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仲虺(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8261785/
《遥远的救世主》是我看过的经典小说,没有之一,已经连续看了三遍(书上密密麻麻都是我的读书笔记和批注),改编成电视剧《天道》,已经看了不下两遍,这也是我鼎力推荐的一部电视剧。
无论是《遥远的救世主》,还是《天道》,我都已推荐给身边最要好的朋友,经过我的推荐和影响,看剧、看书的人至少也有几百人。
这部电视剧里面可以学习和领悟的东西很多,但有些我自己还没搞懂,比如文化属性、宗教的内涵(正如我在《仲虺荐影:三个傻瓜三种人生》所写,下一层次的人是无法感知和洞悉上一层次的密码),我能做的就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解读,你可以参考一下,能否对你有所启发,请在文章最后的留言区交流。
按我的理解,电视剧《天道》里面只有一个主导的思维模式,所谓顶级高手的那种思维方式,一旦点透了,你就会发现,只要加以理解和训练,也完全可以拥有这种思维方式:
用两个字说:颠倒
用三个字说:果导因
用四个字说:逆向布局
用五个字说:结局思考力
多用几个字:确定目标,选择路径,逆向推演、布局
简言之,逆向布局思维。
丁元英就是运用的结局思考方式,在我过往生涯路上,共有两个像丁元英这样的顶级高手,一位是我前老板——养生公司的亿万富翁(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一次私密的总裁活动现场因为一次特殊的策划,偶然对我演示过一次,而在实际工作中他绝对不会想他人细细透露;另一位是在2015年学习的一位顶级高手,他教授很多人学习三种核心的思维方式(本质而言,在三种思维之外,其常用的也是逆向布局思维,只是这一玄机并未向人明示)。
无论是丁元英,还是另两位顶级高手,虽然师门不同,但他们的思维是出奇的一致,核心就是:果导因,以果导因,我们称之为「果因法则」、「逆向布局」。
因果法则你可能了解和知道,果因法则就是因果法则倒过来的逆向思考方式,通过结果、结局思考,完成布局,最后按照「终为始」,以终为始,按顺序执行,对中间的人、事、物(资源)留一定的变量,掌握其间运筹,就会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运行(这一段很重要,如果你没法看完系列文章,记住这段话足矣)。
为你揭露一个秘密: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核心思维之一也是逆向布局思维,不信我的话,你自己去看看每一次他出兵前的策划与运筹之法。
还不信?那我真没辙,我总不能打你不?不过,给你一个小提示:对应上一段果因法则,你再去看「魏延之死」,完全的逆向布局,人、事、物都是诸葛亮在生前所设,而后提前布局,时机一到,结果魏延。
在《天道》24集每一集都可以看到这种「逆向布局」思维方式的痕迹,我会用上、中、下三篇文章(在下篇,我为你共享了一份珍贵资料:我剪辑的20多个片段,以及按照剧中人物专辑。记住,不用赞赏,转发这篇文章到你的朋友圈即可),集中说明一下这种思维方式的在剧中的表现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丁元英未出场,就被评价为「可以是魔,是鬼,但绝对不是人」。有些夸大其辞的评价,就因为他有着超常人的思维方式,不按常规出牌,为人处世与众不同,让人不可理喻,似乎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算计之中(局内),就是人们所认为的顶级高手。
有人说,也许这样的高手是装出来的!好吧,我也不和你撕,所谓人不相信的事情,并不是真的不存在,只是我们的认知受限,无法达到高手的高度,边界。说的直白一点:视野不够宽,高度还不够。
如此看来,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顶级高手,所谓的顶级高手,只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同而已。
其实顶级高手也并非三头六臂,只是在思维上比普通人高人一筹,而且逆向布局思维方式属于高层面人的思维常态而已,不过这需要多年长期训练,也就是现在流行所说「刻意练习」。
书中有一句话,很经典,丁元英这样说: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丁元英是个会赚钱,有思想的人,他的朋友韩楚风说丁元英「是个明白人」,所谓明白人,就是看破了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道法自然,如来(坦白讲,书中关于宗教的有些内容,直到现在我都无法企及和领悟,也许这就是我的盲点和局限性)。
丁元英的思维颠倒,倒行逆施,从细节入手,对人性的通透了解,对文化属性透彻分析,对宗教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而不信仰宗教,在这之上形成的一种看透,看破的那种层面。
比如电视剧接近结尾时有一个镜头,遭杀富济贫而名誉受损,愤怒的乐圣音响掌门人林雨峰找上门,用枪指着他问:你不怕死么?
丁元英:生老病死,我都怕;难道怕了就不会生老病死了么。
这就是看破,这就是明白人,这类人和《仲虺荐影:三个傻瓜三种人生》中所说的第三层的人是同一类。
「丁元英,男,1959年出生,籍贯成都,北京户口,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1979年留学柏林洪堡大学,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同年就职于柏林H.N.S国际金融投资公司,1989年就职于北京通达证券公司,1990年2月在北京结婚,同年8月离婚。1991年鬼混。1992年3月就职于柏林《世界经济周刊》,任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员,1994年1月辞职。1994年6月在北京创办个人私募基金,1995年5月私募基金预备解散。此人无信仰,爱好音响,在柏林有一套住房,有德国永久居留权。这个人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也没有什么名气,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对他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鬼才……」(摘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上面是音响界竞争对手伯爵公司对丁元英背景的调查,而他的经历和阅历,是他后来所有思维模式、判断力、观念的根基。
所谓明白人,和平常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不一样,主要表现在倒行逆施,和大众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不一样,「这个年代,执着于出人头地并不难,难的恰恰是不执着于出人头地。」
丁元英创办个人私募基金,用外国人的钱不到一年在中国股市赚了两个亿,他自己不是缺钱的人,然后从北京到古城隐居起来。与外界隔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和底细。但他的一些作法和举动和他的身份很不合拍:
丁元英刚从德国回来时,手中仅有的8万美金,拿出六万美金给父母,往古城搬家时韩楚风妻子来访,预感她有事而主动追出去,把自己未来两年在古城的生活费15万付给她,自己变卖收藏的唱片维持生计,出租房的冰箱里是空的,每天三顿饭不是去地摊就是方便面,春节时他主动打扫租住楼房的楼梯,从6楼扫到1楼……
丁元英到古城以后,8个月没有打过电话给芮晓丹(女主角),又出乎芮小丹和欧阳雪的意料,当初她们认定不出几天丁元英就会打电话求助。
直到刑警芮小丹以朋友之托的身份第一次打电话给他,丁元英在电话里问的那句「有事吗?」让芮小丹当时听着很不舒服,但过后冷静一想倒觉得这句问话不简单,这显然是一个「意识位置」问题,说明他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找人帮忙」这道程序,只有「我能帮你做什么」的思维设置,这是一个不自觉的、居高临下的潜在意识。
问题是这种思维,意识设置,反应模式是如何来的?
