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片《胜利号角》中有一个舞蹈节目《送盐》,
看了后很感人。
小时候看过电影《闪闪的红星》,也有类似情节。

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将红军困死在山上,敌人在各个要道拦路设卡,企图阻断井冈山与外界的物资交换,尤其是食盐和药品。军民日常生活的艰苦“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为了解决红军缺乏食盐的问题,当地群众千方百计把食盐送上山去——把盐藏在竹筒内、篮子底下、双层水桶底内等,但常被识破,敌人越查越严,不少群众为红军秘密“带盐”而惨遭杀害。
当时担任井冈山茅坪乡妇女委员会委员的聂槐妆想到一个给红军送盐的好办法:把盐化成盐水,然后把一件吸水性非常好的新棉夹衣放进盐水中,待衣服充分湿透后再把它烘干,聂槐妆穿着晾干后的夹衣,罩上一件新外套,挎着一个装有山货的竹篮上山了,俨然一副出门走亲戚的农村妇女打扮,这样通过了检查,成功把盐送到红军手中。
但一个月内聂槐妆因多次上山引起了敌人的怀疑,敌人对她严刑拷打,逼问红军藏身处,她却毫不动摇,守口如瓶,最后被敌人枪杀,牺牲时年仅21岁。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将棉衣浸泡在盐水中,巧妙躲过“靖卫团”的搜查。这一情节正是从聂槐妆事迹中取材创作。
在烽火硝烟的年代,缺医少药,盐水还成为红军伤病员清洗伤口的消毒液,弥足珍贵。
由于湘赣国民党军大举围攻井冈山,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受伤的军长张子清隐蔽在深山区。时值大雪封山,交通断绝,粮食吃尽,张子清饿得奄奄一息,加之反动派封锁,医药奇缺,嵌在踝骨里的子弹未能取出,以致左腿发炎一直红肿到小腹。在这样严重伤痛面前,他仍关心着别人,把组织上分给他食用和洗伤口的盐全部送给了别的伤员。1930年5月,张子清在永新县洞里村的蕉林寺与世长辞,年仅29岁。
1978年,研究党史的几位同志费尽周折在湖南找到他妻子时,她还在苦等着已经离开自己50多年的丈夫。望着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红军遗孀,在场所有人泣不成声。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