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这部剧的理由之一是:这里很多讨论在推《大秦帝国之崛起》,认为《大秦帝国之崛起》服装、史实等比《思美人》靠谱。事实上,并不如此。本着那些黑子吹毛求疵的精神,我随便扒一扒《大秦帝国》的硬伤。
1、赢荡死了,居丧期间,披带孝服,却铺着大红地毯,硬伤1。如图。睁眼瞎的,看清楚了。

2、硬伤2,太后等穿着丧服,身边的侍女穿着孝服却配着大红的镶边,真尬。

3、硬伤3,外面穿着丧服,内里配着大红的纹饰。这些穿着是谁教的啊?

4、硬伤4,居丧期间,惠文后穿着孝服,却带着头饰,还有后面红色的惟布装饰。《史记·穰侯列传》中记载:“秦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惠文后比武王早死,《大秦帝国之崛起》瞎拍,赢荡已经死了,惠文后居然还没死,在这里给儿子讨公道,跟芈八子上演宫斗。不符合历史。

5、硬伤5,这样的硬伤,孝服白和装饰的镶边红,红白相间居然从第一集演到第二集,分分钟尬死了。

硬伤6,出殡时,惊现3个戴红色帽子的。太不走心了。

7、硬伤7,出殡时,再现红色帽子和侍女衣着孝服配饰红色镶边。

硬伤8,新王登基,众诸侯国派使来贺。韩国使臣当面请求秦国援手出兵相助,芈八子当着众朝臣的面答道(看图):想起侍奉先王的时候,先王坐在她身上,她疲惫不堪。只有先王整个人将身躯横卧身上时,这样对她有好处,才舒服啊。坐在一边的王太后自愧不如。韩国使臣不给好处,她芈八子不舒服,怎么可能出兵相助呢?这样污的烂情节,《大秦帝国》好意思拿来现,跟清新的思美人相比较?凭此烂情节,《大秦帝国之崛起》一剧就不适合青少年观看。强烈推荐青少年观看《思美人》。

看看,众朝臣听芈八子说话,个个都害羞不好意思了。真尬。

对比1,丧服。楚国王母去世,衣冠全素。《大秦帝国》做得那么烂,怎么好意思来叫板思美人?细节处吊打《大秦帝国》。

对比2。莫愁女的父、义兄去世。素服。

硬伤9:本宫的称呼是什么鬼?那个时候有这种称呼吗?

硬伤10:芈原是什么鬼?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屈氏自称屈家以别于熊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楚怀王芈姓熊氏,屈家芈姓屈氏。嫁入秦国的楚女封八子,史上以姓称之为“芈八子”,应该是王室女。屈氏自称屈家,区别于芈姓熊氏。这是对的,怎么有那么多狗屁不通的说屈氏不能称屈家?《史记》有屈原列传,两千多年前就是这样记的。 杨志刚那个大秦帝国叫什么“芈原”,也不怕笑掉牙齿。你在《史记》中找得到“芈原列传”?那才叫真见鬼。
王的子孙分嫡出、庶出,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长子继承姓,继承王位,成为储君、太子,其他嫡少子、庶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的氏,称某姓某氏。小国的嫡子继承侯和氏,其庶子又被分封一地,为伯爵或为子爵,所分封地名又成为他的氏。如此等等。
屈原之祖屈瑕(熊瑕),楚武王子,楚文王弟。公子瑕被封于屈邑,后代以封地为氏,称屈氏。嫡庶长幼有别,礼法森严,屈氏的姓名单独冠芈姓犯礼法。这也是在《史记》中甚至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中找不到“芈原”的原因。屈原在楚王面前称“芈原”,谮越嫡长位,有悖礼法,那是分分钟找死的节奏。

硬伤11:屈原前314年因被上官大夫进谗言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前313年屈原被流放。前312年重新启用,官职都是三闾大夫。前310年以三闾大夫出使齐国。《大秦帝国之崛起》屈原出场,劝谏楚怀王不要赴武关之约(前299年)屈原官职当为三闾大夫,剧中标的“楚左徒”官职不对。
咆哮演技?除了直着脖子喊,看不到人物的情绪。

硬伤12:芈王妃、王妃的称呼是什么鬼?那个时候有这种称呼吗?



硬伤13:乐毅的服饰肩膊处多加出来的那两条滚边是什么鬼?那个时候有这种服饰吗?他穿的是改良版?不是儒服也不是深衣。



还有推崇《瑯琊榜》来踩《思美人》的。南北朝的服饰,谁能告诉我梅卿脖子上的白色围兜什么鬼?一部剧看下来,真想将他脖子上那个莫名其妙的白色围兜扯下来。



正宗的南北朝服饰是这样的。图片在这里。


—————————————————————
思美人的画面感

服饰精美到位。西周已经出现了文采斐然的锦织物了。
《小雅·巷伯》:姜兮斐兮,成是贝锦。
《毛传》:贝锦,锦文也。
《郑笺》:犹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锦文。
《诗经》:“锦衾”、“衣锦”的记载很多。
《穆天子传》:盛姬之丧,天子使嬖人赠用文锦。
——锦在当时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织物,《大秦帝国》弄一身灰不溜秋的棉布衣啥意思?那是平民的服饰。屈原诗中描写的芝兰芬芳、华采若英何处寻?




