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热映之际,片子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尤其是影片对约翰·拉贝的塑造,令南京大屠杀的生还者以及相关纪念馆的人士大为不满。
不少人认为,陆川对拉贝的描述是不公正的。拉贝生前散尽家财保护难民,最后因为穷困潦倒没能医治自身的糖尿病,结果不幸患病死去,当年的南京市民对他感激有加。
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博物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馆长汤道銮教授说道:“拉贝为中国人特别是南京人做的事情太多了。现在好多那个时代的幸存者都把拉贝称为‘活菩萨’,南京本地人对拉贝都是怀有很深刻的感情的。……辛德勒开始救助犹太人还是为了自己的工厂,是后来才慢慢转变的。拉贝这个德国商人从救助中国人开始就没有过私利。从这点上说,他比辛德勒更无私,所以带给观众的震撼就会更深刻。”
争议一:拉贝给中国人民下跪过吗?
答案是没有,这个情节是虚构的,毫无事实根据。拉贝没有给中国人下跪过,倒是许多中国难民出于感激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纯如的南京暴行书中写道南京人对拉贝的报恩行为:
“1948年,拉贝的遭遇传到了南京。当南京政府告知南京人民拉贝需要帮助的时候,反响极大,让人联想起弗兰克·尤普拉的经典电影《这是一个伟大的一生》的结尾。几天之内,大屠杀的幸存者就为拉贝募集了1亿元中国币,大约相当于当时的2000美元--这在1948年可不是个小数字。当年3月,南京市长来到瑞士,购买了大量的奶粉、香肠、茶叶、咖啡、牛肉、黄油和果酱,用4个大包裹将这些食品寄给了拉贝。自1948年6月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南京人民每月都给拉贝寄一包食品,以表达他们对拉贝在南京国际安全区所做的一切的衷心感谢之情。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
争议二:拉贝是怀着内疚之情离开中国的吗?
这个情节同样为子虚乌有,拉贝也不是怀着内疚之情走的。南京事件发生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入南京郊区和城里,至1938年2月逐渐减少,拉贝奉西门子公司之命回德国,回去的同时把拉贝日记及在南京事件拍摄的照片保存,并在德国国内发表演讲和揭露真相,但迫于盖世太保的威胁而中止并受到审查。
争议三:拉贝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陆川观点:对这个德国老人我很尊敬,但我反感把他说成中国人民的救世主,这是对中国公众记忆的一种侵占。
■汤道銮回应:南京沦陷的时候,连南京市长马赵俊也离开了南京,拉贝倡议使馆区的国际人士不要轻易离开,要承担起拯救的责任来。他建议效仿上海安全区的模式建立南京的难民区,通过和平手段确保难民们不被屠杀,他还联合20多位外籍人士组成了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当时非常艰难,安全区里的450名警察都被日本人杀了,有越来越多的难民涌进安全区,可拉贝的财力已无法继续支撑难民的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下,拉贝拿出自己的存款向军方套购高价粮食与物资,以确保难民能免遭饥寒。虽然南京死了三十万人,但是有二十万的人是在拉贝的保护下活下来的。
争议四:南京国际安全区是谁建立的?
■陆川观点:南京国际安全区不是拉贝建立的,而只是被委任为主席,发起人是个中国教授。而之后,安全区建立起来了,拉贝也就抽身回到德国去了,剩下的就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汤道銮回应:当前的“拉贝无用论”,以及安全区是源自于中国教授的提议,都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说法。而说到拉贝回国,那是他不得不走。此前,德国人已经好多次要他回去,他都拒绝,甚至把召回书给撕掉。但他因为对日军不断施压,激怒了日本军界的要员们,强行要把他驱逐出南京,德国政府在接到日本方面的通报后,决定对拉贝发出最后召回。当时,拉贝看到在南京大屠杀六周后局势趋于平稳,各国的大使也都开始相继回来,他才将难民营安排妥当回国。
争议五:淡化拉贝对历史是否公正?
