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小姨和结尾自己,为什么想让汽车向自己鸣笛?
开头和结尾的汽车向自己鸣笛怎么解读?
> 去无主之作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寻踪《无主之作》(德累斯顿老城外景实地踩点)(Wilhelm Haus)
纳粹医生的结局也太好了,为红军上校接生就可以优...(见过一阵风)
在哪里看完整的(Woodrow)
姨妈被绝育了为什么还要安乐死呢?既然都是要杀掉...(猫妮儿)
大家觉得姨妈和老婆哪个漂亮?(fowen)
> 去无主之作的论坛
寻踪《无主之作》(德累斯顿老城外景实地踩点)(Wilhelm Haus)
纳粹医生的结局也太好了,为红军上校接生就可以优...(见过一阵风)
在哪里看完整的(Woodrow)
姨妈被绝育了为什么还要安乐死呢?既然都是要杀掉...(猫妮儿)
大家觉得姨妈和老婆哪个漂亮?(fowen)
最赞回应
一种充满艺术感的仪式 在包裹的声音中体会自我 感受真实
个人认为就是装逼
只有那个构成万物的倍高音音符才是世界的真谛。
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中总充斥着千千万万种不协调的声音,所以男主最后终于明白了小姨当初的行为。
与小姨谈钢琴同一个高音。象征着纳粹激发普通民众的亢奋罢。
真实即是艺术
一种充满艺术感的仪式 在包裹的声音中体会自我 感受真实
只有那个构成万物的倍高音音符才是世界的真谛。
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中总充斥着千千万万种不协调的声音,所以男主最后终于明白了小姨当初的行为。
个人认为就是装逼
那么真实的种族灭绝也是艺术咯?
车子鸣笛,产生共鸣,此时的男主与他小姨产生了艺术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鸣,最后男主的情绪是很复杂的,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
因为喇叭烧了车队可以报销
直接因素应该是礼仪性的,就是伊丽莎白答谢那些司机,而司机们共同鸣笛应和,她沉浸在这种互敬互答的气氛中,感受心灵的共鸣。而男主最后也在这种仪式中,感受到了自己与伊丽莎白心灵的共鸣。
鸣笛是伊丽莎白请求司机做的,并非司机主动回应。
谢谢您科普。
请告诉我一下,车子鸣笛这种刺耳的高分贝噪音有何艺术?
与小姨谈钢琴同一个高音。象征着纳粹激发普通民众的亢奋罢。
就是因为你觉得刺耳,不协调,这才是作者想表达的,因为男主小姨跟别人不一样,生活中就是有这种异类存在,大家不理解,看不懂,但是你不懂,不代表它不该存在,不好,每个人都会遇到同类,这就是惺惺相惜,艺术有时候也是这样,不是所有人都懂,存在即是合理
如果导演要表达他的高深艺术和与众不同,为何不选择其它令人舒适的事物,而非要选择扰民的鸣笛呢?
“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本身就是翻译错误。黑格尔有句话是“任何不合理的事物,即因其不合理,便不得认作现实。”
还有一点你不喜欢鸣笛,不代表有人不喜欢
振聋发聩
这个设计是典型的艺术片做法,主要为了拍一个轨道环绕拍摄的镜头,加之激昂的音乐,让观众的情绪提上来,这一设计确实很做作,而且太像《登堂入室》了
一种链接
小姨弹奏的A啊,她认为的至美。
绝对音感惹不起
实在是不能太赞同了,看懂这部电影不需要有艺术细胞,但需要有哲学思维
鸣笛代表着: 亢奋,激动,灵感。 影片中小姨听鸣笛,和见到元首时,都有这种震撼般的表现。艺术家们的神经都很敏感, 感知度更高。 影片中男主最后也享受着鸣笛的震撼,代表了他也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喇叭的声音频率也是440赫兹,和她裸体坐在钢琴前弹奏的 “6”音是一样的,在那样的年代,娱乐被压抑的年代(都不敢大声说出自己喜欢当代艺术),这个行为代表了释放,自由。
对那个时代德国青年的精神状态不了解,
但是试想在今日中国,无论是最前卫的北上广深,还是其它城市,一个女青年真能说服一班老司机对着她鸣笛,却不会把她看做脑子有问题吗??
和918拉警报汽车鸣笛差不多的意思:铭记
其实来源是一种很特别的体会,在别人认为是噪音的喇叭声一旦交叠后会产生类似于交响的乐感。而不是什么导演的装逼,也不是玩什么共鸣。仅仅是艺术来源于真实的概念,这个主题也贯穿了整部电影。
领悟到了姨妈的心境 导演也需要前后呼应
小姨的仪式(对纳粹的着魔)和最后艺术家的仪式(艺术的升华),或许对于个人而言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艺术就是自我的疯魔。
请问下哪里像了
上学老师交代写作文要前后呼应
表达了艺术无处不在 真实即艺术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