———————————————————————
硬伤14:《大秦帝国之崛起》:“只听新人笑,哪见旧人哭”,司马相如的棺材板压不住了:我还没有出生,你们就先盗用我的 《长门赋》诗句了。

硬伤15:赢稷同母异父之兄芈琰。不服气不行。秦惠文王还没死,赢稷还没有出世,芈八子就给秦惠文王带绿帽子了。这样乱编不符合历史,真的好吗?看看历史上怎么记载的:
【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昭王母故号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号为宣太后。 ——昭王没有即位时,称芈八子,即位之后称宣太后。
【史记·匈奴列传第】: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史记当中明明白白说的是秦昭王时宣太后才与义渠王淫乱,并生下两个儿子。
【樗里子甘茂列传】:(昭王)母宣太后,楚女也。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
赢稷哪里来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这样乱编不符合历史,真的好吗?


硬伤16、辣眼睛。22岁还没有成婚的赢稷先纳了妃。这样的画面,好意思指责婚前谈了一场纯情恋爱的屈原?双重标准,有意思嘛?推荐《思美人》。




《大秦帝国》这里造型用了披发黑长直。其实披发黑长直在古人那里非常常见。洗个头就成了披发黑长直,晚上就寝除去所有头饰、早上起床没有梳头(古人梳头大多要一个时辰以上),都成了披发黑长直。在《思美人》剧里怎么就成了黑点了?两重标准,没意思嘛。不管在大秦剧里也好,还是在思美人剧中也好,这种造型都不过几个镜头而已,再长也不过才几分钟。心心念念对披发黑长直时刻不忘的人,告诉我,你受过什么伤害了?
画面对比:


屈原:



硬伤17、《大秦帝国之崛起》熊槐成了芈槐。楚国君臣的人设都成了反面人物,屈原笔下的美君成了一个糟老头子的豆逼。古人有挥手礼吗?这是历史吗?楚国君臣的棺盖压不住了。



对比:





司马迁《史记》专门有《侫幸列传》篇。高祖、孝惠、孝文、孝武皇帝等佞臣赫然在列。其中籍孺、闳孺、邓通、韩嫣、李延年、卫青、霍去病等一一在列。以司马迁之正直刚烈,宁愿在狱中受腐刑之罪而不愿屈就武帝之志,怎么可能单独为楚怀王隐讳而不提佞臣之事?可见这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事。
―――分割线――――
挑几个配角,看看《思美人》剧中衣服的质感,刺绣、纹饰、锦缎质感十足,打脸那些乱喷的黑子。






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





马山楚墓出土刺绣,战国中晚期刺绣珍品。1982年湖北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计21件。有绣衾、绣衣、绣袍、绣裤和夹袱等。绣料(地)以绢为主,只一件为罗绣地。一般在绣地上用墨或朱砂绘出图案,然后进行刺绣。针法为锁绣。有的满绣,亦有稀绣。绣技熟练。纹样以凤鸟和龙为主题,以枝蔓、草叶、花卉和几何纹作辅助。构图奇特生动,充满神话色彩。花纹单位较大,为二方、四方连续构成。色泽华美,配色谐和。绣线颜色有棕、红棕、深棕、深红、朱红、桔红、浅黄,金黄、土黄、黄绿、钴蓝等12种色。绣线为双股合成,投影宽度在0.15毫米-0.4毫米之间,以0.15毫米-0.25毫米的为多。





楚国纹样种类大致有: 楚帛和丝绸的纹样主要有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纹绣、方棋绣、云纹绣、树纹绣、梅花纹绣、赤绣等。 楚国纹样特点有3: 一是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 二是飘逸、流畅的动态美感。 三是色彩表现艳丽。







皇后六服中的“鞠衣”,五正色中的黄色。 “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五正色里面黄色的礼服。 “鞠尘”色。所谓鞠尘,色淡黄,如尘。 另外还有人从“鞠”字的通假意思出发,认为是野菊花的颜色。《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鞠通菊,当时的菊花还是未经培育的野菊。
出土实物







楚国龙凤纹图案










从历史来看,楚国在始创之时本与中原毗连,但随着周族的兴起与姬姓国的逐渐扩张,楚人被迫一路南徙,最终直抵云梦泽,方才立稳根脚。北有江汉诸国相隔,与中原的交流困滞难通,所以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自辟蹊径,融入了大量本地戎夷之族的文化精髓。因此,楚国的服饰风格与其他国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从考古上来看,通过从出土的楚国丝织品色谱上进行分析,有黄、红、紫、蓝、绿、褐、黑等色,可见当时色谱已经相当完整。仅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丝织品的色彩,就有深红、红棕、金黄、钴蓝、紫红、灰白、深揭等数十不同色彩的色号。
第三,从历史文献来看,《楚辞》中也有着许多关于服饰配色的诗句,如《九歌·东君》里说“青云衣兮白霓裳”,《九怀·通路》里说“红采兮骍衣,翠缥兮为裳”,可见楚人对美和时尚的追求一点儿不属于现代人。

其实东周时期的楚国也有许多几何纹样的服饰图案,像以下这些:










大秦尚黑

科普:兵马俑刚被挖出的时候,色彩斑斓




研究显示,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其实是有颜色的,而且非常妖艳。上衣的颜色有粉绿、朱红、枣红、粉红、粉紫、天蓝、白色、赭石色等,领、袖、襟边等处还镶着彩色边缘。裤子的颜色一般为粉绿色,还有红色、天蓝、粉紫、白色等。 在尚黑的秦国且存在如此繁多的色彩,那本身就极爱美的楚国服饰色彩自然更加五彩缤纷。
如果兵马俑的色彩还不足以信服,那就再扒一扒其他事实。在长沙近郊共发现2048 座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有18座墓集中出土了167件丝、麻织品,其中丝织品有160件;1981年至1989年发掘的湖北江陵九店578座楚墓,出土丝织品17件;1982年发掘之江陵马山1号墓,虽系战国中期一座小型墓,出土丝织品152件,其中完整衣物就有35件,几乎包括了先秦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因数量多,品种全,故有“地下丝绸宝库”之美誉,丝织品的色泽花纹以及其服装设计都出乎意料。
楚文化大家张玉明先生形容包山楚墓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丝织品为“轻如烟雾,薄如蝉翼”,所以在《思美人》中服饰多有飘逸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符合历史,也提高了服饰美感。