■陆川观点:我不会在《南京!南京!》中过多着墨于拉贝这个人物。
■汤道銮回应:面对南京大屠杀题材,选择淡化拉贝是绝对不正确的。就南京大屠杀来讲,正面塑造拉贝才是宣扬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还有《南京!南京! 》中的唐先生是以拉贝的秘书韩湘琳为人物原型的,历史上韩湘琳不仅没有为了保护家人做汉奸,相反还协助拉贝救了不少人。所以像《南京!南京! 》中这么描述拉贝是不应该的,会引导观众产生误区,否定拉贝的贡献,就会导致我们变成不知感恩的人,这对拉贝和历史都是不公正的。
南京沦陷时,国民政府给拉贝留下了大约十几万块钱以及有限的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然后就把整个城市和几十万人交给了拉贝,在国际安全区里,他和他的同事有很好的分工协作,有人负责粮食,有人负责药品,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可以说,拉贝实际上是起到了代理市长的作用。想想当时的情况,国民党的政府大员都跑了,可是拉贝留下了,这是什么精神?虽然他个人的力量最终是有限的,但是他挽救了二十多万中国平民是事实。拉贝的作用是不可取代、不容抹杀的。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点不符史实,当时拉贝住的房子收留了600个中国难民,所以不可能有空闲余地让人打麻将。
丑化拉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十分愤慨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来场东京大屠杀?!你们到底有没有看懂陆川在说什...(小塞)
这部电影拍的挺好,基本符合历史,很多人就是历史盲(phyix)
南京唱越剧(DHA🤗310101南)
豆瓣评分每天掉0.1(张小北)
换了你,怎么拍南京大屠杀?(斯巴达)
可悲的导演(Steven Yu)
其实这个嘛~虽然我觉得电影不怎么样 但是没有丑化拉贝吧,只是他不是主演。
没有丑化拉贝,只是弱化拉贝这个角色
争议一:拉贝给中国人民下跪过吗?
答案是没有,这个情节是虚构的,毫无事实根据。拉贝没有给中国人下跪过,倒是许多中国难民出于感激表示衷心的感谢。
虚构=丑化?
虚构=弱化?
虚构=谎言?
看来还真有人把这片子当纪录片了……
争议三:拉贝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陆川观点:对这个德国老人我很尊敬,但我反感把他说成中国人民的救世主,这是对中国公众记忆的一种侵占。
中国公众记忆不应该记住这个德国老人吗?
看完資料覺得很感動,不過“丑化”這詞太娛記用法了。
妈的,这种就算标题党。南京大屠杀,难道是在德国的事情,这不是中德关系的宣传片,有必要费那么多笔墨来把拉贝送到神坛上吗?
这是电影,无语了
其实不只是拉贝“神经方面出了一点问题,需要休息”,和拉贝一起工作的魏特琳女士也一样(最终为此自杀),魏特琳女士电影中也出现了,注意到了吗?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ntrin):
12月1日,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召集所有尚滞留南京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公民,警告他们:“再不撤离,以后我们将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魏特琳再次坚定地表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这已经是她第四次郑重拒绝了美国大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请求。
在南京的外籍人士绝大多数已撤离,留下的一二十位外国人挺身而出,组织“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收容难民。
1940年5月14日,她在多方的劝说下离开南京回美国治病(抑郁症)。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她选择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55岁,她的墓碑上刻着四个中文汉字:“金陵永生”。
像这类致死都希望“金陵永生”的人,陆川却表示是“对中国公众记忆的一种侵占”,并为此在影片中虚构情节,进行“弱化”,实在无法认同。
不能因为艺术需要或政治需要,就去没着良心创作。可以不去拍摄拉贝,但不应编造谎言。
看到陆川说的话有点火,对于在那个时候帮助过我们的外国友人都要记住并且感激,怎么叫记忆的侵占?
看到了楼上某人真觉得豆瓣人的素质越来越低了,真脏
我只是路过学习
http://news.163.com/09/0426/08/57QG5ULD000120GR.html
现在的娱乐新闻越来越过分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