丁元英手中掌控的资金曾经上亿,见过大钱,也赚过大钱,却不贪钱,有口饭吃就满足了,他与世无争,混沌摊老板收他两次钱,他不计较;拉面店老板嘲笑他没工作,他也不计较;想了却病危的父亲的心愿要扒掉管子而遭致家人的数落,他不做解释;在公园看晓丹表演舞蹈而被别人挤走抢占椅子,他连看都不看挤占他位置的人一眼……
在常人看来,这类人很冷酷,很冷血,但是果真如此吗?
就像肖亚文警告芮小丹时,引用了丁元英前妻的话:「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
丁元英看淡这些,是曾经经历过,思考过,凡事从结果出发,就很容易看明白,如果争了,吵了、辩了,是谁对谁错重要?是理论上赢了重要?还是心情重要?孰重孰轻早已经在头脑里设定过,是不需要思考的自动反应,当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能知道结果是什么的时候,就不会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口舌,又何必去争,去辩、去吵,连最后双方反目或者和好的程序都省了。
如果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丁元英是从结局入手,决定布局,他的商业模式运作的根基还是出自于果导因,逆向思维方式,比如他对芮小丹阐述文化,影视创作时就提到逆向思维的模式:
「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所以你才有价值。觉悟天道,是名开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双天眼,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随便你怎么写怎么拍都是新意和深度,这就是钱,就是名利、成就、价值,随便你能说的什么。」(摘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这是他对文化产业,影视创作的观点阐述,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只要颠倒过来,就会有新意和深度,这就是他思维方式中逆向思维的体现,同样的逆向思维方式,运用到王庙村脱贫的商业布局上同样如此。
王庙村的脱贫神话
对于王庙村的布局决定了他的盈利模式不是以销售音响产品赢利为主,而是以炒作格律诗品牌,最后公司或托管,或转让,或逼对手合作为主,把一个贫困村中的贫困村带到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让王庙村一直在这个产业链当中存在。
整个操作就像一个紧密的链条,从最后一个环节开始倒推布局,逆向思考,没有任何花招,就是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没走寻常路却是好像走了不寻常路,好像是一个神话。
最后格律诗和音响界第一品牌乐圣公司成功合作的结局实现,主要来自丁元英对全局的把控,是最开始就设定一个结果,是给晓丹的一个神话,一个礼物,让王庙村这个贫困村成为产业链上的一环,让贫困村有持续的造血能力,而不是靠产品赚钱的短期模式。这中间可能产生的变数都有一个预判,并且有相应的对策,不用学院派的打法,用不入流的野套路以保证整个链条的完整传递,有序进行。
堪称大手笔!
「乐圣是因为矛的锐利而无需用盾,我这儿是既无矛可攻也无盾可守,就只能借用乐圣的矛了。我想,在北京摆摊儿,用柏林、伦敦、巴黎三个城市当托儿,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让法院、媒体起哄,让伯爵电子公司落井投石,从乐圣公司碗里化点缘是有可能的,核心在一个小聪明上,小聪明的文章做好了,就能诱导乐圣公司的大聪明,而潜伏在小聪明其中的,是大智若愚。」(摘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丁元英用这种布局迅速完成了三级跳,让格律诗公司一夜成名,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走过了其它品牌多年要走的路,这个噱头没有海外过去关系的积淀(丁元英在做私募基金时的人脉)不可能短时间完成。
所以当叶晓明他们看到产品不赚钱时的困惑,看到低价倾销时的愤怒,会议上的反抗,强行退股时的背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你看不到背后的布局,看不到这个链条最终要导向哪里,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得失,真的就只能扒井沿往外看一眼,最后得精神绝症也不为怪。
作为这样的顶级高手,算是明白人,有没有人比丁元英更为明白的明白人?而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中,哪些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哪些又是聪明人?
最赞回应
了解一个人或事物,往往在细节中才能观察到最真实的东西,比如《天道》中的刘冰在剧中总是强调一句话:我这个人是最讲义气的人。人缺什么就会吆喝什么,人炫耀什么往往是他最心虚的,常常吹嘘自己诚信的这些人最不讲诚信,也最不实在,信用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事实做出来的。
仲虺提示,对方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时刻还是要看行为,如果言语和行为不一致,代表资讯不对称,对方很可能说谎,请优先通过行为去识别对方。
电视剧《天道》剧尾丁元英临走之前见刘冰一面,通过以往对刘冰的观察和了解,给了刘冰一次机会,为防患于未然,他留给刘冰一个文件袋,目的是让他将来有非分之想打开文件袋时认清自己是谁。只是丁元英也未曾预料已经身患精神绝症的刘冰会走极端,用丁元英留给他的「档案」,期望用胁迫的方式从肖亚文手中获利。
对于从爬到井沿又掉下井底的刘冰而言,心理极度不平衡,他容易在两家公司合作的敏感时期做出非常举动,而最终跳楼结束自己,本质上,是自杀,「假聪明」面对顶级高手,恰恰就是以为自己「很聪明」。
事实上,刘冰的结果可以有两个:一是做创业公司的元老;二是被公司踢出局。而导致最终两种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刘冰自己的选择。丁元英并非没有给刘冰最后的机会,而且,告诉肖亚文,如果刘冰不使坏,可以给他一些股份。但在最后的一步时,刘冰自己葬送了前程,也在对自己的嘲弄之中结束生命。
为什么丁元英对于刘冰的生死如此清楚?
这和一个人的格局,视野,眼界有关,见过很多,经历很多,就多一些洞察力,分析力,你接触的人多了,你就是半个算命先生(别人的言语、行为已提前透露了心迹);你听的音乐多了,谁是专业的,谁是业余的,你不用想,他们一张口,你就有了结论……
善用逆向思维,成就总裁位
《天道》开始丁元英和韩楚风在五星级酒店打赌,赢了一部宝马车。怎么赢得?是因为丁元英帮助韩楚风谋得总裁位,从最后结局分析入手,下面这些话就是赌赢的筹码:
「你办事老总裁放心,但董事局不一定放心。董事局关心的不是老总裁的遗嘱,而是利润。同时,这里还有一个资历问题,对你也是一个潜在的障碍。退一步,让两个副总裁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让他们去内耗,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企业必然会蒙受损失,此消彼长,有个比较。当董事局看清楚谁是争权的、谁是干事的,自然就众望所归了,你才有可能树立真正的权威。否则,你一登上拳台就会促使他们先结成联盟,你很可能是第一个牺牲品。」
上面就是丁元英帮助韩楚风成为集团总裁的判断和分析,颇有毛氏风格——矛盾论,如果从结果看透表象,最后逆推得出的一种结论。
逆向布局,谋得好工作
不少朋友抱怨,想要在他们选定并做了准备的行业里某个职位,难于上青天。我对朋友说:「你连一份工作都搞不定,甚至连个面试官都摆不平,你还有什么工作能力在公司开展工作?」
简单说,如果你能够用逆向思维布局的方法,来逆向思考你的面试,构思你准备的材料,以及掌握主控权的高度来构思你的话术,找不到一份在你能力之上的薪酬,不是什么难事儿(最近在写一个关于面试的教程,暂命名为《如何成为刺客一般的面试高手》,预计在本月完成,你可以关注下)。
可大多数的人却是经常散发履历表,填写职业申请,循规蹈矩的做一些应聘的程序,以期求得珍贵的面试机会,但常常失望而归。
原因不外乎:1,你太年轻,2,你没有文凭学历,3,你没工作经验,4,你不够资格,不符合要求。
现在我告诉你,运用逆向思维找工作,你可以在任何行业、公司、老板那里,找到有利于你发展的基层、中层工作。
如果你没文凭,没学历,没经验,又很年轻,只有一份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那么你可以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面试官经常遇到的求职人员会是什么样子的?公司需要何种人才?
