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或者仅仅是导演以荒诞的形式来形容“喜丧”?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异常真实,而“喜丧”舞台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其实以舞台上的表演就可以结束影片了,后面一部分不是很重要,如果需要完全可以放在字幕之后。去敬老院而已,至于要寻死吗?
1中国是有喜丧这个习俗的,意思是说家里有老人去世,而死者是德高望重者,福寿双全,家族兴旺,年纪在八九十岁,这样死者的丧事可作喜丧,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会停灵三五日,设大宴招待亲朋。而影片里的老人,虽是儿孙满堂,却无饶膝之幸福,最后无奈喝药而死,这样的死法符合喜丧的要求吗?显然是不符合,起名喜丧,实为讽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2影片到舞台上表演就结束是不可以的,后面的一部分及其重要,难道老人喝药死去,就代表着整个事情都结束了吗?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事了吗?老人的死是个个例吗?导演给出了答案,是no,远远没有结束,影片以老人儿媳干活时摔倒作为结束,是很合理的,她这一摔,是不是像她婆婆刚生病的那一摔?暗示着她以后也可能会走她婆婆的老路,她婆媳都会这样死去,就像浪花一样,前仆后继,一浪接一浪,而她和她婆婆只是这许多浪花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我们再次回到影片开头的地方,老人去村里看了一会表演,此刻你有没有明白什么,其实导演一开始就交代清楚了,活着时看别人办喜丧,死了自己办喜丧,连绵下去,不知何时为止,这种深深的压迫感和无力感,需要用心去体会,如果影片仅以舞台表演作为结束,可能会让观众对老人感到无比的悲伤,带给观众的感觉就是老人太惨了,儿孙不孝,仅此而已,会把她当成这一个家庭的个例,而当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无法逃避,无力挣脱时,才会带来更深的恐惧和思考,而老人死去时舞台表演到儿媳摔倒结束,这段时间的描写,也是像白开水一样平淡的讲述,也符合整个影片的情节发展,正是这种白开水式的叙述,使得整个影片没有波澜,就像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一件小事而已,平静的让人可怕。以反映家庭的问题和整个社会的问题,导演选择了后者。3去敬老院而已?老人,特别是很传统的老人,特别是有儿女子孙的老人,对于他们而言去敬老院是一种耻辱,明明儿孙满堂,可安享天伦,却被人抛弃,没人管没人问,老人宁愿死,也不会想要这样的生活,影片在另一个地方也做了交代,就是老人的亲女儿,她这样说道:“我以后老了,不能动了,我喝药,我上吊,也不去敬老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影片中老人、他们那里大部分和整个社会上老人内心的声音,敬老院是留给无儿无女,没人赡养,光棍等这一类人住的,你让儿孙满堂的老人去敬老院,是打了谁的脸,老人明白这一去,必定死在敬老院,连死在自己老屋里这个卑微的愿望都不能实现,以老一辈人的自尊心和传统观念,他们宁愿去死,也不去敬老院,也要死在自己的老屋里
我家就是鲁南枣庄的,一般年纪大的去世,都要搭台子唱歌跳舞,还有脱衣舞等表演,我们也叫喜丧
不是“去敬老院而已,至于要寻死吗”,中间二妮说,要是我老了我就喝药,给孩子们省钱,死也不去敬老院。老人听到了,记下了,总是问敬老院有没有来信,就等于在盘算自己还能活几天。前面给孙媳妇留金镯,说“我怕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就已经是决定好要去死了,只是日子还没能定下来。在牛棚她都没觉得委屈,都没觉得不应该,就是因为她知道总有一日死的日子会来。
你还是太年轻,没见过市面,穷山恶水之陋习,搭舞台,跳脱衣舞,堪比日本AV,不堪入目到极点,“去敬老院而已,至于要寻死吗”,你是快进着看的吧,或者电影表达的东西触及到你的灵魂了,让你逃避着看!
