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引发了很大的“感动”和“困惑”。因为观众心里那个最柔软的部分有相同的频率,所以产生共鸣,有了感动。而这种感动恰好让观众内心本来就有的困惑更清新了,更放大了。
所以,《士兵突击》可以说引发了两个很迫切的需求,一个是“寻找精神家园”,一个是“寻找解决困惑的勇气和智慧”。
这两个需求对本人来说,也是迫切的,所以希望跟有缘的朋友们一起来寻找“感动”、“勇气”和“智慧”。
《论语》有这么一段: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是否可以这样说:孔子的老师就是中国人民,真理就在人民那里。《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孔子应该懂吧,这句话还有个通俗的表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人民”就是每个人心中那个“心连心”的部分,人们在表面上是独立的、分离的,但在内心深处却是“一体”的,即“心连心”的,所以,当一个人能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他就是在跟“人民”沟通了,在跟所有人的内心沟通了。也许孔子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任何平凡的人和事,都随时能给他启发。
据编导说,《士兵突击》是要替没有什么话语权的人说说话,结果竟然造成这么大的反响。所以我在“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后面再加上一句“天说自我民说”,这就是“天口民曰”的意思。
希望有缘的朋友们再豆瓣能轻松愉快地阅读和交流,也许在不经意间,一句很平常的话都能给我们启发,让我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人民”那里,获取了“感动”、“勇气”和“智慧”。
《士兵突击》启示:寻找“感动”、“勇气”和“智慧”
|
> 去士兵突击的小组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看看《士兵突击》十一大型男你会选择谁?(Jennifer)
这部剧如果现在才播,分数肯定没这么高(momo)
我为什么到2021年才打开这部剧(肯肯的咖啡)
士兵突击最受欢迎人物榜(Jennifer)
高连长(吃瓜路人)
请问在哪里能看原版的士兵突击?没换bgm的那种(椰椰不加糖)
康洪雷+兰晓龙=孔子+庄子?
在网上看上一个公式:
康洪雷+兰晓龙=悲悯+自由=《士兵突击》。
这个公式是否可以这样解读:
康洪雷=兰晓龙的仁爱、责任;
兰晓龙=康洪雷的超脱、自由?
为什么需要把康洪雷和兰晓龙“+”起来,让他们打打架?
是否可以打一个比方:有一枚硬币的正面是“仁爱、责任”,另一枚硬币的正面是“超脱、自由”。这两枚一碰撞,结果发现自己的反面就是对方的正面,即两硬币其实是相同的,但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不能被同时看见的,所以就需要两枚相同的硬币一个正面朝上,一个反面朝上,然后碰撞碰撞。
康洪雷、兰晓龙说《士兵突击》也许突击到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最柔软的部位是否也是最内在、最深层、最隐蔽的部位?现在的趋势是《士兵突击》越来越被全球华人所认同,这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集体潜意识)也被突击了?康洪雷和兰晓龙的关系是否相当于孔子和庄子的关系、儒家和道家的关系?
是否可以拿生动的《士兵突击》来帮助理解晦涩的传统经典?是否可以拿传统经典来深化对《士兵突击》的品读和欣赏?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士兵突击》最后一集袁朗对成才说:“你懂珍惜吗?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你倒是记住了,那些做到这六个字的人,抛弃了什么?放弃了什么?想吧!现在!”成才没有回答,沉思着,袁朗从成才的眼神里看出成才依然没有懂,所以继续训斥:“听着,成才,我对你的评价不合格,仍然。”
但是袁朗并没有抛弃、放弃成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袁朗知道许三多永远不会抛弃、放弃成才,而许三多就是象征着成才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许三多和成才其实是一个人,袁朗能够不抛弃成才,正是因为袁朗已经懂得了要珍惜自己心中的许三多,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永远不抛弃自己的菩萨许三多(演“五六一”的邢家栋说许三多就好像菩萨),凡是懂得珍惜自己内心菩萨的人,都自然会有一种亏欠感,一种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的亏欠感,于是就懂得感恩、报恩。
说到“亏欠感”,据说老康就是希望在《我的团长我的团》着重强调这个“亏欠感”。那么是否可以说《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士兵突击》的续集?
何东问康洪雷:“你的作品中有两类典型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小人物和弱势者。你说,希望这个剧能替那些没有话语权的人说话。这种情怀是很先天的吗?”
