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改稻为桑不是很好的政策吗,居然这么难推行?
官员要贪就贪,能保证百姓跟种田时候一样的收益就行了嘛,
如果还能多一点点,那百姓不就会乐呵呵的去改啦···
各方都受益的啊···
问题是提出来改稻为桑的严党没想真的改稻为桑,这只是个由头。户部亏空太大,他们想用这个政策为饵,通过兼并土地来把户部的亏空补上。嘉靖不种地,严党不种地,高瀚文不种地,都是空中楼阁的想当然,只有和百姓打交道的知府知县还有沈一石知道根本改不了。这个道理在胡部堂和高瀚文在驿站的对话里,还有郑泌昌和何茂才的谈话里都分析过。这片子里没有一个人物是不聪明的不识时务的,但是他们仍然找不到出路,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改稻为桑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实情。当时的实情是百姓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温饱还是问题,怎么会相信官府的去不种粮食而种桑呢?到时候桑多了不值钱,粮食紧缺就会很贵,卖桑的钱换不了多少粮食,冬天就要挨饿,现代人体会不到古人对饥饿的那种恐惧。所以改稻为桑要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才能执行。
改稻为桑只是看起来很美好,农民把桑苗插地里,可不是一下子就长出生丝的,刚种下去的是小苗,第一年必然收益很低,那么这一年吃什么?没钱吃饭,只好卖地换钱,农民吃饭是刚需,那么他们就处于弱势方,卖地时必然会被剥削,所以他们就需要卖出他们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地才能吃上饭,到时候他们就成为佃农,没有土地的佃农更没有筹码选择,他们面对大户的剥削就更加无力反抗。
做的太急了,胡宗宪说过,如果你谭伦不来。我会慢慢的向上请求三年内完成改稻为桑,你来了就没法了。。
你的意思是豆瓣上有五万多人懂政治吗?
还有,不是官员买地,是地方大户要买地,比如沈一石,人家为什么要考虑百姓的死活,逐利才是根本,那时候可没有制度调控市场。你想的太理想化了,商人不是慈善家,他们追求利益最大化才是正常的,甚至官员自己家里都是大户,都在想着借改稻为桑捞一笔,假如你中了100w,你会只拿50w吗?
而且,封建社会的农民也不会想得那么长远,他们祖祖辈辈从黄土地刨食,叫他们不要种粮食,即使没有大户的趁火打劫,观念上也是很难转过来的
太想当然了,事不经历不知难。官员或者大地主贪起来是没够的,农民的收益怎么保证?历朝历代造反的都是活不下去了,连点保命的粮食都被刮走了。靠贪官们良心发现?道德自律?不存在的事。而农民在常年跟官府打交道的经验里,基本都是吃亏的,区别就是亏多少,所以有好事他们也不敢上,种粮起码能保命,全换了桑田,粮食从外省买?官商勾结,卡你一下,你饿不饿,田卖不卖。还记得《多收了三五斗》么。
噢,是嫩叶产的丝,第一年桑树不成型产不了多少丝,换不回种地所得的口粮,这些胡宗宪剧中都说过的。就算桑树成年,产的丝多,丝绸大户们也会压低生丝的价格,百姓依然换不回口粮,官商勾结嘛,吃亏的总是百姓,被坑怕了,被饿怕了。
各方受益这种还是太理想化了其实当我看到这段的时候,第一个联想到的是——扶贫
亿万富翁会给街头流浪汉一万吗?不会
封建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问题。历朝历代都是亡于这个问题。所以抑制兼并是大问题。土地兼并富的是地方的地主和地方势力,形成地方与中央争利,甚至威胁统治的局面。同时失去土地农民受到更大的剥削,容易造成民变。
关心民生就可以 知道好在哪了
你就是初到浙江的高汉文,读了很多书,很天真,却百无一用
懂政治、或对政治感兴趣的人都能看出这剧的好。喜欢在上帝视角看热闹吐槽的也爱看,虽然他们看不懂
严党贪是为了补国家的亏空,这个亏空太大,不牺牲百姓利益根本补不上。即便跟百姓保证,到时如果得不到利益,百姓也会反。更何况人们把稻都该成桑,谁给他们粮食,商户不会白出粮,国家拨粮严党的亏空更大,到时饿了百姓,百姓也会反。
不是懂政治,而且懂现实
不用很懂政治,但最起码得体验过社会
兄弟,种桑比种稻谷好需要强制改吗?改稻为桑说白了就是官府没钱了,使用行政命令强行改稻为桑逼迫农民破产,低价收地,官商分账。
民以食为天,那时农民的第一需求就是温饱,田地是自己的,有收成就有粮食吃。改稻为桑了,农民只能买粮食,但是田地少了,粮食价格就涨了。为了生计只能种桑卖丝,而雇佣价格和生丝价格都是官府和大户说了算,百姓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温饱就会成问题。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自己拥有土地的原因
能问出这个问题,那就说明你不懂的是古代政治
沒有糧食 百姓們吃桑葉嗎?別的地方都不願意調糧過來 沒看見嗎?
