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峨眉天地庄 公众号 长满野草的弹坑
著名的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讲述了五个德国青年,在二战期间经历各种残酷经历的过程。欧美和前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战壕军事文学阶段,从前线普通士兵的角度看来看待战争的残酷和泯灭人性。《我们的父辈》也是这个角度讲述,普通德国人在残酷的二战时期如何生活的。
这部电影从筹备到开拍,花了近十年时间,以德国人特有的严谨细致,对二战德军步兵作战细节进行了描写。
二战初期的德军装甲闪击战,闻名世界,35天攻占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39天占领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关于苏德战争的将帅回忆录太多了,如果希特勒和斯大林可以写回忆录的话,他们写的东西不会比《我的奋斗》更有意思。不过战争如果从战壕士兵的角度看,和将军们的视角是另一回事,那是微观琐碎的,从宏观战争视角到微观视角,可以看到战争中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东西。

《我们的父辈》的五个年轻人,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也是充满了闪击战幻想,他们梦想在1941年圣诞节回家,和1950年麦克阿瑟手下的美国士兵一样。而许多苏联人当时的反应是,“战争”在6月22日突然爆发了,他们一点准备也没有。
而德国步兵,在斯图卡和梅塞施密特带领下,跟在装甲集群突击后,他们深入前苏联纵深数千里,在苏德战争初期俘虏了三百万俄国战俘。德国步兵的战斗力在1941年是非常彪悍的,他们的连排分队是如何进行高效作战的,《我们的父辈》进行了详实的描述。第一段战斗经历,是战争初期,主人公威尔海姆和弗里德汉姆,所在的“灰猎犬”连在一片工厂废墟,歼灭几个俄国士兵的过程。