不外乎,大多数要求工资、待遇、假期、保险和医疗保健方面,但你要和其他求职人员不一样:你首先要考虑坐在你对面的面试官他在想些什么(你想知道总是刁难你的面试官想什么吗?建议你看我的公众号中的纪实小说《面试刺客杀入名企》)。
职位不是职位,职位是需求,这是面试官思考点1。
职位不是职位,职位是成本,这是面试官思考点2。
这两点没有做到,企业就有招聘人员失败的风险。
根据这两点,你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两个:
1、提供解决需求方案。
2、先免费工作三个月。
免费只是一个策略,但不是让你倒贴(还记得丁元英为何舍弃眼前的利益?是因为他要博取最终的更大获利。),你可以说不要报酬,只提供食宿即可,承诺试用期不通过,自动走人(三个月还不能通过试用期,坦白说,以我的标准,我都不好意思在这家公司待着,你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不知道具体做法,可以看公众号系列文章《职场加速的一心四招》)。
比如某公司招聘一位策划人员,要求条件是ABC,当你看到这些条件,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根据公司的规模、市场环境、竞争情况、要求、条件来写一份策划案。
如果你一开始就懂策划,那你写好方案以后,直接拿方案找人事主管引荐。
记住,搞定人事主管就是你在面试过程中的很重要一环,在人、事、物三个维度,第一个要搞定的人就是人事主管(其实,答案已为你揭秘,关注我的其他文章)。
如果你对设计不是很精通,你可以找人请教,这世界上,总有人已经解决好了。要么在网络上找,要么向现实中做过这个工作的人请教,找到后,你和盘托出,直接告诉他你很喜欢策划工作,睡觉做梦都想做。你是专家,好不容易才联系到,能不能这样呢,我向你学习策划,第一个月工资全给你(或是其他的报酬方式,价值交换即可),怎么样?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做法有难度,那么你就可以直接掏钱——这个世界上能用钱搞定的事情就不算事情,既然如此,你就找分答等平台的行业牛人,直接线下约见即可。
你学到手以后,直接就找这个公司的人事主管或者更高层的领导,直接告诉他在你没来这个公司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策划技能,而且我非常热爱这个工作职位,您要是觉得我可以,三个月试用期,工资不需要您付。您看怎么样?
逆向思维就是你能够满足一个公司招聘岗位的需求,你就是主动选工作,而不是找工作。
第二种方法,你直接告诉面试官(尤其是你未来的上司,一旦上司同意,自然会由他去搞定人力资源部的同事,这又是人、事、物三个维度中,用人去撬动人的做法,也就是你对资源的掌控能力,放心,这件事情我已经做出,绝对有效),你可以先免费为公司试工作三个月到半年,这也就直接减去公司招聘不当所造成的成本损失风险。如果对方认为你是个可造之材,且已经具备能力,但限于当前的职位要求无法施展才华,我想此事不难成。
不过,我需要提醒你的是,你必须好你希望去的几家公司,那里的工作是你喜欢的,你可以先期在其他公司做一些你不喜欢的工作以用来维持你的生活费用。
然后你开始研究你真正想要去的公司,这些公司能够让你工作起来有激情,你要研究这些你想去的公司的老板、上司,以及该公司的详细情况,在你边打工赚取生活费的同时,看自己是否符合这些公司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就着手培养这方面的技能,像上一个方法中提到的,学习、请教、制定方案,然后给这些公司的老板或者总裁直接写一封自荐信(模板我在公众号中已免费分享,请你查阅相关文章),毛遂自荐,自愿免费为他们工作,没有回复就通过电话联系,创造一切机会与他们面谈,只要你得到一次面谈的机会,我敢打赌,你一定会从这些公司中得到你想要的工作机会。
如果你被录用,我告诉你一个实情,如果你工作真的很胜任,老板一开始就对你印象深刻,赏识你,你会晋升的比其他人都要快,并且老板很可能会补发你最初三个月到六个月的工资。为什么?老板懂成本,但是更懂千里马所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
你现在是否明白?如果你无法胜任一个岗位,退而求其次,先在其他公司打工赚钱,培养能力,之后长了本事再度攻杀。这算不算是一个逆向思维布局的做法?
如果你具备了能力,从找人力主管,再到用人部门领导,再到公司老板,每一步的行动,我是否已经明确告诉你都是要提前去精心布局、调查、行动?发现了吗?这又是一次逆向思维布局的做法。
只要你想,你总可以通过逆向布局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剩下的最后一步就是——你的行动。放心,我能成功面试不下10家上市公司,我告诉你的方法,都是我实战的具体方法论,你需要的就是复制,行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1、如果你很看中一家公司,你就要从这家公司的基层做起的打算(省去吴士宏、董明珠的励志故事),大多人都会认为掉价、丢脸,但你和他们相反,最后你晋升更快和得到的更多,这算是和丁元英一样思考整体布局,而暂时放弃短期利益的做法?
2、了解公司和职位需求,你就想办法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你就把95%的竞争对手甩在后面,所有的面试官,都希望看到一个带着「解决工作问题」方案的人出现!
3、绝大多数人涌向人事部,和面试官讨价还价,你去同总裁直接沟通;大多数人都留下履历存档,你向公司高层寄推荐信;大多数人要求假期,而你却免费工作,现在,你应聘这个工作没有竞争对手了。
以前我如果告诉你这样找工作的方法,你会认为我胡扯,现在你应该了解,遇到同样的一个求职机会,创业机会,你是表现出叶晓明,刘冰那样的思维方式还是肖亚文那样的思维方式?肖亚文做诉讼代理时如果收取哪怕20万的费用,后面的股份可能就没她什么事,原本她就不在丁元英的布局当中,是完全靠她自己抓住这个机会的,终于成为牌桌上面的人。
万丈高楼平地起,你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就得一步一步来,想要成功,就要退一步,投入你的精力,比别人做的更好,珍惜每一个机会,你不脱颖而出?