过了一定岁数去世的老人,一般才称得上喜丧。
有 江南这里 八九十老人去世发红包跟一般的丧礼不一样 是吉利数字
有,我们那边叫“响起”,前半夜唱歌,过了十二点就开始跳脱衣舞了,有钱的人会请两台,对着比
有山西的 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样子的丧事 热闹 尤其我们那边还兴唱一些低俗的二人台 好不热闹的说。。。现在几乎看不见了 因为住城里了 估计没地方去演这些玩意了 生活也都好了 互联网啥都能看
这多是一些中国不好的传统导致的吧,养儿防老,儿子也养了,结果到老还要送到敬老院;还有一点就是敬老院的条件包括服务什么的确实不好,我们老家的说法是基本送到敬老院就是等死才去
有。因为走的时候岁数大。我表示理解,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河北有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或者老祖去世时已至耄耋之年,是办喜丧的,请戏班舞狮子各种表演。喜丧也分情况,北方很多福寿全归善终的老人去世也是办喜丧的,没电影中这么无奈。我小时候,外公的母亲去世,享年89岁,自然死亡,家里大办喜丧,意为让老人去的安心,不要为子孙后代担心。
放不放字幕之后有什么必要?反正生活就是这样。你觉得没必要,或者应该怎么怎么样,可是生活就是你不能想怎样就怎样。你以为你活着,你的生活总是有意义的?那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借口罢了。没有意义,就像你死了,对别人而言,就只是一件琐碎平常的事罢了,即使是你的家人。所以你的必要就是别人的没必要,而老奶奶的必要就是大家的没必要。
我也是枣庄人,小时候有发丧的确实是晚上唱歌跳舞,不过近几年没有了,不光没有这些,连酒席喇叭都不让弄了。
她生活了85年的家怎么说走就走,哪个老人不想死在自己家里,敬老院是有去无回。
滕州人路过,那些短评里评价夸张魔幻的人估计很难想像这就是这里的生活日常
有 吹吹打打 花钱请人唱歌跳舞哭丧
有啊 感觉各地都有 好奇楼主哪里人
楼主城里人 没见过乡下这些东西
老家河北农村,死了人都会请吹唱队,有歌舞表演,有蹦迪,有黄段子,一群村里大老爷们抽着烟蹲柴火垛上看,院子里摆流水席,露天厨房,来吊唁的象征性哼哼两声接着就喝酒去了,要是老外来肯定不知道这家是死了人的,魔幻吗?我当时十几岁见了这场面,一度不知所措,后来我发现,农村对死亡这件事见怪不怪了,因为人命太贱了
每次有人自杀都有人说,至于吗
突然感觉好凄凉,在牛棚里反复问儿媳妇养老院有消息了吗,原来不是期待离开牛棚,而是要留在牛棚🥺
不要说城里人这话,我也是城里人,我也知道。再说有什么城里不城里的,谁家没有农村亲戚,不知道不是中国人,哈哈哈哈。农村现在艳舞蹦迪很流行。
不能让老人觉得自己是个负担
敬老院:老人开始不想去,想在儿女家轮换着住,但是后来一直打听敬老院来信了没。是因为老人转了一圈,心里有些凉透了,想法就像二女儿说的那样,拖累儿女,不如早些死了……从二女儿家回来时,老人应该就已经打算好,什么时候去死了,走时还说怕见不到女儿了,还开始分配了传家宝。一直打听敬老院的信,并不是真的想去敬老院,其实老人真正不舍得的还是自己的子女,老人是想能在家呆一天是一天,还可以见到孩子。真要去了敬老院她的日子才是真的没有一点过头了,自己一个人,还见不到孩子了,还要花孩子的钱,所以选择了在去敬老院的前夕服毒自杀!……并不是在抗议去敬老院!
请教下,我去过不少地方的农村,现在还有电影里那么贫穷破败的吗?我感觉没有了啊
当然有了,我老家的房子是14年重盖的,以前就是半土屋子,我爷爷家一直是土屋,当然我爷爷14年就去世了,我家和我爷爷家在村里都不算最穷的,而山东都没有贫困县。中国穷的地方多了,不过这几年变化挺大的。
喜丧肯定有,我小时候我爷爷和我讲过,但条件很苛刻,首先当然要高寿,不能是意外死亡,或者疾病缠身而死,就是死的时候没有痛苦,最好是自然死亡。子女齐全,也就是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以及下一辈等所有人都活着,去世一个就不算了,能够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最好。一般父母和岳父岳母都去世了,这个不是很难。家庭和睦,和子女关系融洽,子女之间关系融洽。品德高尚,德高望重。
我老家山东郯城县 确实有这种习俗 但我很鄙视 我爷爷过世那会儿请的就是一帮非主流在那疯狂唱跳 实在看不下去理解不了那些一脸陶醉的围观人群
这些观念才是最大的问题,有这些观念,老人怎么可能得到尚待
泰安那边也是,但脱衣舞不能忍,什么玩意儿!
