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电影
搜索:
  • 影讯&购票
  • 选电影
  • 选剧集
  • 排行榜
  • 影评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从互文性角度看改编电视剧《琅琊榜》(硕士论文)四

无关风月 2018-03-07 19:24:36

从互文性角度看改编电视剧《琅琊榜》(硕士论文)一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54848/discussion/615193368/

从互文性角度看改编电视剧《琅琊榜》(硕士论文)二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54848/discussion/615221010/ 从互文性角度看改编电视剧《琅琊榜》(硕士论文)三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54848/discussion/615287576/ 第四章《琅琊榜》电视剧互文性下的功能分析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形象立体的传播形态使它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电视剧中存在着诸多的互文性体现,不仅能够很好的传达故事情节,其体现的文化互文更容易赢得受众的情感共鸣,它在带给观众娱乐的同时,更带来精神上的兴奋感,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

通过分析发现,《琅琊榜》电视剧内外存在着诸多互文性的体现,水平、垂直互文性的特征使得电视文本符号在社会中生成更大的文本意义,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对话又促使这些符号意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共享。

本章基于前两章中对于《琅琊榜》中水平、垂直互文性特征以及体现的文化互文,结合传播理论,探讨互文性是如何建构《琅琊榜》电视文本意义及电视中互文性特征是如何促进电视文本意义的传播。

4.1《琅琊榜》电视剧互文性下的文本结构功能分析

电视剧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延伸,电视剧内部的人物关系的冲突,故事情节的戏剧,都是一种结构化的层次表达。互文性在电视剧文本结构中发挥作用,使得前后剧情产生相互指涉和映射,从而化进电视剧故事的叙述,信息的传达。这一部分基于第三章对《琅琊榜》水平、垂直互文性特征分析,结合话语分析方法,研究其互文性下电视剧文本的结构功能。

4.1.1 巧妙预设,逻辑明确,剧情紧凑

《琅琊榜》电视剧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故事支线与人物关系,如何在有限的剧集中处理这些关系,完整准确的叙事,且有效的形成戏剧冲突,互文性呈现出的对话性发挥了巨大作用。

克里斯蒂娃认为,水平互文性强调一段话语与其他话语之间具有对话性的互文关系。在《琅琊榜》电视剧中,预设等手法的使用,使得后面剧情不断回应前面的预设,前后剧情之间形成对话性的互文,也使得电视剧条理清晰,叙事紧凑,搜辑明确,引人入胜。

例如,《琅琊榜》电视剧中庆国公侵地案与兰园藏尸案,本是两个独立的案件,一起是太子为打击誉王势力,收集庆国公侵地证据,意图扳倒支持誉王的庆国公,一起是由梅长苏翻出为扳倒支持太子的户部尚书楼之敬,意欲打击太子势力,从而为靖王铺路。两个案件独立且前后并列。而在誉王看来,是由于他将救郡主一事中梅长苏的功劳散布出去,使得太子对梅长苏失去招揽之心、梅长苏为反击太子的打压,向他示好的"大礼"。而对靖王来说,审理庆国公一案,树立了威望,虽示了才干,又无形之中拉巧了支持自己的势力。誉王对梅长苏死必塌地的信任,支持靖王处理庆国公一案,也达到了梅长苏的目的。

电视剧中对于庆国公侵地案的预设表现在电视剧一开场的双王夺嫡。开场,誉王要被加封为七珠亲王,其节节高升,对太子的地位造成了威胁,于是想方设法要削弱誉王的势力,而支持誉王的庆国公手握兵权,势力不容小觑。太子一党的谢玉派卓家护送庆国公府家奴进京状告庆国公以达到目的。不想,途中遭遇追杀,不得不进入江左寻求庇护。此时江左盟宗主梅长苏单舟退敌。整个情节,一来在剧中刚开场显示出江左盟与梅长苏的实力,为全剧主人公梅长苏的人物形象打下基础;二来梅长苏庇佑卓家和庆国公家奴,护除誉王势力为靖王铺路埋下预设;二来引出庆国公侵地案,展示双王夺嫡己经到了如火如茶的地步,交代了全剧的背景。

