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情节还是再看一遍才明白

2023-09-06 13:37:05 夏落
看过一个解析,说静妃认出林殊后,虽然靖王最爱的榛子酥没了但是靖王也不在乎,可以推测出靖王其
看过一个解析,说静妃认出林殊后,虽然靖王最爱的榛子酥没了但是靖王也不在乎,可以推测出靖王其实并不是真的爱吃榛子酥,而是当年为了保护一吃榛子酥就过敏的小殊自己赶紧把榛子酥都挑吃了,长此以往就被误以为喜欢吃榛子酥。这个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真的很暖很甜。
... 天涯明月f

不是因为笨所以发现不了吗

来自 豆瓣App
2025-01-04 15:33:20 江左听雪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接受某位朋友的建议下,再补充两点 1 关于比武招亲,从一开始就是梅长苏策划的,是他先精心安
接受某位朋友的建议下,再补充两点 1 关于比武招亲,从一开始就是梅长苏策划的,是他先精心安插了百里奇这颗棋子,才派人去怂恿大渝和北燕郡主求亲,促成了比武招亲的局面,而不是先知道了比武招亲的事,才安插了这颗棋子,或碰巧有这么一个棋子能用。他的最大目的,就是用三个小孩子击败百里奇,借此让自己这个麒麟才子在京城上层社会里“一鸣惊人”。发现庭生是一个意外,但剑阵是早就准备好的,这个剑阵要怎么用,百里奇要怎么败,事先可能已经设计、演练过千百次,对于孩子们可能发生的问题,也做过千百次设想了。 2 关于情丝绕的辩论,皇帝不信郡主的话,重点不是证人不足,也不是偏袒宠妃,而是梁帝对穆王府的猜疑和打压,转折点在于皇后在皇帝面前出言怼越贵妃。 越贵妃一开始一直是守势,说是郡主误会了,直到皇后在皇帝面前出言怼她,她才突然反守为攻,倒打一耙,说郡主更亲近皇后和誉王,而不是自己和太子,把事情说成是皇后和郡主合谋构陷自己,梁帝从一开始严厉逼视越贵妃变成若有所思的看看皇后又看看贵妃,好像想从两个人的脸上看出来谁在说谎,看郡主的眼神也从开始的亲近变成了冷峻的审视,很明显皇后那句插话导致了整个形势的逆转,而且梁帝的性格在全剧中是有多处照应的,整个《琅琊榜》故事的起源,就是从梁帝猜疑军方和有手握大权的皇子勾结、图谋不轨,导致了惊天冤案开始的,当初被怀疑的军方就是霓凰郡主的文定夫家,这本来就是梁帝的一个心结。 《琅琊榜》中没有纯粹的宫斗,所有的宫斗戏都是政治的一部份,”情丝绕“事件始于政治,也终于政治,余波还是政治。这场官司从一开始看,越贵妃根本毫无胜算,是皇后作为“猪队友”给了越贵妃反转机会,本来原告是郡主,她只需要当个沉默的证人,让越贵妃不能否认郡主醉倒在昭仁宫的事实,在皇帝问到她时如实回答就够了,其他的郡主自会为自身索求公道,女孩儿家通常不会拿自己清白乱说话,穆王府又一贯远离权力纷争,郡主和越贵妃无冤无仇,她的话本来可信度很高,结果皇后自作聪明,非要亲自去怼越贵妃,她一强出头,冲突就从郡主和贵妃之间转移到了她和越贵妃之间,越贵妃就是抓住这一点,才能把水搅浑,把简单明白的事实扯到党争上去,暗示云南穆府参与党争,已经倒向誉王,所以皇后和郡主勾结来陷害太子,梁帝对于军方参与党争很敏感,尤其是对穆王府这么重要的势力,他本来就多有猜忌,而皇后和郡主明明没什么交情,却如此积极的帮郡主出头,显然是为了誉王,所以只要越贵妃稍微挑拨一下,他心里就立刻警铃大作,疑人偷斧起来,如果不是禁军抓住司马雷,铁证如山,再多证人也没用,梁帝只会和稀泥。 通过这场戏,让观众对梁帝的多疑和软肋都有了直观认识,他会倾向于相信越贵妃,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越贵妃是宠妃,而是因为在”重要军方和有争嫡机会的皇子有勾结“这件事情上,他的态度是“宁信其有”,“宁枉毋纵“,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赤焰案,才会有梅长苏的进京,才会有《琅琊榜》的整个故事。
... 花香动人间

皇后这人是只有野心没有头脑的,言氏一族声名显赫,她竟然与兄长失和,言氏在朝堂的一众助力,誉王得不到半点便宜。看后期,靖王得到言侯帮助后,所有新政都得到迅速推进就知道言侯的能力。
谢玉在宫里生乱,她明知道禁宫有事都是她的责任,但是也只会用重典,她用重典治宫并不能安抚宫里的纷乱,只会让宫中人心惶惶,还把人都推到越氏那边
有野心,以皇后的威势为养子寻找帮手,联络姻亲势力,想要把养子扶上位,但是能力、才智、眼界都不足以支撑她的野心,最终也是竹篮打水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