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无发觉?感觉很多男人都喜欢男人
英国的同性恋历史悠久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剧透慎点|关于牧师(风筝在天上飞)
结局……(awkwardlaugh)
第一季值得更高的评分(别问我是谁)
都有原罪,没一个好人!(豆友213770973)
补充一下背景知识(それ)
还以为轮椅老头儿家暴(𐌅𐌉𐌍𐌃𐌀𐌉𐌔𐌋𐌀𐌍𐌃)
剧透慎点|关于牧师(风筝在天上飞)
结局……(awkwardlaugh)
第一季值得更高的评分(别问我是谁)
都有原罪,没一个好人!(豆友213770973)
补充一下背景知识(それ)
还以为轮椅老头儿家暴(𐌅𐌉𐌍𐌃𐌀𐌉𐌔𐌋𐌀𐌍𐌃)
最赞回应
你以为中国5000年前没有同性恋?
看一部娱乐剧也能看出自豪感,其实人性都差不多,只不过面对家丑,别人敢写,咱们会遮而已
同性恋这玩意真得分人种和国家,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说黑人同性恋和恋童癖数量要远少于白人,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没我们国家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龙阳君
就。。。好男人都有男朋友了呗23333
同性恋这玩意真得分人种和国家,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说黑人同性恋和恋童癖数量要远少于白人,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你以为中国5000年前没有同性恋?
腐~腐国名不虚传呗
没我们国家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龙阳君
看一部娱乐剧也能看出自豪感,其实人性都差不多,只不过面对家丑,别人敢写,咱们会遮而已
汉哀帝(前25年-前1年8月15日)断袖之癖 这算历史悠久吗?
你为啥认为有同性恋是“家丑”?
不用给我扣帽子,我只是转述了这个社会上大多数普通人的看法而已,并没说代表我自己的立场。
不信你自己去做个实验,跟父母或朋友宣布说你是同性恋,在大街上和同性朋友亲密地搂搂抱抱,看看他们的真实反应。
别人的观点和你有什么关系,我问的是你的观点啊。
本来就是在公共空间里讨论一个社会现象,我之前说的是在不同地域文化下普通人的反应,以及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原因。
你突然莫名其妙地冒出来揪着问我对另一个相关现象的个人看法。咱们认识吗?我有必要回答你吗?我回答了你就相信吗?我的回答对你重要吗?。。。连这些基本事情都没想清楚,也没有点基本文明礼仪,就拽着一个陌生人追问,好像别人都要围着你转,欠了你什么似的。
我其实可以回答,但这个答案对陌生的咱们来说真的没有意义。不管你到底想干啥,有时间就多去做点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吧。
网络空间吗,你觉得不礼貌可以拉黑我呀,拉黑了我就没法问你了。就好像你也可以冒出来回答题主说这是家丑。
我问你是觉得你的用词很有意思,一般人会说“这种丑事”“这种lj”,但是你用的是“家丑”,有种更加私密的感觉。
仅仅从当时讨论关于同性恋的态度这个社会现象的时候,“家丑”这个表达我觉得还是挺贴切的。
因为很多人,特别是咱们的社会环境中,喜欢把本来属于个人选择和隐私的各种事情都包揽到自己的日常话题中,就像这种司空见惯的问题一样,“你今年多大了?”,“你还不结婚啊?”,“你啥时候要孩子啊?”,“你对同性恋是什么态度?”。。。。潜意识里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一个社会大家庭”的观念,所谓“你的也是他的也是我的,有什么值得遮遮掩掩的”的意思。于是,你的“丑”也成为了我的“丑”以及大家的“丑”了。
LGBT性取向这个敏感问题,在相对开放和尊重个人的欧美社会的情况稍微好一些,至少在公共舆论上能够获得支持,也有不同形式的公开表达和声援活动,但仍然面对着各种阻力和歧视。而在咱们这里,因为社会文化的多方面原因,特殊性取向者只能处于地下活动的形式,在公共舆论上也基本没见过公开支持和声援,而且,我还曾经在一些社交媒体上见过非常激烈的个人鄙视表达。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你觉得这个问题对于许多人来说,所处地位与只能遮遮掩掩活动和讨论的“(社会大)家(庭的)丑(事)”有啥不同?