兰园藏尸案的预设则是梅长苏决定在京城买房。因着梅长苏的地位,不少京城贵族送去地契,而梅长苏恰恰好选择了兰园,并拉着景睿和豫津前去参观,从而引出兰园藏尸案,惊天疑案轰动全城。以江左盟和琅琊阁的情报,梅长苏必然是事先知道兰园的秘密的。梅长苏无意之下引出这起案件,一来是为暗示誉王,传达出像誉王示好的信息;二来为之后劝服誉王支持靖王打下基础;三来削弱太子势力;四来也有可能是掩藏江左盟发现兰园事件的真相,转移各方注意力。梅长苏买房一件简单的事,牵扯出这么多的情节,前后情节毫无牵强,紧密相联,让观众看了直呼过瘾。

而这两起案件,也表现出导演对于往宫斗权谋剧的拼贴与仿作。电视剧虽是夺嫡却是通过一个个的侦探案件表现;虽是宮斗,却也牵扯入江湖势力。对于以往宫斗剧情节的仿作,使得故事基调迎合受众;对于破案情节、江湖势力在剧中的拼贴,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的刺激。

不论是哪个案件,都是开场双王夺嫡的表现,而这些案件如何安排,如何展开,都得益于故事叙述的预设,使得后面的情节对前面的预设形成互文,电视故事出现的合理紧凑,过程顺畅,环环相扣。剧中对其它优秀影视作品主题的拼贴穿插,又使得故事叙述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4.1.2口语引用,文学狂欢,颠覆传统

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深受巴赫金对话概念的影响,巴赫金将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与对话的结果,从而体现出一种"文学的狂欢化"[27]。所谓文学的狂欢化,指文本中各种文学或非文学话语、方言、口头语等在一起相互指涉,呈现出不同的文本意义。因此,"文学的狂欢化"就是一种互文性理论。

在狂欢的广场,文本中无等级的插科打译、粗鄙对话,庄谐结合等语言等影射了权威的消失,等级世界观的破碎和文化中心等边缘关系的逆转[28]。《琅琊榜》电视剧中,有对古代严谨的语体、礼仪的遵守,也有对现代生活中各种口语、俗语的引用、拼贴,使得电视文本呈现出丰富的含义。

改编电视剧《琅琊榜》中,除了第二章提及的引用外,台词中还有对现代日语的引用,如:

(1)梅长苏对靖王吼道:"萧景琰,你有情有义,为什么就是没脑子?"

(2)穆青对郡主说:"姐啊,就他(巧里奇)那长相,我保证你看过之后吃不下饭!"

(3)蒙挚对下属说:"还不走,等着我请你吃饭啊。"

(4) 梅长苏对飞流说:"她是世界上最和蔼的老奶奶!"

(5)甄平说:"居然忘了提前取好名字,真是败笔。"

(1)(3)(4)(5)"没脑子"、"请吃饭"、"老奶奶"、"败笔"这些都是现在当代人的口语,(2)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口语化的表达。这些口语化台词的运用都在电视剧人物对话中,表达出了其意义。(1)中表达出靖王生性鲁莽,做事一根筋,符合剧中靖王的人物定位;(2)表达出百里奇长相差强人意;(3)蒙擎用现代化口语来表达对下属的斥责,又显示山蒙挚的呆萌;(4)表达了梅长苏对太皇太后的尊敬与爱戴;(5)"败笔"一词,既刻画出甄平的个性,又让电视剧前的观众忍俊不禁。

以往古装剧的改编都会追求台词的严谨,要求人物对话需要符合电视场景中的时代,不然会让观众感觉跳戏。在《琅琊榜》中却引用这些口语化表达,不仅符合电视剧语境,刻画了人物形象,也引起观众的话题讨论。

这部剧中的严肃端正的服饰、礼仪,都将我们带入到古代那个场景,而人物台词中,这些现代口语化表达的引用,与严谨的古语的揉合拼贴,又表达出对这个封建等级语境的颠覆及对封建制度潜在的批驳。在严肃的封建等级制度下,梅长苏作为一名谋士绝

[27]王瑾.互文性:名著改写的后现代文本策略一一《大话西游》再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04(02)

[28]王瑾.互文性[M].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不会对靖王说"没脑子"这样的指责,也不会对飞流称太皇太后为"老奶奶",蒙擎也不会委婉的批评下属,这些都不符合古代的传统语境,也都是有悖等级制度的。而电视剧中这些平等化的现代语的引用,不仅刻画了人物形象,更是对古代这种不平等的等级制度的潜在批判,使这部作品产生了震撼性的效果。

