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 难道只有我觉得这么好的题材拍的却没有深度? - 豆瓣电影

难道只有我觉得这么好的题材拍的却没有深度?

来自: 豆友51288517   2016-05-05 23:29:56

只有我觉得此片在反映战争残酷 人性复杂度和深度等等方面表现的太过简单?影片还略带一丝做作的煽情

就人物而言没有记忆点。挖雷的小孩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戏份,观众无法记住他们。长官除了在影片开始痛打士兵之外对他们一直很好

表达思乡之情时只是通过初浅对白来表现

从开始的敌我双方到最后的放敌人回家,整个过程就像白开水一样,没有丝毫温度。双方对彼此的认识也很粗浅,所以长官违背军令让人费解
另外女性的戏份设置功能性太强
长官 是一个好老师,男孩 思念家乡和忠于职守,非常单一的人物形象
所以最后是不是我的审美有问题

气死猫    气死猫 2016-05-22 12:47:47

经你一说,是有些单薄了,已经不错了,深入挖掘得有功力啊,亲,要求不要太高哦。

装泥    装泥 2016-05-26 00:11:17

有深度,上面回答的几个细节都很有道理。不过深度可能稍欠火候,我也有同感。

几个转换和对比:

身份的转换——

士官长既是敌对的指挥者、监督者(由立场决定),也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执行者(由方法决定),因为他要和这些孩子一起完成排雷任务。所以在面对外部人物——农妇、长官——时,他的角色和心理必定是交织矛盾的。楼上提到的细节就是导演反复交代这些矛盾。这些交代,可算是成功的。

复仇的因果转换——

你杀了我的人,我是不是要一定弄死你?你布的雷,是不是一定要死在雷场上相抵?你既然种下恶种,是不是一定要吃下恶果?然而,导演一开篇所表现的,就是孩子的可怜楚楚,让观众马上生成天然的同情;影片既没有直接拍摄孩子们参与战斗的场面,也没有在孩子们的交谈中间接提到曾经杀人,更刻意地明确了布雷的不是这群孩子,而是描写士官长痛打拿国旗的俘虏(来间接地、弱化地指出敌军曾经作恶)。这种选材手法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导演明确的初衷,就是否定复仇再复仇的因果循环,避免制造新的恶、不必要的恶、更恶的恶。甚至于,片尾勉强加上一个违抗军令、偷偷放人的结局,我想这也是导演要传达的价值观之一,通过士官长的角色表现出来。就如同杀人是否一定要死刑的法律争论,导演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有些一厢情愿,稍有夹带私货的嫌疑,因为有些观众的选择未必相同(就如同很多人愤愤不平中国没要日本的战争赔款、罪犯杀人不偿命),会觉得看穿了导演的春秋笔法伎俩。这一点,导演表态过快、过于直接,铺垫不足。

战时、战后的时间、空间转换——

战斗中你死我活,看到的是对方的兽性,生存或死亡是唯一逻辑。战后,当大家逐渐回归生活,回归人类的群居属性,即使仇恨之火未熄灭,也必将慢慢冷却。视角自然释放,大家看到更多的是彼此可以共生、价值可以共存、仇恨可以被宽恕取代。片中导演描述了这些场景:一开始士官长不想管炸断双手的孩子,到主动找出病因和催吐治病;一开始不承认排雷工具的发明,到主动找食物给孩子;从农妇嘲笑德国佬吃老鼠屎活该,到感激女孩被救;这些情节的设计,说明了战时和战后的时间转变,从人与人之间相斥到相容的作用力改变,从战场到社区的空间改变,这些转变引导大家投向更广远的人性视角、反战思考。同时,导演为了强化自己观点,设计了士官长一开始是首屈一指冷酷残忍的,后来却变得比别的官兵善良得多;设计了农妇从冷嘲热讽到挥手送别孩子的对比,来阐述自己的理论:仇恨可以放下、共存才能温暖。更有甚者,甚至还设计了一个反面例子,尽管有些生硬:(双胞胎的趟雷自杀)最悲痛的死亡不是杀戮带来的,是失去温暖带来的。

情境渲染的对比——

片中大段的篇幅,打球、洗澡、爬山、游戏……描写了士官长与孩子们如同一家的温馨场面,但是对战争、杀人工具残酷性的描写、渲染不足,使得士官长的前后转变略显生硬。虽然有炸断双手的镜头,食物不足的描述,但是共鸣感不强。地雷爆炸强度、整车地雷殉爆的强度、烈日炎炎长时间伏地的工作强度、尸块血迹哀嚎……都表现不足,过于阳光高调、轻描淡写(如果分级不便也可找到方法间接表达)。


真的要反战么?真的能反战么?如何反战?

对于好莱坞大片、欧美大片,很多反战题材,也深入人心,形成浪潮。可这些创作者,要么大都是沉冤得雪、大仇得报、利益已得的战胜大国,要么都是一沉到底、无力回天的悲哀小国。反战浪潮的兴起,就是从本土无战火、实力傲视一切的美国起源的。想一想,在天朝,“将来与XX必有一战"、“XX宵小必须教训”的观点可谓不小。如何看待反战?


