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一部很不“诺兰”的电影,诺兰的电影以非线性叙事、解谜为主要特色吸引了大量的粉丝。这部电影剧情方面平铺直叙,三条平行蒙太奇也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电影中没出现一个德军,却时刻能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紧张和恐怖,这其实绝大部份归功于电影出色的配乐,这肯定不是诺兰最好看的电影,却是诺兰最严肃的电影,希望诺导凭借这部电影再次杀入豆瓣TOP250
希望诺导这部电影依然可以杀入豆瓣TOP250
> 去敦刻尔克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影片没有黑人(Spiderman)
40万人在撤退?外围几个人在防守?(啊宁哈噻呦)
在海滩上的人为什么不开枪打天上的飞机(神经的死胖子酱)
这部片子出现有女性角色吗?(悠然)
最后不跳伞是因为高度不够吗(blue)
为什么要让那个一起逃亡的法国士兵死掉。(奔跑的小蜗牛)
最赞回应
现在这么个情况,不被黑子淹没就很好了
严肃?太侮辱严肃这个词了
明明就是英国人自己洗地的
现在这么个情况,不被黑子淹没就很好了
还不就是英国拿中国远征军殿后当炮灰那事,人性本如此,如果有条件中国人也会卖英国人,对错?很难评说
多虑了
告诉大家我撤退是保存实力顾全大局,而且我空军是撤退第一功臣。至于被吓住的德国陆军和当炮灰的法军,你们就忽视好了。
认同,就是为了洗地。
其实可以拍的更温情一些,多拍拍母亲看到儿子,女友见到男友的片段。
我还是很佩服美国人的,虽然二战时被日本人从菲律宾赶跑(也叫撤退),麦克阿瑟走之前放话一定回来,完全可以拍电影,但美国人从来不炫耀一下
有
兄弟你说的都对,但是说洗地我还是认为不太准确。当时德国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德军偷袭阿登高地,马奇诺防线被破,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法国其实基本亡国了,德军如果将敦克尔克围而不打,联军将会全军覆没,大撤退是必然。丘吉尔发表演说,也说其实这次大撤退不光彩。但其实是保存了欧洲最后一块没被纳粹控制的土地。事实证明丘吉尔的决策是英明果断的,这为后来联军反扑,诺曼底登陆打下了基础。
1.除了英国还有个没被控制的中立国,2.如果不是苏美强烈要求(主要是苏)丘吉尔是不打算反攻的。英国高层一直是很懦弱的,也主要是为了保存实力。
最后,德国正因为无法消灭这40多万人才只能在边上看着,8万人的装甲部队可无法围困40万人。
当时的德军8万装甲部队,别说挖战壕垒沙包这种围困手段,坦克柴油零件都不够了。
丘吉尔不打算反扑?你确定?唇亡齿寒的道理丘吉尔不懂?你说的对,当时有中立国瑞士,丹麦等国家,但这影响不大,基本当时欧洲大陆都落入了纳粹手中,客观地说,大撤退英军的确是有私心的,这也情有可原,谁也不想自己的军队白白葬送,但其实是保存了实力,成为牵制纳粹的一直重要力量,纳粹多次轰炸伦敦,都没把英国啃下来,后来联军诺曼底登陆,也是以英国为跳板的。
英美联军是先从意大利登陆的,因为丘吉尔被美苏逼急了,退而求其次要求从意大利登陆,觉得意大利比德国好打。但意大利登陆后道路泥泞无法及时打到德国,所以才有诺曼底登陆。
说实话,美国能成功上位成为世界老大,确实是罗斯福班子是一群有宏大世界观的人
其实它也反应了英国人的狭隘一面,比如只让英国人上船等场景。所以我觉得他的态度还是很客观的。
是的,好像不让法国人上船只是个别人的行为,却不提英军高层在制定撤退计划时就是放弃友军的,撤退前才通知法军和比利时军我要撤了。
法军和比利时在别处还打算与英军合击德军呢,结果成断后的了。
我就是看不惯当年英国高层卖队友的行为,现在又有人借口士兵想回家为这种行为洗地,和英国脱欧一个套路。
不过也有史学传闻说英国当时对希特勒有两套方案,一套主战一套主合(合作)。所以双方很暧昧,也很恶心
应该是问题不大,预计8.8分左右,30万+评价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