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旭逃亡最后坠楼而亡,警方难道没有一个人看出来尸体脖子上有伤痕吗?一个人是跳楼而死还是被勒死的,尸检查不出来的吗?为了情节上的峰回路转、而把警方的功能降低到如此境地未免也太牵强了。
李东旭和崔正浩的关系也没有交代。两个人同为一个施工队的工人吗?那为什么崔正浩可以那么有钱的找小姐(电梯女郎韩秀妍、学生金美宣、被误杀的李美熙的好友尹智慧),而李东旭却称自己是“社会底层的人”?
李东旭逃亡最后坠楼而亡,警方难道没有一个人看出来尸体脖子上有伤痕吗?一个人是跳楼而死还是被勒死的,尸检查不出来的吗?为了情节上的峰回路转、而把警方的功能降低到如此境地未免也太牵强了。 李东旭和崔正浩的关系也没有交代。两个人同为一个施工队的工人吗?那为什么崔正浩可以那么有钱的找小姐(电梯女郎韩秀妍、学生金美宣、被误杀的李美熙的好友尹智慧),而李东旭却称自己是“社会底层的人”? |
> 去灭罪师的论坛
一般(龙须酥)
为什么感觉这一集很像肖申克的救赎和越狱的结合啊!!(Matthew)
出于成本考虑,此片一部分在韩国拍摄,还有一大部...(晓思丽英)
喜欢两个演员(林木优种)
北泽和申爱 没懂啊(一环东三)
李东旭知道了崔正浩的招妓方法。安琪被抓的时候应该是李东旭,所以才能通过地道离开。至于招妓的钱,一年奋斗找一个,不困难吧,说明想要都是又可能的,而且是只是钱。最后崔正浩没死,算是比较奇葩的,因为正常的话,崔正浩是替死鬼,而且也是必死之人。
这种推理剧,全靠结局退过程的,有些细节通不过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剧本据说是编剧写的,而不是小说改编的,这个就有点脱离编剧的那些坑爹的能力了。不够写实。纯碎要靠主角脑补,头脑风暴一下,然后代入感很强类的,推出凶手的手法,然后凶手就出来了,都不用抓到警察局里面,全部都在外面死亡,想要人类大灭绝啊。
其实你没有解答我的问题。
安琪被抓、从地道离开的那个当然是李东旭了,那个时候崔正浩还在医院昏迷呢。李东旭当然对崔正浩足够了解才可以嫁祸他,才可以在崔正浩家里布满伪证,但还是没有交代崔正浩、李东旭二人的关系。
我之所以强调他二人的关系、以及很可能都是施工队的工人(崔正浩至少是可以进出学校体育馆的一名油漆工人,这个在剧中有提及一份油漆工人名单),是因为韩秀妍被杀的时候、通过当时那个电梯以及豪华宾馆的布景,可以看出那是相当高消费水准的地方,既然崔正浩可以约到这样的援交女,那同理推之,李东旭的金钱储备也相当可观。
虽然李东旭最后的杀人动机是爱极金美宣而不能得,但是剧中给李东旭塑造出来的感觉是一名来自社会底层的工人所做的无奈挣扎、最后是病态发狂,他的无奈源于“社会底层”、源于无能为力(应该既是爱情上也是经济上的)、最后痛恨社会上的所谓的“渣滓”。但是按照与崔正浩的对比推断,李东旭不应该如此不堪、或者说如此“社会底层”,他完全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可以做出生活上、爱情上可观的改变,或者说有相当的能力采取正常的措施来对待自己暂时求之不得的爱情。
他可以为了爱情、为了金美宣变态发狂,但是缺少社会基础,因为崔正浩可以找到像韩秀妍那样的援交女、还有尹智慧金美宣、那么多人,李东旭不应该在爱情面前受挫以致变态发狂后而感叹自己“社会底层”的挣扎和无能为力、他本应该是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剧中提到他把钱都给了金美宣,但是金美宣还是愿意当援交女、就说明他给的钱并不足够、金美宣并不知足;这样的话,反过来,李东旭“社会底层”的社会基础是有了,但是相应的,崔正浩同样的出身,为什么可以约到韩秀妍那样的援交女?)这就是我说的总感觉有点格格不入的地方,也许剧情并不是特别牵强,但是可能不完善吧。
更或者是因为,这才是第五集,随着背后的boss和相关隐情浮出水面,这就不是格格不入的地方了。我还是先往下看吧。
另,我当然知道这部剧相比以往的国产的悬疑推理要进步太多,我之所以想看一看这部剧,就是因为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了李银河老师的一篇文章——称这部剧是“国产悬疑推理的巅峰”。这么一看吧,也许是被文章说的心理预期过高了,其实远不是“巅峰”、当然它比之前的那些五毛钱的悬疑特效剧要好太多太多了,但也未到让人满意的地步。
除了我总感觉有点格格不入的小问题(当然,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还有就是,虽然是国产悬疑推理,但是爱看推理小说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全剧透露出来的满满的都是日本本格派推理的味道。编剧也不止一次提到“书店”、“东野圭吾”(虽然东野圭吾应该算是社会派的),就可以看出独立创作剧本虽然的确反映了编剧的功力、但这个剧本的基础应该还是深受推理小说尤其是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的。编剧的确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如果把剧本看成是一个推理小说,相比那些经典的欧美和日本推理,其实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吧,距离“巅峰”真的还有一段距离。
对于酷爱悬疑推理以及推理小说的观众及读者,这样的手法其实并不能带来多少兴奋感。欧美的从爱伦坡开始,柯南道尔、阿加莎、GK切斯特顿、莫里斯勒布朗、奥希兹女男爵、奥斯汀弗里曼、艾勒里奎因、范达因、雷蒙德钱德勒、达希尔哈米特、迪佛、劳伦斯布洛克;日本的从江户川乱步开始,横沟正史、浜尾四郎、松本清张、岛田庄司、东野圭吾、桐野夏生、宫部美雪、伊坂幸太郎。这些无论是古典派、硬汉派还是本格派、变格派、社会派,那些经典的手法可能让很多人对这部剧要求严苛了,但是还是希望国产这样类型的可以更好。
