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步履不停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活着”。
电影中刻画的角色包括,古板严肃的老父亲,对自己从事的医生这份职业怀揣着极高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因此在长子在救溺水者而不幸去世,次子不遵从他的意愿继承衣钵的情况下,深感自己的意志得不到继承而带来的苦恼和愤懑成为与次子良友沟通中一道横隔的高墙,同时晚年不得不因为身体原因从自己一生的事业中退下来也让他陷入了空虚和无所聊赖。
温和驯顺的老母亲任劳任怨的长期操持着这个家,电影镜头中经常出现处理食材和烹饪食物的画面,在厨房中忙碌又娴熟的身影诠释着这个女人一生的奉献和隐忍。中年丧子的痛苦时刻折磨着一个母亲的神经,丈夫早年的背叛也是她耿耿于怀的心结,同时她也担心着次子良友与带着孩子再婚的儿媳的婚姻,希望他能尽快拥有自己的孩子。她尽自己所能让这个家庭正常地运转,当把镜头聚焦在这个年迈的女人身上时,会发现在温顺的表面之下也隐藏着坚韧与锋芒,比如她对早年背叛家庭的丈夫不动声色的嘲弄,对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当年的那位幸存者的恨意和心机,面对自己儿媳捍卫和争取自己儿子利益时表现的强硬和气势,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淳朴,慈祥,温顺的脸谱形象,漫长的岁月中的幸福与不幸都在她的身上留下了痕迹。
大女儿在家庭中扮演的是家庭中矛盾的调解者的角色,他的丈夫也很擅长用自嘲和玩笑的方式打破空气剑拔弩张的氛围。整部电影是从次子良友的视角展开,比起愿意继承父亲意志的哥哥,他因为早年的离家出走自然是不受父亲待见,父子在这件事上谁也不愿意退让,这也造成了他们的沟通和聊天往往要么不欢而散,要么火药味浓厚。当然从内心深处他希望得到父亲对于他由他的自由意志选择职业道路的支持和认同,但在顽固古板的父亲那并不能简单的如愿,这种情绪甚至让他对医生这份职业都产生了抵触,但在看到父亲在邻居半夜心脏病发被救护车接走时表现的想以自己退休医生的身份提供帮助去被无视时的无助,脆弱,让他意识到医生这份职业在父亲心中的分量,良友对父亲的和解中带着几分理解,几分同情,几分释然。
电影中有两次一行人扫墓的场景,头一次是良友带着一家人陪同母亲给大哥扫墓,电影结尾是良友一家人包括新成员小女儿给短短几年就故去的父母扫墓。死亡就像深秋里清扫街道败叶的清洁工,把所有的依恋和别扭都统统扫进时光的簸箕里,再复杂的情感最后也只剩下单向的诉说。生命同样是一场让人安心的恒常的轮回,旧角色落幕,新角色登场,电影的最后,良友牵着年幼的女儿,妻子与儿子并排走着,一家人坐上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离开陵园,生活在继续。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