何东想问康洪雷是否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但康洪雷的回答似乎更强调“亏欠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小人物一定就是弱者吗?老百姓只是表面上可以轻易欺负,大地(自然环境)只是表面上可以轻易污染糟蹋,其实人民的力量、大地的力量可以说是无穷的——正如高干子弟七连长评价许三多的那句经典台词:“明明是个强人,却天生一副熊样。”
《士兵突击》中的史今、五六一、许三多等最后都是成为小人物,但他们是弱者吗?他们需要你去同情、怜悯或者是敬畏吗?这些都是慈母般的、菩萨类的人物,即使在不公平的境遇中,也不会放弃仁慈的本心。所以康洪雷要强调“亏欠感”。精英对于人民,人类对于大自然,个人对于社会,应该有一种“亏欠感”,然后感恩报恩。
而作为庄子式人物的兰晓龙,甚至认为“亏欠感”也不必强调,因为一强调就会有假,有虚伪。兰晓龙说过一段话,大意可能是这样的:自从我知道自己亏欠父母之后,很快就觉得这种亏欠感也不应该有,好像有一种亵渎,父母对我好,这难道是在做生意吗?是为了要我感到亏欠而去回报他们吗?不是,父母“自由”地对我好,我那也应该“自由”地对父母好。所以,兰晓龙对于史今、五六一、许三多这样的人,主要是钦佩、羡慕他们的大气和自由,他们越是遇到不公平,越是处于那种悲壮的境地,越是显出他们灵魂的自由。正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以上是否说明孔子跟庄子是一样自由的?易中天认为这里的孔子、颜回有一种阿Q精神,也有他自己的道理,如果要争论,那么争论的焦点可能是:孔子、颜回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
不管孔子、庄子是否真诚,康洪雷和兰晓龙显然都是挺真诚的,这大概没有疑问吗?在《士兵突击》中,正因为他们真诚地塑造“成才”这个人物,所以观众感觉成才很真实,不让人感到讨厌,如果是那种假道学先生来作编导,通常会最后让“成才”很虚伪地痛改前非了,脱胎换骨了——那一定是让人倒胃口的。但《士兵突击》的结尾很善意、很真实地展现了成才“想改又没有真正明白”的迷惘状态。
大概是仁慈的康洪雷不忍看到成才的迷惘,所以要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继续强调“亏欠感”。那么兰晓龙可能就会骂老康了:不要瞎操心啊,不要一本正经啊,不要搞成说教啊——做人的真正学问不是说出来、背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自然会明白,浪子迟早会回头的;而且无论浪子什么时候回头都不算晚,因为父母对浪子的耐心没有期限。
康洪雷可能会这样回答:你是不是经常说你的父母是瞎操心啊?看来你也不是很成熟嘛,不懂什么叫“甜蜜的负担”!其实我是既操心,又不操心,那个浪子成才回头得越晚,说不定官做得越大,成了袁朗和高成的上级,当然,官越大不是代表越是成功、优越,而是代表亏欠得越多,所以越是应该为大家服务,越是要报恩。
的确,高成、袁朗、成才会成为精英,而史今、五六一、许三多会成为老百姓、小人物,但《士兵突击》显然没有这样的倾向:有意要显示精英比小人物优越。精英也许会更被关注,成才也许会更被关注,就像在一个家里,那个最能折腾的孩子总是得到父母最多的关心,这并不表示父母有偏爱。这是不是就像《圣经.路加福音》第十五章:
15:1 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
15:2 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
15:3 耶稣就用比喻说:
15:4 “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
15:5 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
15:6 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15:7 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15:8 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吗?
15:9 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15:10 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 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15:11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15:12 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
15:13 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
15:14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
15:15 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15:16 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15:17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
15:18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15:19 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15:20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
15:21 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15:22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
15:23 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
15:24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15:25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
15:26 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
15:27 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
15:28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15:29 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
15:30 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15:31 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15:32 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
看来《士兵突击》不但突击到中国文化之根,而且还能触及到西方文化之根,中国人的心、外国人的心,古人的心、今人的心,不都是心吗?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否具有普世性?也许,象《士兵突击》这样的作品才真正是国际化的,会越来越打动外国观众。
相信《士兵突击》会继续慢热下去。大家对《士兵突击》的解读和探讨也会越来越深广吧。比如说,《士兵突击》是不是还能跟鲁迅联系起来?《士兵突击》是否也接通了鲁迅的灵魂,是否也体现了《一件小事》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精神?其他同样是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情况又是怎样的?