我想提醒你的是,你一定要清晰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进入第一步之后停滞不前,而忘记你最终要达到的方向和目的地。因为,人性是懒惰的,一旦在舒适区呆久了,很容易就忘记初心,目标缺失,丧失激情,最终成为「起初我们讨厌、鄙视的那些人」。
最后,想告诉你:写励志书的人不能教会你成功,纸上谈兵的人不可能教会你实战,就像一个男人不能教一个女人如何生孩子一样,如果实战,你一定要找到「西门庆」式的实战者,而不是只看过《肉蒲》的处男去学习如何追女和性爱。
我已经把「西门庆」式的实战思维、步骤教授给你,后续你在面试中是否有结果,在乎在你的训练和行动,期待听到你的好消息。
你想要什么结果,一定要象已经达到你想要结果的人请教,否则就是走弯路,况且当今社会靠指导别人成功吃饭的人很多,其中骗子不少,不小心陷进去就会浪费时间和你的热情。
再次推荐一下关于肖亚文的片段欣赏,相比于丁元英,芮小丹那样人群中很少的人而言,肖亚文的角色应该是这部《天道》电视剧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部分,更贴近我们实际生活状态,肖亚文的思维、理念、观点、沟通方式,考虑问题的角度,办事的分寸拿捏,都是职场人士值得学习的示范,而像林雨峰、叶晓明、刘冰等的专辑分类观看都是一种对比示范,这样观看可能收获更大一些。
福利大放送:天道角色片段专辑,网盘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kU9BNjL
不用感谢,不用赞赏,我不是雷锋,我是仲虺,帮我转发本文到你的朋友圈吧!
如果想要看更多我的文章,加公众号:zhonghuidiebao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仲虺(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8261989/
电视剧中的女主角芮小丹是另一种明白人,是比丁元英更为明白的明白人。她对待任何事情都是见怪不怪,对待任何人都淡定从容,再了不起的人、事、物,她只一句话:「这和咱们有关系吗?」。
为了解丁元英,在北京第一次见丁元英的朋友韩楚风时,面对高规格的接待她展现出不卑不亢,竟让久经沙场的韩楚风也说「是我不上道」。
包括丁元英自己也说离芮小丹的境界,「还差着几个位格」;「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丁元英这个明白人,也知道自己和芮小丹之间的差别。
芮小丹也是逆向布局,反向思考的人,下面这段话你试着分析一下,看能学到什么?
「芮小丹从冰箱里拿出两片面包涂了一些果酱,倒了一杯白开水,就进了书房打开电脑,开始她每天的必修课——用中德两种文字写一篇500字的日记。这是她给自己制定的硬性规定,一是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为以后转行律师职业做准备。二是巩固德语,为以后到德国攻读法律学位做准备。这个习惯即便是在她考取律师执业资格证的紧张学习期间也没有改变过,她给母亲写信或通话也一直坚持用德语。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让她逃避每天的必修课,那就是在外地执行侦查、抓捕任务。」(摘自《遥远的救世主》)
芮小丹的角色有些过于完美,就如天国的女儿一样,在世俗生活中少见,她清楚的知道在她当上刑警的那一天,死亡随时会伴随着她,所以她很坦然自若地过着每一天,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一个人连生死都能够超越,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她没有奢望和丁元英天长地久,只是珍惜能够相互拥有的每一天,生命的长短已不再重要。「存在与永恒」是她时刻都存留心中的,她是真正的天国的女儿。
芮小丹从冰箱里拿出两片面包涂了一些果酱,倒了一杯白开水,就进了书房打开电脑,开始她每天的必修课——用中德两种文字写一篇500字的日记。这是她给自己制定的硬性规定,一是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为以后转行律师职业做准备。二是巩固德语,为以后到德国攻读法律学位做准备。这个习惯即便是在她考取律师执业资格证的紧张学习期间也没有改变过,她给母亲写信或通话也一直坚持用德语。
关于芮小丹不做过多的评述,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同样,另外一个角色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人是冯世杰,叫他明白人,聪明人都不太妥当,应该是定为顶级高手比较合适,是属于那种大智若愚的顶级高手。
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而这种明确的目的也让这个一个老实巴交,热爱音乐的农民成了最后的赢家。
冯世杰为了改变王庙村贫困的命运,制造机会找茬和丁元英理论音乐,在农村又是请芮小丹吃饭,又是送农村土特产品,策划招商引资,成功引来丁元英帮助王庙村,操盘却让聪明的叶晓明做挑头人,任命他做总经理,在面临和乐圣公司打官司和面临巨额赔偿的风险时,叶晓明和刘冰退股时冯世杰自己留了一手:以资本债权换设备。即使格律诗公司倒闭了,他依然可以运用现有的设备和人员继续生产,也可以找其它音响公司谈合作,保护了王庙村农民的后续生存下去的利益,为父老乡亲留了一条后路。
换个角度再看,冯世杰才是真正的顶级高手,他能找茬和丁元英搭上关系,利用芮小丹从中穿线,免费雇佣丁元英给他做总策划,聘叶晓明做总经理来管理,让虚荣的刘冰加入进来给公司跑腿,所有人都在为王庙村脱贫这个项目做贡献。
冯世杰聪明比不上叶晓明、刘冰,但他就是会创造机会,抓住机会,善于用比自己智慧聪明的人来为自己做事,这不就是顶级高手吗?
在思维的路径上,冯世杰死死盯住目标,善用资源,而在处理过程中又显得极为灵活,思维方式上和丁元英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人,懂从结果导向出发的角色,而在处理方式上,他又显得更像一只狼、一只狐狸,始终知道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又该做出何种妥协……
当然,必须要说的是冯世杰还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对于王庙村扶贫这个事儿上,发心纯真,是一个吃得了苦,干得了活儿的人。我们总说初心,初心就是自己一开始做这件事情的发心,发心不同,结果必然不同,这也是冯世杰区别于叶晓明、刘冰在格律诗有了律师诉讼之后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的核心原因之一。
顶级高手和聪明人还不一样,顶级高手总是能让聪明人为自己所用。大小聪明,都可以是聪明,真假聪明,就不一样了,那个刘冰是一个假聪明的家伙,天道中的肖亚文是一个真正聪明人的角色。
肖亚文思维缜密,阅历丰富、识趣、干练、做事极有分寸,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对未来有清晰的生涯规划,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有自知之明。
一开始他介绍丁元英时的描述「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其它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我不确定。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这个人很重要。」
从上面的描述中就知道肖亚文看待丁元英的角度和其他人不一样,虽然从德国回来以后肖亚文已经不再为丁元英工作了,但为了能够学到真东西,为将来能有一个往牌桌上凑的机会,特地不远万里到德国请芮小丹帮忙照料丁元英,这就是一种远见。
肖亚文代表着这个社会中一批独立、自信、能干的「白骨精」,她们都想有所追求,而最终会有所成就,而这种成就源于基础、源自积累、源自机遇、更取决于自己的把握,肖亚文如何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以我对丁总的了解,丁总不可能没有预见到这场诉讼,既然预见到了又不去规避,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这场诉讼决不是偶然的、被动的,是设计和预期的,是计划的一部分。既然是计划的一部分,丁总一定是要通过这场诉讼达到什么目的。至于诉讼代理,如果不是我不打这个官司,那打这场官司的人就很可能是小丹。」(摘自《遥远的救世主》)
同样的一件事情,一个危机,一个机会,一场官司,为什么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呢,乐圣公司总裁林雨峰对诉讼没信心,这官司他们还打吗?叶晓明、刘冰他们还退股吗?为什么肖亚文和他们的看法那么不一样?
