创作和表达。
没孩子不一定悲哀,但对于爱孩子想要孩子的人来说,没孩子就是悲哀。
如果你简单把茉莉这个角色的出现理解成男主找小三,而没有看到男主在得知茉莉怀孕后那句“对不起三个人”的表态,以及结尾男主看到茉莉孩子是个混血不是自己的血脉时的眼神流露,没有理解电影的英文翻译名字是“so long, my son”,再见,我的儿子,那我觉得没必要就这部电影讨论什么了。
怼的好,我也觉得这句“我身边没有死了孩子就找小三的”可笑,谁死了孩子找小三还让周围的傻子知道啊😓他倒成了“料事如神”了。
她也是metoo的受害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
不,因为你的身边没有“死了孩子找小三的”,所以也就没有“她”。
对收养孩子教训是因为他不懂事!这是中国万千家庭的写照,导演只不过是陈述事实,这个时候你成了“大善人”了,家暴不家暴是相对来说的,这个社会上要是早知道有那么多违法犯法的人,就早就该抽他们。男主只是说了说打过他,拿个小棍隔着衣服抽了他一下,也是打他了,你可倒是信成家暴了。
你接触过孤儿么?孤儿脆弱的心灵和你家孩子一样么?
这电影不是要拍残给你,而且电影一直在克制!
孤儿是脆弱,但孤儿更需要更需要教育!不能因为是孤儿就一再忍让娇惯了,社会的制度和原则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对孤儿送去一些关爱和帮助,但并不代表什么事情都要贴上一个“可怜”的标签,看看这个社会上有多少青少年的孤儿走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如果任何的评选或比赛,都因为“同情”和“照顾”让他们成为了优秀,那对孤儿才是真正的残害呢!
不要瞎泄愤
不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不育,是当时的医疗条件导致不育
说的太对,如果茉莉打胎时不孕了,是不是耀军要负责啊!?
一夜情而已吧
耀军好像没让茉莉打胎吧,只是说自己和妻子不能养这个孩子。
不现实。
她打胎了,和谁决定的无关。
茉莉怀孕和打胎都是她个人选择吧,所以不能拿茉莉打胎和丽云打胎做类比吧
为啥电影就要拍好人才能得到认同呢?人就是有弱点的自私的嘛
如果她也失去能力了,谁背锅?
抱歉不想讨论电影之外的内容
这部电影的剧本就经不起推敲,很多情节不合理。茉莉怎么可能拿那么丑的老男人发泄?她喜欢他身上的油污味?
这…解读得有点极端了吧
有普世性啊。知情,文化程度不是特别高,作为技术工人,女主甚至没什么核心技术;下岗,个人价值无法实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又很难安身立命;计划生育,只有独子;双职工,没人看管教育未成年孩子;失独又丧失生育能力,人生看不到希望。每一个问题都有普世性,只有孩子去水库玩一点是意外。这么多的时代和社会问题,很容易造成类似的家庭悲剧啊。
被感动不是因为认同男主出轨这一点,而是感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确实有这样的悲剧家庭。他们的悲剧并不是完全由个人错误造成的。最后他们能够跟过去和解也令人得到一丝安慰。
难道你希望这种个人悲剧具有普世性么?耀军并不是没有温柔对待孤儿,电影里面体现出来的唯一一次动粗,是因为养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又不解释清楚,临了还推了丽云一把,此时耀军忍不住才上前要教训他,然而不也没做什么吗?然后和茉莉并不是他强求的,茉莉也表示自己有想要帮哥嫂还债的愿望,而且最后耀军还是选择了不要这个孩子,选择了丽云。况且没有谁是谁的仇人,就如你所说,这是场意外,而更意外的是耀军夫妇就这么坚强地活下来了。他们自我放逐只是强迫自己活下来,为了对方,不为别的。
下岗的人那么多,为啥要去那么远?
因为他们想去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重新开始,一个和别人毫无瓜葛,甚至话都听不懂的地方好好地活下去。当你在原来的环境遭遇到重大的变故或者挫折,也许换个地方重新开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更想逃避的人是海燕吧!
海燕已经逃避了一生了,另外我觉得在这场意外中,伤的更重的肯定是丽云,变得更无牵无挂的也是丽云夫妇
理由不充分。
忽然发现现在大家评论影视作品的时候的画风都是:“这个人就是一个渣男!活该!不值得老娘的同情!”拜托,这就是戏剧呀,不是思想品德课,每个角色身上都有不可磨没的缺点和弱点,而这也是魅力所在,你不能要求每个角色都按照你想的最“正确”方式去做事吧。
这不是纪实文学,是按照导演和编剧的个人目的架构的,为啥不能评论?为啥要全盘接受?