只不过让豆瓣上的看过《明朝那些事》的文青们感觉找到了知己而已你说的题目和内容严重不符,题目太大,你说的政治是权术吧,直接说权术多好
> 去大明王朝1566的小组
没有经济逻辑的悲哀——胡部堂儿子招待费600两银子...(曦语)
司礼监都是圣诞老人啊(⚠)
为什么高翰文就被掣肘了,不就谈了一下琴吗?有这...(姜亨涛)
欺君之罪(如雷贯耳的昵称)
删不了啊(笑央)
母子均未保住(罗si)
最赞回应
问题是提出来改稻为桑的严党没想真的改稻为桑,这只是个由头。户部亏空太大,他们想用这个政策为饵,通过兼并土地来把户部的亏空补上。嘉靖不种地,严党不种地,高瀚文不种地,都是空中楼阁的想当然,只有和百姓打交道的知府知县还有沈一石知道根本改不了。这个道理在胡部堂和高瀚文在驿站的对话里,还有郑泌昌和何茂才的谈话里都分析过。
这片子里没有一个人物是不聪明的不识时务的,但是他们仍然找不到出路,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改稻为桑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实情。当时的实情是百姓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温饱还是问题,怎么会相信官府的去不种粮食而种桑呢?到时候桑多了不值钱,粮食紧缺就会很贵,卖桑的钱换不了多少粮食,冬天就要挨饿,现代人体会不到古人对饥饿的那种恐惧。所以改稻为桑要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才能执行。
改稻为桑只是看起来很美好,农民把桑苗插地里,可不是一下子就长出生丝的,刚种下去的是小苗,第一年必然收益很低,那么这一年吃什么?没钱吃饭,只好卖地换钱,农民吃饭是刚需,那么他们就处于弱势方,卖地时必然会被剥削,所以他们就需要卖出他们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地才能吃上饭,到时候他们就成为佃农,没有土地的佃农更没有筹码选择,他们面对大户的剥削就更加无力反抗。
做的太急了,胡宗宪说过,如果你谭伦不来。我会慢慢的向上请求三年内完成改稻为桑,你来了就没法了。。
你的意思是豆瓣上有五万多人懂政治吗?
改稻为桑只是看起来很美好,农民把桑苗插地里,可不是一下子就长出生丝的,刚种下去的是小苗,第一年必然收益很低,那么这一年吃什么?没钱吃饭,只好卖地换钱,农民吃饭是刚需,那么他们就处于弱势方,卖地时必然会被剥削,所以他们就需要卖出他们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地才能吃上饭,到时候他们就成为佃农,没有土地的佃农更没有筹码选择,他们面对大户的剥削就更加无力反抗。
还有,不是官员买地,是地方大户要买地,比如沈一石,人家为什么要考虑百姓的死活,逐利才是根本,那时候可没有制度调控市场。你想的太理想化了,商人不是慈善家,他们追求利益最大化才是正常的,甚至官员自己家里都是大户,都在想着借改稻为桑捞一笔,假如你中了100w,你会只拿50w吗?