肖雅文具备极强的逆向思考分析,这就是从结果倒推的分析能力。我把肖亚文的片段都上传百度网盘(可以在线观看,建议你下载,观看更流畅,会在下一篇文章末尾为你放送下载链接,其他的也都分别有专辑,冯世杰、叶晓明、刘冰、欧阳雪、林雨峰,这几个人围绕着格律诗和乐圣公司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思想意识,通过对比你能够更清晰的认识),如果你多看几遍,你会发现很多生活中你所认识人的影子,如果你没有时间,一定要看肖亚文的专辑,这是在生活里常见的一种人物。
如果说肖亚文是一个聪明人,那么叶晓明也算是一个聪明的人,只是相比之下,叶晓明之类的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叶晓明通过代理乐圣的产品见过了世面,在北京也有一些关系,他能通过自己的分析清楚知道丁元英的下一步打算,比如展会上格律诗音响的大幅降价分析,他的确很聪明,并且为人也很热情,与人打交道时不笑不说话,给人感觉是一个值得信任,很诚恳的人,而一旦嗅到风险和灾难,他脸色变得比谁都快,跑得比谁都果断。他把生活中占据大多数的「小聪明」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刘冰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小人物」角色,还是「假聪明」,这就好比站在第三层的人看第一层的人,一眼都一览无余,而第一层的人却依旧会表现出各种「自认为的聪明」,在第三层次的人看来好似「皇帝的新装」。
刘冰代表了一一些逐利虚荣的人,为了出人头地每天辗转反侧,拼命想赚到大钱,只有金钱能带给他安全感和满足感。一辆宝马车和办公室主任的头衔让刘冰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四处发名片,到处参加饭局,一个井底之蛙在一夜间搭到了井沿发现外面的世界的精彩纷呈,而忘记了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达到现在的境遇的。一旦让他失去眼前看到,得到的一切,就会心理失衡,甚至对有恩之人不择手段的背叛。
现在回看这些角色,叶晓明和刘冰的智商比冯世杰高很多,但在他们三个人当中最终的赢家却是冯世杰。最后格律诗和音响第一品牌乐圣公司合作,持股51%的格律诗新掌门人,聪明能干的肖亚文也是为他和王庙村工作,在这个世界上,聪明人总是为所谓的顶级高手工作。而冯世杰这个顶级高手却总是称丁元英是顶级高手,丁元英是有别于冯世杰的明白人。
所谓明白人,顶级高手,聪明人之间具体分别也不是很明显,但在处理事情上面的差别在于是否能够看到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是否能够看到全局。
当你明白上述的文字,你就很容易判断在工作中,为什么在基层的工作人员总是盲目逐利,不愿意投资在自己的脖子以上的部分,且抱怨很多,却拿着最少的报酬?而在其上位置的人,为何总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局面,更多的去处理、解决问题,且积极乐观,喜欢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
眼界、格局、层次决定了一个人的位置,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回报。生活中,商场上,工作上很多困境和难题需要解决,这就能看出不同人的处理方式,就像下象棋的残局,很多人走不出来,尽管平时很厉害,但在残局里总是走不出来。
象叶晓明这样聪明的人下残局时总是考虑眼下棋子的得失,丁元英这样的明白人不是不知道眼前的失利,而是考虑最后棋局的胜利,就会舍弃一些眼前的利益,故意失去棋子是为了最后的胜利。而冯世杰这样的顶级高手会找丁元英这样的明白人来替自己收拾残局。
肖亚文这样的聪明人会随时跟随丁元英这样的人,抓住机会给自己往牌局凑的机会,一旦得到机会就有赢的希望,因为她学到了一些真传(可见,跟对高手学习多么重要)。而芮小丹这样的人不会往牌桌上凑,因为她本身的生活丰富多彩,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率性而活。
那么果导因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能否实际运用呢?看下篇文章中的两个案例,一个是运用逆向思维获得总裁位,另一个则是「拳拳到肉」的实战——教你如何善用逆向思维,赢取一份心意的工作。当然,你还可以引申到多个领域,实际上你周围就有人无意识的在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只是你没发觉而已。
上面,是顶级高手丁元英的逆向布局思维(中),下面来写顶级高手丁元英的逆向布局思维(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仲虺(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8261989/
电视剧中的女主角芮小丹是另一种明白人,是比丁元英更为明白的明白人。她对待任何事情都是见怪不怪,对待任何人都淡定从容,再了不起的人、事、物,她只一句话:「这和咱们有关系吗?」。
为了解丁元英,在北京第一次见丁元英的朋友韩楚风时,面对高规格的接待她展现出不卑不亢,竟让久经沙场的韩楚风也说「是我不上道」。
包括丁元英自己也说离芮小丹的境界,「还差着几个位格」;「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丁元英这个明白人,也知道自己和芮小丹之间的差别。
芮小丹也是逆向布局,反向思考的人,下面这段话你试着分析一下,看能学到什么?