楚墓出土的丝织品颜色有红、黄、绿、蓝、紫、棕、褐、黑及藕色等。可见,楚人对色彩强烈的爱好,也推动了古代染色工艺的发展。丝绸是服饰的材料,而服饰最能体现人的爱美心理,五颜六色的丝织品,更能满足楚人对色彩的欲求。刺绣的色彩更复杂,有红、绿、蓝、棕、黄、褐、黄、金黄、深红、朱红、桔红、草绿等等。
传统楚绣、湘绣色彩搭配:













继续:色彩复原


――分割线――
释疑1:楚太后的称呼
楚太后的称呼,为网友所诟病,并认为这是《思美人》一剧的黑点之一。(《大秦帝国之崛起》剧里“本宫”、“芈王妃”、“王妃”的称呼乱用,黑子们视而不见,却连《思美人》剧中的“楚太后”都不放过。)
释:怀王母生卒年不可考。一般认为太后之称从宣太后开始。事实上,赢稷前306继位,芈八子称宣太后,楚怀王前296去世。时间上是重叠的。王母称太后,同一个时空,都可以这么叫。只是在战国、秦没有成为制度,直到大汉建立之后,《汉书·外戚传》明文“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才成为一种制度,并有册封诏书,废除时也有正规诏书。所以怀王母称为太后是很自然的事,根本就不是什么错误。【史记·韩世家第十五】有“秦太后”,同样的时空内有“楚太后”在正常不过。赢稷即位后,惠文王八子的封号太低,自然不能用,当然也不能称为惠文后。太后是一种通称,在《史记》当中的周本纪、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等纪中都有载,无法区别,所以才有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己称号“宣”的太后,以示区别。所谓史上第一,当指史上第一位拥有单独称号的“宣”太后更准确。
――――
释疑2、莫愁女其人
莫愁女,姓卢,名莫愁,善歌谣,先歌舞于民间,后入楚王宫中,她历尽磨难,最后终于又回到了民间。二千多年来,围绕和风景名胜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以及《阳春白雪》和阳春台、白雪楼等,在古郢荆楚传诵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莫愁女是以歌谣、舞蹈著名而传世的。《容斋随笔》说:“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远。”莫愁女据传是湖北钟祥人。十六七岁时被楚王征进宫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楚王宫廷。在楚王宫,得以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并受其指导,歌舞技艺日进。后将古传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骚、赋和楚辞乐声,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诗入歌传唱。 “汉江紧贴石城流,石城高压汉江楼;石城湖上美人居,桃花片片涌莫愁。”古郢湖北荆门钟祥,又名石城,是千古传誉的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的故乡。 《地理通释》载:“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 莫愁女见于正史,出自于古《乐府》和《石城乐》和《莫愁乐》。 《唐书·乐志》载:“《石城》,宋臧质所作。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固作此曲。” 《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英钟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悉’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天监十一年(512)冬,梁武帝改“西曲”,将石城《莫愁女》,亦云《蛮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 莫愁女的许多传说故事,也从西楚传播到东吴。在钟祥,则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名胜古迹。 宋人王之望《舆地纪胜》说:“莫愁村,在汉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 《钟祥县志·古迹》篇载:“莫愁村,在汉西二里,古汉水经城址,其西为村,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与村毗连,称莫愁湖。”这些名胜古迹,千百年来,俱为历代文人墨客倾慕寻访的佳妙去处。