真正接触过农村才明白中国发展道路十分漫长,达则兼济天下,穷还是独善其身的好
台湾都有,你觉得呢,从东北到台湾都有坟头蹦迪,打断骨头连着筋,再不承认,都相通。
他们一直在等敬老院那个死了空出床位,搬进敬老院就是等死
广西没有,广西宗族传统特别强,都是按传统规矩来,只有情绪不一样。我外婆七十多走的大家都挺难过。我外公97走的,大家情绪没有很难过。
湖南农村也是这样举办丧事,唱歌跳舞,敲锣打鼓
不太一样,刚从知乎上答两个问题。农村的喜丧是有条件的。一般五代同堂以上,也就是说老人能看到玄孙血亲,人没的时候就应当发喜丧了。因为以前条件差,很少有人能熬到看到第五代孙子,能看到的说明这辈子活的“值了”,可以被认为“有福之人”,喜丧和其他丧事最大的区别是衣着。这边靠近孔孟老家,礼数很多。丧事上面的衣着分等级,孝子(亲儿子)最重,麻绳白衣白帽白裤白鞋,拄一跟很重的孝杖,帽子两边还要挂两个小白球。关系越近白的越多,与死者血缘关系最近的几个有麻衣,孙子辈的只带个帽子(女头巾),重孙辈的帽子上要别一小块红布。一旦有了玄孙,本质上就变了,整个丧礼上不能看见一丝白。全都是红的。这里其实反映了“老礼数”里面的对于死的认知,这里认为人死是必然的,能生出五悲人对死者而言是好事。但是喜丧的礼数一点也不少,悲痛的程序也不会以笑来代替。电影里丧事上的舞台是给来吊丧的亲戚们放松用的,不是喜丧也有,这些亲戚们还要花钱“点戏”,这些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返还给主家(办丧事的),乐队拿得很少,这里有一定攀比的成分,都喜欢出个比较高的价格“难为”乐队们,乐队们为了满足高额的“点戏”钱,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让“点戏”者满意,同时也满足看客猎奇的需要,才催生了电影当中的看上去不舒服的地方。
> 去喜丧的论坛
如果现实发生 老人的子女会受到法律制裁吗?(关山衡岳)
为啥老一辈人这么排斥养老院?(数沙社)
大家有需要资源的可以发帖留言(繁星)
老鼠药(喵)
为啥好东西不留给二女儿啊(Ariessy)
最赞回应
1中国是有喜丧这个习俗的,意思是说家里有老人去世,而死者是德高望重者,福寿双全,家族兴旺,年纪在八九十岁,这样死者的丧事可作喜丧,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会停灵三五日,设大宴招待亲朋。而影片里的老人,虽是儿孙满堂,却无饶膝之幸福,最后无奈喝药而死,这样的死法符合喜丧的要求吗?显然是不符合,起名喜丧,实为讽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2影片到舞台上表演就结束是不可以的,后面的一部分及其重要,难道老人喝药死去,就代表着整个事情都结束了吗?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事了吗?老人的死是个个例吗?导演给出了答案,是no,远远没有结束,影片以老人儿媳干活时摔倒作为结束,是很合理的,她这一摔,是不是像她婆婆刚生病的那一摔?暗示着她以后也可能会走她婆婆的老路,她婆媳都会这样死去,就像浪花一样,前仆后继,一浪接一浪,而她和她婆婆只是这许多浪花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我们再次回到影片开头的地方,老人去村里看了一会表演,此刻你有没有明白什么,其实导演一开始就交代清楚了,活着时看别人办喜丧,死了自己办喜丧,连绵下去,不知何时为止,这种深深的压迫感和无力感,需要用心去体会,如果影片仅以舞台表演作为结束,可能会让观众对老人感到无比的悲伤,带给观众的感觉就是老人太惨了,儿孙不孝,仅此而已,会把她当成这一个家庭的个例,而当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无法逃避,无力挣脱时,才会带来更深的恐惧和思考,而老人死去时舞台表演到儿媳摔倒结束,这段时间的描写,也是像白开水一样平淡的讲述,也符合整个影片的情节发展,正是这种白开水式的叙述,使得整个影片没有波澜,就像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一件小事而已,平静的让人可怕。