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外省男人眼中的本省敗犬女性 --《麗香的感情線》(修改版)
newsblog.chinatimes.com/davidlean/archive/10836
1980年代末期,蔡明亮一連以長篇連續劇《不了情》與單元劇《海角天涯》證明他對於通俗戲劇張力的嫻熟掌控。《海角天涯》雖然在當屆金鐘獎提名時即全軍覆沒,卻被英國影評人東尼雷恩讚譽為「1989年我所看過全世界最好的電視影片之一」。相隔一年,蔡明亮獲邀策劃華視「小市民的天空」系列單元劇,並自編自導其中四部劇集。
「小市民的天空」系列單元劇擺脫連續劇制式思維,每集刻劃一種職人的內在情感與他們的公、私領域狀態(算是台灣職場劇的先驅呢),對於台灣底層階級的深入探討與真誠描繪,力道甚至不輸有「英國良心」美譽的左派導演肯洛區。《麗香的感情線》讓蔡明亮拿下生平第一座金鐘獎,曾亞君在劇中飾演一名三十多歲依然小姑獨處的工廠作業員麗香,她在家人的刻意安排之下認識了文帥所飾演的隔壁工廠主管陶課長,原先帶著排拒心態的兩人卻因稍後的意外巧遇而漸生好感,終於正式交往了起來。可惜兩人在社經地位上的不平等,卻成為這段戀情最大的阻礙……。
麗香是貨真價實的台灣1990年代敗犬女王,她雖能自給自足卻與母親、兄長一家同住,她多半以台語與長輩對話。值得注意的是,活動空間遭到姪子「入侵」(使用十多年的收音機被搞壞)似乎間接促成了麗香的「出逃」。事實上麗香並非缺乏追求者,至今未婚的原因純粹因為她不想為了結婚而去相親、屈就。相較於麗香對於婚姻與愛情的生理、心裡需求,陶課長這邊還多了層幫忙照顧一家老少的功能性考量。一口純正外省腔國語的陶課長是名鰥夫,他大方、彬彬有禮、下了班也不介意與底下勞工一起去喝個酒講葷話搏感情,他下意識覺得自己續弦的對象應該是老師之類的職業(以匹配自己的管理階層地位),卻又被外型清麗的麗香那認真不做作、直接不拐彎抹角的個性給吸引。
我還記得當年《麗香的感情線》首播時,預告片剪得非常好。螢幕上是麗香的背影,但見她隨著古典樂的節奏,情不自禁地擺動手勢,似乎很滿足、很甜蜜、卻也帶著一絲絲的寂寞。這場戲其實是發生在麗香跟陶課長出去約會之後,麗香發現陶課長喜歡聽西洋古典樂,興奮地去買了同樣的錄音帶,回到自己房間,閉上眼睛聆聽,隨著旋律開始編織美好的未來。那一刻,麗香彷彿存在於另一方天地。那是屬於麗香個人的努力,正如同陶課長小女兒的一句無心之言,刺激麗香立刻前去百貨公司向專櫃小姐討教具時尚感的淡妝畫法一樣。
蔡明亮透過日常對話與相關生活細節的微妙捕捉,不動聲色帶出麗香與陶課長各自的家庭背景(在本省家庭長大的女孩三十未嫁的壓力;外省鰥夫續弦的渴望)以及他們各自工作場域的人際互動對於這段戀情的潛在影響。陶課長口中那句看似不經意的「老處女」玩笑話其實不只是一個觸媒,更是一種長期以來在意識深層紮根了的傲慢。陶課長的家庭背景自然跟所謂「高級外省人」扯不上關係,但是他的成長背景、學識職業所建立起來的階級地位,卻逐漸逼使他瞧不起、進而否定麗香所象徵的普羅藍領階層的一切(品味高級的他無法接受麗香喜歡的那一箱電視週刊八卦雜誌)。
蔡明亮當然不是在操弄族群議題,然而以他一介外來客身份,竟能早在1990年代初期即對台灣的族群差異做出這麼寫實的細微觀察,著實難得。於是,且容我在此引用、分享一下李幼鸚鵡鵪鶉的【超越偏見與歧視:《橫山家之味》、《無家可歸的中學生》】一文(刊登在《破週報》)中的某段話。「對於某些族群被歧視的現象,文學與電影如果故意不去碰觸,反倒流於偽善、蒙蔽觀眾而又自己裝瞎。重要的是「怎樣」呈現。不必廉價同情,毋需教條指責那些帶有偏見的人,而是要讓觀眾感受到歧視本身的愚蠢,讓觀眾警覺到歧視本身的殘暴。而不是像郭冠英非但不超越偏見與歧視,竟然忙著製造並散播鄙夷與仇視。」
或許法國新浪潮代表作《四百擊》啟蒙了蔡明亮的創作生涯,但我卻以為《麗香的感情線》對於當代社會與底層生活的詳實描述,反倒洋溢著一股屬於英國新浪潮的憤怒精神。麗香的努力修正與維持尊嚴、陶課長的為難擺盪與終於放手一搏,透過最後那緩緩捕捉每位女作業員工作時的專注神情的神聖鏡頭(這個鏡頭可是遠比法國導演艾力克鍾卡的《天使熱愛的生活》早了七年問世呀),終於在尾聲那輛溫柔慢開的轎車行進節奏裡,達到一個浪漫、言情的動人高潮。蔡明亮曾說這部單元劇「小細節不錯,但後面有一點點說教」,不過我覺得他真是太謙虛了,即使相隔近二十年,小螢幕的《麗香的感情線》在議題與人性情感的討論上仍舊未顯過時,比起今日的公視「人生劇展」等金鐘劇有著更驚人的高深廣度在。
QUOTE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