硬伤太多,一开始说黑衣人上了车没下来,但是都是有视频的说不通,然后电梯杀人,警察也没从装修的人着手调查(要熟知电梯结构,大厦结构,事前还在去维修一次),杀崔正浩和那个女的完全没必要水泥密室,篮球馆弃尸,一共才半个小时,肯定是装在麻袋里背上去,还用绳子一个个吊,来回跑都跑死,然后清洁的阿姨打扫了半小时,都没发现15块冰在滴水(关键没有交代,为什么要在体育馆弃尸,如果要扬名,可以更艺术的摆放)
第一章结尾,尸检都不尸检就结案,明明有证据,却只会在新闻发布会大叫,事后也没看到去提出证据
片子还是不错的,悬疑风格很浓,谜题一个接一个,可以一看
黑衣人上了车没下来那一块儿的说法我也没看懂,感觉是后期剪辑的问题,前后没有连贯上;依靠冰块弃尸警方也没发现现场有水迹,也是巨大的漏洞。其他的可能虽不尽合理,但至少逻辑自洽,手法上有没有必要、是不是百分百可行,追求这个也太严苛了。不过,基本的常识漏洞和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忍不了了。
我也是看了 李银河 老师的公众号推荐才看的这部剧。
嗯嗯 但是发现其实大家评价好像普遍不高。。。
两个人没有关系吧,纯粹因为李东旭可能巧合知道金美宣和崔正浩居然都援交过,心理不平衡就策划了杀多少人,然后嫁祸崔正浩。不一定一个施工队,完全可以假冒崔正浩身份进入的。
能不能援交到高级的,重点是有没有钱,不是社会阶层,有钱,什么都行,崔正浩的钱也不一定就是劳动所得。
我觉得编剧饼画得有点大是真的,但胜在很多手法我们都没看到过,本格本来就已经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地步,能写出来我觉得就比很多无聊的本格强。
冰块那里是血水。。。
警察根本不知道如何杀死援交女,还一头雾水呢,哪里会去查一个礼拜前的装修人员。
体育馆这个我就觉得你很可笑了。本来就是故意做密室杀人,做到让人觉得厉害的。硬要别的地方就是你开上帝视角了。
结案这里是因为男主不是本地人,自然没什么途径提出重新查咯。而且勒痕在一开始一般不太明显,死亡时间久一点,才会出现。
ps 觉得埃勒里奎因 阿加莎 都很一般,反正一看就猜到,看个两页就猜到。
想想名侦探柯南,800集都是这么解决的。
你要是看到最后一集就发现,手法(无论是杀人诡计还是嫁祸什么的)都是幕后boss给的,所以就像我之前说的,“随着背后的boss和相关隐情浮出水面,这就不是格格不入的地方了”,李东旭本人的社会阶层注定了他不可能有能力采取这样的手法。
当然剧中其他一些不合理的细节肯定是有的,但也不想为此争辩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你要是觉得那些都合理那也没问题。
你说的很多也不符合剧中的设定,调查施工队是剧中本来就提到的事情。勒痕、水迹之类的现场勘查什么的即便如你所说,但是警方、法医、尸检这些是具备专业性的,普通老百姓发现不到,不代表那样的人设发现不到。你说的很多其他观点(例如体育馆)我并没完全理解内在逻辑是什么,想表达什么。。。
剧中的本格手法的确很别出新意,这的确是值得肯定的,我也没否认它连这一点都不好,但是越往下看越会觉得所谓“瑜不掩瑕”(不是瑕不掩瑜),尤其是主人公入狱之后的情节设置。
对于阿婆和奎因,你要是真的能翻两页就能猜到凶手,那的确是厉害,只能说你的直觉的确很准、猜得准,但不代表他们水平不好。阿婆的有些小说到一半的时候可能还未发生命案呢。
艾勒里奎因是所有推理大家中最富逻辑性的作家,这是他的声誉所在;阿婆非常会讲故事,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利用人性中“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某些特点挖掘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和感情。
日本推理的确很有特色,本格派、变格派、社会派、新本格派,但是欧美推理其实并没有这些的——之前就是古典派,后来美国发展出了硬汉派。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欧美古典的风格而已。这个仅仅个人喜好。
还没发生命案就猜到了,应该来说,不是直觉,是掌握了作者的模式。
比如柯南,也能一出场就猜出凶手,不需要等命案,最多看个手法。
但是古典的手法就基本用烂了,所以这方面已经满足不了了。
硬汉派就更不喜欢看了。
入狱之后还没看到,可能也会有这种想法吧,我也不喜欢逻辑漏洞。
体育馆是针对上面别的人说的问题。
法医、韩国警察的确是有点不切实际地蠢,不过到第八集为止就觉得还好吧,感觉编剧是柯南看多了各种密室渔线钢丝线,但是居然能实现出来真是出乎意料,我一直以为柯南是不可能犯罪。
为什么我觉得这里面的本格手法比以前的高明多了,反正我是一头雾水。
什么比起欧美巅峰差强人意了,他们的小说我看一个就灭草一个,东野圭吾虽然是社会派,起码还有点意料之外的东西。宫部美雪感觉根本不是推理小说。
离完美的推理小说当然有一定距离,不么编剧自己想当然节省了细节, 不么就是过于注重手法创新导致逻辑不通。但是我看到现在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大的漏洞,猪队友这种根本无所谓啊,福尔摩斯也都是猪队友啊,艾勒里奎因那本希腊棺材之死的干脆写到最后告诉我一个毫无交代的人是罪犯,不喜欢这种本格,看了这本完全不想看xy了。
这部片子我觉得不需要说什么国产巅峰(说不定洗冤录 重案六组什么的还强点),但比大部分本格小说给我感觉好就是了。
我感觉你问的“常识性问题和逻辑漏洞”,我好像都已经回答了?刚看完杀死全多俊的案子。
