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难道还要对司马家歌功颂德吗,看导演是要黒还是要洗
然而你魏也是篡的汉,半斤八两罢了
楼主的意思是司马家赢得不光彩。曹家虽然篡汉,但曹操当年也是靠自己努力打拼才为今后曹家取代汉室打下基础,而司马懿说难听点就是直接从曹家手里偷得了天下,感觉像吃现成的= =
其实科举制以前,中国的政权主要由士族掌控,王权并不强大。曹氏成为皇帝,靠的是各世家支持,司马家是功臣之一。一旦曹家衰落,必然有更强的世家取而代之,不是司马家也可能是其他家。同理,司马家族衰落后也沦为其他世家的傀儡。
没什么无耻的,历朝历代篡位的都很多,政治角斗中优势的一方不满足于臣子的地位罢了
蛋疼不疼
篡位是华夏历代王朝的传统啊
如果你这样想的话只能说你眼光狭隘
+1
你这个思路真的该吃药了
然而你魏也是篡的汉,半斤八两罢了 +1
这思想很奴性阿
等你清楚了解了那个朝代那个家族再来说话好吗
篡魏的司马家也是华夏正统!
楼主说得好,顶一个!司马懿是人杰不假,但绝对是反面居多。想想他奠定的晋朝,还有成长起来的士族,造成了多少动乱!在北边是永嘉之乱,跑到南边是侯景之乱,人命如草芥啊!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岁月!
还是建议楼上多读书 多看报 少吃零食 多睡觉
我也建议你多读书 多看报 多吃零食 少睡觉
排一下这个,东汉末年不管多动乱统治阶层都没有变过,门阀世家只能说是遗毒,好奇认为门阀林立是司马懿造成的人到底读过几本书
历史中士族门阀一直延续到唐朝才结束,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惧怕士族门阀。而当时的社会,想要当官都是由士族门阀来推荐,士族门阀可以左右王权的存在,司马家当时是曹魏后期最大的门阀,依仗众多,而当时也是曹爽没有能力处理司马家,反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消灭曹爽。
看的本来就是权谋
成王败寇,有什么无耻的?
夺天下,不无耻行吗
永嘉之乱祸因东汉已经埋下了,汉末西北就开始爆发,而由于诸侯王权力制度问题产生的西晋八王之乱只是全面爆发的一根导火索,南梁侯景之乱更多是梁武帝个人昏聩和梁武诸子互相猜忌都盯着皇位毫无作为导致,更不提兰陵萧氏在南朝也不是顶级门阀,最后还想说一句,士族不是西晋的产物,要怪怪光武帝
是,照这个逻辑所有的罪过都是人类造成的,应该怪地球诞生
自己逻辑不顺一锤子全打在士族头上也是666,永嘉之乱多少还能扯到点士族,侯景之乱关士族什么事?另外士族是在司马氏时代成长起来的?上面有个朋友回复你回复地很对,多看书少说话
得天下正的王朝,数来数去也就汉和明,剩下的都好不到哪去 不过司马家开创的晋王朝,确实是够烂的
暴露知识不多了的问题吧?给你补点营养:以后多读书再来辩:自东晋以来,士族门阀为江南地区的统治阶级,南朝以后庶族(寒人)地位虽上升,但其势力无法与士族高门相抗衡。士族往往蓄养大量奴婢,以维持他们醉生梦死的生活,到梁朝时,江南社会阶层固化严重,阶级矛盾已非常尖锐。侯景准确地利用了南朝的这个痼疾,再加上他曾向王、谢求婚失败,因此对南朝士族门阀也充满仇恨。他攻入建康后,士族门阀遭遇灭顶之灾,除了被屠杀的,还有许多士族饿死,颜之推曾云:“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29] 陈寅恪亦指出:“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30] 此言虽不乏夸大成分,但反映了士族门阀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侨姓士族在侯景之乱中遭到致命打击的事实。与士族落魄悲惨相应的则是奴婢的扬眉吐气,侯景攻入台城后,下令解放被梁朝作为奴婢的北方人,又任用了许多南朝士族家的奴婢为官,使他们纷纷投奔侯景,“人人感恩,为之致死”。[10] 侯景的队伍之所以能从入梁时的800人到起兵时的8000人,最后到围攻台城时的十万人,很大程度上是有大量的梁朝奴婢和农民加入之故,所以有学者称之为“梁末奴婢解放运动”。[31]
是啊!司马家族以阴谋起家,实在让人无法恭维
再给你补点营养,以后就不用读书了:形成(曹魏、西晋)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巩固(西晋)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拿走不谢—— 侯景和高欢都出身扣魏怀朔镇下级官吏,在魏末各族人民起义风暴中,奋起建勋,都跻入了封建统治最高层。侯景长期经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河南十三州,人口约百万左右,并统率剿悍善战的十万鲜卑军队,侯景久控一方,已逐步具备割据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诸条件,而成为与中央政权不相协调的强大地方势力,侯景的叛魏意图也逐渐明朗起来。 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澄先发制人,召侯景入京。侯景自知一旦入朝,不仅会失去十三州土地人口,剥夺十万军队,性命也难保无虞,终于公开据兵叛乱。侯景立即举河南六州降西魏,不久又倾所统十三州降梁。东魏长期结梁对抗西魏的外交格局被打破,面临西、南两面受敌的危险。 西魏对侯景求降“不求广地之名而审计利害之实”,严警有备,步步为营,既占其土地,又严防侯景有变。 再看萧梁方面。侯景以河南十三州降梁时,在梁廷激起强烈的反响。以尚书仆射谢举为首的群臣担心纳景会引起梁与东魏的争端,“皆请拒之”,但梁武帝“以为景能立功赵魏”,想纳之并用其北伐。