2回应

大圣娶亲    大圣娶亲 2016-07-01 00:12:00

感觉这就是导演想要的感觉,类似纪录片的手法。用客观的视角,尽量不加自己的态度,只是把当时的样子呈现给观众,留下深度给观众自己去解读。不刻意煽情,展现人在战争和死亡面前的渺小,正是本片的高明之处。

2回应

Cynosure    Cynosure 2016-08-07 00:57:00

LZ的问题真的很不错,只是导演可能有他自己的想法。依LZ的想法拍出来的可能是另一种味道

狗仔队员    狗仔队员 2016-05-23 16:28:08

楼主这个问题提得有点儿不对,忍不住需要解释两句
1、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不管是楼主所说的深度还是人物情绪的变化;

2、要了解军士长情绪的变化需要先熟悉一下军队内部的层级关系以及,各个岗位职能职责。

以我军为例,军士长是属于士兵,级别再高也是士兵,士兵以“战术”为主;而上尉是军官,剧中的上尉属于初级军官,军官则以“战略”为主,换句话说面对战争,士兵是距离死亡最近的,“士”是冲锋陷阵的主力,因此,在剧中经历生死后,军士长情绪有所转变,再正常不过。从他的年龄和他个人配置(配有专用车辆,而且自己可以养狗)可以看出,他是经历过多次战斗而且是优秀的战士(战争中没有死的都是强者)
有过部队经历的人会非常了解所谓的战斗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单兵的狠、二是团队的团队感,在团队内部哪怕两个人深仇大恨已经打得头破血流,一但又外来的人欺负其中一个,这两个人的恩怨将全部消除一致对外,在军队被批评为“一盘散沙”是最大的耻辱,而剧中军士长与德国“男孩”的关系,很微妙,面对雷区他们是在同一战线的战友,但是面对国仇家恨,他是不愿意与德国人为伍的。这一点导演拿捏得非常到位。
因此,军士长最后有这种行为作为一个战士来说情理之中,他不愿意看见自己的“战友”,走向死亡。而上尉的的冷漠也很正常,上尉没有与德国男孩并肩作战的经历,在上尉眼里仅有国仇家恨。
3、接下来想和楼主分享几个细节
细节1,军士长在战俘队伍中殴打一个德国士兵原因只是德国士兵手里拿着丹麦国旗,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军士长曾经距离战斗时多么的近,投降已经远远不能平息他心中的怒火。
细节2,军士长到农场看男孩们偷吃的饲料,心情非常沉重,到营区后的得知伤员已经去世,觉得惋惜,为了鼓舞士气为孩子们带来了食物,并且撒了一个谎,因为他是一个军人,完成任务是他的首要职责,这个任务要靠他们来完成,这个时候他对那群男孩的观点没有改变,随手扔在地上的面包可以看出他的心态。但傍晚男孩们受到欺凌时他意识到了“这些是他的人”
细节3,第二个男孩死后,男孩的兄弟在军士长的怀中咆哮他的心态有所变化,此时他将他们视为战士,或许他看到了他自己当年在战场上的影子。他去掉了从外面别上的门闩

细节4,军士长的狗被炸死后,他让男孩们手挽手去验证雷区,这时他一直在一旁看,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军士长此时应该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他不确定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细节5,小女孩误入雷区,一边男孩们迅速的排雷,另外一个男孩毫无畏惧的走过去,这场戏是让人揪心的,小女孩几次想站起来,和男孩最后确定小女孩安全了微笑的走向死亡,这都让人记忆深刻,这场戏也是最终改变军士长心态的一场戏。
4、最后的逃离
最后男孩们奔向边境的这场戏,明确的表明的导演的对战争反思的立场,虽然从情节上能想得通,但是很有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原本导演没有想过要军士长放他们跑,而是直接进入结尾字幕,留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去诠释“战争”。

KingofChimney    KingofChimney 2017-02-04 09:06:43

你说的那些什么人物有记忆点,思乡之情要强烈,说白了不是深度,而是更好的煽情。而这部电影优秀的地方就在于用非常克制的方式讲了这么一个虐心的故事。

Iki    Iki 2016-07-29 22:54:51

觉得从电影的表现角度来说,完全过誉了。流水账的感觉。

风扇    风扇 2016-11-23 15:38:07

不存在审美有没有问题的问题啦,楼主所想的电影只是另外一种风格的,这片子追求的是另一种调调,导演驾驭得还是非常出彩的

JiaJia    JiaJia 2017-01-13 01:11:23

這是真實故事,如果加太多戲劇手法就好像新鮮食材被各種亂七八糟的調味料遮蓋了原來的鮮味一樣

1回应

小笼包    小笼包 2017-10-11 14:48:06

我个人倒是挺喜欢这种类似纪录片的感觉,简单的说清楚一件事,至于从中得到什么体悟能体会多少那就见仁见智。对于这一类题材我反而不太喜欢太多太深层的刻画,细节与情感的刻画总会带入个人情感,一是不够客观,二是有了导向就很难有不同的关注点和感受。像我看这部影片,因为本身历史不好,地理也不好,也不看新闻,所以我倒没有那么具体的对于二战的感受,只是感觉战争让每个人都成了魔鬼,不管是发起国还是受难国,战败国还是战胜国,每个人都承受煎熬,又继续施予别人苦难,人人受害,人人害人。

对于片子本身我只想说两个场景,一个是沙滩上第一颗雷爆炸的时候,我突然想”这不把吐出来的撒的到处都是吗“,第二个是救下小女孩以后自杀,砰的一下烟雾一起人就没了,觉得像变魔术,虽然都只是一闪而过的想法,也没影响影片的情绪但还是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严肃难过的场景产生这样的想法,太儿戏,谴责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