另:如果只是讨论问题,你不是在存心恶意攻击的话,我也犯不上要把你拉入黑名单,最多也就是大家看法不同,各持己见,各说各话就完了。
单纯从个人层面来讲,我在欧美公共舆论空间见到的“非常激烈的个人鄙视表达”比国内还是要多。就像你说的,在“个人”这个级别,中国人由于对性的禁忌感倾向于“不讨论“,”“hush hush”。而欧美人由于宗教加持,更有种“大义凛然”的使命感,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用词和态度更加激烈。
从社会层面来讲,中国人不倾向于在社会层面对个人性向、性趣、性癖进行讨论,不论是特殊性癖还是异性恋“约会”。
同意你关于 性 相关话题处于 “所处地位与只能遮遮掩掩活动和讨论”的观点,不过我认为这是 性 相关话题的共同待遇,“特殊性癖”在国内的整体待遇和“杜蕾斯”类似,不能算“家丑”。
毕竟本质上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各种事情上存在着分歧和差异是正常的(虽然因为社会文化环境的许多因素,其实人与人之间会存在很多共性)。在言论相对开放的国家,个人看法可以表达得更充分,也会显得更有多样性。我没去研究,也没有数据去检验,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我所说的“个人鄙视表达”会出现得更多。但是,至少在欧美,支持的声音也能够表达出来,哪怕是像black life matters那样以“政治正确”的方式出现,也毕竟提供了一个双方公开博弈和通过正常法律途径去协商解决的机会,而不是让少数特殊性取向者只能以地下活动的方式一直被主流人群鄙视或忽略着。
“家丑”这个叫法,听起来的确有些刺耳,也不是什么严谨定义,但用来形容被主流社会群体长期排斥的不光彩现象,我觉得没什么不妥。因为对于那些以自我生活为标杆的人来说,提起这种事情,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反应——“(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本就不该出现的)丑(事)”。我当时这么说的时候,对欧美和中国是一视同仁的,因为我并没有觉得LGBT在欧美或中国得到了足够的认可和接纳。只不过,在欧美,至少还有公开的支持和声援,而在中国,那些人群只能灰溜溜地夹着尾巴活着,因为,对于家人、朋友乃至社会来说,他们就是“家丑”般的存在。你嘴上不服?那就像我一开始说的那样,去做一个社会实验,找一百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志愿者,让TA们公开宣布自己是同性恋,看看TA的家人、同事、朋友、邻居和路人对自己是什么样的反应和变化?
至于禁忌话题,那是另外一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确“特殊性癖”和“性”在中国都是属于“不言说”的禁忌话题,但它们的整体待遇决不相同,但并不能因此就掩饰忽略掉普通人内心对它们的观念差异。性其实是正常的,也是社会发展繁衍的必要活动,除了违反法律(如性交易)或良俗(如公开性活动)的性之外,没有人会因为在家里做爱而被鄙视,而且“杜蕾斯”等品牌的广告也以各种巧妙的间接方式在公开媒体上活跃着并不会被查禁。而特殊性取向,在许多人心目中就是错误和鄙俗的存在,在中国也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也几乎没有人敢在公开媒体上讨论和支持这种活动,更不可能出现任何暗示性的相关广告。
要是因为我把在中国的“不言说”拎出来说,你觉得不爽要找回点场子的话,那你有任何客观权威数据能够证明,在“大家普遍不说”的背后,其实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都是阳光积极地看待同性恋,心里一直在默默同情和支持那些同性恋者的吗?