《士兵突击》真正体现了老百姓的尊严和自信——有爱,但同时不希求怜悯、敬畏、亏欠、赞美和回报——多么大气、多么自由!兰晓龙称这种尊严和自信为“变态”的,但是《士兵突击》被广泛接受——并不变态嘛!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有亏欠?
在【周末名人堂-之人生突击】节目中,石述思说,许三多是领导,成才是员工,这才是世界的真相。主持人很惊讶。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西游记》的情形,我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那么个窝囊废唐僧竟然成了英雄孙悟空的领导?我猜想吴承恩一定是个跟唐僧一样的酸文人。
我觉得石述思这个人很有意思,石述思说自己过去也是做过领导,做过ceo的,也是风光一时的,但现在想想并不觉得是什么光荣的事情,甚至感到惭愧,并且很坦诚地说:“如果有来世,我一定做个许三多。”
石述思的口气,俨然一个立志要一心一意保唐僧去取经的孙悟空,对自己“齐天大圣”的光荣历史表示惭愧。
我猜想:是不是吴承恩跟石述思有类似的人生经验,所以也认为:许三多是领导,成才是员工,这才是世界的真相,所以才会在《西游记》里,让那个跟许三多一样“熊”的唐僧成为几个英雄好汉的领导。
吴承恩大概跟高成一样,也看出许三多、唐僧只是表面上“熊”,其实是个“强人”。表面上的确是“熊”啊,唐僧几乎是个摆设,那些“除妖降魔”的热闹事,都是徒弟们去干,这就好像抗日战争,表面上好像没老百姓什么事,打打杀杀的事,都是那些英雄好汉在干,但从本质上讲,离开老百姓还是不行的。
看来,《士兵突击》也能跟《西游记》联系上,本人好像有一种坏心,要把《士兵突击》跟各种各样的东西拉扯上,就是不想让《士兵突击》清闲。
附上鲁迅的《一件小事》: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年七月。
本人是70后,这篇课文上学的时候是读过的,但是读不懂,就算会背下来也还是不懂。但是现在再来看这篇文章,那就很有感触了。
鲁迅反传统是有名的,鲁迅的意思似乎是:四书五经对我的作用还不如一个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的车夫,当然,这个车夫虽然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但是肯定知道孙悟空、关云长这些人。
但是命运很会作弄人。现在鲁迅自己的书也成了四书五经,那些帮助我们学会做人的人和事,是很难忘的,但是鲁迅的《一件小事》可能背不上半句来。也许“石光荣”、“许三多”这些人的名气,将来会比鲁迅还要大。
如果我是那个车夫的后代,我会这样对鲁迅说:
鲁爷爷好!我比我的先辈有福气,赶上了新中国,老百姓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这也是托您的福啊,因为您对新中国的诞生是有贡献的。但是我还是有不少烦恼想向您倾述倾述。
您的《故乡》有这么一句: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读到这一段,我当时真是感动啊!为什么?因为我就是在象监狱一样的学校里读到这句话的,我接受的教育依然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从此我知道什么叫“黑色幽默”了。
鲁爷爷,那时我们都很崇拜《逃学威龙》里的周星星同学。周星星是我们的偶像,但我依然还是要硬着头皮好好学习,因为我的父母和我都不想成为《故乡》中的“老闰土”: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您的这篇《故乡》给了我一个莫名的困惑,后来我去读马克思的书,看到。马爷爷有这么一句话: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将会催生一个全新的社会。我立刻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鲁爷爷,当年您羡慕小闰土能干活,小闰土羡慕您能读书,如果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那不就解读问题了吗?