首先呢,还是分开来讨论比较好,电视剧和推理小说即便都是一个类型,也不能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小说仅仅依靠文字进行平铺直叙,你会有无穷的思维发散和想象空间;电视剧则不一样,它的视觉和感官冲击强烈,通过剪辑加快节奏、经常会通过产生一种思维跳跃性来达到它的目的。
在小说的世界里、或者说是推理小说吧,所谓的“模式”、所谓的“套路”都是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所形成的、被当下的人们所总结出来的东西,尤其是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便没看过原著和源头性的东西,但是时下无穷多的影视剧、网络等各种信息来源充斥了整个感官,当某个东西被频繁效仿、提及之后,再接触到源头性的某些作品也不会为之感动或者被触动,甚至会觉得无聊、觉得早已见过类似的,但是殊不知“早已见过”的那些恰恰是模仿甚至抄袭前人的经典和源头性的作品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推理小说鼻祖江户川乱步,现在的名侦探柯南就完全是从他那里借鉴灵感的,江户川柯南这个名字就是致敬乱步和柯南道尔两个人、毛利小五郎是借鉴乱步笔下的名侦探明智小五郎,怪盗基德、少年侦探团的形象是抄袭乱步后来的作品《怪盗二十面相》《少年侦探团》;名侦探柯南拍了800集几乎已经烂尾了,种种手法、模式、套路都被反复使用、让人生厌,但是回过头来如果去看江户川乱步的小说,就可以轻易否认他的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吗?我是觉得自己在阅读文字的时候还是获得了新的愉悦感,而没有因为某些手法上的熟悉感而感到无聊。再举个例子,范达因几乎可以算是美国推理小说中的一位大师了,他的“推理小说二十条准则”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但是实际去看他的作品《金丝雀杀人事件》《主教杀人事件》等,虽然他是注重手法、依靠手法取胜的,但真的看到他的手法的时候,就会觉得“不过如此”——太老套甚至太恶俗了,但其实恰恰相反、本末倒置了——是后来的人把他的手法变得太老套、太恶俗了,他是开先河的人。再说到阿加莎和奎因,阿加莎固然有她自己的“套路”——“三角模式”甚至最后《帷幕》的“多角模式”,但是具体到最终的解谜,阿婆可是众多手法、死法的“创始人”——《东方快车谋杀案》是“所有人都是凶手”、《罗杰疑案》是“我是凶手”、《无人生还》是经典的孤岛密室、《波洛圣诞探案记》是“警察是凶手”、《长夜》是心理战、《谋杀启事》是“被害人是凶手”、处女秀《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的手法揭秘是巧妙的化学结果,这一切在经历无数影视剧的洗礼和翻拍之后,都不再保持新鲜,但是无可否认阿婆是“推理女皇”,而且,文字的魅力永远不局限于故事、手法本身。而艾勒里奎因,其作品中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是其永远的闪光点,你可以对结果不满意,我也对很多推理大家的某些作品的最后结局感到不甚满意,但是期间的过程至少是被吸引着一步一步走入作者设置的“思维盲点”里的。而所谓“本格手法”、“社会派”这些仅仅是日本的区分和流派,欧美在创作时并未有如此严格的区分、也并没有为了手法而手法,比如后来的硬汉派,你甚至可以说它们不是推理小说,但是雷蒙德钱德勒和达希尔哈米特的文学性是饱受推崇的。而欧美中那些真正的、你所期待的“不可能犯罪”多见于短篇之中,上述很多名家并不是这一套路,知名的不可能犯罪短篇有《最初的秘密》《皇帝的蘑菇问题》《桑塔纳博士的不可能犯罪事件》《死亡通天绳》《最后最高的密室》、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约翰狄克森卡尔。但是相信他们的名气不如上述一些人如雷贯耳。而即便推理小说之父爱伦坡,他最初的悬疑惊悚推理短篇小说也并不是专注于纯粹的手法。因此,比较知名的那些人的名气不是只依赖故事、手法本身,是其文字的功底。
回到影视剧中,这就和小说、文字不一样了,它依赖的是直观的感官享受和刺激冲击,依靠跳跃性、故事的快慢节奏来把握和吸引观众,或者说它更多的依赖于故事本身。《灭罪师》刚开始的确很出色,从一个不可能犯罪入手,它的节奏、它的手法都很不错,我也承认它的确有很出色的地方,而且自始至终也没有质疑过它的本格手法本身(虽然这些手法在我看来是不具备现实可行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是特别热衷于完全纯粹的犯罪手法,虽然这些看上去很过瘾,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 看着都很过瘾,但是缺少真实性),就手法本身来说,前人上百年的穷极心智到现在还能有多少让你震惊的、本质上来说不一样的手法,所以这也就注定了推理小说中融入社会意识(当然,必然是有人很喜欢最纯粹的本格、手法,而有人喜欢社会意识浓厚一点的作品,我说过这仅仅是口味问题)。于是,这部剧在每一个不可能犯罪(也就是本格手法)中试图引入更为宏大的惊天内幕指使(也就是社会意识)、使得各个案件串联起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是很自然的地方(当然这也是我看到后面的一个感受,具体有哪些点不够自然我也不想费心思再一一回顾指出来了),如果各个“不可能犯罪”是像短篇小说那样互相分开独立的,这倒是一部更自然、更本真的本格推理剧。