额,我并没有说“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都是阳光积极地看待同性恋,心里一直在默默同情和支持那些同性恋者的吗?”呀。如果是
但是反对同性恋不代表会认为同性恋是“家丑”,就好像反对杀人不代表认为杀人犯是“家丑”吗。
“家丑”所包含的信息有两点:1.这是家族内部事务;2.这是一件负面的事情;
“家丑”的外部表现体现为对应的两点:1.在家族外隐瞒此事;2.在家族内部进行打压;
但是:1.中国人确实不怎么在国外提起同性恋或者其他特殊性癖,就好像中国人也不会在外国人面前提起杜蕾斯在中国的销量一样。;2.同性恋在国内也没有受到“打压”。虽然确实也没有“公开的支持和声援”,但是确实没有像欧美一样,有官方存在的,法律背书的“打压”。
你说的这句话“因为,对于家人、朋友乃至社会来说,他们就是“家丑”般的存在。”,我同意其中的“家人、朋友”的部分,毕竟这些同性恋人士是他们的家人朋友,他们有动力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引导来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去维护自身利益,而他们的方式就是“在外人面前假装他们不是同性恋”。
在社会或者国家层面,并没有动机在外界面前否认同性恋的存在,而且把社会或者国家看成一个“家族”的观念也太保守了吧。毕竟教科书上有提到龙阳之好,断袖之癖,但是没有提过杜蕾斯。
就像你说的“而且“杜蕾斯”等品牌的广告也以各种巧妙的间接方式在公开媒体上活跃着并不会被查禁”,同性恋约会软件“也以各种巧妙的间接方式在公开媒体上活跃着并不会被查禁”。
昨晚上睡觉的时候,我的潜意识在继续思考着这个话题,白天我归纳总结了一下,觉得其实可以继续推进,给出这么一个(暂时没有数据支撑的)推断:特殊性取向者在绝大部分国家都会长期处于被排挤的少数角落状态,即使某国政府未来推出更大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而且,在国内的待遇会比欧美更糟糕。因为。。。。这本来就是基本人性的本能反应。而当独立个体的人性反应趋于一致的时候,想通过集体力量进行改变的难度很大,时间也会很漫长。
我们每个人对于一件事件的反应是怎么样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过去的经历经验、周围环境的反馈以及对世界生活的观念进行某种判断,其中后者的作用最直接最大,但是其实又深深地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而因为每个人的视野和阅历有限,人的思维方式包含着各种认知偏差,一个人的习惯和判断在很长程度上会受制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很正常地认为自己的世界和选择才是“对”的,乃至终身。。。。只有那些具有同理心、善于对自己经历没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反思的人,才可能达到认知觉醒,对自己不了解乃至不认同但其实对自己没有直接伤害的事情,学会采用理解包容的方式去对待。
想起以前读房龙的《宽容》,人类历史上对待异己的偏见和打压比比皆是,不断重复,现在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着,比如生活中随时出现的人与人之间自发产生的各种优越感。。。民族偏见、地域偏见、身份偏见等等。但其实,这是符合我上面所说的所谓“基本人性的本能反应”的。因为人们都会习惯性地区分“我们”和“他们”,从中找出与自己相似的“我们”和与自己不同的“他们”,然后站边对立,通过身份定义让自己的大脑以简单省力的方式去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当生理上的异性交配决定了人类的自然繁衍方式,现代人类社会的一夫一妻制成为主流之后,就注定其他各种特殊性关系,都会很自然地成为少数异类,被主流人群所排挤甚至鄙视。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同,而那些性观念开放的国家可能会好一些,因为这些群体显得没有那么“特殊”了。
然而,毕竟性本身对于人类来说就一直是一件神秘、神圣又特别的事情,因此,性关系和性活动往往都会成为历史上人类各种禁忌和偏见的重点发源地。如果说一个人通常需要通过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和更多不同的人,对自己不熟悉不认同的事情有了更多角度的思考,才可能超越自己天生的认知局限,完成认知觉醒的话,在中国这个把许多事情都作为禁忌话题“不言说”的环境中,而且(我认为还很关键的)中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其实不太依赖于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互动,你觉得又有多少中国人能够真正实现认知突破,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与自己认为“对”的生活完全不同的人和事呢?还是像大多数中国普通人一样,平时都忙于挣钱养家糊口,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熟悉的地域和生活空间,在突然知道周围的某个人居然是同性恋之后,也没有太多的额外时间去消化、思考和积极应对,因此就像对待其他各种(本身自带负面性的)丑事一样,“很正常地”报以异样的眼光,以人类擅长的gossip方式作为日常谈资,小心翼翼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自己被牵扯入内,乃至为了获得良好的自我满足感,对他们呲之以鼻或大肆嘲笑。当然,如果是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话,在大发雷霆和经历家庭风波之后,也许会有一部分中国父母能够因此实现自我认知的突破,最终达成理解或谅解。
不要因此怀疑我的爱国之心,只是在我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自己的有限环境去看待一些不同事情(in a hard way)之后,我的确认为人类的基本人性就决定了特殊性取向者会作为神圣活动的不光彩角色而被长期排挤,而咱们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因为弱化了能够促进自我认知改变的多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普通个体的这种排挤态度。
对于我的主观论断,我相信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都是拒绝接受和想反驳。但你们想想,历史上各种少数长期被排挤群体最终获得社会的普遍接纳,比如全世界范围的女性和少数族裔、美国的黑人和中国人、中国的乙肝携带者等等,不都是通过他们的长期发声和抗争、主流群体与他们的对话、了解、协商和博弈,才最终实现的?