凑巧不久前,萧衍夜梦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佼臣朱异诌释此梦为“宇内方一之征”。 萧衍受降后,给侯景高官厚禄,派兵运粮应接。八月,贞阳侯萧渊明奉命率十万大军顿寒山,大举北伐,与侯景特角。十一月,梁军大败,渊明被俘,侯景逃窜寿阳。东魏乘胜收 复失地,即表示愿与梁“更申和睦”,企图离间梁、侯,坐收渔利。此时侯景“亡师失地”,身价顿减,萧衍等以为和则“静寇息民”,梁与东魏开始议和。侯景恐“南北复通”,“不免高氏之手”,沦为牺牲品,“屡启请绝和”,无效。为摸清内情,他“伪作邺人(指东魏)书,求以贞阳侯(渊明)换景”。萧衍未察,复信“贞阳旦至,侯景夕反”,侯景既已陷人“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的绝境,太清立年(548年)八月于寿阳举兵反梁,侯景之乱移梁正式开场了。 可见侯景之乱起于东魏而祸及萧梁,完全由于萧衍错误决策所导致的结果。
继续拿走不谢—— 张爱波《西晋“世族”、“势族”及“士族”考辨》:世族称谓较早用于两汉,著名有金、张、袁、杨等家族......世族的特征一般是累世为官,德业相继的大家族。在这样的家族中,人们更多的认为门第中个人的成功是受门风熏陶所致,因而对于世代相传的门风重视超越了对个人的重视,这样才能使一个门第具有权威性并成为世族的标准。这种重视门第到了东晋达到巅峰,但那时德业已不被重视,而主要只看门第了。 唐长孺《士族的形成与升降》:汉末大姓和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基础,而士族的形成是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际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
看你贴了文献,应该是喜欢读史的,算作交流吧:梁朝始于武帝衰于武帝,当然任何一个朝代的衰败你都可以归结到制度上,但梁武一世,士族皇室那么飞扬跋扈跟武帝毫无作为有直接关系,侯景之乱的发生也是他自身决策性的失误,萧衍出身的兰陵萧氏在南朝可没那么排得上号,另外侯景降梁时,士族这边陈郡谢氏可是带头提出反对的,统统归结到士族头上,未免偏颇。 士族这个制度固化于西晋,但士族的根源是两汉的豪强大族,不是西晋一朝横空出世的。至于你对司马氏的看法,这个我不做评价
士族这个制度固化于西晋,但士族的根源是两汉的豪强大族,不是西晋一朝横空出世的。——赞同这个观点。 汉武帝就曾强行征关内(首都附近)的豪强(士族前身)到荒凉的四川,近乎抄家发配。此举曾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比如灌夫,因为在田蚡婚宴上撒酒疯而被下狱,最终被灭族,连带着窦氏和田氏的领军人物去世,政治势力瓦解。汉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集中王权。可见西汉时期士族掌权的政治制度已经形成,皇帝更像是个松散共和国的礼节性国家元首。 西汉初期奉行黄老之说无为而治,其实是因为皇室的实权远不如地方豪强,分封诸王是为了防止豪强过分做大。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家三纲五常,又实行推恩令,其实是抑制除王权之外的各种势力。
这个结论只是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看到侯景之乱爆发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梁朝表面上的繁荣却掩盖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梁朝时,南方的士族门阀日趋腐朽堕落,他们“傅粉施朱”“迂诞浮华”,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已成为社会的寄生虫;社会风气萎靡消极,人们的思想言行被佛学与清谈所充斥,“家家斋戒,人人忏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6]“人士竞谈玄理,不习武事”[7];为了供养王、谢、袁、萧为首的士族门阀和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梁朝老百姓不得不承受沉重的赋役,大量农民或破产流亡,或沦为奴婢。梁朝最高统治者梁武帝萧衍对此负有主要责任,他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但逐渐志得意满,爱听谗言,不纳忠谏,宠信朱异等佞臣,却训斥痛陈时弊的散骑常侍贺琛。[8]梁武帝又纵容各级官吏贪污腐败及宗室权贵违法作恶,以致“政刑弛紊”[9]、地方官“皆尚贪残,罕有廉白者”。[8]除此之外,梁武帝沉溺佛教日甚一日,自547年以来三次舍身同泰寺,不仅浪费了4亿钱财,还使社会上掀起佞佛之风,大量人口出家为僧,各地大兴寺刹,进一步导致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削弱。总之,梁武帝在位后期,梁朝政治腐败,风气萎靡,社会贫富悬殊,国力外强中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梁朝国内的矛盾如此尖锐,也为侯景之乱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后来侯景告台城士民书中提到:“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10]正是梁朝的矛盾丛生给侯景作乱以可乘之机的真实注脚。另外,为何在钟离之战中战力超强的梁军,到了侯景之乱时却不堪一击?