计划生育绝不是偶然事件,肯定也不是个人悲哀,悲剧比比皆是。片子主要还是要表达个体在政治和时代面前的无力与生活的无常。刘耀军不是十大杰出青年,也不是道德模范,他为什么就不能犯错呢,他满身油污为什么就不能出轨呢。电影也没需要观众去怜悯谁或批判谁,如果太需要"正能量",可以选择吴京系列。虽然我不认为地久天长是高分电影,但是审视人的角度没什么错的。
同意。失独之痛不是偶然也不是个例。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52714/
失独家庭那么多,还是'重点韦稳'对象。比这更惨的肯定也不少。
请注意措辞,什么叫比比皆是?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你今天还能上岗么?下岗潮就是因为50-60年代人口大膨胀造成的!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这还不是悲剧么。下岗潮是因为国有企业60%亏损需要改革,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不行,就是人再少还是得下岗。政治经济该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政治经济服务,这才是症结所在。
为什么亏损?不就是大锅饭,人员过剩么?连基本尝试都没有还讨论什么?
大锅饭不就是严重的平均主义么,根本是还是制度和经济问题,不是人口问题。现在没有大锅饭了,人口也增加了,也没再出现大规模失业问题,反倒是计划生育导致的老龄化是大问题了。是你常识和价值观有问题,看个电影还怪罪起男主角了,怪不得这么多人怼你。
你真是无知到了极点,也不知道谁告诉你这些错误的。你还真是愚忠
以前女人都工作,托儿所都全托,现在女人都不想干活,还有大量啃老族,你说就业率是高是低?
懒得怼你,好好读书吧!
不过,导演也没打算给你拍一个《正确生活指南》啊
他又不是指南,为什么要用无瑕疵的人物?
你可以说他的道德问题在你的底线上,所以你无法共情。
又怎样呢?
另外我倒没同情他,我只是觉得,唉。我不知从哪里开始叹气。这不是为了怜悯谁的,只是联想自身命运是否也将如此而慨叹。
也没人让你怜悯他呀
太好笑了看了一轮评论,lz在用自己的世界观评论电影,网友在用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可是你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讨论个毛线。然后真的很无语用自己的主观喜好来批判电影好坏,就好像一个四川人跑去粤菜馆吃饭,你说菜不适合胃口,我可以理解,你要是说菜烧的方式不对。那我大概只能翻白眼翻到天上去了
王小帅也是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啊,四川的厨师就等于他爱吃川菜?
我是想问王景春是谁?你看的是这部电影吗
不知道。你有数据?
没数据就不要胡说八道。
说实话,计划生育这个政策本可以ok,但是执行的很不人道,这源自于人本身的劣根性,你说王景春扮演的是个渣男,本身也没问题,但是渣男之渣本身也是人的劣根性,你说直接问题是他本身渣的问题,但其实你也很清楚,一个社会对一个人的评判总是比它对这个人的颐指气使更严苛,“人们总是对那些遭受自己虐待的人抱以仇视的态度”。
说真的,道德可以评判一切的不合理和合理,但是却不去关注发生事物本身的逻辑,因为对“别人”(在某种程度你把自己用道德隔离来的方式就是社会的微缩)的方式来自于社会的普遍定义和成论,而个人本身的悲哀才是切身的无奈,人们在乎是自己和自己的道德观,而漠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和别人的本身的无法挣脱(因为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总会觉得别人应该比你所认为的道德要去做的更好,似乎那是一件简单到伸手就能做到的事情?人们能摆脱这种自以为是的漩涡吗?)
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道德,如果剧中人都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那他们就快乐多了。
所以说,当道德成为评判标准,所有东西都已经失却了他本来的意义,而只有所谓的社会的意义,而这种意义便是评判者的意义,而不是电影的意义。而在道德论者眼中,他们成为道德崩坏的批判对象,他们失去了本身的特性,只是变成了道德论者眼里的自以为是的活该,或者随意套用任何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和时代环境,人情状况。
他们本来就是不识时务的活该,在什么时代就适应什么时代,任何事后诸葛亮的评论都无异于放屁。
对呀,那你自以为他们本该怎样,或者他们要是像现在的年轻人如何如何就怎么样难道不是事后诸葛?电影之所以叫做悲剧并不是让人可怜,而是因为电影的悲剧色彩是一种情感的烙印,人们因为悲剧成分而思考一些东西,而不是自以为的去认为他们该不该被可怜……
当时计划生育就不要生,当时文革就不要大嘴巴,这么浅显的道理根本用不着长篇大论,没啥受伤的。我就是独生子,我没感觉是受害者。
我的意思是:如果永远计划生育下去,他们就不觉得痛苦了。你好像没get到点子上。
这么说那些生的多的,孩子早亡,家长就跟没事人一样?
耀军出轨那段加上去是有点生硬,双方都很奇怪。
据统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中,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农村地区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现在无后的家庭有57万之多。
有后被留守不管的老人更命苦。
大哥,不是为某个人感动,是对一个时代反思,你是在看偶像剧呢吧
这种反思是健康的探讨还是怨妇性的抱怨,那就另当别论了。
那你觉得怎样才是健康的探讨呢?求解答
看了你的主题,我就知道你年纪不大,城里人,我们小时候都是散养的,第一代计划生育的孩子。然后又看了你这个回复,开始无理取闹了,这是气急败坏呢?还是真的墨水太少?
我就是独生子女,你如意算盘发错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