――――
释疑3:芈戎(=琇戎)、赢政(=赵政)、熊槐(≠芈槐)、屈原(≠芈原)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屈氏自称屈家以别于熊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王的子孙分嫡出、庶出,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长子继承姓,继承王位,成为储君、太子,其他嫡少子、庶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的氏,称某姓某氏。小国的嫡子继承侯和氏,其庶子又被分封一地,为伯爵或为子爵,所分封地名又成为他的氏。如此等等。
举几个实例,帮助大家分清:
第一例:芈戎(=琇戎)
芈八子,芈姓,琇氏:通过史记中可以知道,芈姓的始祖季连,琇姓。理所当然的琇姓这一支是嫡系。芈八子就是嫡系血统。所以,八子同父的弟弟自然继承芈姓,琇氏。在史记中称呼为芈戎、琇戎都有。见下列者: 季连、琇姓――【史记·楚世家第十】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後也。 芈八子、宣(秦)太后――【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昭王母故号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号为宣太后。 宣太后芈姓琇氏――【史记·秦本纪第五】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 芈戎――【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同父弟曰羋戎,为华阳君。 芈戎――【史记·秦本纪第五】昭襄王……八年,使将军羋戎攻楚,取新市。 琇戎――【史记·韩世家第十五】苏代又谓秦太后弟琇戎曰……
第二例:嬴政(=赵政)秦王生于邯郸,取名政,姓赵氏。之后以庶子身份继承正统秦王,当然包括继承赢姓,称嬴政。假如赵政不能继承王位,终其一生,他只能是赵政,而不能称为嬴政。 秦赢氏――【秦本纪第五】:秦国的先人,舜赐姓嬴氏。……直到伯翳……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赵政――【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赵政――【楚世家第十】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
第三例:熊槐(≠芈槐)、屈原(≠芈原)
芈姓琇氏是嫡系,楚王一支是小宗,自然以封地为氏,屈原一支也是如此,相对于楚王,屈氏这支是小宗,也以封地为氏。史记中可见熊槐,找不到芈槐和芈原。屈原出处太多,不举例了。 熊槐――【楚世家第十】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
未完待续……
最赞回应
《大秦帝国》拍了好几部,前面几部出现的都是屈原。这些对《思美人》有那么多意见的观众们怎么就不挑大秦帝国的不是?《思美人》播出倒是挑错。没想到没挑对,反而挑错了。《大秦帝国》最近播出的一部倒是从屈原变成芈原了。没变对反而变错了。《大秦帝国》闹的这出剧倒是很有意思嘛!
屈原变法失败原因在于君王的反反复复(离骚)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上指苍天请它给我作证,一切都为了君王的缘故。 )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为什么中途改变了心意? )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
离骚:屈原变法的思想出处: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屈原谈一场纯情的恋爱,完全可以。(离骚——求美女婚配的过程 )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清晨我将要渡过白水河,登上阆风山把马儿系着。 )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忽然回头眺望涕泪淋漓,哀叹高丘竟然没有美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我飘忽地来到春宫一游,折下玉树枝条增添佩饰。)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趁琼枝上花朵还未凋零,把能受馈赠的美女找寻。)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我命令云师把云车驾起,我去寻找宓妃住在何处。)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解下佩带束好求婚书信,我请蹇修前去给我做媒。)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云霓纷纷簇集忽离忽合,很快知道事情乖戾难成。)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晚上宓妃回到穷石住宿,清晨到洧盘把头发洗濯。)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宓妃仗着貌美骄傲自大,成天放荡不羁寻欢作乐。)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她虽然美丽但不守礼法,算了吧放弃她另外求索。)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我在天上观察四面八方,周游一遍后我从天而降。)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遥望华丽巍峨的玉台啊,见有娀氏美女住在台上。)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我请鸩鸟前去给我做媒,鸩鸟却说那个美女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雄鸠叫唤着飞去说媒啊,我又嫌它过分诡诈轻佻。)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我心中犹豫而疑惑不定,想自己去吧又觉得不妙。)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凤凰已接受托付的聘礼,恐怕高辛赶在我前面了。)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到远方去又无处安居,只好四处游荡流浪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趁少康还未结婚的时节,还留着有虞国两位阿娇。)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媒人无能没有灵牙利齿,恐怕能说合的希望很小。)
屈原的史料除了正史中的史料记载,还有一个不能被忽略的文献就是屈原本人的著作。屈原的诗文,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讲究文采,注意华美。