后来我还去读四书五经,这些是被您批判的书。说实话,我不大看得懂。但是我有一个很巨大的疑问:孔子到底是不是被冤枉了?那个“黑色幽默”是不是早在数千年前就存在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您看《论语》第一篇的开头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显然,孔子认为:读书做人首先要讲一个“有趣”,做个有道德的人是有趣的,不是自虐。
也许有人说孔子虚伪,孔子几乎成了虚伪的代名词,但《论语》第一篇后面马上来了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显然,孔子反对虚伪。
也许有人说,你可以虚伪地去“反对虚伪”。那么《论语》第一篇的最后一句干脆就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的意思就是你们爱谁谁,爱怎么误解我、诽谤我,或者是打我的旗号利用我,我都无所谓,我在意的是我自己不要干这种事。
这么看来,孔子好像很有个性,很大气,很自由嘛。
有一点我是能肯定的,判断一个人、一句话是不是虚伪,是要通过直觉去判断的,所以那些读书少或不识字的人,学问有时反而更高,因为他们的直觉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孔子偏向于用情感而不是逻辑来教育人。情感就是直觉,是用不着表白的。
敢问鲁爷爷,如果您是因为有人打孔子的旗号欺压人民,所以就骂孔子,那么您能保证在您死之后,就没有人打着您鲁迅的旗号来欺压人民吗?如果发生了这种事怎么办,难道在下应该学您骂孔子那样,来骂您鲁迅吗?
当然,我相信您应该不怕被误解、不怕被利用,不怕被人骂,但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怎么办?说到底是不是还是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判断啊?
可是很惭愧,本人的疑惑依然很多,有很多问题无法判断,甚至无法断定已经作出的判断一定就是正确的,所以本人目前主要用“疑问句”来写东西,大概只有一样东西是能确定知道的,那就是:我不知“道”,我依然是一个迷了路的成才。
想起一句歌词:“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论语.子张》有这样一句: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是不是可以对上一句:“武王之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善居上流,天下之善皆归焉。”
子贡似乎是在为纣王打抱不平,说纣王不是那么坏,而且仍然称纣王为“君子”——也就是“精英”。
据说,纣王是个文武双全的人,这种人一般也是挺英雄的,但往往缺乏同情心,不体贴民间疾苦。《三国演义》里面有个英雄叫马超,马超有一次是这样杀人的:如果看到你害怕,我越是要杀了你,如果看到你不害怕,我马上放了你。
《士兵突击》里的高成,看到许三多有一个“投降”的动作,马上表示出强烈的鄙视。其实许三多无非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难道这就能证明许三多是个胆小鬼吗?而且人是需要成长的。孙悟空刚刚投靠唐僧的时候,也是很鄙视唐僧的“脆弱”、“啰嗦”。
那个有名的汪精卫,也曾经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一个不怕死的革命刺客。也许现在也存在一些子贡,所以就有《色戒》之类的作品。
问题是,子贡说纣王没有那么坏,是否就等于彻底为纣王平反,认为纣王是个大好人?同样,如果一个人犯了错、犯了罪,是否一定就要把他贬低得一无是处?
很喜欢《大话西游》唐僧的那句经典台词:“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唐僧对妖的同情,大概反映了现代人更成熟了,逐渐放弃了阵营化、脸谱化的简单方式。从此以后,把“妖”当成一种亲切的赞美,是一种时尚。
其实《西游记》本来就反对把人妖魔化,反对把一个具体的人称为妖怪。整个《西游记》原本就是描述一个生命的成长故事,每一个人身上都包括了唐僧师徒、神佛妖魔。《西游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按照《西游记》,成为“妖”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并没有什么真正值得可怕、可恨的,因为只要“反身而诚”,就可以发现最宝贵的东西(善良的本性)一直就在自己心中,从来没有丢失过。
