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砸玻璃与炸车本质是一个原因,前者被视为暴力倾向,后者被当做英雄行为?希望有人为我解惑。
有些部分看得比较难受 我很讨厌“炸弹哥”故事的结尾 当然 ,此讨厌非彼讨厌。 因为拖车而向法律体系发出控诉最后被离婚、开除、全民谩骂;最后又因为炸了拖车得到妻女的爱与民众的赞赏。 就像前面故事的老太太说的一样,他在家里没得到的幸福与爱都在监狱里得到了。 当然,他们爱的是他的一次愤怒发泄,爱他做出了他们不敢做的事,公然对不合理的制度发出挑战,与他本人具体是怎样的人无关 真正爱他本人的,只有Simon,来接他,担心他,不只关注着他犯下的错。因为西蒙才是真正了解他,信任他,爱着他 砸玻璃与炸车本质是一个原因,前者被视为暴力倾向,后者被当做英雄行为。 为什么呢? 我不太理解。 当然,我想他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也不是一个那么好的丈夫或爸爸,不然也不会一下就离婚 。 他也确实是失控暴怒了。 而在最后一个故事中,两人终于相互原谅,但这已有裂痕的感情真的会像最开始的婚礼一样的完美吗?我不懂这些感情。
最赞回应
我还特意点开看了一下楼主的性别!哈哈男性和女性视角确实不一样!6个故事我最喜欢,最真实的就是炸车这个,其他在我认知的世界都略显魔幻!
首先确定一点,你觉得他对抗不公平的司法系统这件事,是对还是不对就行了!至于他是魔鬼还是天使重要吗?
因为在你的世界里只有对抗不公平的待遇这事才与你的利益相关!
所以他是不是英雄取决于你的立场了,你要也是被莫名开过罚单,或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在你心中他就是英雄!
你要是执行规则,也就是既得利益者他就是暴民,暴徒!
最bitch的是他老婆吧
砸车和炸车管所虽然都是暴力,但是后者被大众赞颂只是因为这一行为符合大众利益,大众也不是公正的,喜好都是驱利的。毫无厉害关系的两人互殴,和喜闻乐见的损伤己方的敌人,在大众眼里怎么一样呢。其实这六个故事的顺序是这样的,从不理智到理智,从损人不利己的暴力,到于事无补的报仇的暴力,到为面子的暴力,到为挑战公权力的暴力,到掩盖罪行的暴力,直到最后一个,其实说的是妥协,最后一个并没有用暴力结尾。所以导演的意思其实是,暴力虽然有其存在意义,但是不是只能愈演愈烈,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报完之后,大家凑合凑合继续过吧。
炸弹哥结尾监狱庆生的“英雄式”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会不会是主角脑海中的想象,或是期望的样子而并不是“真实”
其实就跟杀人理论是一样的,杀一人为罪,杀万人为雄,杀百万为熊中熊。砸玻璃没有给对方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两件事确实本质相同,但第一件别人会觉得他是无能狂怒,不够理智。但第二件事,因为造成了足够的伤害,足够震撼,足够让人们正视这件事了。很多人都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所谓的被生活磨平棱角,其实是一种逐渐的麻木,认命,这时候需要足够的刺激才能唤醒。
媒体的作用
最bitch的是他老婆吧
讽刺吧。我也不喜欢这个结局
我还特意点开看了一下楼主的性别!哈哈男性和女性视角确实不一样!6个故事我最喜欢,最真实的就是炸车这个,其他在我认知的世界都略显魔幻!
首先确定一点,你觉得他对抗不公平的司法系统这件事,是对还是不对就行了!至于他是魔鬼还是天使重要吗?
因为在你的世界里只有对抗不公平的待遇这事才与你的利益相关!
所以他是不是英雄取决于你的立场了,你要也是被莫名开过罚单,或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在你心中他就是英雄!
你要是执行规则,也就是既得利益者他就是暴民,暴徒!
