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谨华和天心均说是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可是1951年10月,在广东省文理学院合并了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和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之后,华南师范学院才成立。并且在1970年到1977年期间还曾改名叫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11月又改回华南师范学院,在1982年正式改名称华南师范大学。
因此广东教育学院后来改名成了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那是因为广东师范学院曾被华南师大用过。
身为华南师大学生,在看这部电视感动之余,看到剧中说华南师范。。。总有那么一丢丢的出戏啊。。。

杨谨华和天心均说是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可是1951年10月,在广东省文理学院合并了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和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之后,华南师范学院才成立。并且在1970年到1977年期间还曾改名叫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11月又改回华南师范学院,在1982年正式改名称华南师范大学。 因此广东教育学院后来改名成了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那是因为广东师范学院曾被华南师大用过。 身为华南师大学生,在看这部电视感动之余,看到剧中说华南师范。。。总有那么一丢丢的出戏啊。。。 ![]() |
> 去一把青的论坛
看了17集了,好别扭,这剧为啥评分那么高(Asddd)
刚看完 情绪满溢 还有没有类似电视剧呢(屍身人面獸兒)
一把青在哪里能看呀(Q饺)
为什么师娘是被锁在屋子里的?(屍身人面獸兒)
小顾你…(有吃的吗🍞)
最赞回应
难道你以为台湾剧组能来南京拍这戏吗?谁会批呀?!
而且地名也有不少疏漏,比如把北平称为北京……北京是从49年7月才开始叫的
那是女主师姐故意那么说讽刺女主土啊,不是说真是山里的学校啊
感觉是不是编辑以为华南师范大学在江南地区····在江南地区的只有华东师范大学。。。而且解放前根本也没有存在
真正在读华南师范大学的人...过来看一眼~
真正在读华南师范大学的人...过来看一眼~
感觉是不是编辑以为华南师范大学在江南地区····在江南地区的只有华东师范大学。。。而且解放前根本也没有存在
应该不会吧。不过华师和国军的确有很深的渊源,现在华师石牌校区是李宗仁的官府所在地。华师也有校友是国军空军高级将领,最后去了台湾。前几年还在世,现在不知道了。
应该说是国立文理学院有学生是做到国军空军高层才对。
是啊。。。真心没有解放前的华南师范大学
对啊,我看的时候也是在思考这个问题,学校是1951才开始叫华南师范的
是不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剧中很明确的说明是华南师范大学。
50年代后的中国大学和之前的应该不同
而且地名也有不少疏漏,比如把北平称为北京……北京是从49年7月才开始叫的
应该是杭州某女子师范,编剧随便取的,当时的航校在杭州笕桥
里面是有些bug,比如说杭州师范是山里的学校,哪怕在当时,杭州也是大城市呢,后来我看剧本书里写的其实是丽水师范。
是的
那是女主师姐故意那么说讽刺女主土啊,不是说真是山里的学校啊
中央航校1945年应该是杭州觅桥才对。即使设定为南京也不应该是棕榈树,梧桐才对。
作者随便编的
称北京没问题,明代以来一直叫北京,民国才改为北平,但很多老百姓还是会习惯称北京
难道你以为台湾剧组能来南京拍这戏吗?谁会批呀?!