最后说到“常识性问题”和“逻辑漏洞”。对于常识性问题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有些细节处理的就是很不到位,这种东西对于一部试图以“本格推理”这种严密手法为特色的悬疑剧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即所谓硬伤。就拿李东旭最后的死因来说,是勒死还是摔死——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来凸显主角光环,所谓的“猪队友”仅仅是现在网络的说法,福尔摩斯身边的人再无能,其悬念设置也从来没有依靠苏格兰场的人最后跑过来恍然大悟“啊原来他是被勒死的而不是摔死的”。而“逻辑漏洞”问题仅仅是我在看到第五集的时候最直接的感觉和体会,首先,李东旭是没有能力计划这种杀人行为和嫁祸行为的,所以我好奇“李东旭和崔正浩的关系”,另一方面,因为他和崔正浩阶层、经济条件相近,崔正浩可以找高端援交女,李东旭的条件自然也不算很差,所以如果说李东旭只是出于情仇而去报复社会——这样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冒出的那句“我是社会底层的人”——他却是以这种心态去杀人的,这就有点不自然了。如果说“逻辑漏洞”这个词太严重的话,那至少看到那时我就是感觉到一种前后不一致性,是人设和人设之间产生的一种不协调、一点点矛盾。注意,仅仅是我当时看到第五集为止的想法。
后来看到最后大boss登场,这些都解释通了——杀人计划和嫁祸对象早已帮李东旭选好,他的反社会情绪被《夜雾》煽动,进而才有了“社会底层”的怨念和愤恨,而不再局限于情仇,这样一来人设之间的不协调就消除了,至少整个故事是逻辑自洽的。因此,就如我当时所说也许“随着背后的boss和相关隐情浮出水面,这就不是格格不入的地方了”。所以我自己的在这方面的困惑就消除了。至于某些常识问题是否必要,每个人自己心中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吧。
最后,我还是对这部剧挺失望的。前期本格推理的确吸引眼球,虽然最后整个故事也自圆其说了,但是后半段开始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更明显的硬伤,但是我也不想再一个一个费神去想它了。后半段我曾不止一次想放弃不看了,但后来觉得也就20集还可以坚持一下,至少对我而言,阅读推理大师的作品还不曾出现过这种情况。
本格和社会就是两个派别,我也喜欢看社会派,社会派本来就是衍生,但是还是想看到好看的本格啊,如果说动画片是不可能犯罪,灭罪师不是已经基本呈现了犯罪过程了么,实施的可能不可能,得看策划人的脑子。
李东旭那里我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前有领导多重施压急于破案,李东旭说就算自己死了也会有人记得自己的事迹,再加上他们是所有人看到李东旭出逃跑到这里,一路追赶亲眼看到他失足跳楼,也许根本就不需要等法医检查就可以判断结果了。
崔正浩就是属于底层人士,偶尔援交到一个高端的不代表他脱离这个团体,即便援交也是给钱的,李东旭就是没钱给金美宣援交
说到BOSS。。。我就不得不说,太明显了,因为金美宣要死,一定是早于崔正浩和崔正浩其他的援交女,但第一个死亡时间是尹智慧,所以必定是一个连环计划,并且有严格顺序。
而且从李东旭案开始,夜雾就是贯穿几个连环杀人案的线索,而且给出提示说听夜雾会影响心智,很明显有一个总的策划者利用一些人的情绪,加上夜雾影响,给出完美杀人计划,目的是什么还不清楚,感觉不太像惩恶扬善,像是纯粹为了自我实现。
而且案件的凶手本身没有明显的关系,我猜测BOSS是在李东旭说的那个博客网站上提供杀人方案。
还没看完,觉得角色太尴尬了,现在在看特殊失踪专案组。
不可能犯罪就是推理小说中的一个类别啊,不是可不可能。
每个人观感不一样吧,我当时看到坠楼而死、然后突然又告诉我其实被勒死,就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种东西明显违背范达因的二十条准则(虽然这准则也没多少人真的遵守,阿婆的案子就总是违反),你要是觉得自己可以接受就ok啊,不用说服我,反正这一点我是怎么也不能接受的。就像到后来男主进入监狱,网友一片吐槽说“哪有香港警察在韩国服刑的道理”,从法律上来说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但是我却觉得这又太较真了,要不是网友提到、我自己一点也没有反应过来。所以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吧,我以我自己读推理小说而形成的标准、感受来判断坠楼后警方未发现真正死因的那一幕,是决不可接受的硬伤。
如果你看到最后的话,应该会发现真正的BOSS到底是谁,跟援交女没有关系。夜雾云云本来就是剧中明确提出来的线索,没什么好分析的。
角色尴尬的确是的,到最后非常容易出戏。
答案其实是这样的:李东旭在杀了美宣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崔正浩,应该说到这里李的计划已经实施完了,那么他又有什么必要去抓安琪呢?所以黑衣人根本就是灭罪的计划,女主编知道安琪要假扮小姐之后,就通知寿司店老板去招妓,这样才可以解释黑衣人在漫漫人海中为什么会选择安琪,然后放了她逃跑。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唐明确自己的判断,凶手另有其人,二是点了一下灭罪的宗旨,没有罪的不杀。
勒痕的问题,我觉得是北泽给唐的线索,如果要杀李东旭,用毒针更隐蔽,为什么一定要勒死呢。因为勒痕在尸检的时候一定会被查处是谋杀在先,进而诱导唐去重新调查,也才能找到书中的夜雾歌谱。夜雾的出现标志着北泽拉拢唐加入灭罪门的开始,所以看不懂这点就不要说什么硬伤。
你的逻辑有问题好吗