由于南朝的兵户不但服兵役,还需要承担租税,所以负担非常重,生活十分困苦,经常出现弃子不养的情况,导致国家兵源严重不足;再加上自刘宋起允许地主私养部曲,形成了私人武装士兵精壮,国家军队老弱病残的情况。到了梁朝兵户制度已经到了最低点,梁朝的腐败风气在军队里更加严重,军官肆意克扣军粮,兵户逃亡非常严重。到了梁武帝末年,发动战争时“发召兵士,皆须锁械;不尔,便即逃散”,军队战斗力跌入冰点。 江南的利益分配,一直都是以江南利益集团为主进行的。换而言之,在东晋建立后的二三百年里,石勒、石虎、苻坚、慕容垂、拓跋圭、拓跋焘、拓跋宏、高欢、高洋都曾不可以一世,最强盛时,一声令下调出十几万大军,都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谁也不能、也不曾越过长江,把江南利益集团怎么样了。一个在江南毫无利益联系的北方逃犯,率领区区八百人,就会把整个江南搅得天翻地覆!这可能吗?不要说大家拥有的武器并没有本质区别,就是欧洲人拿着火枪进入新大陆,如果只有区区八百人,也注定无法在当地站住脚的。如果凭侯景这种力量,都能对江南利益集团构成这样可怕的威胁。那在过去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江南集团面对强大的后赵、前秦、北魏,岂非早就灭亡几百回了。 要知道,后赵的石勒、石虎那是如狼似虎的人,而且一声令下,就可调集几十万大军南伐;要知道,前秦的苻坚一声令下,就能调集近百万大军南伐;要知道,北魏的拓跋珪、拓跋焘,都是野性十足、侵略成性的皇帝;拓跋宏、元恪都是一心统一天下君主。但是,他们谁也不曾把江南利益集团怎么样了。如果说南朝的内哄、内乱,就能让外来力量有可趁这机,那江南利益集团从出现后,这种内哄、内乱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哪个北方强势君主,曾抓住这种机会,把江南利益集团冲击的七零八落呢?可以说,一个也没有!现在侯景率领区区八百人,逃到南朝。就有人能想到,他有可能把江南挑得七零八落。那这个人不是神仙,又是什么人?说了这么多,线索都指向一个,复活堕落的士族!
我说的是成长起来,你引用的资料好像也是说这个意思呢?
我从来也没有说在西晋横空出世啊!我说的是成长,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意思
我觉得以司马懿的视角来拍还不错,期待下
宋太祖黄袍加身,杨坚篡周,不都是这样吗....nn
篡位不无耻,但是吃相太难看,而且坏了一整个时代。但是这个锅不该司马懿背。
司马家是学曹家的样啊。 当年伏后出宫门,跣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 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晋国规模如魏王,陈留踪迹似山阳。重行受禅台前事,回首当年止自伤。
無不無恥和能否拍戲有必然的聯繫嗎?故事精不精彩才是關鍵吧
革命打天下和篡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方是自家王朝腐败不堪,根基不稳,各方军事力量来反,争夺新政权。 一方是作为主子家臣,国家中兴的时候,处心积累政变易主。 曹操是前者,司马氏是后者。
你怎么不把八国联军侵华也怪在司马懿头上啊 !
可以啊!
对呗!
我觉得楼主是想说司马家的二晋太窝囊,直接导致后来的五胡乱华,中华文明差点遭受灭顶之灾
给你点个赞
历朝历代更替,哪里无耻了?
恕我直言 大汉苦于外戚和宦官久矣 我宣帝代表众士大夫发奋一击 击溃曹魏阉党有什么错 这就是真正士大夫的选择!
少年你成功的拉了一波嘲讽
司马家篡魏是从司马师开始的,基础虽然是司马懿奠定的,但是司马懿一生没有对曹魏有什么不妥,曹爽咎由自取,司马懿忍了好几年
按照LZ的逻辑,唐朝、宋朝都没有什么可拍的……
哈???这个也需要政治正确吗?洗脑洗多了是吗?都去歌颂诸葛亮,刘备就是好?
从古至今在这个问题上不都是赢者全拿吗
司马家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里最没下限的一个,完全靠阴谋下作的手段得国,光天化日之下弑君,只敢言孝不敢言忠,夺位之后更是作死不停,最后被打着刘氏后人旗号的刘裕团灭简直大快人心,楼上的历史盲们不要瞎类比。
可能是为士族门阀吹嘘,反“军阀”,符合当下的社会事实???
司马氏得国只算宫廷政变,不是战争,比大部分统一王朝或毁灭王朝的破坏力要小得多,没影响到百姓生计,经济和外交政策。 要说下限,唐太宗玄武门,宋太宗斧声烛影,成吉思汗就是个屠夫,后来的张献忠李自成,翻翻历史书,残忍的例子不要太多。 有个词叫魏晋风度,而没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风度,可见其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没下限的。
如果司马氏谋夺曹魏手段算不入流,那齐明帝尽诛高武子孙,朱温杀九王弑昭宗算得上有下限?另外刘宋一朝,刘裕子孙自相残杀不说,顺帝也被萧道成用相同手段废杀,其余诸王皆幽死,反而东晋宗室司马氏一支在北朝活得好好的,这算大快人心天理昭昭咯
还真是皇权统治者最没下限,才有了魏晋风度,大家都不愿做官,宫廷乌烟障气。
应该说西晋皇权的乌烟障气,只强调尽孝,不强调尽忠,导致了世风日下和此后三百余年不断地以下犯上,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劝你多读点历史书,再做结论。
我又不是说他们家因为得国不正所以最没下限,靠阴谋得国只是说他们家没有多少真本事只会偷窃别人的果实罢了,你好好看看司马家得国之后都干了些什么,这才是司马家最没下限的地方。
你知道什么叫做“统一王朝”吗?