4.1.3 拼贴巧拟,解构文本,建构文本

米勒的解构主义批评观认为,哲学语言在解构文本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在建构文本,而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正是这种解构和建构的关系。任何文本之间都存在相互指涉的关系,与先前的文本产生互文关系,在对前文本意义进行解构的同时也在以各种方式建构文本意义。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互文性的体现,是对前文本意义的解构同时,对自身意义的建构,这里从电视剧主旨、人物形象刻画以及剧情内容来进行分析。

(1)主旨的解构与建构

通过前文中主题的拼贴可知,《琅琊榜》中结合了《肖申克救赎》、《三王夺嫡》和《少年包青天》等主题,它讲的是宫斗权谋,却没有以往宫斗剧的尔虞我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它通过对往宫斗权谋剧的戏拟,借整过去宫斗剧的"夺嫡斗争",又融入了江湖情义,穿插入各种案件,表达的却是家国情义。这是对以往宫斗剧中夺嫡之路必有无辜牺牲,必定流血的主旨旋律的解构,也建构了《琅琊榜》对宫斗权谋否定的主旨。

《琅琊榜》是一部涉及权谋的电视剧,但却是通过梅长苏步步策划使冤案得翻供来对权谋进行强烈的讽刺。剧中梅长苏在烤火时候不慎烫伤了手时叹道;"我这双手,也曾挽过大弓,降过烈马。如今只能在这个诡异地狱里,搅弄风云了。"曾经是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但在阴暗的党争面前,只有玩弄权术。而权谋总会与不择手段相关。但梅长苏选择的不是炙手可热的太子和誉玉来更快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选择不善权谋的靖王;他虽步步为营,机关算尽,但却从不伤及无辜,将誉王处死之时,梅长苏等人用掉包计将怀了孕的誉王妃救出监狱。这些细节,是再三强调,梅长苏不是个玩弄权术的阴险人物。这些情节都是对传统认知范畴内宫斗中勾也斗角的挑战。梅长苏在答谢纪王救祁王遗腹子之命时,纪王拍拍梅长苏的背笑道:"同是亲生骨肉,何必争个你死我活呢?"这句话,更说明了此剧理念上,与以往的宫斗权谋剧不同,它不是吹捧权谋,而是在批判权谋。

(2)人物形象的重塑

《琅琊榜》表达的是忠义情怀,但剧中的人物形象除重情重义的靖王、长苏、郡主等人外,也有自私冷漠的帝王,为达自己目的不择手段陷害他人护除异己的奸臣。这些人物形象的设定在传统的宫斗剧中是常见的,但是《琅琊榜》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并没有刻意的将这些人物绝对的脸谱化,而是呈现出多种性格特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送是对传统人物设定的解构,同时又形成更为合理的人物形象。

《琅琊榜》电视剧是以梅岭冤案这一事实预设来展开,而造成这一事实的根本在于梁王的自私冷漠,多疑猜忌的性格,这一形象在剧中也有多处表现。但梁王的性格并非是绝对的,他在面对梅长苏质问以致哑口无言而愧疚于心时,他用几近无力的姿态为自己做最后辩解:"你要相信,胶是受了小人蒙蔽!肤抱过你,带你骑过马,陪着你,放过风等,你……还记得吗?"竟然比所有掷地巧声的质问显得更悲戚。梁王的凄惨,连观众都开始同情他了。谢玉狠绝,为护除异己不择手段,策划赤焰冤案,又挥刀相向一直为自己办事的卓家夫妇,这样一个狠戾之人,在颓倒一刻,却是对莅阳说:"莅阳,你要相信,我是真的喜欢你。"那一刻,仿佛连观众都理解了谢玉的所有一切行为。

传统意义上的昏君奸臣都是薄情寡义之人,哪怕到最后,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不会有感情的流露。而这部剧却赋予这些人物薄情之外的另一面,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它在重塑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就是对以往这些人物设定的解构。

(3)剧情内容的深层含义

德 曼认为,修辞手段使得文本产生更深居次的暗示意义,而这种暗示意义是都文本字面意义的否定,使作者言此而意他,形成转义。这就使文本形成一种自我解构,也使得文本巧语言所具巧的修辞性而呈现出互文性特征,即一个文本总是指涉另一文本,它的语言总是关于其他文本的语言。