这样一个浪漫的屈原,一出场你就要他表现出孤高激烈,这怎么跟屈原满脑子浪漫、瑰丽、华美的文风相结合?按《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孤高激烈”一成不变的定位,屈原大概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至于《大秦帝国》屈原人设的问题,已经设成反派人物了,无法真实地还原历史上屈原的人物形象。
中国的纺织业有五千年历史了,在原始社会人们的衣着就从“衣皮韦”进化到染五彩织成的锦帛作衣裳。注意衣服的样式、质地和文彩(比如当时的陶灌文饰)。殷商时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丝织技术,改进织机,发明提花装置,织出许多精美瑰丽的丝绸。西周已经出现了文采斐然的锦织物了。西周初年国家对纺织手工业从纺织原料(丝、麻、葛)和染料的征集,到纺绩、织造、练漂、染色以至服装制造都设有专门机构。在“天官”下设典妇功,有典丝、典炱(麻)、内司服、缝人、染人等生产部门。在“地官”下设有掌葛、掌染草等原料供应部门。麻葛多为平民庶民布料,所以百姓也称为“布衣”,而贵族多为绮、锦、丝绸等丝织物。齐国有“齐纨”,鲁国有“鲁缟”,精美轻薄,誉满各诸候国,行销各地,很受欢迎。
《小雅·巷伯》:姜兮斐兮,成是贝锦。
《毛传》:贝锦,锦文也。
《郑笺》:犹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锦文。
《诗经》:“锦衾”、“衣锦”的记载很多。
《穆天子传》:盛姬之丧,天子使嬖人赠用文锦。
锦、丝绸等丝织物在当时很常见了。
严格说,《大秦帝国》的服饰不合历史,不合格。灰不溜秋的布衣,那是平民布衣的衣饰,穿在贵族身上不符合身份。《思美人》的服饰靠谱多了。
《大秦帝国》拍了好几部,前面几部出现的都是屈原。这些对《思美人》有那么多意见的观众们怎么就不挑大秦帝国的不是?《思美人》播出倒是挑错。没想到没挑对,反而挑错了。《大秦帝国》最近播出的一部倒是从屈原变成芈原了。没变对反而变错了。《大秦帝国》闹的这出剧倒是很有意思嘛!
2017-04-29 22:35:07 二月初
还有有人回复的公子,以屈原的身份称不到公子,除非穿越到晋代以后,我不认识谁是历史顾问,此剧太浮夸了
——————————————
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之子,他们被称为公子理所应当,《史记》中亦如此称呼。《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
田文妫姓,田氏,名文,列“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至于黄歇的身份更加不如,生于江夏郡,只是楚国大臣。他都可以添列四公子之列。屈原
“朕之皇考曰伯庸”,他的身世可以田文相较,比黄歇高出很多,怎么不可以称公子?
屈原的史料除了正史中的史料记载,还有一个不能被忽略的文献就是屈原本人的著作。屈原的诗文,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讲究文采,注意华美。
这样一个浪漫的屈原,一出场你就要他表现出孤高激烈,这怎么跟屈原满脑子浪漫、瑰丽、华美的文风相结合?按《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孤高激烈”一成不变的定位,屈原大概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至于《大秦帝国》屈原人设的问题,已经设成反派人物了,无法真实地还原历史上屈原的人物形象。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屈原写的华美、恢弘、瑰丽的的文字。
离骚:屈原变法的思想出处: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
屈原变法失败原因在于君王的反反复复(离骚)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上指苍天请它给我作证,一切都为了君王的缘故。 )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为什么中途改变了心意? )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屈原谈一场纯情的恋爱,完全可以。(离骚——求美女婚配的过程 )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清晨我将要渡过白水河,登上阆风山把马儿系着。 )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忽然回头眺望涕泪淋漓,哀叹高丘竟然没有美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我飘忽地来到春宫一游,折下玉树枝条增添佩饰。)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趁琼枝上花朵还未凋零,把能受馈赠的美女找寻。)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我命令云师把云车驾起,我去寻找宓妃住在何处。)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解下佩带束好求婚书信,我请蹇修前去给我做媒。)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云霓纷纷簇集忽离忽合,很快知道事情乖戾难成。)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晚上宓妃回到穷石住宿,清晨到洧盘把头发洗濯。)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宓妃仗着貌美骄傲自大,成天放荡不羁寻欢作乐。)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她虽然美丽但不守礼法,算了吧放弃她另外求索。)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我在天上观察四面八方,周游一遍后我从天而降。)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遥望华丽巍峨的玉台啊,见有娀氏美女住在台上。)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我请鸩鸟前去给我做媒,鸩鸟却说那个美女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雄鸠叫唤着飞去说媒啊,我又嫌它过分诡诈轻佻。)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我心中犹豫而疑惑不定,想自己去吧又觉得不妙。)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凤凰已接受托付的聘礼,恐怕高辛赶在我前面了。)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到远方去又无处安居,只好四处游荡流浪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趁少康还未结婚的时节,还留着有虞国两位阿娇。)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媒人无能没有灵牙利齿,恐怕能说合的希望很小。)
《山鬼》是《楚辞·九歌》篇名。关于山鬼的身份,中国民间有多种传说,女神,精怪,山神等。为祭祀山神之歌,所描写神姿态和衣饰,系一女性。内容多表现离忧哀怨之情。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刘旦宅画山鬼
