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感觉还是陷进去了....
谈“民族劣根性”大可不必
讲人性的电影,全世界共通,有些人其实是把这电影看扁了
老舍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
《不成问题的问题》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基本点
其实义愤填膺的人想错了一件事
那个时代的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
也别想往上爬,你干再多也是一辈子拿一样钱的工人
在这种条件下,才会出现电影里农场那般的环境
就电影来说
里面的工人,农场就算盈利再多,他们恪尽职守365天24小时打鸡血干活
最后拿的也是那点工钱,不会多分一点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站在工人角度而非农场主角度,再去想想丁好还是尤好
再去想想什么是黑什么是白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也是新中国早就实践了的
按劳分配,保持上升窗口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积极性跟民国农民的差距,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切
插句话,做的其实很简单,土改...
你给底层人民上升的空间,自己多劳所产生的收益自己能分到
摸鱼皆油等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其实这电影最大的启示,不在于老舍当初受时代所限想表达的东西
而在于如何在当下,对待那些已经升职无望的人(绝大多数普通打工人,最终都会变成电影里工人的处境)
想让集体(公司或国家)赚取更大的利益,你就得给下面的人更多的利益
你不给,他们也会从其它地方拿(消极怠工,摸鱼皆油)
内部上升渠道要一直开
不能让工人干一辈子还是工资不涨的工人
很多老板只看到公司盈利,鸡血一遍一遍打
可最后该咋样还是咋样,换了一批批人,问题还是存在
就在于不肯多分利
当初说好了这价钱,公司盈利再多,那也就这价钱,凭啥多给?
可实际上
多给点好处,反而能让集体获益更多
因为你不给,升职无望的人就会摸鱼,就会皆油
没好处还要别人多干活,这长久不了
这就是人性
对人性的刻画、拿捏,也是虽然老舍去了这么久,《不成问题的问题》还这么经典的原因
至于说批判的东西
说句实话,真的是历史局限.....
因为当时的环境就是最开始定的多少钱,你一辈子就这价
解决办法就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当农场主任,农产主
小说里的丁主任做的太过分,得批判
电影里的丁主任没必要抨击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