《琅琊榜》电视剧中人物对话中不仅是对当时剧情的解释,更有着极大的暗示意义。例如,剧集最后,高公公与靖王妃之间的对话:

"起风了。""不,不是起风了,是这宫墙之内,这风从来就没有停过。"

靖王妃所说的"风"是自然现象中的风,指天气吹风有点冷,而高公公的话中提到了两个"风",第一"风"是对靖王妃的话的否定,而第二个"风"则是它体现的暗示意义。这里指权利纷争,指宫墙么内的尔虞我诈、互相争斗、风云变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电视镜头表现的是祁王之子与靖王之子在嬉戏玩闲,通往帝位的路途全是鲜血性命,

[29]王谨.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历代如此,庭生于靖王之子怕是也不能幸免,可能又会是一轮新的血雨腥风的开始。结合挂一画面,高公公的话意味深长,使得这一结局颇具深意。这里"风"的暗示意义否定了它的字面意义,对"风"这一符号的意义形成自我解构,同时又赋予它本身新的意义。在电视剧中的使用,使得这一结局留给受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互文手法在电视文本中的使用,使得《琅琊榜》与以往文本形成对话,而又对以往文本进行解构,以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形成新的文本意义。

4.1.4 升华主题,超越语境

通过上述分析,互文性在电视剧中的运用是通过对传统文本中的人物、故事等进行颠覆和解构,从而建构自身意识形态的功能。

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性具备社会历史特征,它不仅是历史的文本被写入当前本文,也指同时代的社会话语(周围文本)在当前文本中的体现。

《琅琊榜》讲的是宫斗权谋的故事,却表现了对宫斗权谋的否定与批判,通过兄弟情、朋友义表达出家国情怀,更与当下社会形成影射,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批评,给予受众更多的反思。

《琅琊榜》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热议,除了该剧具备精良的制作团队,强大的演员阵容,超高人气的故事剧本之外,更得益于该剧对于以往宫斗权谋剧的创新。不仅没有沿袭以往宫斗剧勾心斗角为一己私利的"斗争",而是侧重"斗争"背后的情怀,而且和现实结合,给受众以更多的思考和反思。电视剧描述的是宫斗权谋,但却通过梅长苏的仁善、大义来批判权谋;电视剧三王夺嫡,却通过夺嫡传之争传达夺嫡背后为忠臣平案的信念,不伤及无辜的底线;剧情虽然紧张激烈,人物的礼仪气节却是缓缓道来。当前,有人唯利是图,为一己之利不顾他人生存,不顾道义陷他人于不义;有人目中无人,不讲礼数,从不为他人着想,只有自己:有人利用权力,不办实事,只谋私利。当今社会下信仰缺失,诚信遗弃,这部剧所反映的情怀与大义正是我们所需要并追求的。

这种创新正是对传统文化语境的超越,不单单是故事的叙事,感情的表达,更在对社会的反思,这种反思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电视剧的主题得到升华,人们更关注电视剧背后的映射。

4.2 《琅琊榜》电视剧互文性下的传播功能分析

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这种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或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的信息。对于《琅琊榜》,不管是小说文本还是影视文本,都是通过媒介,传递给观众文本故事,促进受众与文本之间的良性互动。

电视剧《琅琊榜》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传播渠道,结合病毒式的口碑传播营销方式,从而促进信息在社会更大意义的传播与共享。同时互文性手段在电视剧中的使用,为受众对信息的解读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4.2.1 创作者方面——改编手法与改编思路的转变

《琅琊榜》中互文手法的使用,使得电视剧与其他文本之间构成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关系,被引用或仿作的文本能够唤起观众以往的回忆和文化情绪,从而刺激观众主动接受电视剧,与当前的观看的电视剧形成隐性的互动。送些互文手法的使用体现着创作者的创作思想,也对创作者改编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引用与仿作互文手法下改编手法分析