退一万步、我完全可以承认你全都对,但是我说的是警察尸检对勒痕的视而不见这一点不符合常识、是硬伤。
至于其他的你想怎么发散思维都可以,而且我的确觉得你说的挺对的、我自己也觉得有拉拢的意思,但还是那个问题——违反常识。
最后再说一遍,我看完之后其实认为这部剧大逻辑是没有问题的,我自己曾经有过的、对逻辑上的疑问看到最后的时候自己也说服了自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释,我自己至少已经自圆其说满意了,但是细节上的粗糙感还是他这部剧的硬伤——这是我的意思。
既然勒痕是要刻意留下的,就预料到谋杀的事实迟早会被发现,尸检发现和唐开挂发现的结果都一样,只是为了引导唐去重新搜索,这个不冲突。
而且勒痕不会现场就显现,这个也是常识,所以不要再说警察无能。
另外还有一个可能,我一直觉得警察内部是有内鬼的,是否有人从中做了手脚这个也说不定。
首先,我已经退步了,承认拉拢的意味,但是具体细节上,你说刻意留下就刻意留下吗——这个先存疑;其次,按你的说法,明明可以毒杀、却选择勒死——所以一定是故意留下泪痕惹人发现的——这个说法逻辑上就很有问题,每一个凶手的作案手法很少有不留下线索的吧,你难道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案件中,只要发现了线索,都是凶手故意留下给我们的”吗?你从作案手法上无限放大、这本身就是过度解读,以后看推理剧、刑侦剧,难道可以这样吗——“这个凶手用刀杀死了被害人,一定是故意留给我们看的,他为什么不毒杀”、“这个凶手毒杀了被害人,检查出了被害人氰化物中毒,一定是故意留给我们看的,他为什么不焚尸灭迹”、“这个凶手焚烧了尸体还剩一堆灰,一定是故意留给我们看的,否则为什么他不冲进厕所马桶”。
第二,你的第一句话还是有逻辑漏洞,尸检发现、唐发现——从结果上来说,当然一样、当然不冲突,但是、我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说了、有问题的是尸检为什么发现不了——这个难道不是漏洞吗、不是硬伤吗?
第三,你说的“不会现场显现”这种常识,那我想提出另一个常识——尸检难道是现场就做吗?其次,唐发现死者脖子上有勒痕,也是从现场照片中发现的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好,按你说的“勒痕不会现场显现”,那唐也应该发现不了,你补一个漏洞却又暴露出另一个漏洞。再次,我从来没说过警察无能,看剧的时候、明显不符合常识的问题应该说是编剧疏忽吧——所以才说这部剧有硬伤。
最后,有没有内鬼的这些没用任何讨论的必要,这是未来编剧接下去的工作,主观猜测和臆断不足以支撑任何观点,而且我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说过了,看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释和理解,当初刚看到第五集的时候我就觉得大逻辑上都有点问题、后来看到真正的幕后boss出场、才觉得终于圆了一点,因此也有可能的是——如果它继续出下一季,看着看着我又觉得之前某些地方可以解释通了。但是,同样不冲突的是,细节上就是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你可以发挥一切想象力去解释它,但是如果未来剧情走向不是你说的这样呢?
而且说实话,按你的说法,如果真的想让人发现被害人不是摔死的,其实恰恰就应该毒杀,因为在那种情况下、被害人肯定没有方法服毒自杀,只要毒杀了他、才是更直接的告诉唐:背后还有个大组织,相反偷偷摸摸的还要伪装成跳楼自杀——这才不符合你说的想让人发现这样的目的呢——既然有伪装、那就是不想让人发现。
但是伪装的手法又太粗糙、警察也要跟着糙起来发现不了——这就是编剧不自然有硬伤的地方。
看推理剧本来就是要发挥你的想象力啊,要不你看来做什么。所以不要看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就说是硬伤。我把整个故事解释给你听:
1、北泽要发展灭罪门,就需要拉拢各种人,寿司老板和女主编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还有没出现或是看不到的人,只能说这个组织是很有实力的,否则北泽也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在崔正浩水泥屋案件后,女主编就要安琪收集唐的探案资料,也正是这个时候借着招妓的机会,灭罪的势力开始出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设圈套拉拢唐。因为北泽是有罪之身,要找继承者,唐的能力得到认可,唯一的悬念是唐是否能认可灭罪师的做法,因为他是警察。
3、拉拢的手法就是利用夜雾进行追踪(书本里的歌谱、杀人妈妈教女孩弹夜雾、随身听都是人为安排的)。这里就说到你最为关心的事情,为什么警方要忽略证据直接结案。因为警察中一定有北泽的人,而且职位还不低。理由如下:一是北泽只是针对唐,唐单独查案会更利于事情的发展,二是即使结案了,唐还是会从申队长那里得到勒痕的尸检事实,三是从后来唐配枪的出现、警局爆炸、还有北泽在医院被带走都隐约告诉我们这个人在警察中职位不低,四是不要忘记在体育馆出现的那位申队长的上司,他们提到唐并不是韩国警察不便于查案的问题,这个场景对话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勒痕和结案都是灭罪的手段,结案是不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勒痕则是针对复仇执念强大的唐。