山鬼
不同名家笔下的山鬼
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屈原谈一场纯情的恋爱,完全可以。(离骚——求美女婚配的过程 )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闺中美女既然难以接近,贤智君王始终又不醒觉。)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满腔忠贞激情无处倾诉,我怎么能永远忍耐下去! )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我找来了灵草和细竹片,请求神巫灵氛为我占卜。)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说:听说双方美好必将结合,看谁确实美好必然爱慕。)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想到天下多么辽阔广大,难道只在这里才有娇女?” )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说:劝你远走高飞不要迟疑,谁寻求美人会把你放弃? )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间什么地方没有芳草,你又何必苦苦怀恋故地?” )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
支持搂主。考古专业表示楼主所说句句在理
谢谢支持,希望多一些的人不要被剧评和短评所误导。如果不是看到屈原被《大秦帝国之崛起》误导成芈原,那也就算了。
国画家笔下,黑长直披发屈原
画家笔下披发造型屈原2
刘旦宅笔下,黑长直披发屈原3
画家笔下,黑长直披发屈原4
杨志刚那个芈原,百分百的假货。一个反派角色,谁给的底气?
芈原 演员 杨志刚 楚国人,一个[飘逸的大才子],本身很有才情,[吟诗作对,挥洒激情]。作为政治家,他提倡“美政”,——拿镜子照照,杨志刚还飘逸!形象对不上,人设对不上。还好他叫芈原,不是屈原。对比一下马可版。
刘旦宅笔下,黑长直披发之屈原
刘旦宅笔下,黑长直披发屈原
名人笔下之屈原
思美人剧截图1
思美人剧屈原截图2
思美人剧屈原截图3
楼主说得有理有据,现在越来越多的网民就是跟风嘲,其实根本连皮毛都不懂
思美人真的没觉得多差,服装尤其良心(可以说是这几年古代服装的良心了)而且纵观马可屈原,尤其是老年屈原真的可以用仙风道骨来形容了
确实屈原随着家族变故和国家衰亡,各个时期的人物性格和心理情感都有自然巧妙的转变,演员完成得不错。老年屈原是很有千古第一人的仙风道骨,而且那个形象也是有借鉴来源的。
喜欢思美人
播出的时候 各种营销号和没看剧的观众都在嘲讽端午 接着又集体嘲笑 我屈家 这句台词 明明大秦帝国里的是错的 偏偏相信错的嘲讽对的 让人很无奈了 再加上思美人剧情太过于偶像风 又被嘲讽 不过小说里内容还不错 可能因为别的原因 很多剧情没有拍吧
另外 剧中的服饰 虽然算不上真正战国时期的形制 但是不管是颜色花纹 都是做过参考的 而官方微博更是做了长达两年的科普 每周三不间断的小课堂 直到剧播出才结束 剧中一些地方确实不够严谨 但是瑕不掩瑜 再再再说一遍 小说里的很多内容都没有 剧里要么删了 要么就是改了剧本 这句话 有开播时的先导片和预告片可以作证
至于这个偶像风嘛 说真的 当初宣传的就是青春偶像那一卦的 当初拍的时候 画风正一点 哪怕收视率不好 估计也不会这么多人嘲吧
琅琊榜其实也是古偶剧。北京举行的《思美人》专家研讨会对青年演员的演出表示肯定――针对《思美人》中的主要演员,与会专家表示,网络中一味称其为“小鲜肉”是片面的,几位主演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则称《思美人》展现了屈原的稚嫩,但这种“嫩”是贴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嫩”的有跨时代意义,是以青春笔触描绘历史传奇,让更多的观众能够体会到屈原的情怀。
子归 刚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表示:“对于屈原形象以及《楚辞》作品包含的文化内涵,还是第一次有文艺作品有这样的规模。这样的雅俗共赏的表现出来,才产生了这么大的反响”。他表示,《楚辞》本身代表了当时文艺创作最专业的高度,从汉代开始,班固,到王懿,宋朝朱熹等等都对其有各自的解读,甚至形成了一门“楚辞学”。而正式因为《楚辞》中极高的文学性,导致由其衍生的影视、戏剧作品难以对大众普及,这也正是李准对《思美人》有高度评价的原因,“第一点,《思美人》是第一次完整、形象的表现屈原一生和《楚辞》的影视剧。第二点,它特别用了青春偶像的形式,达成了雅俗共赏,了不起,这个团队有志气。”
李准称:《思美人》将宏大的家国情怀和青年偶像相结合,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同时,《思美人》独特的美学追求也得到了他的认可,他说:“全篇从头到尾弥漫着水和山,山就是刚,水就是柔,山为国家,水为整个氛围。每个镜头都是一幅水墨画,音乐元素,美术元素,绘画的元素在这个片子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视协副主席、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表示,《思美人》的诞生是符合现在电视剧市场环境,创作环境与观赏环境的,“中国文化当中比较高端的,阳春白雪,难以用一种通俗的艺术方式呈现。这类题材应该说对电视剧这种通俗艺术来讲是有难度的,但是为什么不断的有人在做这件事情,就是因为今天我们电视剧的艺术影响太大,不管是说它是比喻,说它是当今的文艺标志的文艺类型,无非是说受众广,传播广。”他认为,迄今为止,《思美人》是在历史人物这类题材中做的最好的,做的最成功的一个。《思美人》为开掘一些高文化含量的历史人物题材电视剧,做了非常值得肯定的探索。
颜值与价值的统一:《思美人》完成了历史人物题材的良好探索
在此前《思美人》的发布会中李京盛就曾表示《思美人》是颜值和价值相结合的一次良好尝试,在研讨会中,他再次提到,“有人觉得颜值就是一种过于重视情色方面的元素,我觉得这部剧当中把颜值和价值做了很好的结合。选了一些具有很高的颜值演员,然后把他们身上赋予美德,这就是颜值和价值的统一。这既是我们这个剧本身的要求,也是特别这种具有更多传播效果的有力的探索,这一点上梁老师给我们历史人物题材剧拍摄提供很好的,开拓一种新的表达手法。怎么把古典和现代,高雅和通俗,把颜值和价值,把审美享受,和这种思想怎么让它统一在一个艺术当中,不矛盾,并行不悖,互相增光。”
《思美人》研讨会
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电视剧《思美人》专家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视协副主席、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等十余名相关专家、领导、学者、评论人参与本次研讨。研讨会中,专家对《思美人》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在对部分瑕疵提出指正之外,更盛赞这是一部雅俗共赏,富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认为,《思美人》以“展现中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风采,呼应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构建”为创作宗旨,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骨干,在历史叙事中融入现实关怀,在发挥想象力之时,注重历史细节的寻找,关注现实,关注当下,以偶像定位屈原形象,无疑超越了过去影视作品中对屈原的定位和诠释,是有意义和有典范性的成功尝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先秦文学主讲人李山站在“教书匠”的角度表达了他对《思美人》的赞誉,他认为,《思美人》战国中期合纵连横的时代为背景,当中楚怀王的形象也不再昏聩,而且剧中还有许多“文化扣子”,和氏璧、端午节,《楚辞》文化的展现都令他感到欣喜。