当然,文学的魅力就是可以有多角度的解读。就像前面提到过的,可以把抗日战争比作《西游记》,人民就好比是唐僧以及唐僧的后台——观音、如来佛,唐僧的徒弟们就好比那些抗日精英,日本鬼子就好比妖魔鬼怪。
按照《西游记》,那些抗日精英原来也都是“妖”,“妖”就是“精英”的代名词,当一个人想要成为人上人的时候,就是开始变成“妖”了,“一将成名万骨枯”啊,就是鲁迅所说的吃人啊。
孙悟空也曾经是“精英”啊,即是当官的(齐天大圣)”,又是当妖匪的,跟他的牛魔王兄弟占山为王,没少吃人。后来孙悟空改邪归正,保护唐僧去取经,就好比是那些一向鄙视人民的“精英”,决心痛改前非,要保护人民,去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当然,这一个漫长的旅程,一路上要遇到许多“妖魔鬼怪”——也就是那些依然鄙视人民、压迫人民的“精英”。孙悟空当然也适合降妖除魔,因为自己当过妖怪,对敌人知根知底,也就是“悔改了的精英”去对付“还没有悔改的精英”。而且“悔改了的精英”还会有反复,依然可能背叛人民,孙悟空有好几次想打唐僧,猪八戒动不动就想当逃兵——道路是曲折的,但不要紧,因为前途也是光明的。
对于抗日、对于降妖除魔,虽然“悔改了的精英”很卖力,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民,还是唐僧以及唐僧的后台——观音、如来佛。
当然,用这样的方式来看抗日战争,有点简单化、脸谱化。当今世界讲宽容。而中国文化、中国人其实本来就宽容,即使过去把一些骂成是“妖”,那只是一种比喻性的谴责,并不是真地把人当妖。只要悔改了,老百姓都是欢迎的,老百姓的耐心是无限的,没有耐心的,把人一棍子打死的,主要还是那些“还没有悔改的精英”或者是“假装悔改的精英”或者是“没有悔改彻底的精英”。
人性本善,适用于一切人,甚至包括法西斯分子。
据说,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临终前“浪子回头”,说了这样一句:“如果不能活着当社会主义的人,那么也要当社会主义的鬼。”
据说,蒋委员长到台湾之后,有所反思,后悔自己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并且成为了学习毛选的积极分子。
两岸何时统一?其实两岸人民本来就是统一的,本来就是心连心的,问题是两岸的精英是不是都“浪子回头”,人民具有无限的耐心。
再说得远一点,全世界人民本来也是统一的,心连心的......
看完《我的团长我的团》,想起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的团长我的团》看完了,很感动,回味无穷,准备反复欣赏,反复体会。
列宁在评价高尔基的《母亲》时说:“这是一本及时的书。”
我感觉《我的团长我的团》跟《士兵突击》一样,也都称的上是一本及时的书,一个及时的电视剧。这两个作品虽然主要是男人戏,但我却感觉像是一个母亲在深切呼唤,在耐心等待,永永远远。
许三多、龙文章这些小人物让我想起那个口号式的词语:“人民”。这个“人民”究竟是什么意思?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去商店买东西,服务员的态度不好,这人就说:你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吗?服务员反问:你是“人民”吗?
所以,“人民”这个词虽然很平凡,很常用,但却好像很神秘,以至于似乎很空洞、很虚假,让人厌烦。“人民”这个词跟“自由民主”、“人权”是息息相关的,但是,这些词似乎已经让人很厌烦了。
九十年前的五四运动,学生们领头让中国人关注“自由民主”,而现在的学生主要是忙着找工作赚钱。我不认为现在的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那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也许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因为受了挫折,所以暂时对理想表示怀疑;第二是因为现实的就业问题很严峻,所以没有心思去关心理想。
《论语.子路》有一段话是饱受争议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话,易中天是这样评论的:
事实上孔子最后也是看不起那些事的,他称之为鄙事嘛,下贱活,他也看不起。我们后面还要讲到,他反对他的学生学农,反对他的学生干活,看不起。尽管看不起,他还实事求是地把这个说出来,我觉得也很了不起。仅凭这一点,我们将敬重他老人家一辈子...显然,在孔子看来,干农活,当工匠,做生意,都不如读书做官。读书做官的是君子,其他都是小人。
易中天的见解让我感到很疑惑,不由得想问一下:“范跑跑”也说了实话,难道我们要敬重“范跑跑”一辈子吗?
