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细节还不错,有些还精彩。
问题是,整个故事,建立在两个关键的“不可能”上。
一是“信芳”的冒名顶替。在已被怀疑冒充的情况下,验证就那么难吗?只能通过送照片这种费力费时的方式?能够与梅机关电报联系,就想不到询问相貌特征?想不到询问生活小事等?日本人也太笨了吧?
二是,偷一件军服,就能在军营里通行无阻。日本人在已知有军服丢失的情况下,竟然束手无策!其实办法多的很,口令是一种,日本人用了(早为啥不用?)被破解了,其实更简单的方法,比如,袖章(布条即可)比口令更能明显区别,囚徒们不会什么颜色的布都准备得有吧?送给养时,送一种特殊颜色的布来即可,就是专人去买也不费力吧?
另外,剧中嘴上的“概率论”根本就不是数学上的概率论,而是周易一类的卦学。概率论是对还不能把握的物质现象总体观察的一种统计表现,而不是对一个什么真实客观物质过程的描述。比如,制作枪管,说“废品率3%”,只是不明原因下的一种统计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过程,当人们把握住了材料、设备、工艺的机制进行改进,废品率就变了,可变成0%。而按剧中的所谓“概率论”,是有种什么客观物质过程在“律动”,若是律动在“大概率周期”,就没有废品,而“律动”在“小概率周期”,废品率就是100%了,这不是“概率论”,这是卦学。
还有,对“墨菲定律”的运用。这个所谓定律,其实只是人们自嘲似的心理效应,也不是真实的客观物质运动。“越是想击准,就偏击不准”,客观现实会是这样吗?这话对狙击手说去,让狙击手们放弃技术,都去练“不想击准”的心理?
事实上,对于不规则的石头,坎坷的路线,要击中一个人,想不想击中的概率是一样的。若是规则的石头,比如圆球,规则的平坦的重力路线,那么,击中的概率极大。
若是观察到重力路线前方有明显的障碍,那么,直线地瞄准一个人,击不中的概率就是100%。这不是什么概率的“律动”,而是物理学的运用。剧中,把“墨菲定律”作为客观过程,让向海音周围的人全被击中而她不倒,实是荒唐。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