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关于莫迪的视频里提到印度人民党势力增长过程中,印度教民众和穆斯林之间逐渐激化的冲突。由于去年备考看过一些关于印度资料,所以对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但印象里在这个事情上印度电影多少有所偏颇。
于是仔细回顾了自己看过的印度电影,发现除《贫民窟》之外均以印度教民众为主角。而且随着人民党上台,在电影中关于民族主义叙事的内容明显增加:
《印度合伙人》2018。有明显的对印度教教徒聚居乡村的封建迷信现象的批判,但没有对印度教本身的批判,加上对锡克教教徒和印度教教徒之间关系的着墨,整体是“国家主旋律”作品。
《起跑线》2017。没看到明显宗教对比,但对英语和印地语之间的选择和冲突是剧情矛盾之一,而且结尾很明显表达了对印地语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选择。
《神秘巨星》2017。家暴男是穆斯林,音乐人属于印度教。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故意把家暴人设安排给穆斯林,实际情况那一方家暴现象更多还真不好说。
《摔跤吧爸爸》2016。除了关于吃肉的部分没有提到其他关于民族的内容,但对官僚的批判十分明显。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2015。对男主这位虔诚印度教教徒的赞美贯穿全程,虽然吹捧上天但符合剧情设计,其他也都在合理范围内。但如果结合克什米尔实际情况,则是在表达“麻烦放下对印度部队干的那些不是人事的仇恨,向前看嘛”这种让巴民众和印控克什米尔穆斯林民众拳头硬了的想法。同样是符合人民党的政策和叙事
——2014年莫迪领导的印人党政府上台——
《三傻》2009。没有明显倾向。题外话,男主最后支教的地方阿克塞钦处在印度与中国的领土争议地区。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08。虽然故事发生在孟买,但该影片的地区所属是英国,所以明显与上述影片有不同的倾向性。开场很快就是一场印度教教徒对穆斯林的屠杀,全程男子和他的小伙伴都是受害者。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倾向,地区才不是印度。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