《琅琊榜》电视剧中导演对于其他影视作品的引用,从互文性角度来分析,扩大了导演对于其他影视文本借整的认识,也对影视改编原则得到重新理解。

《琅琊榜》中梅长苏与夏江对時,梅长苏利用"李逍遥"这个江湖人士迷惑了夏江,转移了夏江对卫铮的搜查的注意力。"李逍遥"这一人物在原著中是没有的,导演这里对"李逍遥"这一人物的引用,既不是对原著的不尊重,又改编的十分合理。该剧梅长苏的扮演者是胡歌,而"李逍遥"是胡歌十年前在《仙剑奇侠传》中的人物角色。胡歌本人也因"李逍遥"这一人物,收获了无数粉丝。这里引用"李逍遥",既能唤起观众对于胡歌饰演的"李逍遥"的记忆,引发观众对胡歌这十年历程的回顾,从而观照到电视剧中梅长苏的十二年经历,引发讨论,引起粉丝效应;又能使"李逍遥"与"梅长苏"两者很好的贴合,两者虽是同一个扮演者,但是剧中人物的外在形象却不一致,李逍遥洒脱仗义,梅长苏病弱体虚,但二者却有共同之处,都有着保家卫国情怀和对朋友忠贞无私的信义,这里更从侧面反映了梅长苏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导演对于角色的定位。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恰当的引用,不仅不是对原著的不忠实,反而却能引起观

3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012

众对于所引之事的回忆,引发观众对电视剧更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也能使观众通过比照,更好的认识剧中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视剧的思想。

《琅琊榜》中从主题到人物形象,再到思想表达的叙述过程中都有对其它影视的仿作。日本媒体将《琅琊榜》形容为集《甄嬛传》、《三国志》、《水浒传》于一身的作品。日媒报道称,《琅琊榜》描绘了男人的宫廷斗争,是男性版的《甄嬛传》;主人公梅长苏的谋略与《三国志》的诸葛孔明不相上下;兄弟之间的义气则情则能够匹敌《水前传》,"是一部浓缩了中国电视剧各种魅为的杰作。"

就主题而言,《琅琊榜》说的是宮斗权谋,而《甄嬛传》可谓是后宫斗争剧的经典,剧集步步为营,惊心动魄,琅琊榜中有后宫手段的剧集,但却没有《甄嫣传》中的尔虞我诈,借鉴了朝堂夺嫡与后宮争斗结合起来。《甄嬛传》中甄嬛为复仇回宫,算尽心机,最终成为后宫第一人,梅长苏为复仇回金陵,步步为营,终于使冤案昭雪,二者的大致路径一致,但复仇手段却不同,因此观众在想到甄嬛复仇血腥手段的同时,更能感受到梅长苏的赤子情怀。

就人物而言,梅长苏又与诸葛亮巧着同样的机敏智慧,都能运筹帷幅,把控全局。仿作的手法下,梅长苏身上有着诸葛亮的影子,但是创作者并不是一味相似的模仿,而是结合自身作品有意义的仿作。诸葛亮一曲空城计击退司马懿,靠的是自己的智慧以及对对手的了解,梅长苏单舟退敌,有的是整个江左盟令人忌禅的实力。诸葛亮辅佐刘备有实现自己抱负的缘由,梅长苏辅佐靖王,因为靖生正直忠贞,不善权谋,能够给朝堂一个清明,一个是为实现自身抱负,一个却是为家国大义。二者的智慧有着仿作,二者的情怀却不是完全相似的。

创作者通过对其它作品的仿作,既能引发观众的认知经验与情感回忆,又能通过与仿作对象的对比,观照出电视剧人物或剧集要表达的感情。

(2)改编思路的转变

垂直互文性下电视剧对小说文本的改编,是创作者改编思维的体现。小说本身单纯的为满足受众的消遣娱乐,而电视剧对于小说的删减都渗透着导演对于文本的认知理解心义及导演要表达的思想。小说中霓凰爱上了梅长苏派去前去支援的聂铎,之后又察觉梅长苏就是林殊,是为了满足受众喜欢看人物感情纠葛的情节,而电视剧改编为霓凰对梅长苏始终如一,是因为观众更认同中国几千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观,这是创作者对观众情感诉求的满足,也是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垂直互文性下,人物形象的变化也显示着导演与演员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及所要传达的思想。

小说中的蔺晨是一个洒脱飞扬又旷达仗义的人物。他医术高超,武功绝伦,智慧超群,不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中,虽寥寥几笔,却是十分重要。剧中蔺晨的风雅、傲娇,又在眼神中时不时的透露出对梅长苏的担忧、关心。48集中,蔺晨给病倒的梅长苏送药,榻前谈话,蔺晨对梅长苏事事操心的执念不为然,到后来梅长苏执意要冰续丹上战场,蔺晨对梅长苏的选择生气不忍,而最终被说服,并用俏皮的话语消减长苏内心的感动与亏欠。电视剧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改动是为了更好地符合生活人物定位,满足受众心理。

