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过,陈建斌版《三国》46-95集其实就是一版非常不错的司马懿传,还被有些人鄙视了。但是作为一个司马懿铁粉,陈建斌版《三国》46-95集,我是看过两遍的,应该是有发言权的。如若信我,诸位可以试试。
陈版《三国》第46集一开始,赤壁大战刚结束,曹操开总结大会,司马懿正式出场。刚开始刘备PK周瑜,拿下了荆州和长沙、桂阳四郡,后来又夺了刘璋的西蜀,再后来又PK曹操张鲁,占领了汉中,成就了三国鼎立之势。乍一看,这是刘备的创业扩张史,其实与此同时,司马懿也没闲着,先是做曹冲的老师,曹冲死后又紧抓住曹丕,宫斗烧脑程度也是相当精彩的。
陈版《三国》之所以不叫《新三国演义》,当时就是因为剧情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做了不少改编。而那次改编,正是结合《三国志》而改的。
94版《三国演义》在秋风五丈原以后,又拍了N集姜维北伐,直到最后天下归司马家,其实那些故事比起前面这些来已经没多大意思了,后来94版《三国演义》出了个精编版也就是这个意思,到了秋风五丈原也就基本结束了。
陈版《三国》只用了第95集,简单补充了一下司马懿赚曹爽、高平陵兵变的情节,这确实是比较遗憾的,相信《军师联盟》会用大篇幅来演义。
豆瓣里经常有鄙视司马家族篡魏的,说一个篡魏的有什么好拍的,说《军师联盟》洗白司马懿的,说司马懿比起诸葛亮来不值一提,只是最后捡了便宜而已。我统一回复:哈哈哈!
曹家的魏帝就是从刘家的汉室手里篡过来的,所以司马家从曹家夺了魏有什么不对吗?在高平陵兵变前夕,司马家族在当时已经是大家族,论声望、影响力,司马家已经足够匹敌曹家了。
另外,司马懿和诸葛亮在我看来只能是旗鼓相当,这也是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伤心寂寞的重要原因,相互敬重的对手,陈版《三国》第90集末、91集初,司马懿、诸葛亮坐在一起斗阵时的场景,也是那部剧的巅峰之处。
其实后人看历史最忌讳倒放历史,洗白与不洗白要从当时时代发展去看而不能拿结果去倒推。不过,说司马家族在当时也是最大的士族之一?估计这是从司马懿开始算吧,但司马家真的称不上大士族。他家祖上到他爹司马防都算是武将,在那个时代其实武将身份不受待见。到了司马懿才拼命读书,靠攀上荀彧的关系,靠着颖川集团被推荐给曹操的,算成了谋士集团一员。三国大士族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杨修家)、颖川四家(钟荀韩陈)、清河崔氏、河东卫氏等等,司马家从来不算大士族,他家出的是政治家军事家从未出过儒学大家,顶多算权臣。
首先佩服!您列举的那些士族确实是真正的大士族。我所说的司马家是大士族,是指魏晚期,尤其是高平陵兵变时曹芳那会儿。
确切的说,司马家不能归为“士族”,士族是研究儒学经学的,比如剧中月旦评上,杨修那么笃定地批评司马孚是因为他家是研究《尚书》的第一大家。而将种司马家学的是史学和治国,司马防和儿子们研究《汉书》,只能算豪强世家。司马懿拼命和荀家联姻提升家族地位,魏晋荀家差不多算第一大士族了。后来司马氏成了皇族,是不是士族就无所谓了,反正命都在他家手里,而且为了皇权还要抑制士族。
所以,从开头的月旦评上,杨修和司马懿的辩论就能看出来。治经学和治汉书,一个修身求理,一个经世致用。现在仔细想想,编剧也是写的厉害,果然符合人物命运。
谢谢!涨知识了。《军师联盟》里有些剧情确实比较中二,但是我确实承认里面有些部分还是很出彩的。
深有同感啊。小细节出彩,大框架凌乱……真是鸡肋啊
硪嘚喴
LJZCWPLY
孩子,说人话。
陆毅演技跟不上倪大红,差了太多,这点很遗憾
对啊,我特喜欢看《新三国》中的司马懿故事,那个讲得太好了,但是有一点,陈建斌的曹操不如于和伟的曹操,主要是陈建斌的台词功力的问题,陈建斌的台词好像一直是一种语气,生气如此,开心亦如此,悲凉时亦也如此……看了目前这剧,我最喜欢的曹操已经从鲍国安老师的一个人变成了外加于和伟的两个人了。虽然曹操有些不足,但是《新三国》中的曹魏宫斗的故事比本剧要精彩得多,虽然总的来说篇幅不如这剧,但是那进而 更腹黑,更有政治斗争的心狠手辣,一点也不圣母,非常有乱世历史中的残酷感,当然也话两部剧的基调不一样吧,本剧要搞得好像正能量一点。
不管任何人看完整个《新三国》,对司马懿就一个感觉,那就是——忍。这个功夫被倪大红的诠释到家,曹家三代欺负他,用他但是又极其的提防他,一直到曹家第四代,到他一举拿下曹爽前,他一直都装孙子,对付诸葛亮也是如此,军事上忍,政治上忍,生活面对监视自己的女人也一直忍,最终成就了大事,成了三国最大的赢家。
目前本剧……好像有点画风跑偏的感觉,之前曹操在的时候,看电视剧不想玩手机,这些天都是光想玩手机对剧情完全不感任何兴趣了。
准确的来说,诸葛亮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政才和治军,司马懿所给他的评价“天下奇才”也只是囊括了这两点,论行军打仗的话,诸葛亮并没有太过出彩的地方,三国演义里的大部分情节不过是强加在诸葛亮身上的,事实上刘备生前真正可以成为军师的人,只有庞统和法正,而司马懿则不同,他相交而言更加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才能,内政不能说比诸葛亮差,除了屯田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较为明显的展露,更何况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的前几次都是和曹真、张郃交手的,耳熟能详的街亭之败虽然大致和史实相同,但却并没有司马懿什么事,而空城计更是子虚乌有的,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主要两次战争是卤城之战和五丈原对峙,且并没有规模很大的战役,这也比较可惜
世界上难有两全其美,哈哈哈
其实司马家算得上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后起的寒门士族,但司马防在东汉末年就做过洛阳令,京兆尹,他父亲是司马雋,也算是世家大族了
我这几天细看了有关士族方面的研究,三国时的士族和两晋时的士族还是不太一样的。三国时的士族,有研究经学的(知识分子家族),有武人世家,也有官宦世家,而两晋时的士族专指官宦世家。所以司马防时有司马八达,司马懿的儿子也多不胜数,到司马懿晚年、高平陵兵变的时候,司马家在魏国各个部门都已经占据了要职,称之大士族也不为过了。
对的,士族阶层那个时候东汉末年就是支撑帝国的第三根柱子,前面两个柱子外戚宦官都被董卓袁绍给杀了,而司马家最早是属于贵族与寒门士族阶层的一个中间人,后来到了司马懿那个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渐渐变成了寒门士族阶层化,也就是庶族士族阶层
算世家大族,新兴的文化家族,但离大士族有距离。
是啊,那当然是司马家前期尤其是东汉末年与曹魏政权初建时期,到了曹睿即位后司马家算是真正的崛起了,初步形成了庶族士族阶层的形象
士族主要是指担任文官要职,门阀士族合起来才算指宦官世家。像东晋琅琊王氏,既出武将,也出文人。
我是你妈妈
你好,小妈。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