4、后两组案件手法相对简单,但是道德冲击比较强,就是北泽在利用法与理的问题去冲击大家的心里防线,申队长殴打杀人律师就是最好的例子,北泽把唐带进监狱,然后假美熙的出现给了唐越狱的动力,这一切都是北泽对唐执念的考验,考验一个正直有良知的人是否为了爱人也可以知法犯法铤而走险。当他们来到出口的时候,考验结束了,北泽信守了灭罪的宗旨,因为自己有罪所以没有一起逃出去。但是他给了唐选择的权利,就是假美熙这个所谓的惊喜,换一张脸还是自己,做灭罪师和做警察都是为社会除害。当唐离开的时候,北泽就坚信唐不会被拉拢,于是说唐会制造爆炸,直接断了唐的后路。爆炸发生后,北泽祭出最后一招,就是电视直播。北泽相信唐一定已经把他的事情调查得一清二楚,所以直播现场就是北泽赴死的地方,他给了唐公审自己的机会,其实也是灭罪的一种形式。
不要避重就轻,我也不喜欢过度解读,我说了很多遍了,大逻辑上我没有问题、我也没有反驳任何人,细节问题无关乎你说的所谓的“整个故事”。
我依然可以看都不用看、直接先退一万步、承认你说的都对,但是细节问题上就是有问题,勒痕你没有解释的通、也没有说服我,我不理解的是——难道你那么笃定你的说法是故事的原型吗?有没有内鬼——我完全不想听,这个目前为止完全就是个人臆断,做不了论据。
其次,针对你解释的勒痕,我再简单疑问一下,“唐单独查案会更利于事情的发展”——这是你的逻辑起点吧,但是很可惜、唐知道真相后还是要依赖警方——因为香港警察一个人也没办法在韩国畅行无阻的查案,所以并不存在“单独查案”这种选项,所谓的有意让人发现也好、无意让人发现也好、让唐一个人发现也好,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这里前前后后没有那么直接的逻辑因果,所以伪装就是掩饰、发现就是侦破、不符合常识的没发现就是有漏洞。至于你说的云云,我只认为是过度解读,而且即便过度解读也没有正视问题本质。
最后想象力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对于一部推理剧来说,我认为,逻辑比想象力更重要、已知事实比想象力更重要,你不要拿着虚构的内鬼来忽悠人。
如果非要发挥想象力的话,我宁愿选择美熙存疑,按你说的,死的都是有罪的话,美熙是无辜被杀的——但是也先存疑。灭罪师若是真的达到你所说的俨然上帝正义一般、还会审判自己的高度的话,那么其实也没必要拍下去了——人生而皆有原罪,何须审判、自裁,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自赎,北泽怎么会给别人以审判自己的机会,又何必多管闲事、多增自己的罪孽去审判别人的罪孽,何况最后北泽也没有死,按你的说法、他应该要继续杀人灭罪、增加自己的罪孽、再给唐审判自己的机会、让他灭自己的罪、又增加他的罪、最后谁到底是无罪的人——你不觉得这样的逻辑很奇怪吗,这种解读不是过度解读吗?
勒痕的问题,我的理解就是刻意留下的,你认为不是看成是硬伤也没问题,我也没有说服你的意思。但是如果没有你说的这个硬伤,我说的这个线索,故事要怎么继续下去呢?我的故事是有证据的,并不是过分解读,桑拿杀人案是不是申队长求着唐去破案的?如果不是在电话里听到夜雾,唐根本不会去对不对?
这部剧有这么一句话“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北泽是高智商犯罪专家,他的作案手法本来就很诡异,但在勒痕的问题上他使用的是阴谋,如果在推理剧里你不理解就直呼硬伤,回归常识那你还不如去看犯罪纪录片,那里讲的句句都是真的。
勒痕尸检被发现,那是你基于尸检的警察是正直的,那么如果这个警察本身就是灭罪的人呢?他为了北泽的计划,对群众掩盖真相又有何不可?难道现实没有说谎话或者掩盖事实真相的情况吗?
故事就是这么发展的,你到这里卡壳很正常,因为很多问题没有交代清楚,我承认内鬼之说只是有隐形的证据,并不确凿,但是卡壳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想明白,而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吗?
还是唐师傅的那句话,记不清了,大概就是说:善与恶永远都存在之类的话,也可以解读灭罪的内涵,就是万事万物并没有绝对的善与恶,这是法理范畴的问题,杀人妈妈本是无罪之人,在法律工具以外报仇就变成了有罪,那么等待她的就只有死亡,那么这段善恶也就终结了。
你也太会强词夺理了,就像你说的“我的理解就是刻意留下的”、“我的故事是有证据的”,如果有续集什么的,我很希望会按你设想的方向拍下去,但是目前没有进一步的故事走向。所以,“你理解的”就一定是本意吗,“你的故事”一定就是大家心里都能接受、都愿意接受的故事吗,不按照你的方式理解剧情就是“不理解剧情”吗,我仅仅是说了一句“硬伤”这个词就被冠之以“怨天尤人”的称号了吗,“怨天尤人”这个词我倒是听得莫名其妙,我觉得反过来你也适合这个词——大家不像你理解的那样去理解剧情,你就非要吐槽对方没看懂、而自己是正确的——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怨天尤人”吗?不要轻易觉得对方是在“直呼”什么什么,我也根本没有“直呼”什么什么,我当初看到第五集的时候确实有疑问、然后提了出来,后来又自己解决了一部分大疑问、但是判断一些小疑问当属缺陷和不足,你要是有不同的理解完全可以在整个发言的第一句前说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然后再继续说下去,你太轻易的把对方的问题放大、认为对方就是在无端吐槽埋怨,却没想过你自己在讨论过程中不自觉把对方定位成你认为的那样、而不是对方本意,于是你自己也放大了自己的问题、坚信自己的理解不容其他解释。我就告诉你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最正常的苹果、戴上变色眼镜之后,它原本的正常颜色属性都会发生变化,你可以戴着眼镜谈一谈对这个苹果颜色的看法,我们不戴眼镜也可以谈一谈对它颜色的判断,差别仅仅在于看待的方式戴不戴眼镜哪一种更合理,而不是争论它的颜色到底是什么,在目前没有更多条件的情况下,难以判断哪一种方式更合理,但请你不要忘了在对这个苹果颜色的看法中还有那么一部分人是不戴眼镜的——也就是说——最普通、最直接的视觉体验,而没有自己给自己加戏。