「芮小丹从冰箱里拿出两片面包涂了一些果酱,倒了一杯白开水,就进了书房打开电脑,开始她每天的必修课——用中德两种文字写一篇500字的日记。这是她给自己制定的硬性规定,一是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为以后转行律师职业做准备。二是巩固德语,为以后到德国攻读法律学位做准备。这个习惯即便是在她考取律师执业资格证的紧张学习期间也没有改变过,她给母亲写信或通话也一直坚持用德语。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让她逃避每天的必修课,那就是在外地执行侦查、抓捕任务。」(摘自《遥远的救世主》)
芮小丹的角色有些过于完美,就如天国的女儿一样,在世俗生活中少见,她清楚的知道在她当上刑警的那一天,死亡随时会伴随着她,所以她很坦然自若地过着每一天,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一个人连生死都能够超越,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她没有奢望和丁元英天长地久,只是珍惜能够相互拥有的每一天,生命的长短已不再重要。「存在与永恒」是她时刻都存留心中的,她是真正的天国的女儿。
芮小丹从冰箱里拿出两片面包涂了一些果酱,倒了一杯白开水,就进了书房打开电脑,开始她每天的必修课——用中德两种文字写一篇500字的日记。这是她给自己制定的硬性规定,一是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为以后转行律师职业做准备。二是巩固德语,为以后到德国攻读法律学位做准备。这个习惯即便是在她考取律师执业资格证的紧张学习期间也没有改变过,她给母亲写信或通话也一直坚持用德语。
关于芮小丹不做过多的评述,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同样,另外一个角色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人是冯世杰,叫他明白人,聪明人都不太妥当,应该是定为顶级高手比较合适,是属于那种大智若愚的顶级高手。
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而这种明确的目的也让这个一个老实巴交,热爱音乐的农民成了最后的赢家。
冯世杰为了改变王庙村贫困的命运,制造机会找茬和丁元英理论音乐,在农村又是请芮小丹吃饭,又是送农村土特产品,策划招商引资,成功引来丁元英帮助王庙村,操盘却让聪明的叶晓明做挑头人,任命他做总经理,在面临和乐圣公司打官司和面临巨额赔偿的风险时,叶晓明和刘冰退股时冯世杰自己留了一手:以资本债权换设备。即使格律诗公司倒闭了,他依然可以运用现有的设备和人员继续生产,也可以找其它音响公司谈合作,保护了王庙村农民的后续生存下去的利益,为父老乡亲留了一条后路。
换个角度再看,冯世杰才是真正的顶级高手,他能找茬和丁元英搭上关系,利用芮小丹从中穿线,免费雇佣丁元英给他做总策划,聘叶晓明做总经理来管理,让虚荣的刘冰加入进来给公司跑腿,所有人都在为王庙村脱贫这个项目做贡献。
冯世杰聪明比不上叶晓明、刘冰,但他就是会创造机会,抓住机会,善于用比自己智慧聪明的人来为自己做事,这不就是顶级高手吗?
在思维的路径上,冯世杰死死盯住目标,善用资源,而在处理过程中又显得极为灵活,思维方式上和丁元英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人,懂从结果导向出发的角色,而在处理方式上,他又显得更像一只狼、一只狐狸,始终知道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又该做出何种妥协……
当然,必须要说的是冯世杰还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对于王庙村扶贫这个事儿上,发心纯真,是一个吃得了苦,干得了活儿的人。我们总说初心,初心就是自己一开始做这件事情的发心,发心不同,结果必然不同,这也是冯世杰区别于叶晓明、刘冰在格律诗有了律师诉讼之后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的核心原因之一。
顶级高手和聪明人还不一样,顶级高手总是能让聪明人为自己所用。大小聪明,都可以是聪明,真假聪明,就不一样了,那个刘冰是一个假聪明的家伙,天道中的肖亚文是一个真正聪明人的角色。
肖亚文思维缜密,阅历丰富、识趣、干练、做事极有分寸,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对未来有清晰的生涯规划,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有自知之明。
一开始他介绍丁元英时的描述「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其它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我不确定。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这个人很重要。」
从上面的描述中就知道肖亚文看待丁元英的角度和其他人不一样,虽然从德国回来以后肖亚文已经不再为丁元英工作了,但为了能够学到真东西,为将来能有一个往牌桌上凑的机会,特地不远万里到德国请芮小丹帮忙照料丁元英,这就是一种远见。
肖亚文代表着这个社会中一批独立、自信、能干的「白骨精」,她们都想有所追求,而最终会有所成就,而这种成就源于基础、源自积累、源自机遇、更取决于自己的把握,肖亚文如何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以我对丁总的了解,丁总不可能没有预见到这场诉讼,既然预见到了又不去规避,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这场诉讼决不是偶然的、被动的,是设计和预期的,是计划的一部分。既然是计划的一部分,丁总一定是要通过这场诉讼达到什么目的。至于诉讼代理,如果不是我不打这个官司,那打这场官司的人就很可能是小丹。」(摘自《遥远的救世主》)
同样的一件事情,一个危机,一个机会,一场官司,为什么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呢,乐圣公司总裁林雨峰对诉讼没信心,这官司他们还打吗?叶晓明、刘冰他们还退股吗?为什么肖亚文和他们的看法那么不一样?
肖雅文具备极强的逆向思考分析,这就是从结果倒推的分析能力。我把肖亚文的片段都上传百度网盘(可以在线观看,建议你下载,观看更流畅,会在下一篇文章末尾为你放送下载链接,其他的也都分别有专辑,冯世杰、叶晓明、刘冰、欧阳雪、林雨峰,这几个人围绕着格律诗和乐圣公司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思想意识,通过对比你能够更清晰的认识),如果你多看几遍,你会发现很多生活中你所认识人的影子,如果你没有时间,一定要看肖亚文的专辑,这是在生活里常见的一种人物。
如果说肖亚文是一个聪明人,那么叶晓明也算是一个聪明的人,只是相比之下,叶晓明之类的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叶晓明通过代理乐圣的产品见过了世面,在北京也有一些关系,他能通过自己的分析清楚知道丁元英的下一步打算,比如展会上格律诗音响的大幅降价分析,他的确很聪明,并且为人也很热情,与人打交道时不笑不说话,给人感觉是一个值得信任,很诚恳的人,而一旦嗅到风险和灾难,他脸色变得比谁都快,跑得比谁都果断。他把生活中占据大多数的「小聪明」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刘冰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小人物」角色,还是「假聪明」,这就好比站在第三层的人看第一层的人,一眼都一览无余,而第一层的人却依旧会表现出各种「自认为的聪明」,在第三层次的人看来好似「皇帝的新装」。
