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说过毕竟是玲珑的孩子,后来又告诉誉王他是祥嫔的孩子,后来梅长苏也去查玲珑公主和玄机公主有没有小孩,说玄机公主没有小孩,玲珑公主有一个小孩然后战死了……
唉……感觉滑族那一段很神秘……
要是能来一个前传就好了,萧选林爕言闕三人少年时,怎么跟滑族怎么争帝位,祁王怎么跟梁王争执日渐失去信任,玄机公主怎么挑拨离间最后赤焰军全灭刺死皇子结束
梁王说过毕竟是玲珑的孩子,后来又告诉誉王他是祥嫔的孩子,后来梅长苏也去查玲珑公主和玄机公主有没有小孩,说玄机公主没有小孩,玲珑公主有一个小孩然后战死了…… 唉……感觉滑族那一段很神秘…… 要是能来一个前传就好了,萧选林爕言闕三人少年时,怎么跟滑族怎么争帝位,祁王怎么跟梁王争执日渐失去信任,玄机公主怎么挑拨离间最后赤焰军全灭刺死皇子结束 |
> 去琅琊榜的小组
最赞回应
“举国来降后又叛变被灭国”的说法应该也是事实,只是掩饰了梁帝的真实角色,就像李世民说李建成想杀他,应该不是无中生有,但是他自己干过什么导致李建成要杀他,就被掩饰过去了。
滑族反叛,应该是事实,并不冤枉。梅长苏提到往事时,说滑族“叛去”大渝,引发了平叛之战,说明在大梁出兵之前,滑族反叛已成既定事实,否则只能叫“谋叛”“意图反叛”,不能叫“叛去”。秦版弱请四姐出山的时候,列举出大梁的罪状也无非就是宗庙被毁,灭国之仇,般弱作为被璇玑公主彻底洗脑的大梁黑,一心激起四姐的复仇之心,却也黑不出别的罪状来,假如滑族反叛是被诬陷的,是大梁背信弃义在先,滑族为了自保而反叛在后,那可比单纯的灭国要可恨多了,她怎么会只字不提?
对比梅长苏和秦般弱双方的说法,我觉得滑族反叛在先,赤焰军讨伐在后,是双方都认可的事实。
但梁帝确实承认了,灭滑族是他为了灭口而处心积虑策划的,所以我认为,梁帝对滑族很可能是”诱叛“。他故意让玲珑公主察觉到他有背叛之意,甚至给玲珑公主传递假情报,让她以为大梁正密谋对滑族用兵,然后故意放玲珑公主逃回滑族,促成滑族反叛的事实。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梁帝已经起了灭滑之心的情况下,玲珑公主还可以从大梁京城一路逃回滑族去,是梁帝故意给她创造条件,为她扫除了障碍,让她得以顺利逃离,而她只当是自己运气好。。
在大梁朝堂这边,真正起意对滑族用兵,开始着手用兵,都是在滑族叛迹明显之后,出兵更是在滑族反叛成为事实之后。回过头来,所有事实都显示是滑族背叛在先,硬说大梁朝廷陷害滑族,连滑族子民都说服不了,而且本来也不存在那种事,其实就是玲珑被梁帝忽悠了而已。
这招应该是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梁帝和滑族的关系,林燮明显并不知道,他如果知道,几乎一定会告诉言侯,梁帝在赤焰案时又怎么能放过言侯?
而且单是得到滑族军队帮助,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梁帝登基动用了武力,也不是秘密,如果他许诺的是减免税负、恩赐金银财帛这一类普通回报,也必要赖账,更没必要兴师动众灭口吧!应该是梁帝和玲珑之间的秘密交易损害了大梁的利益,比如许诺了国土、自治这一类原则性的东西,才会事后赖账,为了保住秘密不外泄,才处心积虑灭绝滑族王室。这样的事,梁帝应该不敢让林燮和言侯知道,假如被他们知道了,一旦梁帝不再信任他们,迟早要杀他们灭口,那么言侯应该躲不过那一劫。
罗生门式的留白
「祥嬪」就是一個虛構出來的人吧,養在宮外,沒有人知道,有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祥嬪」就是玲瓏公主的隱瞞身份的代稱,皇帝不能承認玲瓏公主跟他的關係,所以必須用祥嬪來取代,這樣就不矛盾了。
所以他說譽王是玲龍公主的孩子,是跟高湛私底下說的,這是一個密秘,自然也是真相。
而他跟譽王說是祥嬪的孩子,是在公開的場合,在此之前已說了沒用的棋子應該丟棄一段對話,其實已經暗暗承認了,而後面在補上這一句,在跟在場其他人和譽王做「官方表態」--他不能也不會承認。
他是玲珑的孩子,玲珑就是祥嫔,之前皇后说过,她对祥嫔几乎一无所知,而且玲珑能在两国反目后逃出大梁,她应该没有进宫,梁帝说这个女人太聪明,或许这也是原因之一,玲珑担心进了宫就只能任由梁帝摆布了,所以在梁帝实践对滑族的承诺之前,她拒绝进宫。
但这写都不会被梁帝承认,梁帝只承认誉王的母亲是祥嫔,反正史书怎么记载祥嫔是由他说了算,在他的版本里,祥嫔和滑族没有关系,就是养在宫外的一个侧室,住在别馆之类的地方。
他是玲珑的孩子,玲珑就是祥嫔,之前皇后说过,她对祥嫔几乎一无所知,而且玲珑能在两国反目后逃出大梁,她应该没有进宫,梁帝说这个女人太聪明,或许这也是原因之一,玲珑担心进了宫就只能任由梁帝摆布了,所以在梁帝实践对滑族的承诺之前,她拒绝进宫。
但这写都不会被梁帝承认,梁帝只承认誉王的母亲是祥嫔,反正史书怎么记载祥嫔是由他说了算,在他的版本里,祥嫔和滑族没有关系,就是养在宫外的一个侧室,住在别馆之类的地方。
就是感觉梁帝上位前的那一段实在是太神秘了,线索交错布置在剧中各处,越是神秘越是想了解
梁帝和滑族的关系,林燮明显并不知道,他如果知道,几乎一定会告诉言侯,梁帝在赤焰案时又怎么能放过言侯?