再来,看推理剧回归常识有错吗,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吧,天马行空的推理剧你喜欢吗,下一季告诉你灭罪师幕后的真正终极后台是外星人、它们的目的是觉得人类是这个星球上寄生的细菌、恶性肿瘤、人人有罪,因而是更高等智慧文明、更科学先进的社会形态对地球人类的改造和消除,这个主题的哲学色彩和终极命题更加宏大、也更有想象力、没有常识可界定,这个纪录片里不会有,估计你会喜欢。
还有,也许你自认看剧很多,不过我自认看推理小说很多,我前面也提到过,这部剧的风格有很明显的本格派的味道,每一个案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本格推理、最后融入社会意识把它们串起来。你可以根据你所看过的剧所形成的感受、体验来判断这部剧的好坏,我也可以根据我看过的书所形成的感受、体验来判断这个剧本的好坏,我自然无法得知你的判断标准,但仅以我的阅读和观看标准去衡量,这样的剧本只能处在中等水平。再补充一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经得起像你那样的推敲,你推敲的时间可能都超过了编剧的时间,就好比《红楼梦》里面的东西是经得起推的,但是《西游记》里就不太能经得起推敲了——当然也有人写过这样的书《煮酒探西游》,但是能有多少可信度和达成多少共识,这个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同样的逻辑也适合你的分析。
最后,善恶问题的讨论——灭罪师这样的标题本身就点出了这样的主题,万事万物当然没有绝对的善与恶——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是这才不是法理范畴的问题,法理学上一定要分出个标准、情节,要不然他怎么量刑?你所说的善恶只是社会学、伦理学的范畴,但是这种东西讨论来讨论去都是模糊概念,法律之内一定皆合理、法律之外一定皆有罪吗?依靠司法的旗帜、在法律之内强取豪夺呢?法律能覆盖一切领域吗?法律本身难道不是一种罪恶吗?所以这种讨论的目的仅仅是拓宽认知边界、尽可能凝聚共识,而不是分出善恶黑白的绝对标准,剧中人物北泽要是有这种审判自我、自裁灭罪的高度和意识,他也就不会杀人了。所以一部剧而已,尤其是这种社会意识的剧,想怎么挖掘怎么挖掘,挖掘到多深刻也都可以,但是就是别忘记最本真、最直接的面貌——一个心理扭曲、刚愎自用、性格懦弱但是又头脑聪明的北泽,妄图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强行推广至其他人的故事,你当然可以把他解读成更复杂的形态存在、甚至是自己对自己审判的逻辑,类似的主题《死亡笔记》就处理的非常棒,逻辑清晰、主题也很深刻,比你所解读的灭罪门更让人心悦诚服、引人深思,所以那才是好作品,而这个欠佳。
我没有针对你的意思,这个本来就是讨论问题嘛。我只是好奇你为什么一直不理解勒痕的问题而已,之所以后来把我推理出的故事告诉你,是为了配合说明勒痕是人为留下来的,还有就是推断有人故意隐瞒真相。
其他的逻辑其实我们是大致都认可的,那我请教你如何拍才能避免这个“硬伤”呢?怎么样才能把故事编下去呢?你又如何解释你强调这是个BUG就不是强词夺理呢?你有什么证据警方没查出勒痕的问题?既然有疑问不是应该去找真相吗?你相信警察会发现勒痕,那你为什么不反问自己,警察为什么不宣布出来?所以我给出的答案是可以把这个故事编下去的,没说明白谁都想不通,说明白了把这事圆过去了你又说我自我意识太强,但起码我还努力去寻找过真相,去尝试使这个模糊的事件变得合理,至少我没有一个不顺心就说编剧瞎编对吧,所以我没有怨天尤人。
还有,我并不喜欢天马行空的推理,比如《信号》那种非自然提示的影片,我都不想去评价,当然人家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不应该否认。
但是《灭罪师》这片没有任何的非自然因素,所以任何情况都是可以推敲的,也是人为可以创造出来的局面,我们看不明白只是眼界手段还不够高明而已。
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同意北泽可能有拉拢唐的意图,我也承认警局里可能有内鬼,但这仅仅是我看剧的时候有的感觉,但是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去佐证,我不喜欢把感觉、猜测拿出来说事,因为感觉会错、猜测也会错,这个又不是严密的数学推理,编剧就是不按照你的想法往下编,你到时候再重新解释一通说服自己吗,何必呢?我就是学数学的,我看东西如果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我不会自己增加条件去解释它。
你对于怨天尤人的理解挺有意思的,一部剧而已、犯不上我为了它怨天尤人吧,你这么解释你自己对于剧情、编剧的理解,我自然也有我的解释。在我看来,编剧、导演就好比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里的“权威”,编剧是万能的吗、导演是万能的吗,编剧、导演不能接受质疑吗,权威不能接受质疑吗?你竟然把自己的这一过程描述为“寻求真相”……这种升华我真是始料未及……那我就把自己的行为称作“质疑权威”。我不服从、不盲听电视剧一股脑灌输给我的逻辑,它总会有漏洞,只不过有时不扎眼就算了,为什么它有漏洞的时候我要替他找补?