而且,封建社会的农民也不会想得那么长远,他们祖祖辈辈从黄土地刨食,叫他们不要种粮食,即使没有大户的趁火打劫,观念上也是很难转过来的
太想当然了,事不经历不知难。
官员或者大地主贪起来是没够的,农民的收益怎么保证?历朝历代造反的都是活不下去了,连点保命的粮食都被刮走了。靠贪官们良心发现?道德自律?不存在的事。
而农民在常年跟官府打交道的经验里,基本都是吃亏的,区别就是亏多少,所以有好事他们也不敢上,种粮起码能保命,全换了桑田,粮食从外省买?官商勾结,卡你一下,你饿不饿,田卖不卖。还记得《多收了三五斗》么。
改稻为桑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实情。当时的实情是百姓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温饱还是问题,怎么会相信官府的去不种粮食而种桑呢?到时候桑多了不值钱,粮食紧缺就会很贵,卖桑的钱换不了多少粮食,冬天就要挨饿,现代人体会不到古人对饥饿的那种恐惧。所以改稻为桑要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才能执行。
噢,是嫩叶产的丝,第一年桑树不成型产不了多少丝,换不回种地所得的口粮,这些胡宗宪剧中都说过的。就算桑树成年,产的丝多,丝绸大户们也会压低生丝的价格,百姓依然换不回口粮,官商勾结嘛,吃亏的总是百姓,被坑怕了,被饿怕了。
各方受益这种还是太理想化了
其实当我看到这段的时候,第一个联想到的是——扶贫
你的意思是豆瓣上有五万多人懂政治吗?
亿万富翁会给街头流浪汉一万吗?不会
做的太急了,胡宗宪说过,如果你谭伦不来。我会慢慢的向上请求三年内完成改稻为桑,你来了就没法了。。
封建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问题。历朝历代都是亡于这个问题。所以抑制兼并是大问题。土地兼并富的是地方的地主和地方势力,形成地方与中央争利,甚至威胁统治的局面。同时失去土地农民受到更大的剥削,容易造成民变。
问题是提出来改稻为桑的严党没想真的改稻为桑,这只是个由头。户部亏空太大,他们想用这个政策为饵,通过兼并土地来把户部的亏空补上。嘉靖不种地,严党不种地,高瀚文不种地,都是空中楼阁的想当然,只有和百姓打交道的知府知县还有沈一石知道根本改不了。这个道理在胡部堂和高瀚文在驿站的对话里,还有郑泌昌和何茂才的谈话里都分析过。
这片子里没有一个人物是不聪明的不识时务的,但是他们仍然找不到出路,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关心民生就可以 知道好在哪了
你就是初到浙江的高汉文,读了很多书,很天真,却百无一用
懂政治、或对政治感兴趣的人都能看出这剧的好。喜欢在上帝视角看热闹吐槽的也爱看,虽然他们看不懂
严党贪是为了补国家的亏空,这个亏空太大,不牺牲百姓利益根本补不上。即便跟百姓保证,到时如果得不到利益,百姓也会反。更何况人们把稻都该成桑,谁给他们粮食,商户不会白出粮,国家拨粮严党的亏空更大,到时饿了百姓,百姓也会反。
不是懂政治,而且懂现实
不用很懂政治,但最起码得体验过社会
兄弟,种桑比种稻谷好需要强制改吗?改稻为桑说白了就是官府没钱了,使用行政命令强行改稻为桑逼迫农民破产,低价收地,官商分账。
民以食为天,那时农民的第一需求就是温饱,田地是自己的,有收成就有粮食吃。改稻为桑了,农民只能买粮食,但是田地少了,粮食价格就涨了。为了生计只能种桑卖丝,而雇佣价格和生丝价格都是官府和大户说了算,百姓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温饱就会成问题。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自己拥有土地的原因
能问出这个问题,那就说明你不懂的是古代政治
沒有糧食 百姓們吃桑葉嗎?別的地方都不願意調糧過來 沒看見嗎?
只不过让豆瓣上的看过《明朝那些事》的文青们感觉找到了知己而已
你说的题目和内容严重不符,题目太大,你说的政治是权术吧,直接说权术多好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