以反映家庭的问题和整个社会的问题,导演选择了后者。3去敬老院而已?老人,特别是很传统的老人,特别是有儿女子孙的老人,对于他们而言去敬老院是一种耻辱,明明儿孙满堂,可安享天伦,却被人抛弃,没人管没人问,老人宁愿死,也不会想要这样的生活,影片在另一个地方也做了交代,就是老人的亲女儿,她这样说道:“我以后老了,不能动了,我喝药,我上吊,也不去敬老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影片中老人、他们那里大部分和整个社会上老人内心的声音,敬老院是留给无儿无女,没人赡养,光棍等这一类人住的,你让儿孙满堂的老人去敬老院,是打了谁的脸,老人明白这一去,必定死在敬老院,连死在自己老屋里这个卑微的愿望都不能实现,以老一辈人的自尊心和传统观念,他们宁愿去死,也不去敬老院,也要死在自己的老屋里
我家就是鲁南枣庄的,一般年纪大的去世,都要搭台子唱歌跳舞,还有脱衣舞等表演,我们也叫喜丧
不是“去敬老院而已,至于要寻死吗”,中间二妮说,要是我老了我就喝药,给孩子们省钱,死也不去敬老院。老人听到了,记下了,总是问敬老院有没有来信,就等于在盘算自己还能活几天。前面给孙媳妇留金镯,说“我怕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就已经是决定好要去死了,只是日子还没能定下来。在牛棚她都没觉得委屈,都没觉得不应该,就是因为她知道总有一日死的日子会来。
你还是太年轻,没见过市面,穷山恶水之陋习,搭舞台,跳脱衣舞,堪比日本AV,不堪入目到极点,“去敬老院而已,至于要寻死吗”,你是快进着看的吧,或者电影表达的东西触及到你的灵魂了,让你逃避着看!
过了一定岁数去世的老人,一般才称得上喜丧。
我家就是鲁南枣庄的,一般年纪大的去世,都要搭台子唱歌跳舞,还有脱衣舞等表演,我们也叫喜丧
有 江南这里 八九十老人去世发红包跟一般的丧礼不一样 是吉利数字
过了一定岁数去世的老人,一般才称得上喜丧。
有,我们那边叫“响起”,前半夜唱歌,过了十二点就开始跳脱衣舞了,有钱的人会请两台,对着比
有山西的 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样子的丧事 热闹 尤其我们那边还兴唱一些低俗的二人台 好不热闹的说。。。现在几乎看不见了 因为住城里了 估计没地方去演这些玩意了 生活也都好了 互联网啥都能看
这多是一些中国不好的传统导致的吧,养儿防老,儿子也养了,结果到老还要送到敬老院;还有一点就是敬老院的条件包括服务什么的确实不好,我们老家的说法是基本送到敬老院就是等死才去
有。
因为走的时候岁数大。我表示理解,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不是“去敬老院而已,至于要寻死吗”,中间二妮说,要是我老了我就喝药,给孩子们省钱,死也不去敬老院。老人听到了,记下了,总是问敬老院有没有来信,就等于在盘算自己还能活几天。前面给孙媳妇留金镯,说“我怕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就已经是决定好要去死了,只是日子还没能定下来。在牛棚她都没觉得委屈,都没觉得不应该,就是因为她知道总有一日死的日子会来。
你还是太年轻,没见过市面,穷山恶水之陋习,搭舞台,跳脱衣舞,堪比日本AV,不堪入目到极点,“去敬老院而已,至于要寻死吗”,你是快进着看的吧,或者电影表达的东西触及到你的灵魂了,让你逃避着看!
河北有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或者老祖去世时已至耄耋之年,是办喜丧的,请戏班舞狮子各种表演。喜丧也分情况,北方很多福寿全归善终的老人去世也是办喜丧的,没电影中这么无奈。我小时候,外公的母亲去世,享年89岁,自然死亡,家里大办喜丧,意为让老人去的安心,不要为子孙后代担心。
放不放字幕之后有什么必要?