电视剧本身的目的在于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让人们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如何达到电视剧的目的,在于创作者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

4.2.2 受众方面——引导舆论话题,构建价值体系

后现代主义的互文性理论,更关注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意义。读者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必然与文本进行对话,而这种对话能促进文本更好地传播。

(1)引导舆论话题

媒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电视剧通过内容的传播,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引起公众的注意与讨论,从而在公开范围内形成一致的态度、意见与看法,就是舆论。

《琅琊榜》随着剧集的进展,该剧的剧情、人物、镜头运用、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焦点,即使剧集落幕,相关话题仍在不断发酵。《琅琊榜》剧集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必备话题热点。

《琅琊榜》电视剧中互文手法的运用十分普遍,预设、引用等手法也是从全剧一开始就形成铺垫,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的话题也在不断发酵。

对于蔺晨的存在预设便是一开始对琅琊阁发达的情报系统和蔺晨武功的介绍。此时蔺晨的存在似乎是为了解释林殊火寒之毒解的原因,蔺晨的形象也只是梅长苏的好友。微博上对于蔺晨的话题,也是#靳东蔺晨#,是关于蔺晨扮演者斬东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与蔺晨扮相的对比与调侃。

之后,48集中长苏请来蔺晨为卫铮解毒,蔺晨问长苏:"想我了吗?"又貌似严肃的说:"不吃饭,不给诊脉。"又大声的呼喊;"吉婶,我的粉子蛋做好没?"和飞流嬉笑玩耍,这些都展示出蔺晨性格的另一面,让我们看到的是潇洒风流,飞扬跳脱的蔺晨。而此时微博话题#最萌少阁主蔺晨#也上了热搜,观众更多的开始讨论荫晨性格中喜感的一面。

再之后,蔺晨与长苏谈及老阁主与林變的关系时,笑称:"两人打了三天三夜,还做了一辈于的好朋友。"而全剧从未出现过的#老阁主#也上了微博热搜。再之后,冤案已结,蔺晨通过畅谈以后看尽山水的生活,满满的是对林殊的担忧与关心,面对国难,长苏选择奔赴战场,蔺晨虽辞色激烈,却选择随同他一起奔赴沙场,我们看到了蔺晨对朋友重情重义的一面。而此时微博热议的便是#蔺晨#,对蔺晨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方面的讨论。

而蔺晨在剧中的存在绝不仅仅是长苏的好友,更是梅长苏昭雪冤案的背后支持。他的存在是梅长苏内心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全剧在一步步阐释蔺晨的形象的同时,观众对于蔺晨形象的讨论也是实时在热搜上表达。

电视剧中口语化的引用也推动话题的讨论,电视剧中现代口语的引用:

(1)蒙挚对梅长苏说:"地道修好了,这样你就可以和靖王私会了。"

(2)梅长苏对靖王说:"我想选你,靖王殿下。"

(3)蔺晨对长苏:"想我了吗?"

(4)长苏对蔺晨:"有你足矣,抵得过十个大夫。"

(1)(2)中,"私会"本是表达梅长苏和靖王可以私下见面谈事,"我想选你"表达梅长苏想辅佐靖王。(3)、(4)中,蔺晨的问话是故作轻松的调侃,"有你足矣"是长苏对蔺晨的信任,而这些话语在现代语境中隐含着人际关系的暧昧,容易引人想象。网友对此也展开了现代化的解读,更是在网上热议#靖苏CP#和#蔺苏CP#,并从剧情的人物对话中寻找话题,引起热烈讨论。电视剧中互文手法的运用不断推动受众话题讨论。

(2)构建价值体系

罗兰 巴特认为,文本意义总是超越此本文而指向其他先前文本,这些文本把现在的话语置入与它自身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更大的社会文本中[31]。

反映在社会文本中的则是受众与文本互文之后转化为的社会公众意识。电视剧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形成互文,意义的解读旨在社会价值观的构建。