我看得很清楚,你说的是得国不是治国。我已经举例说明,得国最没下限的不是西晋。再给你举例说明一下治国最没下限的也不是西晋吧,论短命的,有秦,隋,五代十六国和若干个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就更不用说了。论宗室互斗的,西汉有七王之乱,大周镇压李唐宗室,明朝有明成祖,清朝有雍正,我朝有文哥。
得国之正,唯汉与明。唐是外戚篡权,宋是大将兵变,元和清大家都知道。乱世更不必说,有兵就是草头王。
这想法真该吃药了!纵向看,历史上那个朝代更替不是这个套路?横向看,世界上那个国家不也是经过血雨腥风!
既然你看的这么清楚,那就把这段话再读一遍:“司马家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里最没下限的一个,完全靠阴谋下作的手段得国,光天化日之下弑君,只敢言孝不敢言忠,夺位之后更是作死不停”。 另外,王朝短命跟下限没有必然联系,宗室相残的不少,但因此作到亡国的也没几个。
唉,看了你的评论,人还是要多读书啊
那就说统一王朝建立,难道杨隋比司马晋好了很多?
我认为杨家比司马家强,司马家骄奢淫逸,自己玩丢了江山,杨家死在开疆拓土的路上,虽然都完蛋,但杨家至少还像个汉子做了该做的事
王侯将相宁有耻乎?
耻是上层约束下层用的。何以为耻?
为什么不能篡位?
哦 有道理可是不好意思,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胜利者才是对的。
6666
麻烦结合上下文,那位网友说的是立国不是治国,魏元帝和曹魏一帮宗室起码西晋一朝活得好好的,北周一帮宇文皇室可是被隋文帝杀得干干净净,都是欺负寡妇幼儿,杨氏谋夺北周不比司马氏谋夺曹魏来得高尚
一个段子: 拿破仑进军巴黎时,一家报纸在几天内所用的标题: 第一天:“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第二天:“吃人的魔鬼向格腊斯前进”; 第三天:“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 第四天:“波拿巴占领里昂”; 第五天:“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 第六天:“陛下将于今日抵达自己的忠实的巴黎” ——这才叫无耻
晋代最大的问题是近亲繁殖,子孙智商越来越低
反正大家族轮流坐庄而已。彼此争斗厉害,说明体制上难以撼动(限制)这些士族力量,造成国政不稳,上下不忠。 我感觉曹魏立国不稳,你不动手解决士族门阀,士族门阀就解决你。而且士族到这个时候没有促进国家发展,没有促进生产力进步。
然而你汉也是纂的秦,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没有司马家族就没有五胡乱华,居然TM还有人洗?服了
麻烦你仔细看清楚,我不仅说了司马家得国无耻,还说了得国之后作死不止。 另外,就冲隋朝终结了司马家引起的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乱,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你在影射谁?查水婊
看你这评论就知道你几岁。
篡位是华夏历代王朝的传统啊+1
按楼主的逻辑,姜子牙有什么可拍的,嬴政有什么可拍的,刘邦有什么可拍的,李世民有什么可拍的,赵匡胤有什么可拍的,孙文有什么可拍的,马恩列斯毛有什么可拍的。。。。
都死了千百年的人物和你还带有不可名状的情节。
不黑不白,展现而已,现在如果还有角色纯正过或纯黑的,戏没法看了吧。这样的司马懿很立体而已。
然而历史的车轮与脚步 并不是个人说说就算了的 时代造就英雄 时代成就朝代更替 不能说是谁的无耻 谁的阴险 真正要看的就是历史的变化 另外说一句 楼主 别带有色眼镜看事物 会迷失自己的 还有就是 你的蛋 疼不疼?
怎么什么黑点都能找到啊
成王败寇,那种局势能者居之,曹魏衰落自由他人替取,这怎么就成了无耻了呢,没有司马家还会有张三李四家,这怎么就成了无耻了呢
西晋算是我国历史上数得着的丢脸朝代了 当然光骂司马家没有用,丢脸的是士族。不过毕竟永嘉之乱石勒嘲讽的是你司马家和王家啊哈哈哈
不篡位不改朝换代,历史怎么向前推进?
+2
小学生还是更适合看看喜洋洋和灰太狼
流弊啊 这评论, 我竟然差点觉得有道理!
