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上 看了一下电影的简介,起初并不知道导演是老乡,随手点了一下导演的简介。巧了,对,我也是枣庄人。对于电影中拍摄的事情,即便情节不同,但大概都会知道,看到开始,我便预测到了结局。为什么?因为我小时候看过太多类似的现实,我的一个小时候玩伴的奶奶,就是老了临终前被儿媳妇连一口水都不给,想要她死,以免拖累家庭。但我从小的记忆知道,这位奶奶(我小时候成为她为二奶奶)为他家这个唯一的儿子一家,做饭放羊,照顾孙子,远不是什么为老不尊的老人,老了却没有得到哪怕是理应的儿子的孝顺。非常钦佩导演愿意把这些拍成电影,透露着深深的对社会的反思。孔子的老家在曲阜,离枣庄没多远。我们号称孔孟之乡,我们国家号称礼仪之邦。但,我们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为什么会出现诸多类似的现象?我并不怀疑有孝顺的儿女,但碍于家庭的束缚,碍于现实经济的压力,这些都实实在在发生。我们可能都会想到自己也有老的一天,但我们却还是做出有悖良知的事情。
今年过年,我在网上看到山东拜年的视频,被一些人尊为传统文化,不可少,少了就不是过年,孔孟之乡的仪式感,诸如此类。但是,你知道么,电影中的这些儿女们过年的礼仪掌握的比我们要周到,该做的事,他们一样不会少,就像一些网上视频看到的那些带头磕头行礼节的人一样。对,这些电影中的事情就是这群过年下跪磕头的礼仪之邦的人群中的人做出来的。莫大的讽刺!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纸面上的礼教这么好,全都是教人为善的啊?!我们的礼教只教我们做一个皮囊下的假仁假义的人,却始终没有教会我们善待每一个个体,尊重每一个人格。平等之观念永远也不能破土而出,成为每个人可以呼吸的空气。我们的仁爱没有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平等基础上。一旦你失去了做君做父的资格,你应有的仁爱也随之而去,这是一种建立在压迫制度下的非自愿的仁爱。未来的仁爱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一个个体对另外一个个体的仁爱,尤其是血缘关系的加持,更应该有仁爱的体现,而不是一旦你成为累赘就弃之不顾。
我们不应该再披着这吃人的礼教,需要反思我们的礼教,希望未来我们都可以安享晚年。
#虽说枣庄,但不是枣庄一城一地之现象,不要地图炮。
先说,我认为的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已经 2000 多年了,文化这种东西岂是那么容易变迁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