互联网时代,多元的意识形态充斥着社会,当前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面临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而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以其轻松通俗的话语表达方式,更能被观众所接受,而电视剧中传达出的话语价值,宣传的价值观更能在多种形式上得到与大众的互动与参与,更能贴近群众,也能在广泛传播中构建出社会价值体系。

[31]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琅琊榜》中,有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引用,通过这些引用,旨在让优秀的古代文化回归;对宫斗权谋的戏拟,是对社会现实中权利纷争的批判,剧中渴望有一个清明的朝堂,现实中渴望有一个清廉的政府;文化互文性下,有对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互文,也有对当今社会现实的互文,通过这些互文,电视剧更意在将其所表运的核心价值被观众所认知、理解,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构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权。

《琅琊榜》的中的古代家具建筑,是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宣传,使人们能更多的认识到建筑中的古典美,不是一味的追求钢筋泥石,高楼大厦;剧中的礼仪风范,是对我国古代礼仪风范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当前我们缺失的是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礼节,不是一味的追求人人平等,进而演化成目中无人。

《琅琊榜》己经不再是简单的传播故事,情感宣泄,更是体现在以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上。

4.3《琅琊榜》的传播启示

《琅琊榜》开播之初,收视慘淡,开播近半,收视一直不温不火。随着故事剧情的开展渐入佳境,以及口碑效应的病毒式传播,在2015年10月以后,收视逆袭。收官之后的网络播放量和讨论量更是引发"琅琊榜"现象。这一过程的转变最重要的便是口碑营销传播。开播之后,网上便出现各种分析贴,从布景,画面构图到服饰妆容,从人物演技到各种细节。还有网友将剧中唯美的空镜头画成了水墨画,也有不少网友在贴吧编写各种琅琊榜的后续。正是由于《琅琊榜》唤起受众对过往知识的回忆,使得剧情与受众之间产生互文,促使网友好评如潮,《琅琊榜》电视剧更是收视爆棚。收官之后,各行各业更是寻找《琅琊榜》与自身的切合之处,更加促进了受众对于《琅琊榜》各个层面的挖掘,使得《琅琊榜》得到了更好地传播。

就电视剧来说,《琅琊榜》开篇便几条线索并进,第1、2集中,梁王、太子、靖王、誉王、谢家、卓家、穆府、夏冬、梅长苏、蔺晨、飞流、黎纲等等,剧中无论轻重几乎都粉墨登场,信息量如此之大,剪辑相对比较零碎。也正是前面的线索铺垫好了,后面的剧情对前文中的线索环环相扣,不断互文,使故事情节紧凑而有张力。而整个故事的叙述又不单单是对小说文本的视觉化转换,而是借鉴以往影视改编的叙事风格,融入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古代文化的借鉴,表演细腻细微之处,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使得情节、价值观更加迎合受众。

《琅琊榜》叙述的是宫斗权谋,但传达的却是宫斗背后的"情义"。开篇赤焰军与大渝劲旅殊死拼杀,为的是保卫家国;林殊面对帝王昏庸,奸臣陷害,家人战友惨死,没有选择激进的复仇方法,而是要让冤案彻底昭雪,得偿所愿后,却依然为保卫这个国家领兵沙场。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是我们的精神追求。豫津不涉朝局却心如明镜,满满的凛然正义和智者风范;景睿心思单纯,为朋友不惜与亲人翻脸,受伤之后仍能宽容原谅。保持聪慧正义的品格正是我们的人格追求。剧中无论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现实人文的思考,都值得我们为这部剧着迷。

《琅琊榜》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满足受众的需求,更多的是带给我们现实的思考。《琅琊榜》是一部正能量很足的剧。我们在当今在乎平等,也需要礼数;我们重视利益,也绝不能失掉信用;我们运用手段,也要施行仁道;我们依靠科技,但也求常识智慧;我们迫切攀登,也绝不能将义踩于脚下。我们赏剧的同时,也要细细品味这部剧带来的风骨。当下的社会历经信仰缺失、文明礼仪的堕落、文化传统的散失以及教育的失准。因此一直在大力推动和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国民也强烈期盼礼仪和道德秩序的重建,所以有国学的推广和复苏,及对文化传承的日益重视。所以,《琅琊榜》这样一部"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电视剧横空出世,古风盎然,美轮美矣,顿时惊艳了国人的视线,与整个社会的动脉达成了惊人的同步和共鸣。