那人估计没读书,幼儿园一毕业就以为大学不过如此之人。。笑笑即可。
> 去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论坛
很喜欢曹操吃面那个细节(小樽)
司马懿要是吴秀波演的这个鸟样在三国活不到魏武薨逝(八戒)
救命啊,拍一个柏灵筠都几集了?(愉快的巴咔同学)
政府一词(高寒)
荀彧到底是想维护汉朝,还是想维护曹魏?(136****9883)
荀彧(艾总)
最赞回应
然而你魏也是篡的汉,半斤八两罢了
楼主的意思是司马家赢得不光彩。曹家虽然篡汉,但曹操当年也是靠自己努力打拼才为今后曹家取代汉室打下基础,而司马懿说难听点就是直接从曹家手里偷得了天下,感觉像吃现成的= =
其实科举制以前,中国的政权主要由士族掌控,王权并不强大。曹氏成为皇帝,靠的是各世家支持,司马家是功臣之一。一旦曹家衰落,必然有更强的世家取而代之,不是司马家也可能是其他家。同理,司马家族衰落后也沦为其他世家的傀儡。
没什么无耻的,历朝历代篡位的都很多,政治角斗中优势的一方不满足于臣子的地位罢了
没什么无耻的,历朝历代篡位的都很多,政治角斗中优势的一方不满足于臣子的地位罢了
蛋疼不疼
篡位是华夏历代王朝的传统啊
然而你魏也是篡的汉,半斤八两罢了
如果你这样想的话只能说你眼光狭隘
+1
你这个思路真的该吃药了
然而你魏也是篡的汉,半斤八两罢了 +1
这思想很奴性阿
等你清楚了解了那个朝代那个家族再来说话好吗
篡魏的司马家也是华夏正统!
楼主的意思是司马家赢得不光彩。曹家虽然篡汉,但曹操当年也是靠自己努力打拼才为今后曹家取代汉室打下基础,而司马懿说难听点就是直接从曹家手里偷得了天下,感觉像吃现成的= =
其实科举制以前,中国的政权主要由士族掌控,王权并不强大。曹氏成为皇帝,靠的是各世家支持,司马家是功臣之一。一旦曹家衰落,必然有更强的世家取而代之,不是司马家也可能是其他家。同理,司马家族衰落后也沦为其他世家的傀儡。
楼主说得好,顶一个!司马懿是人杰不假,但绝对是反面居多。想想他奠定的晋朝,还有成长起来的士族,造成了多少动乱!在北边是永嘉之乱,跑到南边是侯景之乱,人命如草芥啊!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岁月!
还是建议楼上多读书 多看报 少吃零食 多睡觉
我也建议你多读书 多看报 多吃零食 少睡觉
排一下这个,东汉末年不管多动乱统治阶层都没有变过,门阀世家只能说是遗毒,好奇认为门阀林立是司马懿造成的人到底读过几本书
历史中士族门阀一直延续到唐朝才结束,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惧怕士族门阀。而当时的社会,想要当官都是由士族门阀来推荐,士族门阀可以左右王权的存在,司马家当时是曹魏后期最大的门阀,依仗众多,而当时也是曹爽没有能力处理司马家,反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消灭曹爽。
看的本来就是权谋
成王败寇,有什么无耻的?
夺天下,不无耻行吗
永嘉之乱祸因东汉已经埋下了,汉末西北就开始爆发,而由于诸侯王权力制度问题产生的西晋八王之乱只是全面爆发的一根导火索,南梁侯景之乱更多是梁武帝个人昏聩和梁武诸子互相猜忌都盯着皇位毫无作为导致,更不提兰陵萧氏在南朝也不是顶级门阀,最后还想说一句,士族不是西晋的产物,要怪怪光武帝
是,照这个逻辑所有的罪过都是人类造成的,应该怪地球诞生
自己逻辑不顺一锤子全打在士族头上也是666,永嘉之乱多少还能扯到点士族,侯景之乱关士族什么事?另外士族是在司马氏时代成长起来的?上面有个朋友回复你回复地很对,多看书少说话
得天下正的王朝,数来数去也就汉和明,剩下的都好不到哪去
不过司马家开创的晋王朝,确实是够烂的
暴露知识不多了的问题吧?给你补点营养:以后多读书再来辩:自东晋以来,士族门阀为江南地区的统治阶级,南朝以后庶族(寒人)地位虽上升,但其势力无法与士族高门相抗衡。士族往往蓄养大量奴婢,以维持他们醉生梦死的生活,到梁朝时,江南社会阶层固化严重,阶级矛盾已非常尖锐。侯景准确地利用了南朝的这个痼疾,再加上他曾向王、谢求婚失败,因此对南朝士族门阀也充满仇恨。他攻入建康后,士族门阀遭遇灭顶之灾,除了被屠杀的,还有许多士族饿死,颜之推曾云:“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29] 陈寅恪亦指出:“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30] 此言虽不乏夸大成分,但反映了士族门阀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侨姓士族在侯景之乱中遭到致命打击的事实。与士族落魄悲惨相应的则是奴婢的扬眉吐气,侯景攻入台城后,下令解放被梁朝作为奴婢的北方人,又任用了许多南朝士族家的奴婢为官,使他们纷纷投奔侯景,“人人感恩,为之致死”。[10] 侯景的队伍之所以能从入梁时的800人到起兵时的8000人,最后到围攻台城时的十万人,很大程度上是有大量的梁朝奴婢和农民加入之故,所以有学者称之为“梁末奴婢解放运动”。[31]
是啊!司马家族以阴谋起家,实在让人无法恭维
再给你补点营养,以后就不用读书了:形成(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巩固(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拿走不谢——