你让我说我对于警方没发现勒痕的解释的证据,想想就觉得好笑,我从始至终、只根据最简单的题面去理解的,它拍出来什么样、呈现出来什么样,我就理解成什么样,这个还需要什么证据吗?是你非要把它说成警方其中有内鬼、没有公布真正死因出来,对不起、我在电视剧里完全没看到这个意思的表示痕迹,电视剧呈现出来的就是警方压根没发现勒痕、所以我就这么理解。观众也不是傻子好不好,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精明到只有你才能看懂这部剧,电视剧里、电影里哪些是伏笔、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些东西大多数观众是能分得清的。那一幕里呈现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突出主角光环,因为在编剧的视角里、可能是觉得这种外表无明显痕迹的致死原因的混淆应该可以让观众产生认同;编剧又不是神,他会在每一个细节里都像你说的那样埋下伏笔吗,你考虑过一个剧本的运作周期和成本吗?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很有名、很烧脑吧,无数网友穷极心智去分析最后陀螺到底停没停、分析的头头是道、抓住整个电影中的各个细节前前后后进行丝丝入扣的推理,大部分人都觉得没停——还是梦境,结果最后诺兰出来说——“停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禁闭岛》也有两种解释吧——一种认为就是电影呈现出来的意思,莱昂纳多是精神分裂患者;还有一种解释比较阴谋论,就是院长他们是个惊天骗局、把莱昂纳多一个正常的警察骗成了精神分裂患者、从而掩饰自己的不法活动。持后一种论调的人也疯了一样找各种各样的证据,又是一番细致缜密的推理,最后下定论——“阴谋论”;结果后来电影官方宣布——“莱昂纳多就是精分患者”。所以,所谓“悬念”就是让你发现不同可能性的东西,越玄越好、越玄反而觉得越是正确的解释和唯一可能的结果——这正是电影或电视剧的用意,但是往往有这么一个事实——上帝喜欢简单的,导演和编剧也懂这个道理、他们自然知道唯有最简单的故事才能说得最通,但是过程中他们喜欢加上枝枝叶叶、用以增加悬念。
还有,关于你问“那我请教你如何拍才能避免这个“硬伤”呢?怎么样才能把故事编下去呢?”,你问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就不对,你这么问就相当于只认准自己的说法和解释是唯一正确的,你的问题的隐含前提是你的解释是对的,所以才要这么给勒痕找理由。但是我并不认同你的解释,你把整个故事里的零散细节拿出来、拼凑在一起、自成一套逻辑、并分别用它们做佐证,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就是过度解读,或者叫“解构主义”。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就跟“阴谋论”的论调如出一辙,把各个零散细节组合在一起、非要相信背后还有一个掌控全人类的庞大组织,这种论调之所以惹人反感,就是因为它在科学上有一个名词——“不可证伪性”,但凡真正的科学应当是可以证伪的,你在解释这部剧的时候牵扯到了很多不可证伪的东西,内鬼也好、你所列举的种种细节的关联性也好,这些都是虚构、虚拟出来的,我怎么可能接受这种虚无缥缈的说法作为论据,除非它拍续集的时候把这些都摆到台面上、并且明确这其中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我就真的承认这编剧的大脑智商估计五六百。
你说“我只是好奇你为什么一直不理解勒痕的问题而已”,所以说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只抓住这一个勒痕问题不放、也不代表我对于全剧的看法仅限于一个勒痕,这个只是一个代表问题,其他的看到最后也懒得管了,有些东西值得推敲(像杜琪峰的《枪火》《神探》、《盗梦空间》《记忆碎片》)、有些东西不值得推敲。所以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一直执拗于自己那么复杂的解释,尤其是还没有大结局的时候,如果最后大结局尘埃落定、然后你把前前后后的东西全部串起来佐证它,那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很有说服力,但是现在一切都没有定论,你为何那么笃定自己的解释是对的、而不宁愿先相信台面上最简单的东西、当看到最后大结局的时候再重新把它们整理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有下一季,即便真的如你所说的那样有很多隐情,其实也不能说明问题。编剧现在干的事其实跟你一样,他在疯狂的找补、从第一季中的种种细节中入手、再挖出来新的悬念和剧情。
但是这并不是他们一开始就构思好的。再或者说,之所以我能感觉到“可能有内鬼”也好、“可能有拉拢”也好、但并不愿意承认它的原因是,这些情节说实话现在都已成套路,情节不反转一下、某个好坏阵营的属性不反转一下,焉能叫做推理悬疑剧?但是,这种感觉并不是严密推理的结果,如果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们还可以说这是编剧和导演精心打磨剧本的结果、每一处都暗藏杀机和伏笔,但是作为一部一季接一季的网剧来说,这就不是编剧的功力了,他是在找补、再重新挖掘、是带有后续的目的性来重新解读前面的剧情和细节、从而使观众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好比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和解释,人有时在无意间习得一些消息或是知识,然后再下一个不经意的场合、这些消息或知识派上了用场,然后人们自己会感叹“哇好巧哦、我正好前几天刚看到这个”,但其实这是典型的后验心理——因为如果你不遇上后来的那件事、你就不会觉得之前一次偶然习得的东西派上用场、也就不会意识到之前那次知识或消息的习得。一季一季连播的电视剧也是利用这种心理,他抱着后续发展的目的、重新挖掘和解读之前情节的意义、让观众有如顿悟一般的入戏跟着走,但其实他在最初根本没想那么多。所以一部剧难免有漏洞,遇到漏洞了观众非要自己去找补不见得有多明智,编剧之后的工作方向就是重新挖掘、重新解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等到最后尘埃落定的时候再把一切一切全部串起来才有说服力,而现在执拗于自己的某一种解释未必是明智之举。
所以我现在只相信题面本身的东西,而在题面本身中稍显不自然的地方,我只能暂时归到编剧在某些细节上高估了观众的容忍度。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