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明能在军情泄漏的东海之战中存活下来,建立军功,他的将帅之才是毋庸置疑的。因家世清白,被荀白水相中,成为重建羽林营的最佳人选。
讽刺的是,荀白水在查阅狄明档案时,只知其家眷全部病故。他只要再多问一句,便可知狄氏一族死于皇后一手酿成的京城疫情。但是他没有,一族数十条人命在卷宗上也只是「病故」潦潦二字带过。他身居庙堂高位,大梁普通子民的性命在皇家眼里只是过眼云烟,又怎会挂怀心上呢。
可对狄明来说,何其心痛,死去的全都是他至亲至爱之人。当他得知家人性命只是被皇后用来为太子渡灾的,而他们还在艰苦卓绝之地舍生忘死捍卫皇家政权,何其悲愤。
狄明征战沙场,深知子民安定来之不易,是将士们用生命浴血奋战换来的,若无明君,如何对得起前方将士,又如何造福百姓。在他眼里,萧元启是东海之战首功之臣,赫赫战功,又是皇家宗亲,他来执政,定比萧元时黄口小儿为民谋福。他跟随元启,有私情之愤,有皇家薄情之因,更多的是为和他一样的大梁子民谋一位明主。
当他得知真相时,在大兵压城时放了荀飞盏,让自己的下属保全性命,可谓有情有义。他在意的是为天下谋明君,而不只是泄一己私愤。
他深知酿成大错,扔掉配剑,让士兵刺死自己,最后留下的眼泪,是心痛,是悔恨,令人唏嘘不已。
愿大梁之后明君当政,原本忠贞之臣不会被这样逼入歧途。

最赞回应
可惜啊!他要是能提早跟岳银川熟识,便有可能共寻东海真相,那大梁就又多一员猛将了
的确是悲剧人物,但我对他却有不少疑问。
他其实就是反元时!他的理由其实是一个亮点:其母无德。(这在现代社会也是共识的,很多国家在意女孩的上学率,尽管她们将来可能就是全职妈妈。)
可是,元启的母亲不是也一样无德嘛,他为啥支持元启?
因为元时尚幼,元启已经成年了吧。
狄明之死其实也是从算是为梁国灭亡敲响的丧钟,这场由萧元启引发的内耗中良将凋零。基本只有北境将领保存下来,但是跟战国时期的赵国李牧一样,时刻要提防北方少数民族。岳银川可以算是东境最后的长城,萧平旌在最后可以已经算是告诉皇帝打算不问世事了。
可惜啊!他要是能提早跟岳银川熟识,便有可能共寻东海真相,那大梁就又多一员猛将了
他死的太可惜了,悲剧
可怜可悲可叹 ,不逢时!
的确是悲剧人物,但我对他却有不少疑问。
他其实就是反元时!他的理由其实是一个亮点:其母无德。(这在现代社会也是共识的,很多国家在意女孩的上学率,尽管她们将来可能就是全职妈妈。)
可是,元启的母亲不是也一样无德嘛,他为啥支持元启?
因为元时尚幼,元启已经成年了吧。
有道理!确实,母亲对幼年的孩子影响更大。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一般自我发展去了。
一点没看到是白主管
狄明确实太可惜了,是一名良将,不该死的,他想忠于明君,被萧元启利用了,可以立功补过
这个人物塑造的很好
很悲剧的人物,最后死的凄惨
狄明之死其实也是从算是为梁国灭亡敲响的丧钟,这场由萧元启引发的内耗中良将凋零。基本只有北境将领保存下来,但是跟战国时期的赵国李牧一样,时刻要提防北方少数民族。岳银川可以算是东境最后的长城,萧平旌在最后可以已经算是告诉皇帝打算不问世事了。
他并不太清楚元启的过往吧,皇家的事一般人很难知道,就像岳银川多半不知道平旌明面上并不是武靖爷皇孙,除非宗亲合适的死完了,平旌还是有办法摆脱皇位的
谋逆,不管如何都不可能留下的。这条路连起步都不能,一动心思就死定了。。从作为将领来讲,哪怕是上当,一把容易被别人握在手里刀,越是锋利,就越是危险。并不足惜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