侯景和高欢都出身扣魏怀朔镇下级官吏,在魏末各族人民起义风暴中,奋起建勋,都跻入了封建统治最高层。侯景长期经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河南十三州,人口约百万左右,并统率剿悍善战的十万鲜卑军队,侯景久控一方,已逐步具备割据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诸条件,而成为与中央政权不相协调的强大地方势力,侯景的叛魏意图也逐渐明朗起来。
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澄先发制人,召侯景入京。侯景自知一旦入朝,不仅会失去十三州土地人口,剥夺十万军队,性命也难保无虞,终于公开据兵叛乱。侯景立即举河南六州降西魏,不久又倾所统十三州降梁。东魏长期结梁对抗西魏的外交格局被打破,面临西、南两面受敌的危险。
西魏对侯景求降“不求广地之名而审计利害之实”,严警有备,步步为营,既占其土地,又严防侯景有变。
再看萧梁方面。侯景以河南十三州降梁时,在梁廷激起强烈的反响。以尚书仆射谢举为首的群臣担心纳景会引起梁与东魏的争端,“皆请拒之”,但梁武帝“以为景能立功赵魏”,想纳之并用其北伐。凑巧不久前,萧衍夜梦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佼臣朱异诌释此梦为“宇内方一之征”。
萧衍受降后,给侯景高官厚禄,派兵运粮应接。八月,贞阳侯萧渊明奉命率十万大军顿寒山,大举北伐,与侯景特角。十一月,梁军大败,渊明被俘,侯景逃窜寿阳。东魏乘胜收
复失地,即表示愿与梁“更申和睦”,企图离间梁、侯,坐收渔利。此时侯景“亡师失地”,身价顿减,萧衍等以为和则“静寇息民”,梁与东魏开始议和。侯景恐“南北复通”,“不免高氏之手”,沦为牺牲品,“屡启请绝和”,无效。为摸清内情,他“伪作邺人(指东魏)书,求以贞阳侯(渊明)换景”。萧衍未察,复信“贞阳旦至,侯景夕反”,侯景既已陷人“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的绝境,太清立年(548年)八月于寿阳举兵反梁,侯景之乱移梁正式开场了。
可见侯景之乱起于东魏而祸及萧梁,完全由于萧衍错误决策所导致的结果。
继续拿走不谢——
张爱波《西晋“世族”、“势族”及“士族”考辨》:世族称谓较早用于两汉,著名有金、张、袁、杨等家族......世族的特征一般是累世为官,德业相继的大家族。在这样的家族中,人们更多的认为门第中个人的成功是受门风熏陶所致,因而对于世代相传的门风重视超越了对个人的重视,这样才能使一个门第具有权威性并成为世族的标准。这种重视门第到了东晋达到巅峰,但那时德业已不被重视,而主要只看门第了。
唐长孺《士族的形成与升降》:汉末大姓和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基础,而士族的形成是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际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
看你贴了文献,应该是喜欢读史的,算作交流吧:梁朝始于武帝衰于武帝,当然任何一个朝代的衰败你都可以归结到制度上,但梁武一世,士族皇室那么飞扬跋扈跟武帝毫无作为有直接关系,侯景之乱的发生也是他自身决策性的失误,萧衍出身的兰陵萧氏在南朝可没那么排得上号,另外侯景降梁时,士族这边陈郡谢氏可是带头提出反对的,统统归结到士族头上,未免偏颇。
士族这个制度固化于西晋,但士族的根源是两汉的豪强大族,不是西晋一朝横空出世的。至于你对司马氏的看法,这个我不做评价
士族这个制度固化于西晋,但士族的根源是两汉的豪强大族,不是西晋一朝横空出世的。——赞同这个观点。
汉武帝就曾强行征关内(首都附近)的豪强(士族前身)到荒凉的四川,近乎抄家发配。此举曾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比如灌夫,因为在田蚡婚宴上撒酒疯而被下狱,最终被灭族,连带着窦氏和田氏的领军人物去世,政治势力瓦解。汉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集中王权。可见西汉时期士族掌权的政治制度已经形成,皇帝更像是个松散共和国的礼节性国家元首。
西汉初期奉行黄老之说无为而治,其实是因为皇室的实权远不如地方豪强,分封诸王是为了防止豪强过分做大。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家三纲五常,又实行推恩令,其实是抑制除王权之外的各种势力。
这个结论只是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看到侯景之乱爆发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梁朝表面上的繁荣却掩盖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梁朝时,南方的士族门阀日趋腐朽堕落,他们“傅粉施朱”“迂诞浮华”,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已成为社会的寄生虫;社会风气萎靡消极,人们的思想言行被佛学与清谈所充斥,“家家斋戒,人人忏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6]“人士竞谈玄理,不习武事”[7];为了供养王、谢、袁、萧为首的士族门阀和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梁朝老百姓不得不承受沉重的赋役,大量农民或破产流亡,或沦为奴婢。