反正生活就是这样。
你觉得没必要,或者应该怎么怎么样,可是生活就是你不能想怎样就怎样。
你以为你活着,你的生活总是有意义的?那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借口罢了。没有意义,就像你死了,对别人而言,就只是一件琐碎平常的事罢了,即使是你的家人。
所以你的必要就是别人的没必要,
而老奶奶的必要就是大家的没必要。
我也是枣庄人,小时候有发丧的确实是晚上唱歌跳舞,不过近几年没有了,不光没有这些,连酒席喇叭都不让弄了。
她生活了85年的家怎么说走就走,哪个老人不想死在自己家里,敬老院是有去无回。
滕州人路过,那些短评里评价夸张魔幻的人估计很难想像这就是这里的生活日常
有 吹吹打打 花钱请人唱歌跳舞哭丧
有啊 感觉各地都有 好奇楼主哪里人
楼主城里人 没见过乡下这些东西
1中国是有喜丧这个习俗的,意思是说家里有老人去世,而死者是德高望重者,福寿双全,家族兴旺,年纪在八九十岁,这样死者的丧事可作喜丧,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会停灵三五日,设大宴招待亲朋。而影片里的老人,虽是儿孙满堂,却无饶膝之幸福,最后无奈喝药而死,这样的死法符合喜丧的要求吗?显然是不符合,起名喜丧,实为讽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2影片到舞台上表演就结束是不可以的,后面的一部分及其重要,难道老人喝药死去,就代表着整个事情都结束了吗?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事了吗?老人的死是个个例吗?导演给出了答案,是no,远远没有结束,影片以老人儿媳干活时摔倒作为结束,是很合理的,她这一摔,是不是像她婆婆刚生病的那一摔?暗示着她以后也可能会走她婆婆的老路,她婆媳都会这样死去,就像浪花一样,前仆后继,一浪接一浪,而她和她婆婆只是这许多浪花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我们再次回到影片开头的地方,老人去村里看了一会表演,此刻你有没有明白什么,其实导演一开始就交代清楚了,活着时看别人办喜丧,死了自己办喜丧,连绵下去,不知何时为止,这种深深的压迫感和无力感,需要用心去体会,如果影片仅以舞台表演作为结束,可能会让观众对老人感到无比的悲伤,带给观众的感觉就是老人太惨了,儿孙不孝,仅此而已,会把她当成这一个家庭的个例,而当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无法逃避,无力挣脱时,才会带来更深的恐惧和思考,而老人死去时舞台表演到儿媳摔倒结束,这段时间的描写,也是像白开水一样平淡的讲述,也符合整个影片的情节发展,正是这种白开水式的叙述,使得整个影片没有波澜,就像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一件小事而已,平静的让人可怕。以反映家庭的问题和整个社会的问题,导演选择了后者。3去敬老院而已?老人,特别是很传统的老人,特别是有儿女子孙的老人,对于他们而言去敬老院是一种耻辱,明明儿孙满堂,可安享天伦,却被人抛弃,没人管没人问,老人宁愿死,也不会想要这样的生活,影片在另一个地方也做了交代,就是老人的亲女儿,她这样说道:“我以后老了,不能动了,我喝药,我上吊,也不去敬老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影片中老人、他们那里大部分和整个社会上老人内心的声音,敬老院是留给无儿无女,没人赡养,光棍等这一类人住的,你让儿孙满堂的老人去敬老院,是打了谁的脸,老人明白这一去,必定死在敬老院,连死在自己老屋里这个卑微的愿望都不能实现,以老一辈人的自尊心和传统观念,他们宁愿去死,也不去敬老院,也要死在自己的老屋里
老家河北农村,死了人都会请吹唱队,有歌舞表演,有蹦迪,有黄段子,一群村里大老爷们抽着烟蹲柴火垛上看,院子里摆流水席,露天厨房,来吊唁的象征性哼哼两声接着就喝酒去了,要是老外来肯定不知道这家是死了人的,魔幻吗?我当时十几岁见了这场面,一度不知所措,后来我发现,农村对死亡这件事见怪不怪了,因为人命太贱了
每次有人自杀都有人说,至于吗
突然感觉好凄凉,在牛棚里反复问儿媳妇养老院有消息了吗,原来不是期待离开牛棚,而是要留在牛棚🥺
不要说城里人这话,我也是城里人,我也知道。再说有什么城里不城里的,谁家没有农村亲戚,不知道不是中国人,哈哈哈哈。农村现在艳舞蹦迪很流行。
不能让老人觉得自己是个负担
敬老院:老人开始不想去,想在儿女家轮换着住,但是后来一直打听敬老院来信了没。是因为老人转了一圈,心里有些凉透了,想法就像二女儿说的那样,拖累儿女,不如早些死了……从二女儿家回来时,老人应该就已经打算好,什么时候去死了,走时还说怕见不到女儿了,还开始分配了传家宝。一直打听敬老院的信,并不是真的想去敬老院,其实老人真正不舍得的还是自己的子女,老人是想能在家呆一天是一天,还可以见到孩子。真要去了敬老院她的日子才是真的没有一点过头了,自己一个人,还见不到孩子了,还要花孩子的钱,所以选择了在去敬老院的前夕服毒自杀!……并不是在抗议去敬老院!