对于天生自私和认知局限的人类来说,具有既得利益和自我良好感的社会主流人群没有经历过那种交流和互动过程,是绝对不可能自发实现自我认知突破,从而主动改变对少数非主流群体的负面排挤态度的。在中国也是一样,寄希望于在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社会事件、少数群体公开抗争和双方持续对话协商的情况下,大多数普通人就自发地改变对同性恋的天生负面态度,那是天方夜谭。
读懂了人性,你就理解了人类社会的大部分事情。
。。。我明白你特别想找一个人讨论自己对中国性少数群体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认知,阐释自己对现状背后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对现状的理解和不满,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对策和期盼。
但是我在第二条回复就已经表达了对你所认为的“同性恋在中国属于负面且不被大部分人所认同”这一观点的认可,唯一好奇的是你选择“家丑”这一词体现出的特殊心理。
别又假装很懂的模样了,很作。
我在一开始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是那些“主流人群”一旦发生身边有同性恋时的本能感觉,也是你跟你爹妈宣布你出柜了,他们的下意识反应。当然,我知道你特别拒绝相信这个判断,还要想方设法把事情扯回到我身上,于是我才陆陆续续跟你扯了这么多。然后你看到我说的没啥漏洞,又再次装出高人一等、很懂别人的样子,把问题再问一遍。那既然说了这么多你都“看不懂”,又何必还要问?
这里本来就不是严肃讨论的地方,我也不是到这里来找听众的,最初只是你点名问起,我觉得有必要给出一个负责任的回答而已。既然我解释得足够清楚了,最初的表达并不是即兴胡说,而咱们说了这么多也没啥认同感,估计在现实生活中你我碰面也不会成为兴趣同仁,那么咱们别浪费宝贵的人生了。你愿意继续怎么保持你良好的自我优越感,都跟我没关系,别再走到我面前自讨没趣就行。
“就是那些“主流人群”一旦发生身边有同性恋时的本能感觉,也是你跟你爹妈宣布你出柜了,他们的下意识反应”
所以我才好奇你为什么把身边人对待“自家人出柜”的心理反应映射到“自家人对待别家人出柜”甚至是“全国人民对待国内其他人出柜”的态度上吗,即使同样抱有鄙夷的心理,这三个层面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还是应该是不一样的。可惜了,你一直都没有回复这一点。
ps 我认为国内大部分人对于其他中国人出柜在国际上的观点不是“家丑”,更接近于“小丑”。毕竟“家丑”还有下意识的维护在。
既然你还纠缠不放,我再给最后一次回应。
如果说在其他国家,这种感觉更接近于“小丑”的话,那在中国,它仍然还是更接近于“家丑”,因为很多中国普通人就是把其他同族人的事情纳入社会大家庭这个范畴来看待的,从喜欢强调统一文化,集中管制,到随意刺探谈论他人隐私,随处可见。
而且,结合当时我和其他人在讨论楼主最初问题的语境,我说的是不同文化对那些被鄙视非主流现象的处理方式。在讨论那些现象时,国人会明显地区分“你我”和“内外”,潜意识里就是社会大家庭这个心理概念的作用。如果是国外的“小丑”现象,那么当然会不客气地嘲笑一番,“果然还是我大中华治国有方,欧美列强长期水深火热”。如果是国内的类似(“鄙俗”但对自己没有直接影响的,这一点很重要)现象,那么会忌讳莫深,在公共场合保持节制,毕竟“家丑不可外扬”。
行了,该说的我已经说了足够多。不管你是习惯性地以高人一等的姿态语气说话(所以说话总是咄咄逼人而自己毫无察觉),还是缺乏同理心(所以理解不了其他人的内心感受和表达),还是咱们的认知差别太大(所以没必要相谋相杀),真的别浪费你我的宝贵时间了。
之前某天我也突然理解了你一开始说“你要不喜欢就把我拉黑”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毕竟这大概率就是你和别人交流的日常体验,而你也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结束方式。对我来说,跟你耐心做这些解释和讨论,真的是最近最无聊乏味没意义的事情,本来就还有其他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我。我知道以你的个性,一定会再洋洋洒洒地做一个回应收尾的,让自己感觉最好,那就随你吧,反正我不会再回答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