梁朝最高统治者梁武帝萧衍对此负有主要责任,他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但逐渐志得意满,爱听谗言,不纳忠谏,宠信朱异等佞臣,却训斥痛陈时弊的散骑常侍贺琛。[8]梁武帝又纵容各级官吏贪污腐败及宗室权贵违法作恶,以致“政刑弛紊”[9]、地方官“皆尚贪残,罕有廉白者”。[8]除此之外,梁武帝沉溺佛教日甚一日,自547年以来三次舍身同泰寺,不仅浪费了4亿钱财,还使社会上掀起佞佛之风,大量人口出家为僧,各地大兴寺刹,进一步导致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削弱。总之,梁武帝在位后期,梁朝政治腐败,风气萎靡,社会贫富悬殊,国力外强中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梁朝国内的矛盾如此尖锐,也为侯景之乱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后来侯景告台城士民书中提到:“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10]正是梁朝的矛盾丛生给侯景作乱以可乘之机的真实注脚。另外,为何在钟离之战中战力超强的梁军,到了侯景之乱时却不堪一击?由于南朝的兵户不但服兵役,还需要承担租税,所以负担非常重,生活十分困苦,经常出现弃子不养的情况,导致国家兵源严重不足;再加上自刘宋起允许地主私养部曲,形成了私人武装士兵精壮,国家军队老弱病残的情况。到了梁朝兵户制度已经到了最低点,梁朝的腐败风气在军队里更加严重,军官肆意克扣军粮,兵户逃亡非常严重。到了梁武帝末年,发动战争时“发召兵士,皆须锁械;不尔,便即逃散”,军队战斗力跌入冰点。 江南的利益分配,一直都是以江南利益集团为主进行的。换而言之,在东晋建立后的二三百年里,石勒、石虎、苻坚、慕容垂、拓跋圭、拓跋焘、拓跋宏、高欢、高洋都曾不可以一世,最强盛时,一声令下调出十几万大军,都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谁也不能、也不曾越过长江,把江南利益集团怎么样了。一个在江南毫无利益联系的北方逃犯,率领区区八百人,就会把整个江南搅得天翻地覆!这可能吗?不要说大家拥有的武器并没有本质区别,就是欧洲人拿着火枪进入新大陆,如果只有区区八百人,也注定无法在当地站住脚的。如果凭侯景这种力量,都能对江南利益集团构成这样可怕的威胁。那在过去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江南集团面对强大的后赵、前秦、北魏,岂非早就灭亡几百回了。
要知道,后赵的石勒、石虎那是如狼似虎的人,而且一声令下,就可调集几十万大军南伐;要知道,前秦的苻坚一声令下,就能调集近百万大军南伐;要知道,北魏的拓跋珪、拓跋焘,都是野性十足、侵略成性的皇帝;拓跋宏、元恪都是一心统一天下君主。但是,他们谁也不曾把江南利益集团怎么样了。如果说南朝的内哄、内乱,就能让外来力量有可趁这机,那江南利益集团从出现后,这种内哄、内乱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哪个北方强势君主,曾抓住这种机会,把江南利益集团冲击的七零八落呢?可以说,一个也没有!现在侯景率领区区八百人,逃到南朝。就有人能想到,他有可能把江南挑得七零八落。那这个人不是神仙,又是什么人?说了这么多,线索都指向一个,复活堕落的士族!
我说的是成长起来,你引用的资料好像也是说这个意思呢?
我从来也没有说在西晋横空出世啊!我说的是成长,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意思
我觉得以司马懿的视角来拍还不错,期待下
宋太祖黄袍加身,杨坚篡周,不都是这样吗....nn
篡位不无耻,但是吃相太难看,而且坏了一整个时代。但是这个锅不该司马懿背。
司马家是学曹家的样啊。
当年伏后出宫门,跣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
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晋国规模如魏王,陈留踪迹似山阳。重行受禅台前事,回首当年止自伤。
無不無恥和能否拍戲有必然的聯繫嗎?故事精不精彩才是關鍵吧
革命打天下和篡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方是自家王朝腐败不堪,根基不稳,各方军事力量来反,争夺新政权。
一方是作为主子家臣,国家中兴的时候,处心积累政变易主。
曹操是前者,司马氏是后者。
你怎么不把八国联军侵华也怪在司马懿头上啊 !
可以啊!
对呗!
我觉得楼主是想说司马家的二晋太窝囊,直接导致后来的五胡乱华,中华文明差点遭受灭顶之灾
给你点个赞
历朝历代更替,哪里无耻了?
恕我直言 大汉苦于外戚和宦官久矣 我宣帝代表众士大夫发奋一击 击溃曹魏阉党有什么错 这就是真正士大夫的选择!
少年你成功的拉了一波嘲讽
司马家篡魏是从司马师开始的,基础虽然是司马懿奠定的,但是司马懿一生没有对曹魏有什么不妥,曹爽咎由自取,司马懿忍了好几年
按照LZ的逻辑,唐朝、宋朝都没有什么可拍的……
哈???这个也需要政治正确吗?洗脑洗多了是吗?都去歌颂诸葛亮,刘备就是好?
从古至今在这个问题上不都是赢者全拿吗
司马家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里最没下限的一个,完全靠阴谋下作的手段得国,光天化日之下弑君,只敢言孝不敢言忠,夺位之后更是作死不停,最后被打着刘氏后人旗号的刘裕团灭简直大快人心,楼上的历史盲们不要瞎类比。
可能是为士族门阀吹嘘,反“军阀”,符合当下的社会事实???