而且单是得到滑族军队帮助,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梁帝登基动用了武力,也不是秘密,如果他许诺的是减免税负、恩赐金银财帛这一类普通回报,也必要赖账,更没必要兴师动众灭口吧!应该是梁帝和玲珑之间的秘密交易损害了大梁的利益,比如许诺了国土、自治这一类原则性的东西,才会事后赖账,为了保住秘密不外泄,才处心积虑灭绝滑族王室。这样的事,梁帝应该不敢让林燮和言侯知道,假如被他们知道了,一旦梁帝不再信任他们,迟早要杀他们灭口,那么言侯应该躲不过那一劫。
也就是梁帝先是以重利诱降滑族,然后又过河拆桥灭了滑族,留下了一个滑族生在大梁和大渝之间生存艰难于是举国来降后又叛变被灭国的官方说法。
大渝的玄布啥样啊也很好奇……
“举国来降后又叛变被灭国”的说法应该也是事实,只是掩饰了梁帝的真实角色,就像李世民说李建成想杀他,应该不是无中生有,但是他自己干过什么导致李建成要杀他,就被掩饰过去了。
滑族反叛,应该是事实,并不冤枉。梅长苏提到往事时,说滑族“叛去”大渝,引发了平叛之战,说明在大梁出兵之前,滑族反叛已成既定事实,否则只能叫“谋叛”“意图反叛”,不能叫“叛去”。秦版弱请四姐出山的时候,列举出大梁的罪状也无非就是宗庙被毁,灭国之仇,般弱作为被璇玑公主彻底洗脑的大梁黑,一心激起四姐的复仇之心,却也黑不出别的罪状来,假如滑族反叛是被诬陷的,是大梁背信弃义在先,滑族为了自保而反叛在后,那可比单纯的灭国要可恨多了,她怎么会只字不提?
对比梅长苏和秦般弱双方的说法,我觉得滑族反叛在先,赤焰军讨伐在后,是双方都认可的事实。
但梁帝确实承认了,灭滑族是他为了灭口而处心积虑策划的,所以我认为,梁帝对滑族很可能是”诱叛“。他故意让玲珑公主察觉到他有背叛之意,甚至给玲珑公主传递假情报,让她以为大梁正密谋对滑族用兵,然后故意放玲珑公主逃回滑族,促成滑族反叛的事实。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梁帝已经起了灭滑之心的情况下,玲珑公主还可以从大梁京城一路逃回滑族去,是梁帝故意给她创造条件,为她扫除了障碍,让她得以顺利逃离,而她只当是自己运气好。。
在大梁朝堂这边,真正起意对滑族用兵,开始着手用兵,都是在滑族叛迹明显之后,出兵更是在滑族反叛成为事实之后。回过头来,所有事实都显示是滑族背叛在先,硬说大梁朝廷陷害滑族,连滑族子民都说服不了,而且本来也不存在那种事,其实就是玲珑被梁帝忽悠了而已。
这招应该是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你太厉害了!!!所以玄机公主苦心谋划利用梁王的多疑害死了他最得意的皇子和灭国仇人赤焰军,最终的目的就是使梁国不断内耗最终能被他国所灭!
滑族这段历史看起来扑朔迷离,梁帝有许多隐瞒,璇玑或玲珑也并没有说出全部真相(甚至那封信到底是玲珑写的还是璇玑伪造的还是个谜),双方都在避重就轻,单方面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抽丝剥茧梳理出真相的经过,就好像后人通过史料中相互矛盾的记载考证真相的经过一样。
感觉是梁帝之前为争取玲珑公主投降梁国并帮他夺位许诺过什么利益,比如他登上皇位后封她为皇后啊,或者允许滑族在某一块地上建国(作为梁的附属国)或者自治梁国为它提供保护之类的。后来梁帝上位后反悔,导致玲珑公主失望叛走,然后被赤焰灭。
PS:赤焰灭滑族的时候有屠杀他们吗?我印象中没有,但看到有人说电视里有这么放出来,也记不清了
「祥嬪」就是一個虛構出來的人吧,養在宮外,沒有人知道,有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祥嬪」就是玲瓏公主的隱瞞身份的代稱,皇帝不能承認玲瓏公主跟他的關係,所以必須用祥嬪來取代,這樣就不矛盾了。
所以他說譽王是玲龍公主的孩子,是跟高湛私底下說的,這是一個密秘,自然也是真相。
而他跟譽王說是祥嬪的孩子,是在公開的場合,在此之前已說了沒用的棋子應該丟棄一段對話,其實已經暗暗承認了,而後面在補上這一句,在跟在場其他人和譽王做「官方表態」--他不能也不會承認。
“诱叛”的确是最能合理解释各种蛛丝马迹的推测,也符合梁帝的心性和手腕
罗生门式的留白
赤焰灭滑族的时候没有屠杀平民啊
秦般弱找四姐的时候,四姐就说如今我们族人都已被梁人同化,看起来完全无异blabla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