直接假装在杭州也好过以为航校在南京啊。在杭州就不用设定梧桐了……明明是道具组和编剧组功课不到位。难道你以为中国拍台湾部分戏份都得去台湾取景啊?影棚和道具组笑笑不说话。
你去纠缠一棵树干吗
他们有在南京,和上海车墩影视基地拍,但只拍了几天。另外,看幕后故事,在筹备初有大陆投资方,过后不知何原因,陆资撤了。可能双方条件没谈好。导演为此也是焦头烂额了好多天。
还有东北的辣菜,东北人不是不吃辣吗
因为内地投资方想把朱青设定成地下党什么的。。。。导演一想本来是爱情故事这么一改成了革命故事了觉得不妥便没有答应
内地这本子必不过审
本来就是影视作品,虚构地名没问题
航校在抗战期间,迁徙过多次,从杭州到昆明,重庆铜梁、四川灌县,都有过。而且,1945年以后还有分校,比如洛阳分校。棕榈树是特效没做仔细没擦掉,但是拍戏本来也不是故事在哪里就要去哪里拍的。好比民国戏可以去上海车墩影视基地拍,也可以去天津拍一样。以及这个剧到南京拍过,看字幕,有南京制片组、上海制片组。
是的 师娘江南人 小周东北人 基本也不太可能跑到华南去上学吧。。。
黄埔军校在广州,也有东北人来上学
黄埔军校是因为是top军校 专业性强 可以理解 但是师范学校应该很多省份城市都有 除非特殊原因没必要千里迢迢跑去华南上学 我是觉得这个细节有点难理解 但是并不太知道真实历史哈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报到一下~~
中央航校第七期起改名空军官校,抗战后搬回笕桥没错,但这部剧讲的不是空校学生,而是驻扎在南京空军基地的飞官们。至于金陵女大取景在台南神学院,有棕榈树也是没办法,这种细节瑕疵不影响大局的,我一般就忽略了。
是哎 怎么这也错
西南联大有很多北方同学。现在的南方大学里也有北方籍贯的学生
我爷爷弟媳也从广东考到东北的大学学测量
百度百科里面是说北京是从明朝开始叫,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才改成北平,到了1937年日伪政府改成北京,但是不为国民政府承认。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正式把北平改成北京
这些的确是这部剧的漏洞,做得不够好,连这也错了。
可以被解释为9.18之后,师娘家不愿意在老家当亡国奴,所以流亡进了关内
省立杭州师范学校在抗战中迁丽水
这些人读书都在抗战中,当时六所高师里的沈阳高师已经没有了
而且没人知道小周是啥时候入关的,或许九一八就入关了呢……另外体育在师范一般是专修科,而非本科
哇 丽水 我的老家!我的外婆外公都是丽水师范毕业的
剧中不是“华南师范大学”,是“华南师范学院”。民国没有一所师范高校被称为大学,大学是综合性高校,兼具教学和科研,而师范院校专注于培养教师,而不是科研人才。当然,法国是个例外,他们的师范学院往往是法国顶尖的精英大学。这是因为法国师范学校成立较早,成为顶尖大学的基础。
剧中明明白白说的是华南师范大学
哈哈哈,是你认真啦。这本来就不太可能是真的。看冲天就知道,一把青把很多人,很多故事揉杂在一起。
所以师娘是间谍啊,撒谎是伏笔(doge)
是啊,这点很奇怪,东北菜竟然辣,反倒小邵一个四川人不吃辣。这大概是弯弯意淫的吧
可能因为逃难的时候在四川重庆那块待过,就喜欢上了吧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鸡蛋里挑骨头
这部戏没在上海车墩是在上海胜强还有南京石湫!
你可以看看杨瑾华当时的微博以及导演幕后说的话,就知道有没有去过车墩拍了。。
东北菜里也有不少辣的。比如那些近似延边的口味。我的理解是,小周交接,为了迎合小邵口味做辣口,但小邵偏偏不太吃辣——确实不是是四川人就一定吃辣的,我认识的很多四川人生活中都不太吃,尤其战时,小邵他们大江南北的转战,在南京杭州这些地方待久了,也许就不太吃辣了。而且,也许小周做菜放辣也没轻重,小邵不敢说不好吃。总之,这段细节就是表现他们再婚初期的别扭。
这个不算bug吧。汪颖一来本来就是找茬儿贬低新同学。二来是抗战时期,浙江联中(包括杭州师范在内的六所杭州的学校)迁至丽水乡下。你可以搜一下#浙江联中 这个关键字。
我高中就是当时临时联合中学中的一所!
Wow百年老校!我在网上找过资料,朱青他们当年应该是在丽水。
笑死了,摆明了那时候是嘲讽,这还要被较真
东北菜为啥不可以辣???我们辣菜不辣菜都吃,四川不吃辣的也好多,我觉得编剧没问题,是你的刻板印象,是你对东北人四川人的意淫。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