请教下,我去过不少地方的农村,现在还有电影里那么贫穷破败的吗?我感觉没有了啊
当然有了,我老家的房子是14年重盖的,以前就是半土屋子,我爷爷家一直是土屋,当然我爷爷14年就去世了,我家和我爷爷家在村里都不算最穷的,而山东都没有贫困县。中国穷的地方多了,不过这几年变化挺大的。
喜丧肯定有,我小时候我爷爷和我讲过,但条件很苛刻,首先当然要高寿,不能是意外死亡,或者疾病缠身而死,就是死的时候没有痛苦,最好是自然死亡。子女齐全,也就是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以及下一辈等所有人都活着,去世一个就不算了,能够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最好。一般父母和岳父岳母都去世了,这个不是很难。家庭和睦,和子女关系融洽,子女之间关系融洽。品德高尚,德高望重。
我老家山东郯城县 确实有这种习俗 但我很鄙视 我爷爷过世那会儿请的就是一帮非主流在那疯狂唱跳 实在看不下去理解不了那些一脸陶醉的围观人群
这些观念才是最大的问题,有这些观念,老人怎么可能得到尚待
泰安那边也是,但脱衣舞不能忍,什么玩意儿!
真正接触过农村才明白中国发展道路十分漫长,达则兼济天下,穷还是独善其身的好
台湾都有,你觉得呢,从东北到台湾都有坟头蹦迪,打断骨头连着筋,再不承认,都相通。
他们一直在等敬老院那个死了空出床位,搬进敬老院就是等死
广西没有,广西宗族传统特别强,都是按传统规矩来,只有情绪不一样。我外婆七十多走的大家都挺难过。我外公97走的,大家情绪没有很难过。
湖南农村也是这样举办丧事,唱歌跳舞,敲锣打鼓
不太一样,刚从知乎上答两个问题。
农村的喜丧是有条件的。
一般五代同堂以上,也就是说老人能看到玄孙血亲,人没的时候就应当发喜丧了。因为以前条件差,很少有人能熬到看到第五代孙子,能看到的说明这辈子活的“值了”,可以被认为“有福之人”,喜丧和其他丧事最大的区别是衣着。
这边靠近孔孟老家,礼数很多。丧事上面的衣着分等级,孝子(亲儿子)最重,麻绳白衣白帽白裤白鞋,拄一跟很重的孝杖,帽子两边还要挂两个小白球。
关系越近白的越多,与死者血缘关系最近的几个有麻衣,孙子辈的只带个帽子(女头巾),重孙辈的帽子上要别一小块红布。
一旦有了玄孙,本质上就变了,整个丧礼上不能看见一丝白。全都是红的。这里其实反映了“老礼数”里面的对于死的认知,这里认为人死是必然的,能生出五悲人对死者而言是好事。但是喜丧的礼数一点也不少,悲痛的程序也不会以笑来代替。
电影里丧事上的舞台是给来吊丧的亲戚们放松用的,不是喜丧也有,这些亲戚们还要花钱“点戏”,这些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返还给主家(办丧事的),乐队拿得很少,这里有一定攀比的成分,都喜欢出个比较高的价格“难为”乐队们,乐队们为了满足高额的“点戏”钱,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让“点戏”者满意,同时也满足看客猎奇的需要,才催生了电影当中的看上去不舒服的地方。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