至于,最后一个故事我开始是看懵逼了,脑海里提示二点,第一这女人是不是有双重人格,开始从一个受气的小绵羊,瞬间转变成一个内心黑暗,变态恐怖的魔鬼!(时间实在太短太魔幻)第二点就是女人不能惹啊!太疯狂了!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好的
炸弹哥结尾监狱庆生的“英雄式”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会不会是主角脑海中的想象,或是期望的样子而并不是“真实”
砸车和炸车管所虽然都是暴力,但是后者被大众赞颂只是因为这一行为符合大众利益,大众也不是公正的,喜好都是驱利的。毫无厉害关系的两人互殴,和喜闻乐见的损伤己方的敌人,在大众眼里怎么一样呢。其实这六个故事的顺序是这样的,从不理智到理智,从损人不利己的暴力,到于事无补的报仇的暴力,到为面子的暴力,到为挑战公权力的暴力,到掩盖罪行的暴力,直到最后一个,其实说的是妥协,最后一个并没有用暴力结尾。所以导演的意思其实是,暴力虽然有其存在意义,但是不是只能愈演愈烈,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报完之后,大家凑合凑合继续过吧。
你怎么和我一样,看到感兴趣的评论先看性别。果然男性和女性视角差别太大!
其实就跟杀人理论是一样的,杀一人为罪,杀万人为雄,杀百万为熊中熊。砸玻璃没有给对方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两件事确实本质相同,但第一件别人会觉得他是无能狂怒,不够理智。但第二件事,因为造成了足够的伤害,足够震撼,足够让人们正视这件事了。很多人都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所谓的被生活磨平棱角,其实是一种逐渐的麻木,认命,这时候需要足够的刺激才能唤醒。
因为前者只是暴力“倾向”啊。后者的代价是坐牢啊,不坐牢妥妥的恐怖分子啊。如果前者也坐牢了,那肯定也是英雄啊。这才是讽刺的地方啊。
首先是根媒体有关,第一次明显只报道了负面的行为,第二次明显有了更多角度的报道,还有就是第一次只是他个人的发泄,而第二次给大众带来了确实的利益。可能楼主还是学生吧,真的到社会上真的发现你守规矩,听话,欺负的就是你,你不要脸,大吵大闹,往往会获得很多利益,我其实更不理解的是他俩离婚时争孩子那段,男主是著名工程师,而女主(没交代,但看情况收入应该是远不如男主),男主虽然失业,但技术还在,而且就算存款大概率也比女主一个人这辈子挣得都多吧,从那个角度争孩子不太合理。
我觉得这个故事到爆炸戛然而止最好了,监狱戏未免画蛇添足
争孩子争不过主要是男主名声差了,被认为有暴力倾向。而且其实他妻子并没有想剥夺他的抚养权,是她的律师在牵着她鼻子走。
我知道主要原因还是暴力倾向,我只是觉得律师就不该提失业那个方面,那明显是不利因素。
所以这才是荒蛮故事啊,并不一定主角都是正确的,并不一定故事都是正向的,讽刺感拉满就对了。
我看这场戏觉得男主太温柔了 还以为他会炸gov呢 结果就炸车
你理解层次太肤浅了。不过也难怪,你也只能理解到这个层次。
另外别动不动就本质本质的。
因为导演想为中年危机传播一些积极的正能量🐶
不英雄啊 反而非常阴暗 色调也是偏暗沉 我觉得是导演在讽刺……男主同样的暴力行为但在不同的视角下、背景下就会有不一样的解读。甚至会被妻女视为英雄主义(那个光线下她俩的笑容真的非常诡异)会收到媒体报道、主观情绪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炸车故事更魔幻好不,你去政府有关部门交罚单,一言不合就拿灭火器砸玻璃,怎么想的?工作不要了是吧,家人不管了是吧,就想着进牢子是吧。正常人考虑下后果也不会用砸玻璃这个行为出头吧。不如公路那个真实,男主本来都怂了想退一步,结果被贴脸开大羞辱,这能忍?
我一直认为是炸弹哥自己在咖啡店对美好结局的幻想
说得很好,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的喜好都是驱利的,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差别在于一个是个人仇恨,一个是集体仇恨。
这个故事很符合微博上戾气很重的人的观念,倒退十几年,微博为杀警者欢呼,无视法制,伊能静还收养那个罪犯的儿子。现在看来,是多么的低智和疯狂啊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