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时常觉得,看生活化电影如同读书一般。总要看到最后一刻,才突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才突然记起那些电影中小细节小感动。 今年的《怪物》是枝裕和变成了一个依赖戏剧化冲突的导演,当然,温馨治愈的镜头语言依旧,但
但,当看完《怪物》,被电影中的角色感动,也有了一些对现实的思索后,
总觉得少点什么,总觉得少了是枝裕和一贯坚持的东西 。 重温《步履不停》才发现,《怪物》中唯一缺少的,是导演以往电影中那种纯生活化的画面和情节。
那种不靠任何戏剧化冲突,仅仅靠小细节小感动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微尘。
而这些微尘,集聚后,才会让人深深地被打动,这种感触,不是大起大落的矛盾冲突——大起大落中人们往往能够及时平复自己的情绪,而那些平平淡淡属于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细节小感动,却会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正如小津安二郎所言:电影,都是靠余味定成败。
不过,《怪物》作为是枝裕和的“转型”作品,也完成了它自己的任务。
生活化电影如同读书一样,这些小细节,不仅治愈人心让人们与清欢中修养性情,更让人们可以沉浸在镜头中思考。用一种平静的力量,击中观众的内心深处。

一个薄雾天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