屈原改革治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三个段落对屈原进行了评价: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写屈原的才能之高。
司马迁评屈原道出治乱失败的原因: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续司马迁评: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对屈原的人格及其《离骚》等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续司马迁评:3、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表现了作者对屈原作品的理解及最后悲剧结局的愤慨。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 离骚
鸟儿每年都要飞回故乡,狐狸死的时候,头朝山丘。前路漫漫,但我依然会拼搏探索。长声叹息,掩鼻哭泣,哀叹人民生活的艰苦磨难。我不能变移心性而去适应世俗,所以必将穷困愁苦一生。整个世界的人都是浑浊污秽的,而独我清廉高洁,整个世界的人们都是昏迷糊涂的,而独我清醒独立。
百万屈子后裔遥表谢意 屈金星“九赞”《思美人》
在研讨会上,作为屈原后裔、诗人、辞赋家的屈金星用自信、青春、浪漫、血性、诗意、唯美这几个关键词对《思美人》进行了概括。并亲手写就
“凌云健笔雄矗精神昆仑,彰显文化自信”、
“如椽史笔勾勒战国风云,钩沉永恒民魂”、
“浪漫诗笔铭刻屈子风骨,熔铸中国脊梁”、
“纵横铁笔映照湖湘肝胆,大写天下担当”、
“生花妙笔颂赞永恒情爱,折射人性光辉”、
“遒劲刀笔杀向魑魅魍魉,擎起道德丰碑”、
“痴狂醉笔挥洒荆风楚韵,展现东方审美”、
“神逸梦笔飞动诗意穿越,颠覆传统时空”、
“扛鼎巨笔烛照人类文明,昭示宇宙意识”九句亲手写就的辞赋表达了他对《思美人》的高度评价。
他说:“每年我都要去汨罗祭祀屈原,每次祭祀屈原时候我们屈家都有一个深深的遗憾,我们老祖宗屈原为什么没有一个好的电视剧或者是好的电影来展现,我们甚至想到要屈家的企业家用众酬来做,但是一直没有实现。今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我们这么多屈原后裔梦寐以求的一个愿望,在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之下完成了。屈子后人一直渴望这样一部剧,终于因为《思美人》达成了夙愿,代表全国一百万屈氏后裔对中宣部与《思美人》的创作者表示感谢。”
专家、媒体观评1
专家、媒体观评2
专家、媒体观评3
专家、媒体观评4
专家、媒体观评5
专家、媒体观评6
专家、媒体观评7
专家、媒体观评8
专家、媒体观评9
“让青春屈原形象负载起战国后期沉重的史实,我以为这就是《思美人》显示出当代通俗文艺的一个特点,值得研究的”。赵彤以《恰同学少年》中的年轻主席形象做类比,这些作品放弃了讲述长者的故事思维,用青春形象,造型修辞和情节策略,拉近过往故事与当代年轻观众的关系,讲史的方式发生了定向与青年观众叙事转换。
“《思美人》中的屈原不仅造型嫩,出场年纪嫩,行动也处处显嫩,后一方面的嫩更有味道。”
赵彤以史实为依据,表示屈原是理想主义者,面对明哲保身和现实孤立的盘算,他不圆滑,确实很“嫩”,这种稚嫩让《思美人》与青春时代有交集,无论是过去的青年还是今天的青年。同时自战国至秦汉,也是华夏文明阶段向汉文明阶段过渡的时期。是中华文明青春期进入成熟期的转换阶段,在屈原身上还濡染着华夏文明阶段勃勃生气与光辉。本剧时常出现少年屈原与成年屈原对话情景,充满了期待与鞭策,“在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是国之要务的今天,民族文化中的理想是继承,青春岁月如何避免过早衰老,确实需要思考。《思美人》写出了屈原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历程,他的嫩有超越时代价值的。”
瑕不掩瑜 《思美人》饱含人文色彩与女性关怀
除了围绕《思美人》中主要角色屈原、楚怀王的高度讨论,与会专家也在剧中看到了丰富的人文色彩与女性关怀。
1、梦中女神――山鬼
梦中山鬼
2、民间知己――莫愁女
端茶递水
孝养老父幼弟
替父亲洗足
3、结发妻――昭碧霞,大家闺秀,第一琴师
屈夫人――昭碧霞,兰心惠质
夫妻和美
喜得双胎,子女双全
4、在剧中,嫁入楚国的秦国公主嬴盈
嬴盈,电视剧《思美人》角色之一,楚怀王后宫嫔妃之一,秦国公主,其人物原型应为在楚怀王时期与秦国联姻时的“秦女”。
《史记·楚世家》云:“(怀王)二十四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
又《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驩。"
《史记集解》引徐广云:昭王二年时迎妇于楚。公元前305年,秦实行亲楚联楚政策,派向寿“厚赂于楚”,楚于是“背齐而合秦”(见《史记·楚世家》)。宣太后为秦昭王娶楚女,楚亦娶秦女,秦、楚“合婚而欢”(《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思美人剧中,赢盈的命运最终成为政治牺牲品。悲剧人物。
5、嫁入秦国的楚国公主芈八子
《史记 秦本纪》: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史记 韩世家》:芈戎,其实名字是:琇戎——“苏代又谓秦太后弟琇戎【集解】:徐广曰:“号新城君。”【索隐】:琇,姓;戎,名。秦宣太后弟,号新城君。”
芈八子和芈戎都是姓琇,他们的父亲也是姓琇。宣太后母家芈姓琇氏,他们家封地是在琇。
芈八子、魏冉、芈戎三人的关系,也清晰了:芈八子的母亲在生下她后,改嫁魏冉父亲,生下魏冉;芈八子和芈戎是同父异母的姐弟。
至于《芈月传》虚构的芈月,还是到虚空之中寻找吧。
6、大楚巫,主祭司。莫愁女生母,因预言“亡楚必秦”惹来杀身之祸。
亡楚必秦
宁为穴中蚁,不为林中凤。
楚人崇巫,一直延续到《汉书》还有楚巫的记载。大楚巫被杀,多年后莫愁入楚宫,接掌大楚巫祭司一职。
学者对山鬼的研究1
学者对山鬼的研究2
学者对山鬼的研究3
学者对山鬼的研究4
思美人本来就还可以,虽然剧情不是很好,但绝对不像被黑的那样差,演员表现得也可以,喜欢后期的屈原,特别是最后老年屈原演绎得不错
屈原长什么样?
《离骚》里就有写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唐人沈亚之根据杂纪方志描写的屈原:“瘦细美髯,丰神郎秀。长九尺,好奇服,冠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
历来屈原的画像,虽然都是中老年的模样,但无一不是清瘦高瞿、玉树临风一般的人物。