鲁迅所反对的孔子,难道不就是易中天所说的这个孔子吗?这样的孔子如果让周润发去演,我觉得挺好。据说他们要请周润发演孔子,这是他们的自由,而我则要感谢网络,网络让我有机会发表一下自己的思考。《士兵突击》就是在网络上火起来的。
我怀疑鲁迅冤枉孔子了,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可能很有问题。要知道孔子所处的时代跟五四运动时期是差不多的,都是乱世,连连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想安心种地都难。
所以,能不能这样打一个比方,孔子好比就处于五四运动时期,有一天,学生樊迟跟孔子说:老师,我的志向不高,只想混碗饭吃,世道太黑暗了,你看,辛亥革命刚成功,袁世凯就想称帝,后来又是军阀混战,官场太腐败了,政治太可怕了——甚至能把好人变成坏人,所以,老师还是教我怎么种地吧。
孔子就骂樊迟了:你真是个小人!如今的中国难道缺种地的人吗?世道越是黑暗,官场越是腐败,就越是需要好人去从政,在能把好人变成坏人的地方,依然保持是个好人,或者是跌倒了能再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人,否则就是假好人、伪君子,目前的中国最需要真正的好人去从政,让国家统一起来,强大起来,不受外敌侵扰,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果百姓能安心种地了,你就看不到有荒废的土地了,关键不是缺少种地的人,而是缺少安定良好的政治环境。
《论语.学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可见孔子并不歧视贫贱,也仇恨富贵,因为富贵和贫贱本身跟道德无关。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见孔子鼓励学生从政当官,不是鼓励去享受,而是鼓励去吃苦。
我们知道,在五四运动之后建立新中国的,正是那些吃过“长征”苦的人。而领导“长征”那个人,不愿呆在上层机构享福,而是喜欢扎根基层吃苦,自己的老婆孩子被杀害了,自己的祖坟被刨了,自己的同志被大量杀害了,他不是急着去报仇,而是带着破破烂烂的队伍北上抗日。
如果《团长》中的龙文章知道这个人,会怎么想呢?
孔子会不会指着这个人对樊迟说:学着点吧,这位就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有趣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樊迟作为知识青年,被号召上山下乡,跟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那么樊迟可能就会孔子说:老师,当初您不是不让我去学种地吗?
孔子会不会这样对樊迟说:知青下乡不是让你专门种地跟农民抢饭碗,而是让你接受教育,以便将来可以做个好干部。不要小看农民啊,农民很质朴,而读书人太酸太斯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读书人应该向农民学质朴,农民应该向读书人学文化,大家都要做君子,人民当家做主嘛。樊迟啊!好好珍惜这个“公天下”的时代吧,真可以说是尧舜再世了。
孔子也算是出生贫贱,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孔子的学问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是不脱离人民的。而长久以来,人们读孔子的书,也许有普遍都是为了做官求名利,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而他们恰好又掌握着对孔子的解释权。所以“打倒孔家店”似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看看《团长》里的孟烦了父子,就知道鲁迅为什么要反对孔子了。教孟烦了懂得做人的,并不是那些四书五经,那些纸面上的“龙文章”,而是那个活生生的龙文章,而这个龙文章又是出生贫贱、读书不多的人。这个龙文章似乎有点像鲁迅《一件小事》中的那个车夫。
如果孔子看到现在还是有不少学生是为了名利而去考大学、考公务员,看到有些大学生为谋生而去卖肉,看到有人请周润发演孔子,那么他老人家会怎么想呢?
孔子会不会自言自语:生存还是毁灭?孔家店,是再次开张,还是倒闭算了?这是个问题。
今天的学生似乎是没兴趣喊“打倒孔家店”了,但好像也没有兴趣喊“自由民主”了,似乎跟樊迟一样,只对谋生有兴趣。
其实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跟“自由民主”是相关的,从前大学生曾经是包分配的,后来不包分配了,理由之一就是:包分配是不“自由”的。
所以,也许现在有必要关心一下“自由民主”到底是什么意思,“人民”、“人权”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当年为了这个“自由民主”,要去打倒孔家店,要去反对大学生包分配。
反正本人是关心的,所以特意设置了一个论坛板块:
“人民”究竟是什么意思?
关于“人民”,我已经在“天口民曰论坛”的论坛宗旨中提出了一些思考:
《论语》有这么一段: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是否可以这样说:孔子的老师就是中国人民,真理就在人民那里。《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孔子应该懂吧,这句话还有个通俗的表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人民”就是每个人心中那个“心连心”的部分,人们在表面上是独立的、分离的,但在内心深处却是“一体”的,即“心连心”的,所以,当一个人能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他就是在跟“人民”沟通了,在跟所有人的内心沟通了。也许孔子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任何平凡的人和事,都随时能给他启发。
据编导说,《士兵突击》是要替没有什么话语权的人说说话,结果竟然造成这么大的反响。所以我在“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后面再加上一句“天说自我民说”,这就是“天口民曰”的意思。
希望有缘的朋友们在“天口民曰论坛”,能轻松愉快地阅读和交流,也许在不经意间,一句很平常的话都能给我们启发,让我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人民”那里,获取了“感动”、“勇气”和“智慧”。
以上的思考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感兴趣,前来参与探讨。
> 我来回应