刘冰代表了一一些逐利虚荣的人,为了出人头地每天辗转反侧,拼命想赚到大钱,只有金钱能带给他安全感和满足感。一辆宝马车和办公室主任的头衔让刘冰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四处发名片,到处参加饭局,一个井底之蛙在一夜间搭到了井沿发现外面的世界的精彩纷呈,而忘记了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达到现在的境遇的。一旦让他失去眼前看到,得到的一切,就会心理失衡,甚至对有恩之人不择手段的背叛。
现在回看这些角色,叶晓明和刘冰的智商比冯世杰高很多,但在他们三个人当中最终的赢家却是冯世杰。最后格律诗和音响第一品牌乐圣公司合作,持股51%的格律诗新掌门人,聪明能干的肖亚文也是为他和王庙村工作,在这个世界上,聪明人总是为所谓的顶级高手工作。而冯世杰这个顶级高手却总是称丁元英是顶级高手,丁元英是有别于冯世杰的明白人。
所谓明白人,顶级高手,聪明人之间具体分别也不是很明显,但在处理事情上面的差别在于是否能够看到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是否能够看到全局。
当你明白上述的文字,你就很容易判断在工作中,为什么在基层的工作人员总是盲目逐利,不愿意投资在自己的脖子以上的部分,且抱怨很多,却拿着最少的报酬?而在其上位置的人,为何总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局面,更多的去处理、解决问题,且积极乐观,喜欢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
眼界、格局、层次决定了一个人的位置,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回报。生活中,商场上,工作上很多困境和难题需要解决,这就能看出不同人的处理方式,就像下象棋的残局,很多人走不出来,尽管平时很厉害,但在残局里总是走不出来。
象叶晓明这样聪明的人下残局时总是考虑眼下棋子的得失,丁元英这样的明白人不是不知道眼前的失利,而是考虑最后棋局的胜利,就会舍弃一些眼前的利益,故意失去棋子是为了最后的胜利。而冯世杰这样的顶级高手会找丁元英这样的明白人来替自己收拾残局。
肖亚文这样的聪明人会随时跟随丁元英这样的人,抓住机会给自己往牌局凑的机会,一旦得到机会就有赢的希望,因为她学到了一些真传(可见,跟对高手学习多么重要)。而芮小丹这样的人不会往牌桌上凑,因为她本身的生活丰富多彩,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率性而活。
那么果导因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能否实际运用呢?看下篇文章中的两个案例,一个是运用逆向思维获得总裁位,另一个则是「拳拳到肉」的实战——教你如何善用逆向思维,赢取一份心意的工作。当然,你还可以引申到多个领域,实际上你周围就有人无意识的在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只是你没发觉而已。
上面,是顶级高手丁元英的逆向布局思维(中),下面来写顶级高手丁元英的逆向布局思维(下)
了解一个人或事物,往往在细节中才能观察到最真实的东西,比如《天道》中的刘冰在剧中总是强调一句话:我这个人是最讲义气的人。人缺什么就会吆喝什么,人炫耀什么往往是他最心虚的,常常吹嘘自己诚信的这些人最不讲诚信,也最不实在,信用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事实做出来的。
仲虺提示,对方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时刻还是要看行为,如果言语和行为不一致,代表资讯不对称,对方很可能说谎,请优先通过行为去识别对方。
电视剧《天道》剧尾丁元英临走之前见刘冰一面,通过以往对刘冰的观察和了解,给了刘冰一次机会,为防患于未然,他留给刘冰一个文件袋,目的是让他将来有非分之想打开文件袋时认清自己是谁。只是丁元英也未曾预料已经身患精神绝症的刘冰会走极端,用丁元英留给他的「档案」,期望用胁迫的方式从肖亚文手中获利。
对于从爬到井沿又掉下井底的刘冰而言,心理极度不平衡,他容易在两家公司合作的敏感时期做出非常举动,而最终跳楼结束自己,本质上,是自杀,「假聪明」面对顶级高手,恰恰就是以为自己「很聪明」。
事实上,刘冰的结果可以有两个:一是做创业公司的元老;二是被公司踢出局。而导致最终两种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刘冰自己的选择。丁元英并非没有给刘冰最后的机会,而且,告诉肖亚文,如果刘冰不使坏,可以给他一些股份。但在最后的一步时,刘冰自己葬送了前程,也在对自己的嘲弄之中结束生命。
为什么丁元英对于刘冰的生死如此清楚?
这和一个人的格局,视野,眼界有关,见过很多,经历很多,就多一些洞察力,分析力,你接触的人多了,你就是半个算命先生(别人的言语、行为已提前透露了心迹);你听的音乐多了,谁是专业的,谁是业余的,你不用想,他们一张口,你就有了结论……
善用逆向思维,成就总裁位
《天道》开始丁元英和韩楚风在五星级酒店打赌,赢了一部宝马车。怎么赢得?是因为丁元英帮助韩楚风谋得总裁位,从最后结局分析入手,下面这些话就是赌赢的筹码:
「你办事老总裁放心,但董事局不一定放心。董事局关心的不是老总裁的遗嘱,而是利润。同时,这里还有一个资历问题,对你也是一个潜在的障碍。退一步,让两个副总裁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让他们去内耗,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企业必然会蒙受损失,此消彼长,有个比较。当董事局看清楚谁是争权的、谁是干事的,自然就众望所归了,你才有可能树立真正的权威。否则,你一登上拳台就会促使他们先结成联盟,你很可能是第一个牺牲品。」
上面就是丁元英帮助韩楚风成为集团总裁的判断和分析,颇有毛氏风格——矛盾论,如果从结果看透表象,最后逆推得出的一种结论。
逆向布局,谋得好工作
不少朋友抱怨,想要在他们选定并做了准备的行业里某个职位,难于上青天。我对朋友说:「你连一份工作都搞不定,甚至连个面试官都摆不平,你还有什么工作能力在公司开展工作?」
简单说,如果你能够用逆向思维布局的方法,来逆向思考你的面试,构思你准备的材料,以及掌握主控权的高度来构思你的话术,找不到一份在你能力之上的薪酬,不是什么难事儿(最近在写一个关于面试的教程,暂命名为《如何成为刺客一般的面试高手》,预计在本月完成,你可以关注下)。
可大多数的人却是经常散发履历表,填写职业申请,循规蹈矩的做一些应聘的程序,以期求得珍贵的面试机会,但常常失望而归。
原因不外乎:1,你太年轻,2,你没有文凭学历,3,你没工作经验,4,你不够资格,不符合要求。
现在我告诉你,运用逆向思维找工作,你可以在任何行业、公司、老板那里,找到有利于你发展的基层、中层工作。
如果你没文凭,没学历,没经验,又很年轻,只有一份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那么你可以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面试官经常遇到的求职人员会是什么样子的?公司需要何种人才?