《琅琊榜》的成功不仅源于电视剧制作精良满足受众需求,线上线下传播渠道的展开,更来自于《琅琊榜》能够在保持原著基础上,遵循原著精神,更融入当代的思想,为中国国产剧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结语

互文性理论是20世纪重要的文本理论,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文本,赋予了文本更深刻的内涵。影视改编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鲜明互文性特征的精神活动,在文学文本与影视剧本、导演与作者、文本读者与影视观者乃至文本文化与影视文化之间都有着广泛意义上的互文性关系。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有助于影视改编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之间的关系,因此改编的研究不是单单的分析改编作品忽略文学作品的讨论,也不是从影视改编的原则来分析从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似与不似"的关系。后现代理论背景下的互文性理论打开了影视改编研究新的思路。

本文以2015年最火的网络小说改编剧《琅琊榜》为切入点,对《琅琊榜》电视剧内部以及电视文本与其小说文本的互文关系进行分析,并扩展到《琅琊榜》所体现出的文化互文。通过对《琅琊榜》水平互文性的分析,证明成功的电视剧不是单单的还原小说故事,而是经过重读、改造、创新、深化而生成的新的文本。通过影视叙事,借鉴以往的优秀作品,融入创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对《琅琊榜》垂直互文性的思考,发现改编成功的影视,既要在把握小说精髓基础上合理的删减和改动,又要把握作品人物灵魂,融入创作者的思想。透过《琅琊榜》的历史文化互文性,可以看到,电视剧的功能不仅在于传达思想,娱乐大众,更在于向大众传达精神文化,建构社会价值体系。因此,本文最后的视角落在《琅琊榜》互文性下的文本结构功能与传播功能,根据其水平垂直互文性的体现,分析其结构功能,进而回归到互文性下《琅琊榜》所反映的传播功能。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与小说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互文关系。因此可以将改编研究纳入到互文的研究路径中来,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理论对照,推进小说改编电视剧研究的深入发展。电视剧面对小说改编,不能单纯的追求"似与不似",更要在把握小说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梳理清小说的脉络,根据电视剧剧集与剧情的需要,对小说线索进行删减与补充,而小说文本的这些处理不单单追求的是剧情需要,更是要追求改编后电视剧前后剧情合理紧凑,相互呼应。

当然,电视剧的呈现免不了对于其他作品的借鉴,而这种借鉴不是简单的将其他优秀作品的全部照搬拼凑,就像现在部分电视剧创作者,将其他作品中的优秀因素一箩筐的集中在一部剧中,虽然利用明星的号巧力创下了不小的收视率,但是这些电视剧粗制滥造,缺乏条理,不禁推敲,恶评如潮,更有误导大众文化及思想观念的倾向。《琅琊榜》的成功,给国产剧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琅琊榜》中对于其他影视作品的借鉴更多的缘于叙事风格,主题表现的仿作与戏拟,与借鉴的文本之间形成合理的互文。对于国产剧而言,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故事的叙事风格、导演思想的表达,演员感情的投入,更在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现实的呼应,对受众社会价值观念的互文。

当然,本文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第一,对于《琅琊榜》内部互文性的分析,更多的注重电视剧的内容、叙事手法、主题的表达等方面,对于电视更多的画面、构图、音乐等非语言性符号没有涉足;第二,《琅琊榜》外部互文性的分析中,与其它影视文本的对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未必切合,而且也没有细致的展开;第三,《琅琊榜》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互文现象,本文只是对表达最明显的进行了分析,对于其他方面的文化分析研究,比如药膳文化,中医治疗,玉器文化等。

互文性下的影视改编为创作者打开了另一新的视野,对于未来中国的国产剧发展,创作者可根据互文性理论来梳理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之间的关系,通过互文性来把握改编思想与原则,以推动我国影视文化的发展,创作生产更多的符合传播规律、易于让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促进我们文艺作品的输出,增强我国文艺作品的吸引力与感召义力。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琅琊榜的小组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静妃和林殊相见这段演得太好了(淡月微云)

看完剧,大家对哪句话印象最深(Fragments)

有些情节还是再看一遍才明白(福康安)

把脉这里泪目啊!(矮小缺)

编剧真的圆不了这个BUG了,智商堪忧。。。(土狗唐)

是不是没有靖王和林殊相认的戏?(猫睿)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