司马氏得国只算宫廷政变,不是战争,比大部分统一王朝或毁灭王朝的破坏力要小得多,没影响到百姓生计,经济和外交政策。
要说下限,唐太宗玄武门,宋太宗斧声烛影,成吉思汗就是个屠夫,后来的张献忠李自成,翻翻历史书,残忍的例子不要太多。
有个词叫魏晋风度,而没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风度,可见其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没下限的。
如果司马氏谋夺曹魏手段算不入流,那齐明帝尽诛高武子孙,朱温杀九王弑昭宗算得上有下限?另外刘宋一朝,刘裕子孙自相残杀不说,顺帝也被萧道成用相同手段废杀,其余诸王皆幽死,反而东晋宗室司马氏一支在北朝活得好好的,这算大快人心天理昭昭咯
还真是皇权统治者最没下限,才有了魏晋风度,大家都不愿做官,宫廷乌烟障气。
应该说西晋皇权的乌烟障气,只强调尽孝,不强调尽忠,导致了世风日下和此后三百余年不断地以下犯上,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劝你多读点历史书,再做结论。
我又不是说他们家因为得国不正所以最没下限,靠阴谋得国只是说他们家没有多少真本事只会偷窃别人的果实罢了,你好好看看司马家得国之后都干了些什么,这才是司马家最没下限的地方。
你知道什么叫做“统一王朝”吗?
我看得很清楚,你说的是得国不是治国。我已经举例说明,得国最没下限的不是西晋。再给你举例说明一下治国最没下限的也不是西晋吧,论短命的,有秦,隋,五代十六国和若干个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就更不用说了。论宗室互斗的,西汉有七王之乱,大周镇压李唐宗室,明朝有明成祖,清朝有雍正,我朝有文哥。
得国之正,唯汉与明。唐是外戚篡权,宋是大将兵变,元和清大家都知道。乱世更不必说,有兵就是草头王。
这想法真该吃药了!纵向看,历史上那个朝代更替不是这个套路?横向看,世界上那个国家不也是经过血雨腥风!
既然你看的这么清楚,那就把这段话再读一遍:“司马家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里最没下限的一个,完全靠阴谋下作的手段得国,光天化日之下弑君,只敢言孝不敢言忠,夺位之后更是作死不停”。
另外,王朝短命跟下限没有必然联系,宗室相残的不少,但因此作到亡国的也没几个。
唉,看了你的评论,人还是要多读书啊
那就说统一王朝建立,难道杨隋比司马晋好了很多?
我认为杨家比司马家强,司马家骄奢淫逸,自己玩丢了江山,杨家死在开疆拓土的路上,虽然都完蛋,但杨家至少还像个汉子做了该做的事
王侯将相宁有耻乎?
耻是上层约束下层用的。何以为耻?
为什么不能篡位?
哦 有道理
可是不好意思,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胜利者才是对的。
6666
麻烦结合上下文,那位网友说的是立国不是治国,魏元帝和曹魏一帮宗室起码西晋一朝活得好好的,北周一帮宇文皇室可是被隋文帝杀得干干净净,都是欺负寡妇幼儿,杨氏谋夺北周不比司马氏谋夺曹魏来得高尚
一个段子:
拿破仑进军巴黎时,一家报纸在几天内所用的标题:
第一天:“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第二天:“吃人的魔鬼向格腊斯前进”;
第三天:“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
第四天:“波拿巴占领里昂”;
第五天:“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
第六天:“陛下将于今日抵达自己的忠实的巴黎”
——这才叫无耻
晋代最大的问题是近亲繁殖,子孙智商越来越低
反正大家族轮流坐庄而已。彼此争斗厉害,说明体制上难以撼动(限制)这些士族力量,造成国政不稳,上下不忠。
我感觉曹魏立国不稳,你不动手解决士族门阀,士族门阀就解决你。而且士族到这个时候没有促进国家发展,没有促进生产力进步。
然而你汉也是纂的秦,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没有司马家族就没有五胡乱华,居然TM还有人洗?服了
麻烦你仔细看清楚,我不仅说了司马家得国无耻,还说了得国之后作死不止。
另外,就冲隋朝终结了司马家引起的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乱,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你在影射谁?查水婊
看你这评论就知道你几岁。
篡位是华夏历代王朝的传统啊+1
按楼主的逻辑,姜子牙有什么可拍的,嬴政有什么可拍的,刘邦有什么可拍的,李世民有什么可拍的,赵匡胤有什么可拍的,孙文有什么可拍的,马恩列斯毛有什么可拍的。。。。
都死了千百年的人物和你还带有不可名状的情节。
不黑不白,展现而已,现在如果还有角色纯正过或纯黑的,戏没法看了吧。这样的司马懿很立体而已。
然而历史的车轮与脚步 并不是个人说说就算了的
时代造就英雄 时代成就朝代更替 不能说是谁的无耻 谁的阴险
真正要看的就是历史的变化
另外说一句 楼主 别带有色眼镜看事物 会迷失自己的 还有就是 你的蛋 疼不疼?
怎么什么黑点都能找到啊
成王败寇,那种局势能者居之,曹魏衰落自由他人替取,这怎么就成了无耻了呢,没有司马家还会有张三李四家,这怎么就成了无耻了呢
西晋算是我国历史上数得着的丢脸朝代了
当然光骂司马家没有用,丢脸的是士族。不过毕竟永嘉之乱石勒嘲讽的是你司马家和王家啊哈哈哈
不篡位不改朝换代,历史怎么向前推进?
+2
+1
小学生还是更适合看看喜洋洋和灰太狼
流弊啊 这评论, 我竟然差点觉得有道理!
那人估计没读书,幼儿园一毕业就以为大学不过如此之人。。笑笑即可。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