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玉堂曾表示:“屈原本身就应该是意气风发的,尤其在青年时代。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豪气与豪情、傲气与傲骨,他怎会做出那些惊天之举。而且在屈原的作品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人生、时局的拷问和关注,在此方面,很少有人可以匹及。后期的屈原变法合纵,甚而身赴江流,这样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太可能坐冷板凳。认真研读《天问》、《九歌》,会发现屈子的形象并非是陈洪绶所画的形象。”
16岁少年屈原成名
青年屈原,意气风发,傲骨天成。
对服饰真正懂的没几个 都是跟风骂。支持你
匈奴当年雄霸天下,与大汉纠缠数百年而不休。现在匈奴在哪里?没有文化的根,意味着消亡。有良知的人,不会容忍你们胡来毁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真是厉害了,楚怀王这件黑色服装可是黑子找茬的最重要的一件,硬说是和服,还说那时候的鹤不是这样的鹤。
日本照搬中国的。国人没文化,本末倒置。
――
用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活赋予的一切,美的、丑的都要笑纳。用一颗包容的心,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天,好的、坏的都要从容地走过。
总算有个明白人了,1年了,思美人的服装艳丽和用像和服的布料成了个大论坛贴吧的原罪了
没想到竟然这么久还能看到个考据党来为思美人正名,给你点个赞顶起来——————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还不错,绝对没有那些人说的那么一无是处。但是文化底蕴差说不出什么,加油
1.郑袖想勾搭屈原:
《史记·楚世家》: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于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曰:「秦彊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
——郑袖跟靳尚不清不楚这是史书上明言的。与张仪过从甚密也是有出处的。张仪三番两次欺瞒楚王,仍然愿意听从郑袖之言放了张仪,可见张仪所言非虚。
这样一个女子,说她色诱屈原(子兰为郑袖子,屈原学生),一则可以理解为郑袖为了儿子,另一则是她的品性本来就是这种人,毕竟郑袖能用的招数仅此而已。此事当然不能成,并没有破坏屈原的形象,没有不通之处。
2.楚怀王和屈原君臣争一女
文化界有些对屈原的《湘君》、《湘夫人》解读――湘君,湘夫人姐妹篇是情真意切的怀人思念之作。“湘夫人”确切指的就是楚王的姬妾(别人没资格称湘夫人)。屈原的作品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情感。而湘君和湘夫人因为阴差阳错成了两个悲剧这也是屈原作品中自己写的。屈原的辞中明显有一位一生一世在心头都挥之不去的女神的影子,这也是屈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剧中将屈原梦中的山鬼、民间女子莫愁、莫愁继承母职成为大楚巫,最后成为楚王的姬妾。剧中这种编排最少也可以算是五五开,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3.楚怀王知道他的爱妃什么姬是细作,他选择原谅 等各种为打造女主形象加入的扯淡虚构剧情,不好意思,我们湖北没有迷倒君臣的莫愁女,没有为女人昏头的楚怀王(虽然他不是个好东西)
——
莫愁女据野史是湖北钟祥人。十六七岁时被楚王征进宫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楚王宫廷。在楚王宫,得以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并受其指导,歌舞技艺日进。后将古传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骚、赋和楚辞乐声,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诗入歌传唱。——景差史上确有其人。
至于楚怀王好不好色?
《史记·楚世家》:张仪出使楚国,楚王不见,将张仪囚禁,准备杀了他。靳尚求郑袖说:「秦王甚爱张仪,而王欲杀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宫中善歌者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贵,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郑袖卒言张仪於王而出之。仪出,怀王因善遇仪,仪因说楚王以叛从约而与秦合亲,约婚姻。——看看,楚王不好色?你想得太美好,史记很骨感。你应该骂谁啊?
古代女性上战场:商武丁时妇好是有名的女性军事统帅。比战国早了将近一千年。
战国实例女性从军的有一位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是卫国公主。诗经里有一首叫载驰就是她所作。讲的是卫国公主嫁到了许国,称为许穆夫人。卫懿公好鹤,国人离心,导致国家被狄人灭亡,国君被杀,卫国难民流亡。许穆夫人想让许国出兵相助,许穆公表示要吃瓜看戏。所以她自己拉了一只队伍回国,途中遭到了许国大夫们的阻拦,于是做载驰之歌。后来她聚拢难民,在诸侯中奔走,终于得到了霸主齐国的帮助,成功续命复国。
战国时战事太频繁,女性参军不奇怪。女性足不出户、裹小脚那是宋之后的事了。
思美人剧组马可等赴汨罗祭屈原,获授荣誉市民称号。
《大秦帝国之崛起》楚怀王和屈原年龄设置有误:
――――――
红豆生南国:
这电视剧就是挂着历史外衣的偶像剧,言情剧,宫斗剧,就不要谈历史了吧。。。。。。
讲历史,楚怀王是屈原的爷爷辈,年纪大了两轮不止,而且楚怀王还是个胖子。。。。
这剧里屈原和楚怀王成了兄弟了,楚怀王还成了帅哥,和屈原争风吃醋。。。。。。。
基本的东西都是假的不得了,还谈什么身临其境的历史感受。。。。
――――――
子归驳斥:
楚怀王(前355-前296),屈原(前340-前278),楚怀王不过比屈原长了十几岁,你读史书了?你的原话说“楚怀王是屈原的爷爷辈,年纪大了两轮不止”,你是来搞笑的。哈哈哈哈😄还有啊,你推崇的大秦帝国之崛起,杨志刚的芈原,那把胡子和头发比楚王还白,看着比楚王老。你怎么不去指责大秦帝国当中的楚怀王的年龄设置不像爷爷辈?思美人的人物年龄设置是对的,你非得说是错,大秦帝国是错的,你非得力挺说是对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就是你这种人。
思美人的楚怀王一出场就已经有两儿子,两儿子10岁上下相差一两岁的岁数。秦惠文王年纪跟楚王差不多,(前356-前311),只活了40多岁。秦武王前329出生,秦惠文王十几岁就当爹了。楚怀王在南方,秦惠文王在北方。南方人看上去年轻一些。秦惠文王看上去比楚王老一些不算是什么问题。
演员方面,乔振宇生于78年,马可生于90年,相差12岁。史上人物相差15岁。演员的年龄可以说是按照实际年龄差挑选的,很良心。相比《大秦帝国之崛起》,楚怀王和芈原这两老头,杨志刚的芈原,那头白发和胡子看着比楚怀王还老,年龄差就很尴尬。
思美人的剧情没问题。山鬼以梦镜方式出现,借鉴玄幻手法拍摄――玄幻、梦幻,同样表现幻境(总的72集,这种镜头不到3分钟左右,屈原并不是总在做梦啊),这手法还是可取的,没有那么绝对。人物造型采用了刘旦宅等名家画中的造型,也很可取。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