不外乎,大多数要求工资、待遇、假期、保险和医疗保健方面,但你要和其他求职人员不一样:你首先要考虑坐在你对面的面试官他在想些什么(你想知道总是刁难你的面试官想什么吗?建议你看我的公众号中的纪实小说《面试刺客杀入名企》)。
职位不是职位,职位是需求,这是面试官思考点1。
职位不是职位,职位是成本,这是面试官思考点2。
这两点没有做到,企业就有招聘人员失败的风险。
根据这两点,你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两个:
1、提供解决需求方案。
2、先免费工作三个月。
免费只是一个策略,但不是让你倒贴(还记得丁元英为何舍弃眼前的利益?是因为他要博取最终的更大获利。),你可以说不要报酬,只提供食宿即可,承诺试用期不通过,自动走人(三个月还不能通过试用期,坦白说,以我的标准,我都不好意思在这家公司待着,你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不知道具体做法,可以看公众号系列文章《职场加速的一心四招》)。
比如某公司招聘一位策划人员,要求条件是ABC,当你看到这些条件,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根据公司的规模、市场环境、竞争情况、要求、条件来写一份策划案。
如果你一开始就懂策划,那你写好方案以后,直接拿方案找人事主管引荐。
记住,搞定人事主管就是你在面试过程中的很重要一环,在人、事、物三个维度,第一个要搞定的人就是人事主管(其实,答案已为你揭秘,关注我的其他文章)。
如果你对设计不是很精通,你可以找人请教,这世界上,总有人已经解决好了。要么在网络上找,要么向现实中做过这个工作的人请教,找到后,你和盘托出,直接告诉他你很喜欢策划工作,睡觉做梦都想做。你是专家,好不容易才联系到,能不能这样呢,我向你学习策划,第一个月工资全给你(或是其他的报酬方式,价值交换即可),怎么样?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做法有难度,那么你就可以直接掏钱——这个世界上能用钱搞定的事情就不算事情,既然如此,你就找分答等平台的行业牛人,直接线下约见即可。
你学到手以后,直接就找这个公司的人事主管或者更高层的领导,直接告诉他在你没来这个公司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策划技能,而且我非常热爱这个工作职位,您要是觉得我可以,三个月试用期,工资不需要您付。您看怎么样?
逆向思维就是你能够满足一个公司招聘岗位的需求,你就是主动选工作,而不是找工作。
第二种方法,你直接告诉面试官(尤其是你未来的上司,一旦上司同意,自然会由他去搞定人力资源部的同事,这又是人、事、物三个维度中,用人去撬动人的做法,也就是你对资源的掌控能力,放心,这件事情我已经做出,绝对有效),你可以先免费为公司试工作三个月到半年,这也就直接减去公司招聘不当所造成的成本损失风险。如果对方认为你是个可造之材,且已经具备能力,但限于当前的职位要求无法施展才华,我想此事不难成。
不过,我需要提醒你的是,你必须好你希望去的几家公司,那里的工作是你喜欢的,你可以先期在其他公司做一些你不喜欢的工作以用来维持你的生活费用。
然后你开始研究你真正想要去的公司,这些公司能够让你工作起来有激情,你要研究这些你想去的公司的老板、上司,以及该公司的详细情况,在你边打工赚取生活费的同时,看自己是否符合这些公司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就着手培养这方面的技能,像上一个方法中提到的,学习、请教、制定方案,然后给这些公司的老板或者总裁直接写一封自荐信(模板我在公众号中已免费分享,请你查阅相关文章),毛遂自荐,自愿免费为他们工作,没有回复就通过电话联系,创造一切机会与他们面谈,只要你得到一次面谈的机会,我敢打赌,你一定会从这些公司中得到你想要的工作机会。
如果你被录用,我告诉你一个实情,如果你工作真的很胜任,老板一开始就对你印象深刻,赏识你,你会晋升的比其他人都要快,并且老板很可能会补发你最初三个月到六个月的工资。为什么?老板懂成本,但是更懂千里马所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
你现在是否明白?如果你无法胜任一个岗位,退而求其次,先在其他公司打工赚钱,培养能力,之后长了本事再度攻杀。这算不算是一个逆向思维布局的做法?
如果你具备了能力,从找人力主管,再到用人部门领导,再到公司老板,每一步的行动,我是否已经明确告诉你都是要提前去精心布局、调查、行动?发现了吗?这又是一次逆向思维布局的做法。
只要你想,你总可以通过逆向布局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剩下的最后一步就是——你的行动。放心,我能成功面试不下10家上市公司,我告诉你的方法,都是我实战的具体方法论,你需要的就是复制,行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1、如果你很看中一家公司,你就要从这家公司的基层做起的打算(省去吴士宏、董明珠的励志故事),大多人都会认为掉价、丢脸,但你和他们相反,最后你晋升更快和得到的更多,这算是和丁元英一样思考整体布局,而暂时放弃短期利益的做法?
2、了解公司和职位需求,你就想办法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你就把95%的竞争对手甩在后面,所有的面试官,都希望看到一个带着「解决工作问题」方案的人出现!
3、绝大多数人涌向人事部,和面试官讨价还价,你去同总裁直接沟通;大多数人都留下履历存档,你向公司高层寄推荐信;大多数人要求假期,而你却免费工作,现在,你应聘这个工作没有竞争对手了。
以前我如果告诉你这样找工作的方法,你会认为我胡扯,现在你应该了解,遇到同样的一个求职机会,创业机会,你是表现出叶晓明,刘冰那样的思维方式还是肖亚文那样的思维方式?肖亚文做诉讼代理时如果收取哪怕20万的费用,后面的股份可能就没她什么事,原本她就不在丁元英的布局当中,是完全靠她自己抓住这个机会的,终于成为牌桌上面的人。
万丈高楼平地起,你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就得一步一步来,想要成功,就要退一步,投入你的精力,比别人做的更好,珍惜每一个机会,你不脱颖而出?
我想提醒你的是,你一定要清晰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进入第一步之后停滞不前,而忘记你最终要达到的方向和目的地。因为,人性是懒惰的,一旦在舒适区呆久了,很容易就忘记初心,目标缺失,丧失激情,最终成为「起初我们讨厌、鄙视的那些人」。
最后,想告诉你:写励志书的人不能教会你成功,纸上谈兵的人不可能教会你实战,就像一个男人不能教一个女人如何生孩子一样,如果实战,你一定要找到「西门庆」式的实战者,而不是只看过《肉蒲》的处男去学习如何追女和性爱。
我已经把「西门庆」式的实战思维、步骤教授给你,后续你在面试中是否有结果,在乎在你的训练和行动,期待听到你的好消息。
你想要什么结果,一定要象已经达到你想要结果的人请教,否则就是走弯路,况且当今社会靠指导别人成功吃饭的人很多,其中骗子不少,不小心陷进去就会浪费时间和你的热情。
再次推荐一下关于肖亚文的片段欣赏,相比于丁元英,芮小丹那样人群中很少的人而言,肖亚文的角色应该是这部《天道》电视剧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部分,更贴近我们实际生活状态,肖亚文的思维、理念、观点、沟通方式,考虑问题的角度,办事的分寸拿捏,都是职场人士值得学习的示范,而像林雨峰、叶晓明、刘冰等的专辑分类观看都是一种对比示范,这样观看可能收获更大一些。
福利大放送:天道角色片段专辑,网盘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kU9BNjL
不用感谢,不用赞赏,我不是雷锋,我是仲虺,帮我转发本文到你的朋友圈吧!
如果想要看更多我的文章,加公众号:zhonghuidiebao
不错经验分享……受益匪浅……
建议不要用《三国演义》来说明诸葛亮的思维,诸葛亮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以他举例,最好还是用《三国志》等传统史书。历史小说毕竟还是小说
一家之言,暂且看之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