排长威尔汉姆少尉率领一个班,在连长费格尔命令下,离开大部队,去附近的工厂废墟清理残存的俄国火力点。

经过侦察,排长威尔汉姆向军士班长下命令,组成两个火力组,交替掩护前进。

军士班长率领一组转过墙角开火,掩护排长威尔汉姆小组突进。

威尔汉姆前进到报废汽车废墟后,立刻利用汽车的掩护开火,吸引高塔是俄国火力点的注意,军士班长组继续前进。

军士班长组前进到高塔底下大门以后,开火吸引高塔上俄国士兵的火力,排长威尔汉姆组立刻继续突进。

威尔汉姆手持MP40冲锋枪还击,命令另一名士兵快速前进到高塔一楼门口。

高塔进口上面的俄国士兵,手持步枪瞄准威尔汉姆进行射击,看守进口。因为俄国人射击角度不好,威尔汉姆和手下都跑进了高塔内部。

另一边,德国军士班长,手持MP40冲锋枪进行射击,吸引高塔上俄国机枪的火力。

威尔汉姆这组,前面的士兵击毙了楼上的俄国士兵,他们二人快速推进,往楼上俄国机枪组跑去。

威尔汉姆组两个人顺利到达,从后面解决了俄国机枪组,俘虏了两名士兵。
最后,威尔汉姆这个班,俘虏了三名俄国人,击毙一名;自己一死一伤,还缴获一挺机枪。这是德国军队在战前进行了大量刻苦训练的结果;德军步兵班排实行小组战术,灵活主动,非常注意火力协调配合。
纳粹时期,整个德国就是一个大兵营,德国人在青少年就加入各种准军事组织,他们在里面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还有大量的纳粹思想灌输。这让当时许多德国人从小不仅掌握了基本军事技能,还是狂热的好战分子。
成年以后,德军新兵第一阶段经历大概十周的基础训练,主要是体能、射击、班排火力队形演练等;第二阶段按各兵种,进入补充团,让有战斗经验的士官带领,重点是小组突击、战场熟悉、渗透作战、火力配合等。这样经过严格训练的德军士兵,在东线苏德战争,和苏军士兵打出了1:3的交换率。
1941年这段战斗只是威尔汉姆排的小试牛刀。到了后面的1943年库尔斯克决战,经过两年的磨练,尤其经过了血肉磨坊——斯大林格勒巷战,俄国人的战斗力也在飙升,这个排经历了更残酷的战斗。因为威尔汉姆所在部队是在莫斯科正面的中央集团军群,所以他们没有参加残酷的绞肉机——斯大林格勒战役,那里士兵的生命是以小时计算的。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所有的苏联士兵大喊大叫,冲天放枪,利用一切方式庆祝自己活了下来,持续了近四年的苏德战争大概是20世纪最残忍的战争,两个战斗民族使尽全力战斗了近四年。8月8日,苏联对东北日军宣战,很多俄国人带着反战情绪参加了这场二战最后的战争。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那个庆祝呀,十四年抗战终于熬过来了。
二战德军也是战斗民族,经过1940年占领法国的战争考验,1941年德军的战斗力达到了颠峰。而苏军在经过了1936年到1939年的肃反以后,中高层军官一扫而空,军队大脑被掏空,导致苏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虽然苏军的机械化装备超过了德军,可是军官团队的培养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肃反的后果在1940年的苏芬战争表露出来,斯大林也深知这一点,他竭力推迟苏德战争的到来,希特勒深知不能给苏军喘息休整的机会,苏德战争终于在1941年6月22日到来。
从现在解密的许多档案材料看,苏军在1941年真的很惨,,但是苏军打得很顽强,消耗了大量德军精锐部队,用持久消耗战来对付德军的闪电钳形攻势。当时德国人惊讶的发现,俘虏近三百万苏军后,斯大林又动员了数百万苏军参战,其中包括了近一百万女兵,1942年的斯拉夫战斗民族把适合作战的青壮劳力动员到了极限,后方只剩下大量的老弱妇孺在工作。希特勒在德国人口和资源不能应付消耗战情况下,采取了在苏德战场全面主动进攻的战略,在1943年库尔斯克遭到了彻底失败。德国国防军上层军官组织一部分人,看到了纳粹日薄西天,在1944年刺杀希特勒,结果希特勒发动了针对国防军的大清洗,导致德军在1944年以后基本上不是苏军的对手,斯大林用持久战笑到了最后。
苏德战争的余波还在中国解放战争中体现出来,后来四野短短三年从白山黑水杀到天涯海角,这和林总在苏联留学治病三年是分不开的。平型关大捷以后,林总在1938年2月受伤,5月去苏联疗养,在治病同时学习苏军高级军事教程。在1933年以前,苏军和德军一样被英法等主导的国际联盟孤立,两军在苏联进行了机械化军事合成实验,这一秘密合作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终止了,这一合作也成为了斯大林后来清洗苏军高层的借口。德军的许多资料也在这次合作以后被苏联学了过去,林彪应该接触到了这方面的德军高效作战资料。
到了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据后来回国的苏联情报军官师哲回忆,林彪在1942年初回国以前,曾经针对苏德战争的某些情况进行了推演,推演的结果受到了苏军的重视,后来传说“斯大林要用五个师交换林彪”也不是空穴来风。
林彪在1942年回国以后,没有走上抗日的一线战场,他主要在延安党校和抗大进行教学工作。林总是一个军事天才,他一边沉淀自己在苏联学的东西,一边在后续的苏德战争中看到了,苏军超级动员机制和持久战大纵深防御战略,德军的机械化集群立体进攻、钳形闪击战略和步兵分组高效作战战术。林总在思考能不能把苏德两军的优点结合进中国实际,打造出一支钢铁雄师,当然日军的某些特点也在林总的考虑之列。
到了1946年,林总得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东北战场,他一边整合出关的各种军事资源,一边提出了六大战术原则。随后是血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1947年战略反攻,直到1948年四野才得到难得休整机会,六大战术体系逐渐在各主力纵队推展开来,其中一点两面、三三制、一组四队有点德军步兵班排战术的影子。同时罗荣桓在四野后方按照苏军的动员模式,组织了近几十万的二线补充部队,二线部队接受初步的六大战术训练,然后逐步补充到一线部队,这样的动员训练制度让四野越打越强,直到进关以前的百万雄师。
到了1948年辽沈战役,四野主力部队经历了实战考验,攻克锦州、塔山阻击战、辽西全歼廖耀湘兵团,不战而攻占沈阳,只是在营口跑了52军一万多人。随后四野进关,在华北野战军配合下,迫使傅作义集团起义。接着南下进军,衡宝战役腰斩钢七军,让最后的桂系主力部队失去了战斗力。
直到今天,解放军步兵班排战术体系,还可以看到当年六大战术原则的影子。从21世纪看,新中国是二战的产物,解放军也是二战苏德日军某些特点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所以二战后世界霸主美军一直很重视研究解放军的作战方式。
真希望我的民族也能有这样的一天。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